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楚清明
“是,昨日没哭,”殷远补上,“只是听说丞相府有人大前日哭了整整一天,这眼角红肿三天都没消。”
齐灵玉干笑两声,解释道:“你也知道我爹就是个心软的,不出此招很难拿下。”说罢又有些恼怒:“亏得我这么担心你们,允之,你这是恩将仇报。”
殷远总算放过了她,问:“可有消息。”
“嗯。”齐灵玉也收了笑脸,一派正经:“昨日我爹和……子豫进宫求旨,说皇上虽没应,但看着不像是恼怒。你们今日大可放心。”
得了这话,沈瑜跟殷远齐齐舒了口气,面上都轻松了不少。
沈瑜故意道:“子豫是谁?”
齐灵玉双颊飞红,佯怒道:“特地来跟你们通风报信,结果一个个都这样!行了,速速上路吧,我走了。”
说罢折扇又摇,转身去了,只是脚步间有些匆忙,暴露了她心底的不平静。
沈瑜跟殷远相视一笑,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到了宫中,二人在偏殿候着,就等着奉旨面圣。
这一等,到巳时,早朝才散。一名三品太监带着四五名小太监宣旨令二人觐见,他们便跟着入了上书房。
二人没想到,静王也在,坐在皇帝左手侧。
一见沈瑜和殷远进来,他便黑了脸色,作势要骂。
皇帝还没说话,静王貌似忍无可忍,一作势刚要骂,皇帝冷哼一声,他一顿,收了架势,坐回椅子上。
待殷远和沈瑜跪拜过后,皇帝道:“都抬起头叫朕瞧瞧。”
俩人双双抬头,沈瑜也终于正面看见了天子真颜。
与他想的不同,皇帝并没有多老,看着和静王差不多年岁,也就五十岁上下。面容和气白净,一双眼睛中却透出威严,让人不能直视。
没多久,皇帝开口道:“都不必拘谨,今日也是家事,都坐吧。”
机灵的小太监赶紧搬了软椅上来。
皇帝又说:“朕看允之,倒比上回气色好了些。”
“南下一行,受益良多,心里舒畅。而且……”他侧头望了望沈瑜,略略带了笑意,“臣得遇一生良伴,足矣。”
这话一出,沈瑜立刻绷紧了身体,抬头看上座那位。
皇帝沉吟不语,像是在沉思,静王忍不住道:“皇上,这何等荒唐!自古哪里听过娶男妻!别的不说,皇家颜面置于何地?”
“皇上,”殷远开口,“臣自幼流离在外,冷暖尝尽;自到了长安,虽得皇上庇护,仍时常有孤独冷清之感。臣此生别无他求,只愿一人相伴,求您成全!”
说到最后他声已带颤,面上神色十分哀切。
沈瑜目瞪口呆。
这……他什么时候见过殷远这副模样!由于太震惊,反而没留意到他话中所说,显出一副呆样。
而皇帝和静王却不同,一个神色动容,一个面露尴尬,显然都受到十二分的震动。
皇帝还特地仔仔细细将沈瑜又打量了一遍,最后问道:“这便是你的良伴?”
殷远低头称是,皇帝又转向沈瑜:“你叫什么名字?”
沈瑜猛地被当今圣上问话,心里一惊,站起来大声道:“草民沈瑜!”
皇帝被他的样子逗笑了,说:“模样挺好,精神也挺好。”
沈瑜脸红,低声称是。
一旁静王见势不对,急道:“皇上说过定能为臣主持公道,处理此事的。”
皇帝咳了一声,转头温和地说:“不要急嘛,朕总要问个清楚。”
静王无奈,只能闭嘴。
皇帝话锋一转:“朕听说,前一阵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的‘诗食宴’,就是你的主意?”
沈瑜额头上的汗顿时冒出来了——不过是个小小宴会,怎么皇上也知道了?此时问起,又不知是福是祸。
当下他否认也不是,承认也不是,只好含含糊糊应了一声:“回皇上,坊间传言多有夸大之处……”
皇帝只当他在谦虚,抚掌笑道:“果然是个好孩子。朕初闻诗食宴时,就想着能出如此妙计的,是怎样的妙人。这下见了,虽然看着拘谨了些,倒也一表人才。”
沈瑜身上的汗已经能洗澡了,这话他不知道该怎么接,只好用眼神向殷远求救。
殷远起身道:“扬州沈家也是一方大户,阿瑜自小神童之名远播百里。不过他同臣一般,志不在功名,因此才一见如故。”
皇帝点头,又道:“海公公跟朕说,那诗食宴前所未见,道道菜品俱是心思奇巧,技艺精湛,味道更是妙极!可惜啊……若朕再年轻些,定能与你们一同吟诗品菜;现在,怕是去了也只会叫你们不自在吧……”
殷远心道果然惦记上了,却笑道:“您说这话可是折杀臣等。”
“皇上……”静王又要插话。
皇帝正在兴头,被他打断,有些不悦,问:“又是何事?”
静王咬牙道:“关于那婚事,还请您定夺。”
“这件事……昨日子豫向朕请旨,说与齐家丫头两情相悦。”皇帝叹了口气:“这年轻人的事,我们做长辈的果然弄不懂,险些乱点了鸳鸯谱,可怜子豫担惊受怕一场,这身子也不知道要不要紧。”
说起最心爱的儿子,皇帝语气中带了忧心。
话到这份上,静王自然不能再提齐家,于是退而求其次:“即使和齐府亲事不成,也不能纵容这逆子和个男人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