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寓风
“咱们这就去买布?”
“好。”
“你们稍等我一下,我去给我娘和宏亮买几个包子。”
“好。”
江宏明大步快走,走得虎虎生风。
这回来县城,是沈青越头一次进城没掏钱。
感觉格外新鲜。
排队入城时候他们特意看了看,在瓮城的难民人数变少了,梯田的事可能推行得不错。
按照马五给的地址,他们很快找到了新开张的刘记布铺,店里门窗上挂的红布还没解呢。
刘三瞧见他们,乐呵呵走过来:“呦!新鲜啊,你们怎么来了?”
沈青越:“这不是刘老板新铺子开张也不通知我们一声,我们只好自己找上门儿庆贺了。”
刘三乐:“哪能呢,还没正式开张呢,还不到吉日,人手也没配齐。”
他得从老家调个熟练的伙计过来,再顾个本地人,才能把摊子撑起来。
现在还是他带着两个跟他跑船的伙计干呢,干什么都腾不开脚。
“坐,坐,别客气。”
他这铺子装得还不错,位置也在主街,里面摆的布大多都是花布,一看就不便宜,和镇上的平价布庄一点儿都不一样。
江宏明自己家就过年去扯布做身新衣服,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他穿着一身自己家纺的麻布衣,站在这样的铺子里有些拘谨。
沈青越:“坐吧,一会儿砍价呢,坐稳点儿,待会刘老板往外轰咱们,可都得坐住了。”
刘三哈哈笑起来,“轰什么,哪能?谁穿啊?我给你们挑布,一人送你们一身儿都成。”
沈青越:“你这么说我都不好砍价了。”
“你也没对我客气过。”刘三呵呵笑着叫伙计到后面沏茶,叫姜竹他们俩都别客气,他挨着沈青越坐下,“听马五爷说,他找小姜兄弟帮他收药草呢,怎么样了?”
沈青越:“去了一趟了,人家山民不要银子,要布,要米,要糖,要盐,这不是来光顾你铺子了吗?”
刘三恍然大悟:“这回事儿啊!好说好说,你们想买什么价的布,我给你们挑挑,咱们自己人,肯定比去别家划算。”
沈青越朝姜竹抬抬头。
姜竹先说了有个要给闺女做嫁衣的。
那家老头手上的石斛马五建议他们按六两一斤收,老头手上大概有个七八两,他们先按四两银子的东西来准备。
沈青越:“你可别给他们推荐太贵的,人家嫁女儿又不是只穿件嫁衣,一会儿我们还得去挑挑首饰呢。按着普通人家稍好一点儿来吧。”
刘三:“行!”
他给姜竹他们推荐了一款红色细布,一匹二两,“省着点儿用,够姑娘做套整身的嫁衣,还能剪块儿盖头,再绣花做个鞋面了,怎么样,这料子也软,染得也好。”
沈青越摸了摸,手感还行,但是颜色很漂亮,“不褪色吧?”
刘三:“布哪有不褪色的?”
沈青越:“……”
也是。
没工业科技,固色会差点儿。
他换了个问法:“褪色厉害吗?”
刘三笑呵呵道:“你看看我铺子里的布,我主要卖的就是印染,沈兄弟,海康书多官儿多,我们应城印的布也是大虞赫赫有名的呀!我家的布可往京城卖着呢。”
要不是因为荣王封地定到了居安,为了往居安卖布,他何苦了大老远跑镇南郡来。
除了这些中档的布,他还有一批专门为了做王府生意准备的绫罗绸缎没摆出来呢。
沈青越暗暗啧一声,得,又一个家乡代言人。
他好奇:“你们有什么地理志,介绍各地物产的书吗?”
刘三笑得乐不可支,“你问问马五,他们海康书多。”
除了那匹红布,沈青越又挑了些日常好穿的颜色。
全选的女款色,还有适合小孩儿穿的。
至于男人嘛,尤其还是以打猎为生的,沈青越:“你家布太贵了,哪家有便宜又耐穿的布?”
江宏明和姜竹都震撼地看他。
这能问吗?
在一个布铺问另外的布铺?
