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醉酒花间
他们又不像荀小将军那样有本事硬刚,真要遇到类似的事情只能憋屈着吃闷亏。
大部分人都是看热闹,还有少部分试图浑水摸鱼,比如袁术。
九江郡和下邳国挨边,陶谦笮融等人想逃的话九成九的会选择九江,他只要派兵在两州交界处守着,很快就能看到数不清的金银财宝朝他冲过来。
古有农夫守株待兔,今有袁术拦路待财。
没人会嫌手里钱多,笮融在徐州搜刮了那么多钱财,能劫下来一半也是好的。用劫下来的一小部分钱财去救济百姓,扬州的百姓就会真心实意的拥护他,他还能拿着剩下那一大部分逍遥快活。
来的好来的妙,他最喜欢吃大户了。
袁公路期待满满的点兵点将,只等带着全副身家的大贪官路过九江郡。
等啊等啊等,等啊等啊等,等到花儿都谢了也没等到人。
什么情况?陶谦和笮融还真和城池共存亡了?
袁术不信,陶谦清醒着或许能为御敌干点实事,笮融就差把整个徐州都私吞了肯定不会冒这个险。
更换逃跑路线了?不能吧,除了九江还能走哪儿?总不能直接出海了吧?
海上风大浪大多危险,万一翻船可就全部便宜海里的鱼了。
不行不行,不如便宜他。
袁公路满心期待即将到手的钱财,等来等去等不到人于是派人去下邳打探。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吓一跳,竟然有人敢在他前头把笮融给抢了。
袁术:???
笮融……这么没本事的吗?
好歹是搜刮了大半徐州的大恶人,带着那么多钱财出逃之前肯定得安排好随行护卫,他敢劫是因为特意调了八千大军在必经之路上守着,下邳境内哪个贼有那么大的本事?
“据说是别处流窜到下邳的黄巾贼,贼首相当凶残,一刀下去直接把笮融的脑袋劈成了两半。”好不容易挤到他们家主公跟前的韩胤绘声绘色的讲道,“那伙儿贼匪有五六千人,也不知道是哪儿来的,也是笮融倒霉,刚出城没多久就和他们撞上了。”
袁术听完之后捏捏耳朵,“流窜到下邳的黄巾贼?全是青壮年还是男女老少都有?”
韩胤愣了一下,回道,“好像都是壮年。”
“啧,还以为这次能趁机抢点儿好东西,散了散了。”袁术摆摆手让人派出去的兵撤回来,一边安排一边骂,“什么流窜到下邳的黄巾贼?分明是荀家那小子猜到笮融要逃提前派人去堵了。”
如今这天下哪儿黄巾贼最多?一个豫州,一个青州。
虽然两州的黄巾贼都已经改邪归正恢复老百姓的模样,但是就问他们没被荀氏打服之前是不是黄巾贼吧?
让归降的黄巾贼重操旧业而已,多大点儿事儿。
荀氏那小子也真是的,一点好处都不给外人留,徐州那么大全吃下去也不怕撑死。
“主公,就这么撤了?”韩胤难以置信,“下邳近在咫尺,荀氏远在青州,主公大可以……”
“大可以什么?硬抢?”袁术不耐的挥挥手将人赶出去,“想想青州的兵力,再看看我们的兵力,硬碰硬你碰得过?”
韩胤:???
不是,主公不是最听不得别人说他不行吗?
韩胤一脸懵的站在院子里,越发摸不明白他们家主公的想法。
“韩长史怎么站在外面?”匆匆赶来的田野田长史拱手打招呼,不等韩胤开口便拍拍脑袋告辞,“主公方才传唤,野先走一步,稍后有空再同韩长史闲谈。”
再会再会,他可不是闲人,他是主公一刻也缺不得的大忙人。
哈哈哈哈哈哈。
韩胤僵着脸目送某个抢了他位置的家伙离开,如果目光能杀人,那家伙现在已经被他碎尸万段。
抢了他的位置还在众人面前嘲笑他,当他韩胤是没脾气的泥人吗?
书房里,并不了解手下人之间争斗的袁术还在抱怨,“海平来了,快坐。”
公远说的不错,韩胤的确是惑主的奸佞。
良臣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主公三思而后行,他可好,明知道打不过还撺掇他和荀氏硬刚,那家伙该不会已经成荀氏的人了吧?
袁术顿了一下,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虽然他很不愿意承认他比不过别人,但是现在这情况他确实打不过荀氏,老的小的都打不过。
如果不是被荀氏策反,韩胤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劝他撩拨荀氏?虎口夺食对他完全没有好处啊!
之前荀家小子在颍川的时候他就有点怀疑,当初他派韩胤去结亲,结亲不成带回来许多礼物也还行,现在想想当时那礼物恐怕不止他的份儿,韩胤也被喂的肥肥的。
可恶,越想越气。
他原想着趁战乱抢几个工匠回来,结果颍川半点儿没乱,那混账小子还把纸质书的消息传的满京城都知道。
更过分的是,他还涨价!
有这么做生意的吗?当钱都是大风刮来的?搜刮百姓也很费劲的好吧!
“海平,你有没有觉得刚被扔出去的那家伙最近越来越奇怪?”
