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月飞熊
可这梦想距离李三这样的贫苦人贫苦人太远,所以只求下辈子能真正配上臣子一词,而不是以残缺之身列入佞幸。
…………
故安侯申屠嘉薨,得年九十有五,谥“武恭”,配享文帝之庙,其灵停后葬于霸陵,真可谓是荣宠至极。
申屠家的世子申屠去病领着全家叩谢陛下圣恩,很快便在追赠大父诏书后收到皇帝加封自己的策书。
汉文帝元年,新君登基,加封两千石以上的大臣为关内侯,故申屠嘉有了问鼎三公之首的资格。
而在老臣张苍去后,申屠嘉继任为相,虽未获得加封,但却从关内侯升了一等,就此以食邑的所在地被命名为故安侯。
如今为了嘉奖老臣,安抚未有官吏出世的申屠家族,刘瑞在其五百邑的基础上又增了八百,刚好与高祖封给北平侯张苍的食邑持平,让人为此松了口气。
“还好陛下理智尚存,并未借着怀念故安侯而大封其家。”
“€€!现在该叫先故安侯或故安武恭侯了。”长安的茶肆里,所有宾客都在讨论刚刚去世的申屠嘉,言里除了惋惜便是深深的嫉妒。
可不得嫉妒嘛!
虽然在皇帝的追封尘埃落定后,申屠嘉一开国功臣未能葬入高祖的长陵,但好歹也葬入霸陵,并且配享文帝之庙。
试问那些同一起跑线的高祖臣子里有几人能得申屠嘉的结局?
六朝元老,三任丞相。
虽与高祖南征北战,但却得以高寿而终。
更可贵的是申屠嘉在位列九卿后并未成为勋贵集团的鉴定拥护者,反而在调节皇帝与功勋集团的关系。他知子孙资质平庸,所以在为三公九卿时拒绝让其出仕为官,更是不许收受贿赂,仗着家里有个丞相而为非作歹。
人们总会怀念逝者,习惯性地想起他最美好的一面。
刚刚离世的申屠嘉也不能免俗。
尤其是对与之共事过的臣子而言,申屠嘉虽古板无趣,工作严厉,但在有着身份霸凌的官吏系统已经算是顶好的上司。
最重要的是申屠嘉节俭归节俭,但却体贴下级官吏,经常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那些生活拮据的下属。
由此可见,申屠嘉在品性方面无可挑剔。
而对与其共事过的官吏而言,他几乎与圣人无疑,绝对算是打工人们梦寐以求的好上司。
就连曾与申屠嘉有所冲突的晁错都十分惋惜道:“陟彼崔嵬,我马虺€€。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
说罢便登门吊唁一代贤相。
人死如灯灭。
作为天下最讲规矩又最不讲规矩的地方,申屠家也没有拒绝曾经的政敌登门拜访,而是一副大家风范地招待来客。
除此外,包括丞相陶青,太仆刘舍等朝中重臣也提议要为申屠嘉抬棺。
就连已经八十出头的田叔也在吊唁时询问是否能送好友最后一程,吓得申屠去病连连摆手,生怕这位文帝留下的股肱之臣在自家大父的葬礼上有个三长两短,导致他们不仅没法向田家交待,更是会被陛下与甘泉宫的太皇太后记上一笔,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田叔没上,他的儿子却替阿父为申屠嘉抬灵。
而到申屠嘉出殡的那日,鸣锣开道,北军护送。
不仅是尚冠里的勋贵们为之震动,就连关注此事的黔首都无比错愕道:“天子居然重视至此。”
依汉律,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或致仕时在两千石以上的老臣去时,朝廷都要有所表示。
给钱赐谷那是最次的基操。
真正令人艳羡的是葬具冢地,赠官荫子。
而以申屠嘉的成绩,理应得到最高赏赐。
不过有张苍的珠玉在前,众人也好奇十分好奇申屠嘉的死后待遇是比照张苍还是更胜一筹。
毕竟前者“鲁王吊唁,皇帝致辞”,申屠嘉虽死前得以面见天子,但是想到皇帝探望病重得臣子本身也有“你快死”的诅咒意味,所以在未央宫的追封落地前,民间也有阴谋论过刘瑞这个“申屠嘉之徒”并不喜欢这个老师。
“如果你是未来的皇帝,你会喜欢成天管你的人吗?”
