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洛娜215
就在曹操说出会为他打回洛阳,重建都城的时候,刘协沉默良久后,忽然问了他一句,“曹公所欲为何?”
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曹操似乎是完全没有想到小皇帝会问他这样子的问题,他忍不住抬眼看去。
当刘协跟在夏安然那身边的时候,他们也见了很多面,跟在夏安然身边的刘协是温和的、平静的,也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比起说,他更多的是在安静得聆听,然后用双眼仔细得看着这一切。
但是现在披上帝王衣裳,头戴冕冠的刘协,虽然年纪尚幼,却生出了些帝王气象。
被他这一问,曹操也忍不住沉吟思索。
吾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曹操心想,这个问题已经有好久没有人来问过操了。
若干年前,他想要报效朝廷,更久之前,他想要成个顶门立户的男子汉,七年以前,他想要光复汉室,但是说到最初他的目标,曹操笑了一下,“陛下,臣欲为大将军。”
他想要成为大将军,在战场上驰骋。
他想要北驱匈奴,南灭蛮夷,他有一身的武艺,他熟读兵书,善于治军,他以光复汉室为目标为口号,也一直在这条路上前进着,但是实则他最初的目标,只是想要成为汉朝的大将军而已。
“吾知晓了。”刘协听到这一个回答,面上却没有吃惊之色,在他的心中,这是他早就知道,但是如今却也是最想要听到的回答。
刘协缓缓站起,一步一步自冕座拾级而下,走到了曹操面前,他向曹操伸出了手“若孤一世信曹公,若孤为曹公永远的后盾,若孤为曹公挡去后方所有的风雨,让曹公可以自由的在战场上驰骋,”
“那么,曹公可愿意成为我汉室的大将军吗?”
曹操的一腔热血忽自心头涌上冲至脑仁,这个问题……他可能,等着有人来问他等了很久了。
他毅然在这个少年帝王面前跪下,行稽首大礼。
“虽死犹已。”
而此时,刘协看着吵吵嚷嚷的大堂,他冰冷的目光扫过那些明明看着极为虚弱,随时可能会咽气,却于斗人之间精力无限的老人们,微微垂下了眼帘。
曹爱卿已经快要实现他的诺言了。
若长安被攻下,那洛阳北依天堑,南临兖州,左右皆为曹军的人马,自然可以安心发展。
昌邑这个地方,若作为帝都而言,实在太过狭小,同时,他的交通也不如洛阳城便捷,作为中转站还可勉强,若为中心点,昌邑担不起此责。
所以迁都说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但有趣的是,在这些汉臣的口中,洛阳三个方向均为曹军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曹操,心有歹心,若以他们的说法,是不是四面皆楚歌才是最为安全的呢,这些人莫非是当真欺他年幼,竟然连一个稍稍有些逻辑,更完善些的借口都不愿意去想了吗?
刘协露出了一个笑,他挥了挥手,小黄门自暗处而出,他手上捧着一封卷轴。
小皇帝一口气撤了一十四位大臣的职这一举动瞬间在兖州刷足了存在感。
昌邑城的居民们也猛然之间醒悟,对了,我们这儿还有一个小皇帝在呢!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这个小皇帝不太作妖的缘故,大家都把他忘记了呢。
而又听了这一十四位大臣,被撤职的缘由“之一”,昌邑城的人民又气坏了,这些大臣真是太坏了,吃我们的住我们的用我们的,还说我们曹刺史的坏话,在陛下面前挑拨离间!
幸好幸好陛下圣明,没有中这离间之计!
而唯有少数嗅觉灵敏之人却在小皇帝这样的举动中看到了不明的意味,尤其在几日后,小皇帝亲自下旨,升调了几个名声不显的官员的官职,并且由他们顶替了之前那些被撸下去的官员。
这些人大多名声不大,但若于官场略知一二,又与他们有过接触的人便可知晓,他们年纪虽轻,却可算得上是少年英才,且多有大才,为人却极为低调。
那么一个养在宫中的小皇帝,又是怎么知道这些人的呢?
