作者:初吻江湖
所以八爷的人脉越发的广了起来,这会儿大家坐在一起,说的就是十四的事情。
“十四爷越发的耀眼了。”
“是啊,满人最重军功,十四爷……。”
“从小到大,十四爷都是特别的那一个。”
谁不知道,十四爷从小就跟旁的皇子阿哥不一样,去尚书房的时间都比别人晚一个时辰,因为他起不来炕。
还有后来发明的标点符号。
至今为止,那些老学究们还在为了如何断句而争论不休。
谁还敢说他们满人是蛮夷?不懂得学问?那你们汉人先把自己祖宗的东西整明白了再说啊!
十四不知道他在文人之间也很有名气的呢。
“皇阿玛已经六十岁了。”八爷淡淡的道:“是不是该上书立储了?”
这么大年纪了,有个万一,怎么办?国不可一日无君。
“在立储之前,先把十四爷拉下来才行。”有的幕僚就道:“不然十四爷的竞争力太大了。”
十四爷不仅在西北有了军工,还在南边儿也有军功。
文治武功,十四爷占全了啊!
他们不得不担心,康熙会选中十四爷。
“十四爷?他可排行十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连永和宫长子都不是,永和宫长子是雍亲王。”有的幕僚觉得没必要:“前头十几个哥哥在呢。”
“别忘了,我们八爷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前头的幕僚道:“照样有竞争储位的资格。”
这话说的八爷十分自得,不错,他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但他就是要当太子。
“行了,叫人去弹劾一下十四,他这凶煞的性子,也得改改了,打仗没有俘虏,以后我们的人落到了敌人手里头,岂不是也有性命之忧?”八爷不愧是搞政治的人,一下子就说到了点子上:“要为了以后着想。”
不得不说,这纸上谈兵,实在是害人不浅。
八爷想的太多,加上他没有随军打仗的经验,一直都是在京中转悠,根本不知道战场上的残酷,加上他们对火器营根本不了解,无法知道大炮一开,天崩地裂的姿态。
所以他们倒是一门心思的要弹劾十四一把。
同样一门心思弹劾十四的还有诚亲王。
别看诚亲王无法问鼎太子之位了,但是他的能量也不小,在读书人里的名声依然不错,同样的,读书人什么最厉害?
嘴皮子啊!
一般的读书人都是御史,御史是干什么?
御史,言官啊,干嘛的呢?
御史是一种官名,并没有别的称谓。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后来御史就变了,御史成为监察官员,约自秦始。秦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等到三国时期,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门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
隋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
炀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又一度增设从九品的御史。
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有治书而无殿中。
看出来了吧?御史这一行越发展越庞大,而且权利也是越来越大。
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明代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巡漕御史(清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等等。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之后,又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作为都察院长官,本正三品,旋改正二品;其次为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本正四品,旋改正三品;再次为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本正五品,旋改正四品;掌纠劾百司,提督各道御史,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
皇帝派往各地的总督、提督、巡抚、经略、总理等大员,皆兼都御史衔,以便行事,但不理都察院事。
清朝加设左都御史,满汉二人,正二品,看出来没?这权力越大,人数越多,简直成了一股势力。
相当于是皇帝的耳目,遍地都是!
而且御史们都是读书人,说好听了是耿直,说不好听了就是属狗的,逮谁咬谁。
诚亲王有那么一些门人,就是干御史这个活儿的,这活儿好啊,看谁不顺眼就能弹劾谁,管他是皇亲国戚还是九品芝麻官儿呢。
最主要的是,御史有“免死金牌”啊,御史不以言获罪。
意思就是御史哪怕是弹劾错了,也不会有罪责加身。
即使清朝的康干的“文字狱”盛行时期,御史言官即使言论冒犯龙颜,都未必获罪并最终被杀头。
这是朝廷给予持不同意见者都结社与集会的空间与机会,当然,也变相的助涨了御史们的嚣张气焰。
所以第二天,康熙心情很好的上朝,就有五六个御史上了奏折,弹劾恂亲王、年羹尧杀戮过重,有损天朝上国的仁慈形象。
康熙的脸,黑了。
第255章 战地越冬
底下的御史大概是离皇帝的位置远了点儿,眼神也不太好使,根本没看到康熙黑了的龙颜。
一个劲儿在那里侃侃而谈,仿佛不惩罚十四跟年羹尧,就是对不起天下似的。
另外一个御史更狠,说什么“今日留一线生机,明日或许是一线生机。”
这不明摆着说他们也有可能去做俘虏吗?
前线刚开头就打了个大胜仗,他们就在这里唱衰,谁受得了啊?
别说康熙了,底下也有人受不了,第一个就是四爷,他弟弟好不容易打了一场胜仗,这些人怎么能这么说?
于是四爷要站出来说话,不过被十三抢了先:“这位御史大人,你到底是大清的人,还是敌军的奸细啊?怎么处处为敌军说话办事呢?”