某些经过文帝时代的老人更是坚信不疑道:“是啊!先故安侯连文帝的面子都敢驳斥,自然不是温和的老师。”
“严师出高徒嘛!”
…………
……
“从北军调五百卒护送故安武恭,另外,从奉常和太仆那儿择最好的白马与最体面的文官为其鸣锣开道,高唱挽歌。”未央宫里的刘瑞本想亲送一程,但是他刚下令备车就遭郦寄阻止,最后只能满心遗憾道:“罢了,就令宗正代朕走一遭吧!”
虽然刘瑞至今未从申屠嘉的死亡里缓过神来,但是在被李三郦寄接连阻止后,还是秉着最后的理智克制自己不断加码的冲动。
至少不能让申屠嘉的葬礼越过张苍。
不然一个“以下犯上”的骂名是跑不了的。
那可就是好心办坏事了。
“故安武恭侯一走,如失一正冠之镜。”史上最成功的皇帝李二凤已亲自证明纳谏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执掌天下,唯我独尊的皇帝而言,信息茧房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远有晋献公与卫宣公,后有汉武帝和李隆基。
晋献公因宠信骊姬而是晋国陷入继承者之乱,但好歹有个重耳替他收拾残局。
卫宣公因小儿子的谗言而谋害亲子,但也只算王室之乱,并未因此祸及黔首。
与之相比,后两位让世人明白信息茧房的杀伤力足以颠覆一个国家。
巫蛊之祸不仅“洗”调朝中重臣与十万黔首,更是让霍光成了伊尹之后的第一权臣,就此开启废了皇帝的先例。
然而霍光再怎么牛逼也没有去颠覆江山,并且也为孝宣中兴做出贡献。
李隆基才是才是把信息茧房的杀伤力抬到惊世骇俗的那位。
严格来说,他也不算是信息茧房的受害者,因为包括高力士、李林甫在内的许多人都劝他不要过于宠信安禄山。
可李隆基听了没?
他听个鬼啊!
因此在申屠嘉去后,刘瑞除了缅怀老师,便是想从臣子里扶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第252章
如果要从西汉的臣子里找一个头铁的人,那么汲黯哪怕不能摘得桂冠,也能排进前十之列。
什么叫“守节死义,难惑以非”的社稷之臣?
什么叫“我是真敢出使匈奴”的西汉猛男(战术性后仰)。
同为主和派,汲黯是知民生之艰,不想让大汉打得十室九空的愚直之人,更是愿意出使匈奴,替黔首争得喘息之机的硬臣。与之相比,大宋的求和派连深入虎穴的勇气都没有,更不会像汲黯那样强烈反对皇帝优待异族之人,而是把金人当成亲爹孝顺。
不过要是忽略宋臣……此处特指主和派的宋臣的个人意愿,这群软得毫无下限的懦夫一部分随徽钦二帝进入虎穴,一部分随二代车神南下苟且,真是应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千古讽刺。
由此可见,汲黯的“愚直”也不是无可取之处。相反,若论天下谁最爱民,他必会在黔首们的选择之列。
“故安武恭侯生前与少府监(汲黯的阿父汲卫)交情颇深,所以让廷尉监汲黯替朕送送老师一家。”已经选好二代谏臣的刘瑞决定参考唐太宗对魏征的安排,让其在监督百官,方便直谏的位子上发光发热。
只是……
“朕没记错的话,少府监也五十好几了。”想想汲家三人为官的荣宠,加上汲黯还有一个外派为官的外甥。刘瑞就是不想多想,也要避免朝中产生诸多非议:“一门双进士,兄弟两为官。”
想起当年名震关中的汲家双子,刘瑞也是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汲家之后,恐怕难有科举双星的存在。”
不过要是他所创立的科举延至东汉,兴许会有袁氏兄弟,荀家八龙打破记录€€€€前提是他们不想低调做人,更不懂得如何安排才会让家族的利益最大化。
李三不知皇帝的态度,更不会在这种事上胡乱插嘴。
“罢了,少府监也没有大恙。”况且有张苍和申屠嘉的珠玉在前,他也不好逼其辞官,否则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臣又该当如何?