而且,小皇帝又为什么在此敏感时期,忽然下了谕令呢,众人难免有了一些揣测。
但是这两条谕令下了之后,又没有别的动静再传出了,一切复又回到平静。对于小皇帝突如其来的一笔,夏安然也被惊得不轻。
他回到家中有些不得其解,对于他的疑惑,家里面的三个少年有着统一的回复,就是让他不必多想。
今年刚刚行了冠礼的庞统微微笑着同他说,“陛下只是长大了,可明辨是非。”
只是怎么可能不担心呢?小皇帝在历史上可不是什么任由摆布的小可怜,若不是曹操机警,小皇帝又长于宫中,信息渠道有限,恐怕历史的结局就要被改写了。
刘协小皇帝,可和他的哥哥不一样,是一个真正的聪明的小皇帝呢。
见夏安然没有被庞统安抚住,诸葛亮转动了一下鹅毛扇的扇柄,就见他微一偏头,一双潋滟美目,若有若无的瞟了一眼安静不语的伯和小少年,然后同夏安然说“老师,此时担心也无用了,不若水来土挡,火来水淹,见招拆招罢了,何况以亮之见,陛下也不会在此时对付曹公,以寒天下忠于汉室之人的心。”
刘协的眼睛眨也不眨,他只是平静的为夏安然点了一盏茶,然后对他说,“夏公,方才伯和过来的时候似是见到了昂公子也向着这里走呢。”
夏安然稍稍一愣,曹昂来啦?这个时间点妥妥是要留饭的,那么今日准备的饭食就有可能不够啦。
原本因为他们正在说话,而屏退了伺候的仆役,如今自然也不好让人再过来,夏安然就想着自己干脆去膳间同那儿的仆役说一声吧。
等夏安然匆匆跑出去做准备的时候,屋内一时恢复了寂静无声。
刘协为自己又点了一盏茶,见边上两人不说话,便顺手替他们温了,如果夏安然看见,一定会感慨这三人感情好,但事实却不尽然如此。
三人虽不曾说话,但是气息却变得极其紧绷。
见到一同长大的两个小伙伴,如此警惕的模样,刘协终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听到他这一声,另外两人齐齐看向了他。
刘协笑得有些无奈,屋内没有仆役,他便亲自将两盏茶放到了两个少年的桌案上。
见他如此,他的两个小伙伴面色都有些软化,他们捧起茶盏饮了一口,算是表示接受这种讨好了。
在开始解释之前,刘协有一个小问题实在是忍不住想要问。
“你们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见他似乎是真的,也很认真得在好奇的样子,诸葛亮和庞统都露出了意外的表情,那表情就好像是在说——是什么给了你自信,让你觉得你真的隐藏的很好的?
——大概是,至今还没有发现的夏安然吧。
刘协眨了眨眼。
见他如此,诸葛亮很耿直得对他说“陛下自登基之日起,便提前加冠,得先帝赐字为伯和。”
“此事当时也没有人想要隐瞒,故而还是有迹可循的。”
居然是因为懒得取名,直接用字出卖了自己。
刘协做恍然大悟状
见他如此,诸葛亮和庞统将他平日里面露出的马脚一二三全部隐去,恩……可能就这样以为会比较幸福吧。
同夏安然不同,他们和刘协接触的更多些,自然也能发现更多的不对之处,刘协自幼接受的是皇室礼仪教育,姿态无一不精,虽然他也有意识的要放松了,但是人已经养成了习惯,想隐瞒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小皇帝还不是那种经过培训的间谍型人员。
先发现不对的是诸葛亮,他与刘协二人年纪相仿,自然平日里面相处得更多一些。等他告知庞统以后,庞统也稍稍留意了下。
诸葛亮出身虽好,但是他到底不比庞统更靠近帝都一些,二者所会的礼仪也多少会有些差异。
等庞统注意到小皇帝,自然就会发现小皇帝所掌握的礼仪技巧,还有说话语音都是最正统的帝都风格,但是据他所知,此年龄的世家弟子中应当没有这一号人物。
再结合他的字,庞统稍稍一查,便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但事实上,在确凿的证据到手以前,他们已经基本判定了伯和小少年的身份,毕竟伯和少年号称回去念书的时间若是细细一想,基本都同朝会时间重合。
答案已经非常的明显,庞统去查,不过是再度确认罢了。
之后关于如何对待他,诸葛亮和庞统二人也很快达成了共识,既然小皇帝要微服私访,那平时怎么对待,现在就怎么对待呗,当做不知道就行了。
很天真的真的以为是自己的字出卖了身份的刘协若有所思得点了点头,并且提醒自己,以后要隐姓埋名的时候,还是想一个假名比较好,千万不能再偷懒了。
这个话题一过,三个小少年齐齐沉默了一下,又看向了刘协,他们在等刘协的回答。
他们想知道这个东汉即将成年的小皇帝,对于这个曹操的政权是怎么想的,而且按照平时他们对刘协的性格了解,他应当不是一个会如此雷厉风行的人。又是什么使得他下定了如此决心,在一夕之间便拔除了这么多的官员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最后刘协也没有告诉他们
他只是在沉默片刻后,忽然给人向两个人提出的一个建议——
“曹公帐下才人众多,阿亮,你所长曹公已有夏景熙同荀文若,凤雏亦然,曹公已有郭奉孝同戏志才,他们都是青年英才。”
与其于曹营默默等待被重用……
要不要来我这里呀?
