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寻坡 第69章

作者:英桃 标签: 年代文 励志人生 种田文 近代现代

三天的时间实在是太过短暂,一眨眼,就到了要返校的时间。

黎阳看大毛摊子上的电子表卖的好,本来也想背回去一兜子卖,谭帅并不同意,他认为黎阳的学业已经很繁重了,不该再做这些。

看谭帅态度坚决,黎阳就放弃了,收拾好了包,被送到了火车站。

因为黎阳回去再过两个月就放假了,很快又能见面,所以送行的时候,几个人的情绪还算是好。

谭帅同意黎阳寒假跟他一起跑车,黎阳高高兴兴的坐上了火车,离开了海城。

在B市和球队里的其他人汇合,黎阳踏上了继续北上的旅途。

列车越往北走,天气越冷,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的冰天雪地,大家伙都想着,下车的时候可要多穿几件,终点站的冬天和海城以及B市的完全不同。

到了火车站,一行人坐车直奔学校,别人从B市买了些纪念品,黎阳左右两只手拎着两捆子报纸,即便不在海城,他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那里的变化。

到了学校,还没进宿舍,黎阳先在电话亭往海城打电话,把自己平安到达的消息传达过去。

离开了一段时间,黎阳发现自己的床已经被涂林霸占了,进屋的时候,他正顶着一个鸡窝头在戳电脑,那样子比考试还认真。

黎阳这次回来,宿舍人在屋子给他煮了一锅挂面接风洗尘,因为学校食堂还没有卖饭,他已经饿的忍受不了了。

重新回到了学校,黎阳又恢复了从前的吃饭、睡觉、学习的状态,不久后,他们收到了两个消息。

一个是苏联著名机械研究实验室来到本市和本校来交流,另外就是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学校决定将期末考试提前,让学生们能够早点放寒假。

前者让机械系的学生们振奋,后者牵动着全校所有师生的心,熬夜看书复习的人更多了,谁也不想考试不及格,都想早点回家。

黎阳的学业并不紧张,他从杨帆老师那里打听到了苏联交流人员的行程,一直跟着他们跑着听演讲。

这次来交流的有八十人之多,其中包括两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是苏联运输机械、传统动力学科的创始人,学术著作都是全世界机械人学习研究的,能听到他们演讲,机会十分的宝贵。

这个消息早就刊登在报纸上,其他省市的学生和老师也冒着风雪北上,黎阳算是占了个地利的便宜。

徐国华也来了,他学的自动化也是这个实验室主要研究的,他是请假过来的,只有站票,到了地方,累的整个人看着都变形了。

跟他一起来的是他们学校机器人专业的学生,这块国内的储备比较薄弱,有机会能学到更多,他们整个专业连老师都来了。

徐国华住进了黎阳的宿舍,跟他睡一个被窝,其他人就得挤招待所。

徐国华跟着黎阳吃食堂,为了省钱,他的其他同学就在招待所自己煮饭,书包里都带着咸菜,煮挂面加一个鸡蛋营养差不多就够了。

黎阳知道附近的菜市场,听完讲会去买白菜给他们,适当的补充维生素。

交流团走到哪里,都有大批的学生跟着听讲,屋子里面容不下,很多人就在门口听,所有人都珍惜来之不惜的机会。

为了照顾这么多学生,演讲的门都是敞开的,热气拢不住,屋子里和外面温度几乎一样,无论是演讲的人还是学生,都丝毫没有怨言。

黎阳做为大二的学生,半条腿算是跨进了机械这个大门,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现在所学的,和人家研究的,差的太多了,这种差距令人沮丧,但是同时也催促着所有人继续努力学习。

交流团里不单有学者,还有很多工程师,重工业工厂的厂长或者技术人员,他们被学生们的热情感染,也临时加开了演讲,虽然讲话不专业,但是内容都是贴近实际生产的。

这个时候,教室里面就得先给本市工厂和企业前来听讲的人让地方,毕竟很多学生离实践还差的有点远。

黎阳连追着一个拖拉机厂的工程师许多天,他都认得了黎阳的脸,还找黎阳提问过问题,俩人用蹩脚的英语交流,旁边的翻译是个很可爱的小姑娘,笑的十分矜持。

大着胆子,黎阳向这位工程师要了联系的方式,他大三以后就有时间实习了,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能去这个工程师所在的工厂去学习。