恐怕会在“英雄迟暮”的悲观情绪下郁郁而终。
要是出个李广那样性情刚烈,不愿再受刀吏侮辱的狠人……
刘瑞停下拨弄珠串的手,低头想了会才继续下令:“令少府给知命之年的官吏送细绢一匹,钱一千。记得走内帑,不要走国库。”
“诺。”
这些东西对关中的千石大臣作用不大,但对小吏,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吏而言足以称得上十分丰厚€€€€前提是中间没有贪上几笔,或是突然多出一些二十来岁的五旬老汉。
故安武恭侯的葬礼在关中引起的热议随着申屠嘉的入土为安渐渐散去。
这里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大人物死去。
无论是皇帝还是名臣,都与那些挣扎的黔首相隔太远,只会结成史书上的寥寥数笔,茶余饭后的短暂谈资。
放榜前的日子是最难熬的。
但也不能阻止阳陵县的商铺疯狂叫卖,以及还未习惯繁华的关漂学子在子钱商人的诱导下贷款在这儿醉生梦死。
巴蜀的盐,会稽的绸,以及北边送至关中的各种皮草在长安的商人们拉走最好的那批后便运至此处。
现代的商人用轻奢的概念收割中产,使得那些热血上头的年轻人被消费主义冲昏头脑。
而在古代,轻奢的概念也是存在的。
尤其是些读了点书,自以为与热火朝天的庄稼汉截然不同的“准官吏们”。
诸子百家里虽有提倡等级尊卑的人,但也会在学说里提倡慈爱谦和,作风朴素,整出一副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的模样。
纵观西汉的博士高官,但凡是有政治追求的都很在意塑造人设,以至于在汉末出了“再世周公”,所以就东九市与西四市的消费情况来,主要是尚冠里的勋贵与藩王府邸的管家贡献了八成销量。
各派的山头们虽有购入蜀锦瓷器,苏绸美玉,但也多是用于送礼或作为陪葬。
名声大的“好处之一”就是翻车的后果难以承担。
为此,即便刘瑞暗示博士真没必要过成那样,但是处在百家争鸣的2.0时代,这群人也不得不卷,不得不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关中的风气居然焕然一新€€€€毕竟在有北军护送,陪葬皇陵,配享太庙的三件套后,勋贵子弟也不能在祖宗的光环下继续去当纨绔二代,而是被宋子侯般的鸡娃父母搞得痛不欲生。
没办法,在军功制的体系下,关中的勋贵都是众所周知的大老粗,指望他们指导功课是不大可能了。好在有祖宗们的余荫与超能力在,也能找个博士学士辅导功课,只是……
“严师出高徒。”
“孩子不打不成器。”
“X公啊!我家的小子虽调皮捣蛋了点,但也不是无可救药的。”
现代的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去名校,还想让孩子挑个好专业,所以关中真正热门的学派老师也就那些,不然像阴阳家的邹兕那样混出头的小派山头也不会捡热门学派的残羹冷炙,甚至需要皇帝出面抢夺学生。
因此在生源过多,好老师们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可怜”的家长们才不会对老师们的严格要求有所质疑,反而觉得这般才有不媚权贵的大家风范。
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