不想刘三还真给他介绍了几家。
他既然要在宝峰做生意,同行都有谁,都什么质量什么档次什么价格,当然得先打听清楚。
他这样的铺子不是沈青越带着,姜竹和江宏明都不会进来,但不见得他们就真买不起铺子里的所有布。
所以他还找了卖便宜布的铺子替他卖中低档次的布,找卖中档布的铺子替他卖中高档的布。
只靠他一个新开的铺子能卖多少布?还得慢慢找别人批布。
姜竹:“你收皮子吗?”
“收呀,嗐,瞧我这脑子!”刘三一拍脑门,姜竹他们进山收药草,那山里又不是只长药材,山民皮子多啊!
“收,鹿皮、貂皮、羊皮、虎皮、狐狸皮,品相好的兔子皮我也要,价格……”
沈青越:“价他懂,他就是我们村猎人。按市价来走。”
刘三:“行,就按市价走,好东西我绝不让你们吃亏,要是全是兔子皮,我肯定得也压压价。”
江宏明点头。
姜竹:“山货呢?”
刘三乐了:“小姜兄弟,你这是替五爷收药,还是进山进货呢?”
沈青越:“怎么不能兼顾了?什么都干才能不赔本呢。马五爷可是先给钱,我们都没问你先要定金。”
刘三笑:“行行行,山货也要,要是有好东西你先找我,我拿不完的再帮你们找人销。”
沈青越:“行,有这话就行,竹子,结账,咱们换店买布去。”
刘三:“哎哎哎,别走呢,急什么,小姜兄弟,我听说你舅舅是韶府的管事?”
姜竹点头,“嗯。”
刘三:“能托他打听打听怎么多弄点儿茶吗?”
沈青越一听就猜是池远舟透的底,马上问:“怎么池公子没给你寻找门路?”
刘三嘿嘿笑笑:“多多益善嘛。”
沈青越笑了笑:“行,我们帮你打听打听,不过姜竹舅舅不是大管事,就管几个种地的庄子,池公子都搞不定的,你也别抱太大期望。”
刘三:“好说好说,问问有什么能走的门路就行,银子、打点都好说。”
沈青越:“好,肯定给你问。”
第80章 茶引子
其实韶家种茶还没池家多。
不过大虞不是种茶就能卖的。
卖茶的也不是想卖给谁就卖给谁的。
得有茶引才行。
茶引也叫茶票, 是官府印发的。
上面大致写着茶的种类,几等茶, 多少斤,哪个官府印,时间等几样信息。
拿到茶引就能去买茶,卖茶的根据茶引上的内容将对应的茶按斤两卖给对方。
茶引上写了十斤,就只能买卖十斤。
多了不行,少了行。
大虞的茶分九等, 一等最好,最名贵,九等最差。
越好的茶越贵,茶引越少。
贡茶是不计入这九等内的, 专门往宫中送。
镇南郡茶产量虽不错,但没有贡茶, 所以一直没能得个御赐的好名字响彻天下, 导致同等级的茶, 他们的茶价一直没有邻郡的高。
镇南郡的头头脑脑们耿耿于怀。
各县的头头脑脑们也耿耿于怀。
尤其是粮产不行, 又没什么别的收入, 主要靠卖茶赚钱买粮的两个县, 县令和郡守都恨不得偷偷把他们的茶偷渡进皇宫, 把他们陛下、娘娘们的茶碗儿给偷梁换柱。
宝峰县比那俩倒霉邻县稍强那么一点点。
他们地少, 好歹也比隔壁多点儿, 丰年的时候勉勉强强够吃。
歉收时候才用大范围出去买粮食。
平时百姓的吃喝不用县令太过操心, 老百姓会自谋生路, 找粮商买粮食,也不用县衙贴补。
只要县衙监督好不叫人趁乱坐地起价,囤货居奇, 炒高粮价,就不会闹到民不聊生。
县里的茶税的主要用途还是县衙、驿站、桥梁、堤坝、赈灾和县里日常大小事的开销。
这几年还多了一项很花银子的开销,安置灾民。
另外,就是因为镇南郡地理位置的缘故,他们各县也得出一部分钱用以剿匪、练兵。
为了不入不敷出,各县很想多弄点儿茶引子,但印发茶引子的权利又不在县里。
他们得提前预估上报今年新茶有多少,报到郡内由郡里统一统计全郡的情况初拟茶引的数量,算好茶税,再往朝廷报,朝廷有时候还要根据户部的预算再修订一下印发数量。
上一篇:漂亮死对头他超会钓的
下一篇:真佛系与假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