诸葛亮和庞统二人齐齐一惊,简直要被小伙伴这不要脸的样子给惊呆了。
但是他们积极思索了一下突然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但凡是年轻人,都会有一种抛弃别人已经铺设好的道路,去新的领域闯一闯的冲劲,尤其是两个少年天才。
夏安然完全不知道!就在他去准备晚餐招待曹昂的时候,在他的后院,卧龙凤雏被齐齐诱拐。
他水嘟嘟的,细心呵护的两棵白菜,就这么不动声色的,被一颗混进了菜园子的卷心菜给拐走啦!
等到曹操班师回巢的时候,迎接他的就是安静的多的一个汉庭,代表帝王来迎接军队的臣子也换了一个人。
曹操早就接到了小皇帝与朝堂间大动干戈的通报,见到了来迎接他的人,更是露出了一个玩味的笑容,
哎呀!居然连你都被挖出来了。
对方避开了曹孟德揶揄的视线,颇有些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此人之前是曹操在洛阳认识的一个小伙伴,也说不上谈不谈的来,以曹操的性格其实挺看不上这位懒散的作风的。
只不过后来有了洛阳之危,董卓入京后,这人第一时间就病退了,因为没有存在感的缘故,上头并未多纠,直接就同意了,但是结合后来发生的那些事,就显得此人颇有先见之明咯。
小皇帝是从哪里把人挖出来的?
这个念头在曹操脑子里面转了一圈,但他没有多想。按着规定谢恩后便回了昌邑。
这一年是兴平五年冬,天气已经有些凉,烈烈北风卷起地上昨日的积雪打在赶在大雪来临前回到昌邑的曹军身上,他们仰头看着面前变得有些陌生的昌邑城,以及在门口迎接他们的家人们,面上都有动容。
最早出军的兵士已经有近两年没能回来了。
别说,还怪想念军营的澡堂子的。
已经有了家室的兵士们眼光在人群中逡巡,想要找到自己的亲人,偶尔有几个找着的立刻挺直了胸膛,若非还有矜持,差点就要拍胸脯展现一下胸前的勋章了。
军功章,是夏安然鼓捣出来的东西,制度经郭嘉、戏志才的细化,最终由曹操拍案。
其实在东汉,随着军衔的上升,会有服制的变化,但是因为曹操说到底就只是地方军阀,官职的升调他虽有自主权,但是还是要一个个写申请,而且在战争时期,升迁实在太过频繁,到东汉末年,有名有号的各种“将军”就已经数不胜数。
而且某种程度上,曹军并不适用斩首数计量军功。
斩首制即人头数目,是从秦代就开始的军功制,最早是以耳为证,但后来发生了很多以平民充贼的事件,于是便要求以头颅,且必须是留着对方发型的头颅计军功。
但是这个方法到了现在,无法使用。
因为曹营现在大部分的敌人都是汉人。
他既然以仁治军,再用如此杀气腾腾的制度无疑容易导致混乱,甚至可能发生滥杀。
他们的敌人无论从军制,还是发型、服装都和曹军无异,甚至和寻常农人亦无大异,曹操为了预防出现兵士斩杀常人人头充数,便在个人军功以外设定了集体功,甚至于,集体功的评定和奖励要优于个人军功的地位。
从最初曹军立军开始,曹操便制定了严格的抱团制度,在此后,也一直都是以队、团、军、营、的单位进行调度。就连物资分配,也是根据每一个编制的总体状况,军功状况来判定的。
上一篇:我的漫画主角转学到了我班级[综]
下一篇:魔道祖师薛晓同人——星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