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醉酒花间
也就是他袁本初不姓刘,他要是姓刘还会这么迂回?
寡恩少义!狼心狗肺!天底下怎么有袁绍这等人面兽心之人?
砍了!都推出去砍了!谁来劝都不管用!再来烦他他就收拾行李去匈奴人的地盘讨生活!
蓟县发生的事情很快传出去,袁绍气成什么样暂且不提,反正公孙瓒乐的不行,“难得难得,他刘伯安竟然还会杀人?”
旁边,白马义从的另一个首领严纲有些担心,“将军,袁绍拥立州牧为帝,会不会是想挑拨您和州牧的关系?”
“我和刘伯安的关系还需要挑拨?”公孙瓒啧了一声,“他想挑拨就让他挑拨,反正现在被记恨上的不是我。”
想让他回幽州和刘虞争锋?嘿,他偏不走。
别人不了解刘虞他还不了解?那家伙就是个面团子根本没脾气,让他治理州郡还行,让他当皇帝他根本没那个胆子。
还当皇帝,刘姓宗亲那么多,真要找皇室宗亲来替换掉小皇帝哪个诸侯王不行,哪儿需要大老远的把刘伯安从幽州弄回洛阳?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袁绍此举只怕也意不在刘虞。
反正刘伯安肯定不会称帝,他就在这儿看袁本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今全天下都知道他袁本初造谣当今天子非灵帝血脉还恬不知耻的扯着忠义的大旗干着不忠不义的事情,洛阳朝廷会放过他才怪。
天子年幼怎么了?朝中那些老狐狸可一点也不好糊弄。
正说着,长史关靖快步进来,“将军,张将军到访。”
平难中郎将张燕,不过天下人更熟悉的还是黑山贼贼首张燕。
公孙瓒伸了个懒腰,“让他直接到书房来。”
“纪常,你去准备几坛好酒。”公孙瓒吩咐旁边的严纲,“飞燕好些日子没来,今儿一定要痛痛快快喝一场。”
“不用准备酒水,今日不饮酒。”严纲还没出门,浑身血气的高俊武将便迈步进来,“公孙将军。”
公孙瓒挑了挑眉,挥挥手让严纲和关靖都下去,然后才问道,“怎么忽然到我这里来了?”
“前些日子去并州转了一圈,并州新上任的那位州牧有点东西。”张燕自顾自坐下,眉头皱的死紧,“公孙将军,虽然冀州看上去兵强马壮,但是看冀州和并州两地的情况,只怕并州的威胁更大。”
“并州已经快被胡人给掏空了,能有什么威胁?”公孙瓒轻蔑的撇撇嘴,“并州九郡,如今依旧归大汉管辖的只剩下太原和上党二郡,其他七郡要么早就被胡人占据要么前两年郭太生乱时被糟蹋的干干净净。就算荀氏有本事在其他七郡重置官署,怎么着也得用个七八十来年来与民休息,他们短时间内没空走出并州。”
七八年的时间足够他灭掉袁绍再把青州徐州兖州统统拿下,到时候就算并州不和他起冲突他也是要打过去的。
天下能者居之,刘伯安满嘴仁义道德什么都不敢干,他公孙伯圭从郡县小吏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一步靠的可不光是这张嘴。
朝廷无力震慑宵小,那就让出来给有本事震慑的人。
张燕抬眸,“将军,刘伯安将幽州治理成现在这样用了几年?”
公孙瓒:……
两年?三年?
记不清了,但是感觉好像忽然间就从饿的满地刨食变成谷堆满仓。
虽然他很看不惯刘伯安,但是不得不承认那家伙在内政方面很有一手,以前的幽州比并州丁口还少,现在的幽州光靠流民都能打好几个并州。
“荀慈明,我没记错的话,他年纪不小了吧?”公孙瓒搓搓下巴,“那么大年纪不在家含饴弄孙,还干这么起劲干什么?”
