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浮云素
他们哪里能看不出来,这新政起码经过了两个人的手笔,号称加冠以前绝对不亲政的秦王,以及在秦王加冠前负责所有政务的吕不韦,光看他们脸上的神采便知道,这新政,绝对是两人经手过的。
说不定还是联手制定。
他们忙着想为什么嬴政会插一手,又或者新政的内容是不是代表着他不同于其他秦王的态度,偏偏没有人想到,名不见经传的太子傅才是主导人。
叶孤城:=v=。
深藏功与名。
就在众人嗡嗡嗡一片的时候,终于有族老坐不住了。
这族老同嬴政他们找过的实权宗亲不一样,干得位置是个虚职,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但人却迂腐得过分,又是《商鞅书》正统的支持者,听见渭南开禁就让他差点气了个仰倒,更不要说灞下学宫闻所未闻的运行模式。
简直就是邪道!
他凭借洪亮的嗓音从人群中脱颖而出道:“王上,我看此举不妥。”
越过了真正统领政事的吕不韦,而直接诘问年少的秦王,可以说是非常地狡诈了。
然而,即使朝臣中有人皱眉,但是身为当事人的吕不韦叶孤城嬴政都很淡定,甚至看见年少的秦王第一次在朝廷上被大臣喊住,无论是叶孤城还是吕不韦眼皮子都不抬一下。
这是不是有背先王遗诏。
有人悄悄想到,不是说在加冠之前,王不得亲政?
但遗诏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虽然心中怀疑,这些大臣没有一个说话的,倒是看嬴政如何应对。
嬴政眼神闪了闪道:“有何不妥?”
族老慷慨陈词道:“秦国几代以来,以《商君书》为法典,重农重战,重刑少赏,何曾听说过,举国之力建造学宫?”
他说起学宫,略带些鄙夷之意,倒是让不少大臣皱眉。
秦国的朝廷上,很少有本国人,因为他们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是人才便愿意重用,然而秦国本国因为教育不发达,很少出人才,山东六国甚至有老秦无士人的说法。
但现在,眼前的秦国族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倒有些无知无畏的意味。
嬴政既没有说他讲得对,也没有说他讲得不对,他道:“商鞅书只言国库中钱并不用于旁事,灞下学宫建设,钱皆由商贾所出,商贾又有我国大商牵头,有何不可。”
顺便将对方“山东六国出钱建学宫其心可诛”的言论给怼了回去。
但这人的回答可以说是非常胡搅蛮缠了。
他道:“商道学道皆非国本,何必在渭南大动干戈。”
意思是你这新政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并不仅仅是灞下学宫一个问题,我只是举个例子,并不代表我赞同你其他说法。
嬴政给对方一激,竟然气得有些乐了。
他道:“以族老之见,应当如何?”
族老道:“渭南开禁,不应以商为主,何不开拓水渠,平整土地,令山东六国兼周人后裔迁居于此,以做耕种?”
嬴政摇头,他还以为对方说什么,没想到竟然旧事重提。
他道:“为何是山东六国以及周人后裔?”
族老道:“老秦人世代生活于渭北,何故令其迁移?”
而从其他国家来的都是新秦人啊,严格来说没有在秦国繁衍三代都是新秦人,这些人,在族老眼中,与他们根本就不是一国的。
只是在秦国的土地上而已。
不得不说,很多顽固的老秦人心中,确实有此根深蒂固的想法。
简直就是地域歧视。
然而他却想不到,自己的话竟然引来了嬴政的怒斥。
他道:“够了!”
少年人声音本就清脆,忽然暴呵一声,穿透力更是大得在咸阳宫中回荡,别说是族老,其他人也吓了一跳。
嬴政道:“我有一半赵国血统,又生长在赵国,以族老之见,岂不是也要迁移至渭南。”
这诘问,可以说是非常要人命了。
族老冷汗都要下来了,说得太愉快,竟然忘了这茬。
没错,其实嬴政的血统也是让他们这些老顽固诟病的,但是平时万万不敢在嬴政面前这么说。
嬴政却没有准备放过他,事实上,他准备以这族老作为幌子,将拥有与他相同思想的人通通警告一遍。
他道:“秦与山东六国不同,既无经济之优势,也无文化之昌盛,更有胡奴虎视眈眈,内忧外患,数不胜数。”
他道:“然,今日秦国能够繁荣至此,靠得并不仅仅是重农,更多都是靠外国来的人才。”
一双利眼扫视朝堂,放眼望去,还有几个是秦国土生土长的人才。
这是秦国之幸,但同时也是秦国之耻。
幸的是这个股价的胸襟,可以接受这么多的外来人才,并且能让他们得到重用。
耻的是这么广阔的土地,竟然培养不出来几个有用的人才,若非如此,为什么他要开灞下学宫?
嬴政已经意识到了秦国文化上的薄弱,说是为了抵制山东六国的奢靡之风,但谁都知道,这是借口。
更多都是因为秦国本身的固步自封,才导致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