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基建狂魔那些年 第49章

作者:月光下的黑白猫 标签: 种田文 系统 快穿 爽文 轻松 无C P向

大太监一步步向下走,迎着暮色,自言自语着:“起风了啊。”

*

“胡说八道,怎么可能!”

郑相的府邸里,正在等候郑相召见的人群中,有人提到了近期的传闻,说是听到传闻,蓬莱国的人,其实不是外人,乃是十多年前从大林逃走的诸王余孽,顿时有人不信,甚至是激烈反驳。

但是不仅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那些人会说大林话,有女兵,还提到,粮食极多,食物多好多好,待遇多好多好。

那些人,就占据了沿海一片,不断蚕食着这边。

人家也没有立刻攻打过来,就是不断发展被占领的区域,那些地方,不过是一二年,就与过去截然不同了,人人过得好。

就算不是以前的大林人,很多人也盼着他们是大林人。

“这样的传闻,能够传到京城来,必是许多人都相信,或是乐见其成,才能传得这样广。”

“这就是阳谋啊!”病床旁站着的人,将此事也禀报给了郑相,郑相病恹恹地靠着,听完,轻轻一叹。

其实他是知道的,那些人,就是从大林逃走的诸王余孽。

在这三年里,他让人去打听过,也派人去说服过。

结果,说客去了,都一去不返,不知是被扣下了,还是反被说服留在了那里。

虽然他怀疑蓬莱国的人,就是从大林逃出去的诸王余孽,那位蓬莱国的年轻国王,就是被护送着逃出去的某个王爷的儿子,但有件事,他仍是想不通。

那就是,关于蓬莱国的政权,与大林并不同。

在蓬莱国,有国王,但也有“共议会”。

国王拥有一定权利,可“共议会”的权利更大,甚至在很多时候能够合起来限制住国王的权利。

对于很多大臣来说,这种政体,自然比本土的政权更具有吸引力,大概也是很多大臣即便知道投了蓬莱国,家族的利益会受损,可还是忍不住心动的原因所在。

他就是想不通,如果是从大林国逃出去的诸王余孽,为何会在短短时间之内,建立起一个与大林国截然不同的政权?

一直对开国时期的事并不怎么感兴趣的郑相,忽然对身边的人说:“去将太祖时期的卷宗,资料,都送过来。”

“相爷,郎中说了,让您静养……”

郑相淡淡说道:“让你去取,你就去取。”

本来还想再劝的人,只能应了一声“是”,随后苦着一张脸去了书房。

到了郑相这个身份地位,尤其是他还在病中,自然是想见谁就见谁,不想见的人,除非是带着旨意来,否则他也尽可以不见。

外面等候着的人,也知道今日未必就能被相爷召见,他们或是相爷的弟子,或是郑党的官员,三五成群,低声交谈着。

不少人的脸上带着焦虑之色,显得心事重重。

从书房抱着一摞书卷回来的人,也被这些人用目光隐晦地打量着,此人早就被看习惯了,根本不去理会,只留下一地对他此举的低声讨论,将相爷要看的书卷都搬了过来。

粗略一算,起码二十几本。

这些基本都是早些年被相爷粗略看过的,但这些年,相爷早就对太祖时期的事尽量避开了,尤其是在夫人离开后,相爷更是对那个时期的事避之不及,完全不想去了解。

没想到,今日倒是破了例。

这人曾是郑相的书童,后来做了管事,但一直都因为不喜欢庶务,所以没做管家,只跟在相爷身边做着普通管事。

若论郑相对手下人的信任,此人犹在管家之上。

这位老书童,也是真的心疼相爷,却与管家对相爷的心疼有些不同,他也同样是看着相爷跟夫人一路走过来的,对相爷跟夫人的决裂,很是痛心,却是哪一方他都不敢去劝,也没有这个立场去劝。

如今看到相爷病着,还要翻阅这些资料,他更是心里难受。

郑相被扶着靠坐在床上,找了几本他有些印象的书,一本本地翻阅着。

有些书,已是书皮微微泛黄,他已是许久不曾翻开过了,如今再看,年轻时曾看过的内容,让他竟有了新的感悟。

他的表情时而严肃,时而愣怔,时而愤怒,时而茫然,最后,竟是又归于一声叹息。

“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

他当初不屑去更多了解的太祖时期,有些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延续下来的政策,乍一看,与蓬莱国的政策不太一样,但细品,却又能感觉到二者之间有着一种无法割断的联系。

这就说得通了,为何蓬莱国颁布的政策,看着不像是从大林逃出去的人设定的,不是不像,那些人效仿的,是大林开国时那对夫妻的政策!

不仅是太祖,还有那位曾经广受赞誉后来却被读书人不断诟病的太祖夫人。

在已经被删减过的书本里,他甚至找不到对方的姓名,连存在都不断被抹去了,对方的来历以及对方曾经受何人教导过,这些,全都被抹去了。

在他年轻时接触这些内容时,看的就已是阉割版,也难怪他在看到蓬莱国的种种政策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他如今已是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他从不认为大林就只有他一个聪明人,既然他可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那么其他人呢?

从南边传来的消息,真的只是愚夫愚妇们因盼望着加入大林,所以才故意人云亦云吗?

