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养成计划 第122章

作者:醉酒花间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基建 轻松 无C P向

私下里也没见他那么听话, 平时和朝臣相处也没深谙糊弄之道。就一个荀明光, 也不知道给他们家陛下灌了什么迷魂汤, 不见面的时候已经很过分, 见到面更是直接变成了小傻子。

好在那小子也没什么坏心思, 被他迷惑总比被奸佞蒙蔽强。

太傅大人踱着步子往回走,想想越来越不像话的王允,决定待会儿见到小年轻的时候态度好一些。

不求他永远赤胆忠心,至少别像王允一样得志便猖狂。

然后, 太傅大人就得到了荀小将军已经离开的消息。

已经走了?

小皇帝后怕不已,还好提前让小将军出宫了, 不然撞上吹胡子瞪眼的太傅还不知道要发生什么。

幸好杨彪不知道面前的傻娃儿在想什么, 要是知道的话怕是会脱口而出“老臣为什么会吹胡子瞪眼陛下不知道吗?”之类的质问。

“太傅,朕和小将军离开后王司徒生气了吗?”小皇帝熟练的转移话题,“朕瞧着王司徒的表情不太好,应该是生气了吧?”

太傅大人看看坐姿极为端正的天子,很是和蔼的回道, “陛下是君他是臣, 只要陛下高兴就好, 旁人高不高兴不重要。”

小皇帝听的心肝儿颤,虽然不知道离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是看太傅这反应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儿。

救命,王司徒到底说了什么?怎么把他们家太傅气的连骂他都懒得骂了?

“太傅,王司徒不懂事,您大人有大量不和他一般见识。”小皇帝谨慎的开口,“朕可以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也没有什么,只是王司徒在陛下走后质问老臣平时是怎么教导陛下的。”杨太傅依旧面容和蔼,和蔼到让小皇帝瑟瑟发抖,“老臣说,虽然‘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但是陛下年幼读书少,宫里条件也不似司徒府上优渥,不能对陛下太过严苛。”

小皇帝:……啊?

那什么,他今天是有点无礼,但他真的学过《荀子》的《修身》篇,应该还没文盲到让太傅这么说的地步吧?

宫里条件不似司徒府上优渥?不能对他太严苛?这真的不是当场打王司徒的脸吗?

如果当时的场面真的是那样,他们家太傅应该是占上风的那个,不应该一回来就吹胡子瞪眼才对。

唔,太傅刚回来的时候好像的确没有吹胡子瞪眼,是知道小将军走了之后才忽然变脸,难道……

小皇帝后知后觉意识到他大概也许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儿,但是他不敢问,他怕问出来后连最后的遮羞布都保不住。

念书,赶紧念书,他把《荀子》翻出来温习温习,希望太傅看在荀卿的面子上不要对荀小将军有误解。

该讨厌的是王司徒,和他们家小将军没有关系。

“陛下,虽然现在说有点早,但是还是得做好准备。”杨彪捏捏眉心,拦下拿出竹简自欺欺人的小皇帝,“将士在城外要消耗粮饷,以王允的作风很可能会借口颍川离京城近不发粮。”

“他爱发不发。”小皇帝气哼哼,“他不发朕发,粮饷是正当消耗,朕有权从国库中支取钱粮。”

他已经是个见多识广的天子,王司徒再离谱都没法让他惊讶。

傀儡天子也是天子,国库是朝廷的国库不是他王司徒的私库,别的事情他不能管连国库都不能管还能得了?

呵,怕他是小狗。

杨彪:……

现在让天子接触朝政还是太早,傻孩子还是继续念书吧。

……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颍川众人眼中,进京虽险但好处很多,以天子的大方谁跟着他们小将军进京事后都能满载而归。

然而贾校尉不想要赏赐,他只想待在颍川安心种田。

说句不那么谦虚的话,以他的本事想升官加爵易如反掌,平平无奇活到这个年纪就是因为不想折腾。

他可以在颍川种田,可以在豫州种田,可以在中原种田。只要荀小将军有本事,让他种全天下的田都没问题。

难得有个需要动脑子还不用和人勾心斗角的活儿,天知道他有多喜欢种田。

其他官署都得和人打交道,不是欺上瞒下就是尔虞我诈,时不时还得忍受无脑上司的离谱任务,神仙来了都能烦的死回天上。

当典农校尉就不一样了,虽然同样要头疼欺上瞒下,但是有什么问题他下田走一圈立刻就能发现,就算一时半会儿发现不了问题,等到收获的季节一算收成也能看出猫腻。

最需要头疼的不是和人打交道,而是这里雨太多那里太旱时不时还有哪儿冒出来蝗虫吓的耕种的农人心惊胆寒。

颍川那么多良田那么多流民,人多了加地,地多了招人,来再多人他都能安排妥当。

那一个个拖家带口到官署登记的都是财富,在他眼里和农田里茁壮生长的麦苗没有区别。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算了,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贾校尉很郁闷,马上就要开春,春耕迫在眉睫,是他去年干的不够好吗?为什么要让他到京城来浪费时间?

日上中天,荀小将军从宫中回到屯兵之处,看到浑身散发着幽怨气息的贾毒士脚步一顿,在营帐门口做了好一会儿的心理准备才没有直接转身,“先生,将士们可都安排妥当?”