黎阳学校所在的城市也有好几个拖拉机厂,但是那里的生产线不少都很老旧的,和外面的已经有了明显的代差,他想尽可能的学习更先进的。

这位工程师非常友善,同意了黎阳的请求,黎阳拿着一张纸条,上面是他看不懂文字,高兴万分,回去之后,让涂林给他翻译成了中文。

当天,如愿的黎阳就给海城打电话,给谭帅留言,他要看看苏联的拖拉机和谭帅当年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当然,他也想看看其他的,通过翻译的介绍,黎阳知道那边的工厂也是成片建造,如果能去更多的地方参观学习,那也是一件幸事。

工厂、学校、企业热情邀请交流团,交流团的演讲场次远远超过了刚开始订制的计划数量,所有人的热情都很高涨。

这天,演讲的地点在本市的礼堂,因为是关于“汽车与拖拉机工程”项目,里面坐着的人是本市第一大汽车企业的人员以及各个学校汽车专业的老师和优秀学生。

声音经过扩音器传出来,黎阳和宿舍几个人缩在棉衣里面正听着,突然感觉后面好像有了骚动。

黎阳回头,先看到是杨帆老师,立刻靠到了一边,想要把位置让出来。

杨帆老师却摆了摆手手,没有往前走,示意周围的同学们继续听,他转头跟旁边的人说了一句话。

他身边的人个子不高但也不矮,看上去三四十岁的样子,头发翘起一撮,眼睛周围有明显的长期熬夜留下的痕迹,相貌不是那种特别好看的,但是看着特别的舒服。

黎阳扫过一眼,正要回头,那人却突然抬头,两个人的视线撞上了,然后那人张嘴说了两个字,“黎阳?”

声音不大,但是黎阳确定应该是叫了自己的名字,心里突然升起一种莫名的感觉。

他觉得,自己跟这个人应该是认识的。

黎阳想要靠过去,那个人却做了个手势,让他先听讲。

四十多分钟后,里面的演讲落幕,礼堂内外响起热烈的掌声,黎阳跟着杨帆老师挤出人群,在门口的不远的地方,那个男人放下遮挡呵欠的手,笑着对黎阳道:“你好,我的小笔友。”

黎阳只有一个从来没见面的笔友,那就是他在报纸上看到的许教授。

“许、许教授……”因为相见的太突然,黎阳既惊喜,又有点不知所措。

许琰伸手拍了拍黎阳的肩膀,“很高兴见到你,想跟你说说话,但我得先进去请教几个问题。”

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这次大老远跑过来肯定有事情,黎阳连连点头,“许教授,您先忙。”

黎阳目送着许教授和杨帆老师进了礼堂,站在那里半天,还有点反应不过来。

宿舍其他人靠过来,“刚才那人是许琰教授吗?在报纸上看过他的照片,本人比照片精神多了。”

黎阳点点头,宿舍的几个人一阵跺脚,催着黎阳好好讲一讲,他和许教授是怎么认识的。

许教授的成就没有办法和里面那两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相比,但是他在国内机械方面颇有建树,回国后在很多项目中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还年轻,是他们机械学生所仰慕的。

虽然初次见面结束有点仓促,但是很快就有了第二次。

第二天傍晚,黎阳刚跟徐国华从外面回来,宿舍就来了一位客人,正是许琰教授。

宿舍里的人都站起来了,许教授笑了笑,“我过来找黎阳一起吃个饭。”

黎阳赶紧把羽绒服穿上,戴上帽子和手套,包裹的严严实实,跟着许教授离开了宿舍。

他下楼之后,往三楼看了一眼,果然好几个脑袋挤在那里看着他。

没去食堂也没去外面,许教授带着黎阳到了教职工宿舍,袁教授住宿的地方。

黎阳到时,宿舍里面散发着炝锅的香味,杨帆老师带着围裙,穿着旧衣服,正在烧菜。

黎阳想去帮忙,被许教授按在了沙发上。

教职工宿舍面积也不大,客厅小小的,除了一张沙发,就是几个凳子,最醒目的就是书架上摆的满满的书。

“我听老袁说了,你在你们系成绩也是非常不错的。”并没有多余的寒暄,许教授上来就问道:“学习上还有什么困难?”