张燕听到这话斜了他一眼,“别说你不知道颍川荀氏有多少后辈。”
“又不是我的儿子,我管他们有多少后辈。”公孙瓒白他一眼,“不过他家那个小的挺不错,就是小小年纪就敢去和吕奉先打交道的那个,如此胆气放幽州也是个好苗子。”
“要说的就是这个小的。”张燕深吸一口气,放在腿上的拳头不自觉攥紧,“我派了一队不起眼的兵丁混到晋阳打探消息,一队二十多个兵,一个都没有回来。”
公孙瓒嘶了一声,“全被杀了?”
杀伐果断,更合他胃口了。
张燕磨牙,“没有被杀,是觉得留在并州更有前途直接改换门庭了。”
他后来又连续派了好几拨人,去一拨消失一拨,最后还是派身边亲信去打探才勉强传回消息,可是没多久连他那亲信也跟着跑了。
气煞他也!
“噗!”公孙瓒没绷住,“好小子,人才啊!”
第48章 低头不丢人
*
掀起黄巾之乱的大贤良师张角是冀州巨鹿人, 中平元年黄巾乱起,还叫褚燕的张燕就和一帮乡间少年聚在一起转战出击,短短几个月部众就发展到上万人。
中平二年, 另一伙义军的首领张牛角与他合兵一处,后来张牛角作战时被流箭射中命不久矣,临死之前命部下尊他为首领, 于是褚燕就改姓成了张燕。
乱世活命不易, 百姓衣食无着就会另寻出路, 离黄巾近的加入黄巾, 离其他义军近的加入其他义军, 总之哪儿能活命就投奔哪儿。
张燕本身就是义军出身, 他很清楚如今的天下是什么样子。
黑山军部众百万,只有极少的人有大志有野心,绝大部分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百姓。
权贵豪强倚势挟权残民害理,农户失去田产, 商贾失去家财,就算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不出门也可能祸从天降莫名其妙从良民变成流寇被兵丁砍下脑袋换军功。
百姓要的只是有个安稳的立足之地, 能让他们凭劳力换取餐饭的立足之地。但凡有口饭吃, 就算是吃不饱吃的差只勉强够活命,他们都绝对不会落草为寇。
黑山军以太行山为根基,山里没有耕种的条件,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郡都是他们劫掠的目标。
北方各州都畏惧声势浩大的黑山军,但是部众越多消耗的粮草越多, 劫掠不是长久之计, 就算有来自幽州的支援也仅仅维持在饿不死的状态。
幽州牧刘虞对胡人大方不代表对黑山军大方, 他们黑山军在各地都是贼匪之名更盛,公孙瓒支援也只能悄悄支援。
养兵消耗甚巨, 越精良的军队越难养。
司徒王允在董卓伏诛后翻脸不认人将司空荀爽赶出京城,所有人都觉得荀司空就是太温良才会吃亏,换个有野心的家伙肯定凭诛董的功劳和天子偏爱反过来把王允赶的远远的。
荀司空在朝中的人脉的确没有王允广,但是只谋划诛董这一桩功劳就足以把王允压的死死的,何况颍川荀氏的名声在天下士人眼中比太原王氏强的多,只要荀司空想,最终狼狈离京的就不会是他。
董卓留下的都是精锐又能如何?饿的半死的精锐照样打不过吃饱喝足的普通人。
颍川荀氏不似汝南袁氏那般家底丰厚,并州又是那么个半死不活的鬼样子,没有粮草支援的话就算带足兵马也没用。
看袁氏没栽之前给袁绍袁术兄弟俩安排的是什么地方,袁绍去的渤海郡人丁兴旺有渔盐之利,袁术去的南阳郡更是天下第一大郡。
就算袁氏在京成员被董卓杀了个干净,袁绍袁术兄弟俩也依旧能打着汝南袁氏的旗号混的风生水起。
反观并州……
这么说吧,并州整个州的人口加起来都没南阳一郡的零头多。
王允也是不要脸,人家荀司空好歹帮朝廷除掉大患,多大仇啊又是把人流放到并州又是派恶名远扬的吕布跟他一起去?生怕荀司空寿终正寝是吧?