“回将军的话,都很妥当。”贾诩慢条斯理的回道,好像对现在的安排没有任何不满。

随军而已,老本行了,将军不用担心他适应不来。

呵呵。

虽然贾校尉收回了周身的幽怨恢复成正常模样,但是荀小将军还是有点头皮发麻的感觉。

问题不大,他是老大他说了算,挺直腰杆有点老大的样子,只要不像王允那样让贾毒士察觉到有性命之忧毒汁就溅不到他身上。

荀晔清清嗓子,将刚才进宫发生的事情说给贾诩听,“陛下当众下了王司徒的面子,以王司徒的睚眦必报,接下来很可能在我们身上找场子。”

他们现在有共同的敌人,谋士就要有谋士的觉悟,快来分析情况吐出应对之策。

然而贾谋士只是装傻感慨,“没想到王司徒竟如此做派。”

荀晔点点头,充满期待的看着满肚子坏水儿的聪明谋士,试图让他继续说。

分析呢?对策呢?没了?

贾诩无辜的对视回去,好似看不出他们家小将军的期待。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和小将军打交道时的他,虽然至今依旧觉得他们小将军很玄乎,但是不耽误他该躲懒时就躲懒。

不然怎样?还能撬开他的脑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不成?

他们小将军心慈手软,可做不来那么血腥的事情。

爽朗大笑.jpg

两个人进京后的第一次交锋,贾毒士完胜。

还没有熟练掌握驱使咸鱼技能的荀小将军很伤心,伤心的中午吃饭都多吃了两碗,然后他就等到了一个坏消息。

王司徒派人到营中命他们立刻奔赴孟津和河对面的于夫罗对峙,自带粮饷的那种对峙。

也可能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家毒士听到命令当场就从装傻充愣变得咬牙切齿。

荀晔挥挥手让人送走两股战战的传令兵,再次和贾校尉入帐商量对策,“虽说孟津离洛阳不远,但是若是去孟津驻扎,一时半会儿怕是回不了颍川。”

春耕在即,回不去颍川可怎么办哦。

贾先生有想法吗?

贾诩深吸一口气,“将军,王司徒欺人太甚!”

两次的回应说辞差不多,但是语气天差地别。之前是吃瓜看戏唯恐天下不乱,这次就是火烧到自己身上的怨气冲天。

荀小将军端正态度,“请先生教我。”

诶嘿,开工。

贾诩看上去对朝堂纷争避之不及,其实一直在关注局势变化,不能把局势摸的一清二楚还谈什么躲避纷争?

京城王允一家独大,执金吾何斌和卫尉张喜都是他提拔上来的人,光禄勋邓渊在董卓掌权时便立场坚定的只忠于天子不结党营私,如今王允掌权也没有区别。

京师禁军总共就那么多,光禄勋不参与朝中争斗,执金吾和卫尉都对王允唯命是从,有三分之二的禁军整掌握在手中王司徒自然倨傲且目中无人。

但是京中能打的兵都被带走的差不多了,现在的禁军都是绣花枕头,和地方精兵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朝廷真正的精锐都在关中。

王司徒资历和岁数都够,可他掌权以来越来越不得人心,就算关中的精锐没有被西凉乱军牵制住他也调动不了那些常年征战沙场的精兵。

巧了,他们小将军有兵。

不光有颍川这些兵,还有并州的数十万大军可以调用。

贾校尉皮笑肉不笑,“将军,王司徒倒行逆施,而将军您却为天子所看重。若能直接进城反客为主,未尝不能号令百官。”

既然王允不识好歹,那他们也不用太讲理。

兵者,诡道也。

来的仓促带的兵少又能如何,玩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

最迟明日并州援军就能把于夫罗打成丧家之犬,只要将军能得到天子的支持,干掉京师禁军对他们带来的精锐而言就是手拿把掐。

颍川的春耕计划已经做的差不多,他不介意临时加上别的地盘。

第92章 美人爹进京

*

贾诩没有开玩笑, 他在很认真的在提建议。

京城的局势已经明了的不能再明了,小将军在天子那里有多少分量他们也都清楚。既然王允不做人,那他们也不用客气, 直接撕破脸开战就是。

他们有兵,还有后续随时可以调动的精锐援兵,王允有吗?没有!

就京城这点儿禁军, 别说王允只能调动三分之二, 就算全部归他又能如何?对付他们都不用出动并州援军, 他们自己就能砍菜切瓜全部解决掉。

用个不太合适的类比, 他们小将军此时反客为主的优势比当初董卓进京时都还大。

当初董卓的主力大军屯兵在河东郡, 最开始随他进京的只有三五千亲信, 那时何大将军刚死大将军府的兵力还在,京城不像现在这般空虚,三五千兵马在京城掀不起半点风浪。

局势瞬息万变,慢一步都可能错失良机。董卓狼子野心, 肯定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然而调河东大军进京风险非常大,不被发现也就算了, 被发现的话非但可能被扣上谋反的帽子, 甚至还会被召他们进京的袁氏卸磨杀驴倒打一耙。

袁氏是四世三公的庞大世家,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让他们进京是抬举他们西凉武夫,一旦觉得他们碍事立刻就能将他们踢走明哲保身。

机遇与危机并存,局势那么紧张, 董卓愣是不走寻常路用那三五千兵马诳时惑众在京城站住了脚, 然后就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袁氏调董卓进京只是想借他的兵力撑场子, 董卓对袁氏也没有多少真心,时机一到便是踹掉袁氏单干。

趁机进京的凶悍武将目标明确, 调兵进京的世家大族却傲慢的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最后落得那么个下场也不稀奇。

利用武将容易被反噬,连四世三公的袁氏都落得族灭的下场,王司徒哪儿来的自信觉得他们会老实听话?

听他个大头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