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端瑜
买了全册的书生晚上就熬夜看,看得如痴如醉。
有相熟的书生买了便把这件事告知给好友,这便一传开,太学生都知晓了。能在太学读书的人,大多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家,他们一出手就买好几套,还有几套可以过年的时候去别处拿去送人。
还可以送给在地方上的亲戚,要说做长辈的最看重的就是小辈的发展,长辈重视,小辈自己也重视,送去一套一甲笔记这真是送到心坎去了。与人交好就要送礼送到心坎上,这般才真心实意。
笔记卖的第二天,书铺一大早就有书生排队来买,掌柜跟伙计都吓到了,很快就把五百册卖完后,这还没到晌午。两个伙计都去库里搬书,另一个伙计也不出门吆喝了,已经把名气打出去了,现在京城中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卖状元榜眼探花的笔记。两个伙计就忙着补货,做账房的倒是轻松起来,掌柜的帮着算,而且一般情况下都是买一整套。
账房还在算账,有个书生直接买了十套,拢共一百两银子,这十套书由侍从搬到马车上,这就是买去送人的。
几个书铺老板站在门口,瞧见墨香书铺的生意这样好,基本上京城的书生都要买一份,哪怕是有的人还是一个孩子,家里的长辈都要买上几套书备着,等孩子长大后就可以直接看了。去墨香书铺里买书的人还在增多,并且越来越多。
虞澜意买了一套给小平安备着,他回到家里一边烤火一边说,“郑山辞应该去做一个商人。”
现今全京城做长辈的、做父母的不管怎么样,手里有钱了,都会买上一套笔记,这样下来一天不知道能赚多少银子。
于管事让厨子给工人加肉,抓紧时间印刷,他当即决断去多招一些工人进来。
一睁眼来户部就是印刷,晌午吃饭睡了半个时辰起来就刷。
买几套来送礼,这件事被众人所知,余下的人也有想法买几套送给到地方县学读书的表弟表哥们,还有的书生也想着买来送给在州学上读书的堂兄。
第二天拢共买了两千六百册。
这样库房里只剩下一千四百册了,余下印出来的还有六百册,一共还有两千册。
他们书铺第二天赚了二万六千多两银子。
“于管事,他们太疯狂了,明天还不知道会怎么样。”掌柜的都怕了。
于管事冷静道,“你去找外边的印刷坊,看有愿意跟我们合作的么。”
掌柜的应声出去,有两家印刷坊愿意接他们的活,俗称业务外包。
三个坊同时印刷速度就变快了。
墨香书铺在京城打出了名声,这书铺就连梅侍郎都知道了。有人来给他们拜年时便直说梅淮出名了,写的笔记京城太学生人手一份,他自己都还买了几套打算送给在外的亲戚家的孩子。
梅侍郎看了一眼儿子,谦虚的说,“都是一些浅薄的见解,他以后要走的路还长。”
来拜年的人,往日还挨于梅淮的冷脸不敢亲近他,如今看了他的笔记,心里胆子就大了,有公子喊堂兄。
他硬着头皮说,“堂兄,你能不能给我解一解这句话,我瞧你笔记上没写这句。”
梅淮看了堂弟一眼把这句话解给堂弟听。
堂弟听了直点头。
亲戚家的小孩其实都很崇拜梅淮,只是梅淮太冷了,现在堂弟去问了话,其余的几个公子也一并过来问。
梅淮都解释了。
诶,梅淮也不是那么难接近。
堂兄,表弟,表哥,外甥等各种称呼都有,都在叫他,梅淮有点烦。
……
这一下子萧高阳跟梅淮,还有姜兰礼都出了名,崔子期瞧着也眼红得厉害。他把年一过,就是在想他的话本。
吕锦去瞅了一眼,崔子期还是端端正正的坐在书桌前写话本。
他最近格外的勤奋。
崔子期还写完后就洗漱去睡觉。他很爱干净,就算是冬天每天晚上都要洗澡。
“等我话本写出来一定不输他们。”崔子期嘴里念着。
吕锦笑了笑,“写出来就很了不起了。”
……
江县