黎阳摇了摇头,“有困难老师也都帮着解决了。”

拿掉脖子上的围巾,许琰整个人瘫倒在沙发上,叹了一口气,道:“好久没有听过这样的话了。”

在项目组,天天听到的是“这里遇到了困难”“那里实验结果有偏差”这些,“困难解决了”这样的话,太少了。

知道他们研究的东西自己帮不上忙,黎阳只能干巴巴的说一句“辛苦了”。

突然见到这位一直书信联系的友人,黎阳反倒不在意彼此的学生和教授的身份区别,他更意外的是,这位许教授的年纪。

信里都是用长辈的口吻说话,但是实际上却很年轻,看上去比袁教授小很多。

仿佛看穿了黎阳脑袋里想的,许教授道:“我确实比你们袁老师年轻,他都是老头子了,我还好。”

杨帆把炒好的菜端到茶几上,道:“许教授,我的老师年纪也不大。”

许琰靠在沙发上笑,“那要看他跟谁比。”

吃饭的时候,他们的谈话也没停止,许教授问黎阳毕业之后的打算,黎阳说回海城,他高兴的点头,“好,如果你读研,感兴趣的方向跟我研究的一样,欢迎来我们学校一起钻研学习,你毕业的时候,我们这个项目也应该结束了……”

能得到这样有名望的教授邀请,黎阳心里是十分高兴的,但是他更想在实践中学习。

听了他的想法,许琰只是笑了笑,“可能我问你这个问题有点早了,等你跟着袁老师实习一段时间,也许会改变念头。”

吃完饭,想起许教授曾经参观过农机厂,怀着试一试的念头,黎阳提起了拖拉机的事情。

“我还有点印象。”许教授窝在沙发里,道:“那时美国农机巨头捐给北方农场一批拖拉机,当然也不是白给,他们展示拖拉机的性能,我们花钱买了不少,同时三个省市的几家农机厂分别引进了国外公司的生产技术,只可惜我们海城拖拉机的发展未尽人意。”

提到这个,许教授的面上有些无奈,当年他还参与了引进的事情,花了钱,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只兴盛了一段时间,技术和生产并没有得到想要的提升,虽然产品口碑还行,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算是失败的结果。

“六百六十万。”许教授扶着额头,道:“包括拖拉机和收割机一共十三辆,零件坏后工厂都无法生产,只能当做废铁一样堆在那里。”

小小的宿舍里鸦雀无声,同是学习机械的三代人,此时心里生出同样的悲哀之情。

作者有话要说:

家里有事,只有一更,明天回复两更,么么哒

第62章

吃完饭, 许教授跟黎阳和杨帆探讨了一下机械发展的未来方向,他晚上要坐火车回海城,只一个人走, 不让任何人送他。

离开的时候, 许教授给黎阳留下了两本书,是他从前留学时的德语教材, 让黎阳慢慢看。

黎阳跟着他一起离开了教职工宿舍, 看着许教授一个人顶着风雪往校门走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回到宿舍, 黎阳躺在床上,想着今天见面的情景,许教授并没有长者和先辈的架子, 相处起来更像是个朋友, 谈话间,让黎阳了解到,自己和他现在走的都是一条崎岖的路。

徐国华从小在海城长大,到了这里有点不适应酷寒的天气,缩在被窝里, 身边好几个热水袋。

他没睡着, 黎阳正好也没有睡意, 俩人在被窝里, 小声的说着话。

交流团的行程结束的那天, 很多学校、工厂和企业的人到火车站送他们, 黎阳和宿舍的人一起凑钱,买了一大包的夹心糖送给了那位拖拉机厂的工程师, 他很惊讶, 收下以后, 摸遍了全身,最后回赠了一支钢笔。

目送着他们上了火车,伴随着感谢的声音,长长的火车开动了,缓慢的驶出站台,开向遥远的北方。

客人走了以后,各个省市大学的人没着急离开,他们要等着整理好所有的演讲稿,拿着这些齐全的材料回去,跟其他人共同分享和学习。

黎阳本来想带着徐国华在市里逛一逛,但是徐国华一副出门就要随风而去的模样,他还是作罢了。

几天后,招待所的外地学生和老师陆续减少,黎阳去火车站送徐国华,叮嘱回去不要说他们学校提前放寒假的事情,自己要早点回去,给海城的人一个惊喜!

徐国华被风吹的眼睛都睁不开了,黎阳不管说啥,他都点头。

大雪纷飞的日子,黎阳去德语系找到了徐露露学姐,向她借书,学德语。

听说他要看两本德语书,徐露露翻看了一小半,告诉他可以不用学德语,她和她的同学寒假可以帮着翻译。

因为这是许教授曾经读过的课本,黎阳有点不太想假以他人之手,而且他也说了慢慢看,黎阳最后还是没有麻烦学姐,自己借了学德语的书准备回去啃。

徐露露爽快的给了黎阳十几个磁带,让他好好学,有不懂的,开学可以问自己。

黎阳才听了两个磁带,期末考试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