在亲自到并州之前,张燕也是这么想的。
天下人都说他是贼,但是他不这么觉得,没有哪个贼能有聚集百万部众的威望,他有本事让朝廷封他为将,那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平难中郎将。
朝中权贵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身在民间才能更清醒。
张将军自认人间清醒,早先还想过要是吕布到并州后忽然发难或者荀氏无法在并州立足他就去施以援手,虽然他名声不好,但是名声没有命重要。
要是荀氏清高觉得他名声不好宁死也不愿和他沾边,那就当他什么都没说。
结果事情的发展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他觉得不光他震惊,京城的王允肯定比他更震惊。
王司徒是太原人,并州什么情况他清楚的很。
边地和中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中原出身的世家子没经历过胡人肆虐根本想象不到边地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就像刘虞到幽州当州牧,治下百姓和周边胡人对他的广施恩惠非常受用,但是幽州将士对他却是不满居多。
胡人不会因为朝廷施恩就心向大汉,一时的消停不意味着永远消停,什么时候刘虞给的恩惠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幽州百姓面临的依旧是胡人南下劫掠。
有那个怀柔的手段可以对自家将士用,凭什么自家将士的粮草奖赏刚刚够用却对胡人那么大方?他的胳膊肘到底朝哪儿拐?
颍川荀氏以经学传家,和吕布那等见利忘义的猛将绝对处不来。
筹谋诛董时能让吕布为他所用大概率是吕布觉得除掉董卓比跟着董卓更有前途,和荀氏派过去的交涉的那个小辈没啥关系,等到并州后有了利益冲突估计闹的比公孙瓒和刘虞还难看。
公孙伯圭看不惯刘伯安好歹还能忍住从长计议,吕奉先看谁不顺眼那是丁点儿不带忍的直接开杀。
到时并州依旧是乱成一团的并州,对远在京城的王允造不成半点威胁。
等等!
张燕瞳孔一缩,想起在并州的所见所闻,再想想到并州后并没有和荀氏闹得不欢而散拔刀相向的吕奉先,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吕布在京城愿意和荀氏合作可能真的和荀氏那个小辈有关。
吕布虽勇但无甚谋略,那小子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让他的亲信宁肯以流民的身份留在太原种地也不愿再回黑山军,忽悠个吕布还不是手拿把掐?
何况以那小子的本事,过几年能成长到什么地步还不好说。
这么一看,并州岂止比冀州危险,那是比天下所有州加起来都要危险。
他们都和王允一样以为去并州死路一条,殊不知只要荀氏能有本事让并州和幽州一样起死回生,天下乱不乱就得变成荀氏说了算。
嘶,中原的世家大族果然不能小瞧。
张燕长出一口气,幸好他忽然福至心灵想明白了,不然还和全天下的傻子一样依旧被蒙在鼓里。
在并州立足需要强大的武力,养兵需要巨额钱财,只要吕布不闹事,以荀氏的家底撑到在并州站稳脚跟完全没问题。
王司徒想着把人推上死路,结果却把家族送到了人家手上,得亏荀氏不像董卓那样动不动就杀人全族,不然整个太原王氏都别想逃。
“将军,你知道……”
“哈哈哈哈哈哈~”
“将军,颍川荀氏……”
“哈哈哈哈哈哈~”
“将军,吕奉先……”
“哈哈哈哈哈哈~”
张燕:!!!
公孙伯圭!你他娘的别笑了!
张燕好不容易想明白荀爽闷声吃亏去并州之事的弯弯绕绕,迫切的想分享出来看看他的猜测有没有疏漏,但是几次想开口对面的公孙瓒都不接话,气的他怒发冲冠想揍人。
“公孙将军!”
“好好好,你再等等,我马上就不笑了。”公孙瓒满脑子都是张燕的兵去并州有去无回,屋里只有他们两个没有外人他实在忍不住。
这家伙平时怎么苛待底下人了?怎么别人一忽悠就全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