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韵小尸
陆俊迟昨天晚上是十二点上床的,他睡觉的时候,苏回还没睡,可以听到拖鞋走路的一些声响,他也不知道他究竟熬到了几点。
早上到了八点零五分,陆俊迟敲了敲门,走进苏回的卧室。窗帘拉着,苏回带着眼罩,侧身睡得正香。他的手机放在一旁,上面的闹钟响着,人却完全没有听到,这架势估计闹钟响到手机没电也起不了床。
陆俊迟站在门口敲了敲门:“苏老师,该起床了。”
苏回低低地嗯了一声。
陆俊迟走近了帮他按停了闹钟:“快点,苏回,等下我们要迟到了。”
苏回小声道:“再……再睡十分钟。”
陆俊迟看了一下时间:“最多五分钟,五分钟以后你必须得起了。”
苏回又嗯了一声。
等陆俊迟出去一圈把衣服都换完了,再进屋,苏回依然是刚才他离开的姿势。
陆俊迟第三次耐着性子喊他,“苏回,该起了,再不起迟到了。”
苏回这次翻了个身,把右耳压在枕头上,失聪的左耳对向陆俊迟。
陆俊迟这次不再和他废话,走到床边把窗帘哗啦一声拉开,然后不由分说用手指挑起了苏回的眼罩,又把被子往下拉了一段。
苏回的睡姿暴露无遗,他侧躺着,穿了上下身的睡衣,上衣早就滚到撩起,露出一截白皙细瘦的腰,他的一只手放在胸前,怀里蜷缩着睡得正香的亚里士多德。
陆俊迟这么一弄,一人一猫终于是醒了。
苏回这才乖乖地起来,洗漱和换衣服都尽量快。
眼看着到了八点半,苏回终于换好衣服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他今天穿了一件衬衣,衣服的下缘束进裤子里,腰细到小小一束。
苏回这时候完全清醒了,有点歉意道:“对不起是我起晚了,我不饿,早点我就不吃了,回头别迟到了。”
陆俊迟却把一杯热牛奶塞给他道:“牛奶喝完,给你买了包子,路上吃。”
苏回一边咕咚咕咚喝着一边抬起眼睛看着陆俊迟。
两个人上电梯的时候,苏回还在小口吃着包子。
这包子陆俊迟早上吃过,下面是有放着垫纸的,他此时一看,发现苏回完全没有发现垫纸,要命的是,那垫纸已经缺了一小块。
陆俊迟汗往下滴,苏回却在那里吃得正香。
“等下,包子上有个东西。”陆俊迟急忙把包子从苏回手里抢过来,帮他把其余几张的垫纸撕了下来,他松了一口气,“我给你拿掉了,吃吧。”
苏回哦了一声,又接了过来,毫不在意地咬了一口,然后对陆俊迟说:“包子皮的韧劲没了……”
陆俊迟:“……”
他打定了主意,下次的话,一定要把食物检查好再给苏回。
折腾了一圈,终于是有惊无险按时到岗。
重案组里的其他的队员早就已经到了,案子的卷宗也终于到齐。
众人先听刑警队的齐队长介绍完了案件的情况以及调查进度。
陆俊迟做好了工作安排就带上苏回和物鉴,跟着齐队长一起去了第二案的案发现场。
齐队长本名齐正阳,是总局刑侦二队的一名老队长,今年四十多岁,做派有些守旧。这一案从分局提上来以后,最初是他带人去看的,所以这一次还是他陪着过来。
这是一户复式顶楼,楼下是客厅餐厅厨房以及洗手间,两间卧室还有书房都在楼上,这复式的面积不小,估计有将近两百平。在寸土寸金的华都,能够有这么一套精装的住宅,这家人也算是中产了。
这一案刚刚事发两天,家中的其他成员暂住去了亲属家,犯罪现场还被很好保护着。
苏回戴上了手套和脚套,他一进屋就闻到了一股有些浓重的血腥味,直接被呛得咳了几声。
陆俊迟也扫视着案发现场的环境,然后他看向了苏回,十分奇特的是,只要拿起那些资料或者是来到现场,苏回身上的那种懒散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情专注。
苏回先整体看了看一楼,低头观察地面上的痕迹,上面被之前的物鉴做了各种的标记,在各处放了标牌,其中的一号位就是曾经妻子谢佩兰尸体所在的位置,二号位是婆婆受伤摔倒的地方。
苏回先从一号位看起,根据之前的现场照片以及留下的尸体痕迹固定线,可以看到谢佩兰是平躺在电视柜旁的。
今早刚刚拿到的验尸报告上也写,死者是多次头部重击造成颅骨骨折,脑部重伤,出血而死。
随后苏回的目光落在了墙面上的血迹上,那些血迹明显是妻子重伤后喷溅形成。
那是现场最大的一片血迹,大片的红色在他眼中是模糊的一片。
苏回又走往前走近了一步,这才看得更加清晰一些,可以看清血渍四周那些微小的血点。
复式楼装修精致,所有的墙上都铺设了一层暗花的墙纸,那些血迹就是喷射到墙纸上的。
随着刑侦技术的发展,血液早就成为了刑事侦查之中的重要物证之一。
血液之中不仅含有大量的信息,血溅形态更是值得研究的方向。由于血液的颜色,质地特殊,流动性,渗透性都不同于其他的液体,血溅形态更是有其特殊性,国外甚至有专门的血溅形态分析师。
比起那些错综复杂的谎言,伪证,血溅形态往往是最不容易造假的信息之一。
在没有尸体以及其他物证的情况下,血迹就可以呈现出诸多线索。
看着那些墙上的暗红色血渍,苏回轻轻皱眉,他之前也到过一些案发现场,更是看到过很多案发后的照片,可是这墙上的一片血迹却是和他过去看到的都不太相同。
那血迹仿佛有生命般,像是被毛笔晕染而出,在墙纸上绽放出了一朵朵妖艳的花。
这些血迹,像是要告诉他们一些什么……
陆俊迟看到苏回进屋以后,一直在观察这一片血迹,他凑过来问:“这里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