“十三贝勒这是什么意思?”那人不高兴了。
“本贝勒听你这么说,好像我们大清去平叛,是犯了众怒似的,十四跟年羹尧怎么了?不留俘虏就是错的?留下那么多俘虏,你养啊?”十三不高兴的道:“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别忘了,那些人先是抢了蒙古八旗的补给,十四他们还能剩下多少?能有多少东西养俘虏?再说了,那些俘虏也是人,不是牛羊,弄个圈就能圈住,那是人,会跑会跳,会逃跑的人,什么叫养虎为患?什么叫作茧自缚?你这样的人不会不知道吧?”
“就是!”九贝勒也站了出来:“刚打了个大胜仗,你们就在这里唱衰,属乌鸦的吗?”
十爷也站了出来:“御史言官是纠察天下是非的,不是用来搬弄是非的,打仗的事情你们不懂就别瞎吵吵,有本事,你们去前沿阵地打一仗再说啊!”
属于老实人的十爷,敦郡王,平时是不怎么说话的,但是老实人一旦开口说话,那就直击要害。
然后是淳亲王七爷,恒亲王五爷,雍亲王四爷。
一群兄弟们都支持十四,众人这才惊厥,十四爷在兄弟们这里的地位有多高。
能不高么!
他们都是多年跟十四爷做生意的人。
加上十五十六十八他们一群小的,大家发现十四爷这兄弟关系处的挺好啊。
唯有四家跟十四爷关系不好,废太子、直郡王、诚亲王和廉贝勒四家……。
而今日跳出来的几个御史,一半是诚亲王的人,一小半是廉贝勒的人,还有俩愣头青。
“既然御史都这么说了,朕决定采纳敦郡王的提议,去掉你们御史的官职,以一个军中兵卒的身份,去前线效力,如遇到战事,你们要冲锋在前。”康熙也是个狠人。
你们不是说,十四打仗不留俘虏是错误的吗?朕倒要看看,你们去了,能不能在战场上留下俘虏。
那几个御史顿时傻眼了。
他们都是文官,别说上战场了,连军营都没去过。
让他们直接上战场挥舞着刀子,跟敌人去拼命啊?
有几个人就不由自主的瞄了一眼诚郡王,诚郡王自己也懵圈呢。
御史言官不好培养,这个活儿别看不招人待见,但是这个活儿挑人,首先身家清白还不算,还要有名声,名声有点瑕疵的都不要。
能作为参与大朝会的御史,更得是留在京中的御史,这种京官可不多见。
多少人熬了一辈子,也没能在京中当个御史,结果一下子,就被康熙给贬了下去不说,还去前线当了大头兵。
这样拿笔杆子的人,当个大头兵,这不是去送死是干什么?
可惜,万岁爷年纪越大越喜欢干纲独断,没人能改变万岁爷的决定,只能说,这几个御史倒霉了。
好好地京官,御史成了大头兵,随着一批冬天的给养,被送去了前沿阵地。
不过效果很好,这下子,没人对十四爷跟年羹尧挑三拣四了,更没人对火器局怎么怎么样了。
康熙回头就跟四爷道:“给你弟弟多送点厚衣服去,现在虽然是夏天,但是送过去也就冬天了,该冷了。”
那地方秋天就飘雪的,冬天更是冷的不得了,必须要送去一大堆抗寒之物才行。
“儿臣明白。”四爷当然要给弟弟准备好过冬的东西。
十四爷也知道这边的天气冷的早,他不仅在当地将帐篷改成了一座大型的城池,还给城池里头的所有房间都盘了火炕。
通了烟筒还不算,每一个房间里还弄了个铁炉子,他们不做饭,但是铁炉子可以烧热水泡茶喝,军中的茶叶也是一个消耗很大的东西。
“这样行吗?”军中一般都是帐篷。
“不行也得行,大冬天的不烧炕,非得冻死不可。”十四爷道:“在外行军没办法,现在对方固守不出,我们又占据了这个小城池,不如修好了小城池,过个冬。”
他们前些天才打下了理塘,理塘,系藏语,“理”意为“铜”,“塘”为“坝子”,即广阔坝子有如铜镜。故为里塘土司地。
理塘县这个地方,最初是属吐蕃的地界儿。
元初的时候,置李塘城,至元九年,置李唐州,后设奔不儿亦失刚招讨使司。至元二十五年,设钱粮总管府。
明,置里塘宣抚司,后为扎兀东思麻千户所;明末清初,为固始汗属地。
而他们所在的地方,是里塘高城镇,地处高青县东南部,东与博兴县相连,南与桓台县起凤镇、荆家镇、马桥镇隔河相望,西与花沟镇接壤,西北与田镇街道、芦湖街道相连,北与唐坊镇为邻。
是个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
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已经进入了叛军老巢的地界了。
这地方人都跑光了,所以他们在这里修缮城池用的都是蒙古八旗的辅兵,十四爷一声令下,他们敢不干活。
“给大家洗澡的澡堂子修好了没有?”十四爷实在是无法忍受,这么多人,一年不洗澡。
下一篇:安吾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