郑相靠在那里,动作慢了下来,原本就已经没了多少生气的那张脸,更是露出了一丝颓丧来。这是在他病重之时,都很少会露出来的表情。

从不想对任何人认输的他,这一次,是真的有点茫然了。

不知过去了多久,一阵脚步声突然从外面传进来,惊醒了他。

“相爷,宫里来人了!”

第79章 荒岛建国(完)

关于林国京城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蓬莱国的占领区。

当然,蓬莱国并不像林国的人这样称呼被他们占了的地区,他们称呼这些原本的林国领地为“新区”。

新区,新兴的区域,也是欣欣向荣的区域。

新区完全是按照蓬莱国的模式来改造的,无论是因为战败所以被吞并的,还是因为民变被吞并的,这些地方的原本官吏们,就算想要任职,也需要通过蓬莱军的理想改造。

一所所学校,在新区拔地而起。

这些学校,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大类。

低年级,主要是面向所有新区的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官吏,都鼓励他们参加低年级的学习。

主要分为学识课跟思想课,两门大课。

不同的工种,有不同的教学模式。

村里,一般是派干事去,进行田间地头的教学,一边劳作,一边教学,甚至还能进行一些学习比赛,优胜者,可以得到一些物质奖励。

年纪在十六岁以下的,可参加“夜校”补习班,凡是参加者,每日管一顿饭,每个月考试一次,若名列前茅,同样可以得到物质的奖励,甚至是金钱的奖励。

这两条内容一公布,普通百姓顿时就对新区的学校追捧了起来。

哪怕是觉得女孩子读书无用的家长,为了多省一顿饭,多得一些奖励,也愿意让家中女孩子在空闲时去学一学。

等到一个月过去,发现所学的内容,不管是读书识字,还能教导一些活命的本事,追捧者就更多了。

其他阶级的人,则是按照另外的方式来。

一个区域一个学校,凡是被人口登记过的人,都鼓励他们在每个季度学满一定学时,若是不能固定在一个学校上课,也可带着“学籍”跟着工作走。

便是商贾,也能在不同的新区学校内临时插班学上几天。

只要学时够了,最后在任意一个低年级的学校里进行考试,通过了,就算拿到了低年级的学识课的及格分。

当然了,除了学识方面的考试,想要从低年级毕业,还要通过思想的改造,得到思想的分。

这个,则是综合来考,就算是在一个新区内,各个小区域也各有不同,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到了中年级,想要上课,反倒需要自己主动参加升级考试了,半年一次。

所考的内容,不仅包括低年级的所有课程内容,也包括其他方面。考核会对十六岁以下的人放宽条件,但并无年龄限制,无非就是年龄更大,需要考核的内容就越多而已。

凡是能从中年级毕业的,都将有机会进入各大工厂、办事处做事。

以上的学习,都是以“鼓励参与”为主,你可以不参加,但凡是不参加的人,必然不能通过考核进入蓬莱国所办的任何工厂、办事处做事。

而这些地方的待遇都很高,就算是有了功名的读书人,都可能会心动,何况是普通人?

虽只是鼓励,但参与者众多。

高年级,则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目前只招收特招生,还没有面向大众进行考试。不过据众人猜测,所谓的特招生,必然会有一部分来自中年级,属于天才类别的选拔。

总之,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凡是蓬莱国的新区,都陆续变了样。

许安然收到从京城传来的消息时,已是准备出发,作为第一批前往林国京城的使团成员之一。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她从未去过蓬莱,却留在林国的境内,学习着蓬莱人,改造着新区,将这里逐渐建设成新的蓬莱。

被委派成为第一批使团团的成员时,许安然并不觉得惊讶,这次去林国京城,于蓬莱与林国,是进行新兴的强大政权与腐朽了的旧国政权的一次政治上的对碰。

如果能够更快的和平解放林国其他地区,对蓬莱来说是一件好事,就算这一次不能,这一次使者团的出现,也必将给林国带去沉重的一击。

于她个人,这次赶赴林国的京城,也算是一个对过去的彻底了结。其实早在她选择带着孙女离开京城时,她就已经与过去做了一个了结。

但那一次了结,是作为曾经的丞相夫人,在与过往做了结。

而这一次,她是以一个名叫许安然的蓬莱国官员,与过去做一个了结。

在手边上,除了从京城送来的书信,还有从蓬莱国送过来的一封信。

她的孙女前往了蓬莱,三年时间,不仅早早就从学校毕业,还从基层做起,成绩很是不错。

听说现在已经成为了外交官方鸿手底下的一个普通干事,以后要走的道路,不仅与昔日在丞相府时被圈定了的后宅夫人的道路不同,也与许安然要走的道路不同。

但两个人,终究是要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如此,便是亲人,更是同路之人。

这次的书信里,孙女写了,即将跟着使者团去远门,归期未定。

许安然在临睡前,才给了孙女写了回信,并附赠了一张由她亲笔所画的新区丰收图。

“新蓬莱之建设,有吾之努力,更广阔的天空,亦属于你。纵相隔千里,吾与你同在。祝同志一路顺风。”

*

又几年过去,在属于蓬莱国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时,大林几乎全境都并入了蓬莱,一个个的新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势不可挡。

只剩下京城,犹如海上孤船,被海浪包围着。

城里的贵人们,早就过起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睡醒了就是吃喝玩乐,什么外面的蓬莱,什么新区,什么朝政,什么国家,全都被他们抛在了脑后。

所以,自然而然的,在一个看起来很平常的日子,有人主动打开城门投降。

郑相在弥留之际,听到了这个消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