他知道他这样的人物身边免不了有别人安插进来的探子,但是如果真的是韩胤,那事情就大条了。
真正被别人安插进来的田长史:……
啊?韩胤吗?主公您是不是太瞧得起他了?
田长史想想不到俩月就被他排挤的孤零零连说闲话都没人陪的韩胤,陷入沉默。
得亏那家伙不是细作,不然真的为他的主人担忧。
……
京城,皇宫。
小皇帝一颗心已经随他们家小将军飞走,青州发生的一切都瞒不过他。
咳咳,有延迟的那种。
虽然他是皇帝,但是他的消息真的不太灵通,能知道什么全看太傅和朝臣愿意告诉他什么,要是有两边都不愿意透露给他的消息,他就是急的满地乱转也没用。
好在他是个容易满足的人,能听到多少算多少,总比一点都听不到强。
“荀侍郎,您说小将军打下徐州后还要派人去当徐州牧吗?”小皇帝在苦恼不该他苦恼的问题,“朕觉得应该和冀州一样把州牧之位空出来,这样就没人能阻碍小将军做事了。”
看上去没有主官,实际上有主官。
没错,就是这样。
荀悦用砚台压住书页,看着心思完全不在书本上的天子,欲言又止。
他知道天子非常仰慕他们家明光,但是这些话真的不能在他面前说,陛下有点太不见外了。
也就是太傅不在殿中,太傅在的话又得祭出竹板来。
荀悦如此想着,继续当个不会说话的木头人等天子絮叨完。
他们陛下是个碎嘴子,不等他说完课就没法讲,好在陛下知道控制时间,感觉时间差不多了就会停下,然后等课上完了继续叨叨。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最近青州和徐州开战促进了小陛下的进化,现在就算杨太傅在旁边坐着也不耽误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打就打嘛,打过之后就不能再骂他了。
杨彪:……
荀悦:……
他们陛下很聪慧,聪慧的已经让他们猜不出什么时候是真傻什么时候是装傻。
小皇帝絮叨完之后安心上课,上完课自觉的去做作业,留刚上完课的荀老师和班主任杨老师沟通他的学习进度。
两位老师相对无言,想谈的并不是天子的学习进度。
杨彪长叹一声,“明光在青州以科考取士,仲豫怎么看?”
荀悦面色如常,“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
“大汉沉疴旧疾缠身,确实需要改变。”杨太傅叹道,“世家大族若想长盛不衰需得用心培养年轻后辈,若长久无人在朝中为官,再显赫的家族也要走下坡路。”
荀悦眉眼弯弯,“可是太傅,天下不只是世家的天下,更是天下百姓的天下。”
世家想长盛不衰,可百姓也想安稳活下去,世家大族能保证子孙代代都是贤才吗?
连天家都不敢保证每任天子都是明君,世家凭什么觉得他们应该长盛不衰?
如今朝廷选官采用的是察举制,他承认这制度很有用,但是举荐出来的官员是好是坏全看举荐之人的一张嘴,他们能保证一个人大公无私两个人大公无私,还能保证全天下有资格举荐士人的人都大公无私?
太傅出身弘农杨氏,是和汝南袁氏相差无几的四世三公的豪族,不会不清楚如今这制度多容易让世家做大。
若非天下大乱,以太傅在朝中的底蕴,弘农杨氏之后两代三代依旧能轻轻松松延续三公的荣耀。
太傅治家严谨能保证家中子弟都有真才实学,说句不太客气的,能保证儿子保证孙子,还能保证接下来代代都有真才实学?
这不是一家两家的问题,是世家大族的通病,他荀氏一样避免不了。
杨太傅沉默许久,“你知道老夫要说的不是这些。”
他们都是世家子,生下来享受世家带来的尊荣,此生也应为维护世家尊荣而努力。
盛极必衰的道理所有人都懂,但是懂不意味愿意在盛极的时候停下来,万一他们身处的不是盛极、之后还能更加强盛呢?
正是因为世家的权势太大,所以之前几代天子都想方设法的限制世家发展。
两次党锢让世家大族元气大伤,但是看看现在的局势就知道,世家没有伤到根本,倒是外戚和宦官全部被铲除。
世家势大,现在已是割据州郡自治,再大下去可就……
不、还不到忧心那些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是荀氏小子在青州举行的科举取士。
若此法推行至大汉全境,那世间还能再有经久不衰的世家吗?
先前那小子说人手不够用要用特殊的法子取士应急,当时他还没意识到这应急之法有多惊世骇俗,如今反应过来怕是也迟了。
那小子向来不按常理行事,也不像大部分世家子那样端着,发现这法子推行起来能解决选官制度上的大部分问题后肯定不会再放弃。
问题是,世家愿意吗?
这可不是推行均田制时退让的一点点,这是直接掘世家大族的命根子啊。
“我以为明光在青州推行均田的时候太傅就会来找。”荀悦好像不在意掘世家大族的命根子带来的后果,这时候还能笑得出来,“太傅,世家子于家学之上已经占尽优势,如果这样还比不过庶族,那的确该恼羞成怒。”
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考不过庶族子弟,丢不丢人?
杨太傅:……
啧,父子俩一个比一个难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