郑山辞让一个吏官留下来让他们修屋子,材料这些都买好了,修屋子这件事县衙里的工房也要帮忙。郑山辞监工看了一下,江县的工房不成,没什么技术但是修个基础的房子还是可以的。这几天灾民们的生活就是吃饭和修房子,修到第一个房子出来了,他们便可以从棚子里搬进来先住进去。住在房子可比住在棚子里暖和多了。等把所有的房子修好后,他们每个人都有房屋住,冬天过去后,春天到了他们就去种庄稼,这样也能活下去。
只要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自己管好自己。
郑山辞去了下一个地方。他在青州的几个县城里都走过了,遇见过好的县令,也遇见过尸位素餐的县令,这些他都写了奏折,等回京之后就可以呈给内阁。
这样下来已经花去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到了岚县。
岚县的县令换了人,是郑山辞的同年,他们都是武明十五年的进士。
这位孙县令的年纪要大上一些,已经三十多岁了,郑山辞在他们进士中也算出名,毕竟是长阳侯的儿婿,结果没想到这个人爬得这么高了,从一个县令已经变成朝廷派下来的钦差了,这样的仕途,让人羡慕。
在岚县耽误了三日,郑山辞把事情都安排好了。新奉县没有向州府求助,但他还是要去看一眼。就像青州瘟疫的时候,叶云初也去了一趟新奉县。朝廷不明真假,还是要亲眼去看心里才踏实。
郑山辞想到新奉县,心里还有些忐忑。
有跟在他身边的吏官跟他已经熟悉起来,他笑着说,“明日就去新奉县了。”
郑山辞点点头。
翌日一早他去动身去新奉县,天气太冷,这条水泥路上风沙小了,郑山辞掀开车帘,看着这条路,不由想到自己离开新奉县的场景。
马车还在往前走,有的户部官员是头一次来新奉县,这第一次见到水泥路,还很稀罕。
等他们到了新奉县已经是傍晚了,马车直接到了县衙。
……
丁宣还在处理公务,一个小吏就快步进来见礼说道,“丁大人,钦差大人来了。”
丁宣忙不迭起身,打算召人一起去迎。
“丁大人,钦差是郑大人。”小吏激动的说道。
丁宣的脚步一顿,面上露出一丝喜意。他带着县衙的人到外边去迎郑山辞。
说是迎钦差,县衙上来心里都还是有些惧意的,这从京城下来的都是大官,他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还不知道能不能让钦差满意。上次钦差来的时候有郑大人在,他们心里还是有底。毕竟郑大人就是长阳侯的儿婿,这身份足够,郑大人也不怕甚。现今郑大人走了,他们又来迎接钦差,心中还是忐忑。
江县丞已叫人去把驿站收拾得干干净净,尽量让京城里来的大人满意。要是不满意,他们也只能窝囊的改一改。
马车停在县衙,他们心里还是忐忑的,直到马车上的人下来——
除了丁宣外,其他的人都有些惊讶,他们还是先向郑山辞等人见礼。
“不必多礼,我奉朝廷的旨意来青州赈灾,新奉县没有向州府求助,丁大人要把缘由说明白。”
几个官员跟在郑山辞身后,这次他们终于可以吃一顿接风洗尘的饭了。到了青州后都是在忙,现今终于可以歇息片刻。
丁宣定了酒席,县衙里的官都来了,他们都是等郑山辞先坐下后,他们再坐下。
这次吃饭宾至如归,他们吃了一会儿饭就打开了话匣子,一个户部官员说道,“郑大人,等明日探查完新奉县,我们就可以回京了。”
“这一路上赈灾比算账累多了,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这话一说,众人纷纷附和。
以前他们哪里会这么细致,都是坐在户部把账算了,不管是户籍人口、田地、赈灾物资都是他们算出来的。这次出来也涨了见识,知晓他们在户部的计算出来的数字会影响很多人,他们心里就生出了敬畏之心。
这次雪灾跟着郑大人一起来青州,他们大多都是靠自己的本领来帮助灾民,瞧见这些人活活被饿死、冻死他们也是于心不忍。
以前没见到不算什么,只有看见之后才明白,这些百姓跟他们一样是人,一样怕冷怕热,怕挨饿,不仅仅是他们账本上的一个数字,他们同样有血有肉。
想来惭愧,他们到现在才知道这个道理。
第132章 升升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1]
现今他们已有惆怅。
丁宣给郑山辞敬酒,“郑大人恭喜您升官。”
郑山辞唇角含笑,端着酒杯一饮而尽。
江县丞瞧见郑山辞的官袍,已经知晓他的老上官从从五品官变成了正五品官了,郑大人果然非池中之物。三年未见了,江县丞又想起郑山辞离开新奉县的时候,他有些感伤的用袖子擦了擦眼睛。
他跟着郑大人,多是迎合上官,结果郑大人临走后还给他升了官,他以为他这辈子都只能做一个主簿了,其实郑大人什么事都看在眼里。
他们把饭吃完就要去驿站休息,丁宣忙不迭说道,“诸位大人今晚有没有时间,我想请大人们喝点小酒。”
几个随行的官员见状了然,他们在官场上都是人精,知晓这不是在请他们,这单是在请郑大人,这该是要说说私心话,这也正常,毕竟郑大人以前是这个县的县令,他们拒绝了丁宣,跟郑山辞请辞先回去了。
郑山辞应声,他们换了一个包厢,这个包厢只有糕点跟一壶酒,郑山辞说道,“酒我就不喝了,怕明天醒来头疼。”
丁宣从善如流。
除了丁宣外,还有江县丞跟谭和,还有朱典史,旺福在门外守着。
“郑大人,见到您太好了。”丁宣本来堆在肚子里的话很多,可是到了郑山辞跟前,他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心里只剩下激动和感慨。
“郑大人,我们也没想到您是这次的钦差大臣。”江县丞忙不迭说道,他端着酒杯给郑山辞敬酒,“下官的官职低,不好意思在酒席上给您敬酒,这次只剩下我们几个,我想敬郑大人。郑大人明日有要事在身就不用喝酒了。”
江县丞把酒杯的酒喝完。
郑山辞拿着酒壶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明明郑山辞都说了晚上不想再喝酒了,他还是喝了一杯。
谭和看见郑山辞心里也高兴,眼巴巴的瞧着他。他成为主簿后,还是战战兢兢的为县衙里做事。他跟戚少爷的事结束了,谭和这几年娶了一个新夫郎,日子过得安稳平静。主簿的俸禄足够他养活一家子,年前还有了一个孩子,把父母从乡下接到县城里来住了。
如今他是官身,父母在外边把他当做骄傲,他主持过修路,新奉县的人都知道他,对他感激着。他的这辈子就是因为遇见了郑大人才改变了,谭和一直心存感激。
“我来青州赈灾,知道你们没有向州府求助,心里很高兴。说明新奉县在这次雪灾中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有影响你们也能自己解决,这样我便放心多了。”
众人听了这话,心里都涌现出一股被认可的感受。
丁宣把自己的做法说给郑山辞听,“都是照搬了郑大人的做法,刚开始确实是有灾民,我们先是搭建了棚子,然后把县衙储备的粮食给灾民施粥,让工房的人帮着百姓一起建造房子。因为之前郑大人在时,冬日已经坍塌了不少房子,所以这次雪灾大,坍塌的房屋还好,我们用水泥做房子,这样都很牢靠了。”
丁宣说得简单,实则还是要县衙的人都配合才能做到。郑山辞没有戳破丁宣,他满意的点点头说道,“你做得很好。”
丁宣低头有些不好意思,他还说了一些其他的。
郑山辞跟他们说了一会儿话,临走前拍了拍朱典史的肩膀,“你做得一直很好。”
朱典史望着郑山辞离开,嘴角笑裂开了。
他回去的路上还在傻乐。他是典史本来就没有入流,而且他又没有功名在身,升不了官。
郑山辞回到驿站,旺福给他端来醒酒汤,郑山辞喝完后让旺福先去歇息,他也要休息了。
他想到新奉县,心里还是高兴的。郑山辞高兴的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