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县令 第74章

作者:偷吃锦鲤 标签: 种田 穿越重生

温瑜从手下那里得到消息,对百姓的反应十分满意, 不枉他特地在大家面前秋收,有了产量的刺激, 相信日后再推广这几样东西也容易许多。不过亩产三千多还是有点少了,现代经过改良的红薯产量上万的都有, 只可惜自己不是学农业的。

温瑜满心认为自己的心愿即将达成,做着整个蒙阳遍地红薯的美梦之时,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去申请领红薯,打算来年种的人虽多, 但每家只领了一点点。这是为何啊?他们没看见红薯这么高的产量吗?温瑜极为不解,于是叫来了负责秋收的梅鸿之,想好好了解一下情况。

梅鸿之无奈道:“该说的已经都说了,但百姓都就是无动于衷,下官也没办法。”

温瑜问:“他们怎么就不愿意种这个,是因为味道不合心意吗?”

梅鸿之回道:“一方面是有这个原因,大家觉得红薯吃了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对玉米和红薯这些高产作物种植积极性不高。还有就是百姓们觉得细粮更好,如今种了细粮例如小麦,收获后卖掉,换了钱叫交税,剩下的钱换了杂粮混合糠菜给家人吃。就算种了红薯也卖不上钱,实在无法流通交易啊。”

温瑜心情沉重,听梅鸿之这么讲他才反应过来,确实是这样。在选种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与口感好这两个特征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两者兼顾。以现在蒙阳的小农经济状况来讲,农民种地都是自给自足,在正常年景,农民肯定会优先选择种植口感更好而产量偏低的粮食作物,在交纳租赋及市场出售时,这类粮食也更受欢迎。

梅鸿之看温瑜神情苦闷,虽然作为朋友下属有些替他担忧,但心中还是略微不以为然,他试着调节气氛,笑道:“大人也不必烦恼,这是近些年年景太好了,等哪年受了灾,大家自己就吃了。”

温瑜勉强咧嘴回应了一下,依旧沉默不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吧,他又怎么能告诉众人,在仅仅一百多年后,旱灾将席卷明朝。到时候北方各省的极旱要持续十几年,这些地方的大量饥民会变为流民或参加起义军,再加上外有清军不断犯境。

在那时即使有心,再种红薯什么的也来不及了。如今只能奢望着朝廷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温瑜叹气。

然而事与愿违,京中,万通看着从四川递来的折子神情变幻莫测,他简直怀疑宗一封这小子是挑着时机来讨巧的了。

就在其几天,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郑时等上奏说:陕西连年大旱,至今更烈,饿死之人满路皆是,有人气还未绝,已被人割食。皇爷心慈,命免其税粮,由南京、江西等地转漕运粮六十万石由水路运至河南,分发三灾区,又遣官发帑金二十五万赈济。

现在正是国库空虚的时候,这些红薯、南瓜什么的来的简直不要太及时。而且根据奏折上写的产量来看,种下去定能缓解灾情之急。

但是……万通狠狠拍了一下桌子,此事定不能让他成了!

不光光是因为宗一封不识时务得罪了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他跟朝中一些官员,趁着此次陕西天灾,想要在那里收购大量的良田,巴不得当地百姓全部饿死或逃走,这样土地就全归自己了,这些东西推广下去,他还怎么捞钱了!

万通想了想,收拾了一下,带着折子去找万安万阁老。万安虽然被世人戏称为“纸糊三阁老”、“万岁相公”,但毕竟在朝中经营多年,很快就给万通指了一条明路。

第二日,万通求见成化帝,成化对这个小舅子还是非常不错的,跟他说笑了一会儿,万通看其心情还不错,于是提出了来意:“皇爷,听说林俊张黻两人还在牢里关着呢?”

成化帝沉下脸,前些日子刑部员外郎林俊上言说自己引用邪佞,排斥忠良,数年之间,祖宗百余年之府藏毁之将尽。宪宗大怒,下令将他关到锦衣卫狱拷讯。

后军都督府经历张黻上疏求情也被他下狱,并对着二人起了杀心。朝中清流急的团团转但却毫无办法,连平日里毕竟得成化帝心的司礼监太监怀恩,因为帮他们说话都叫他用砚台打了出去,还好怀恩机灵,看势不妙直接跪在地上大哭,成化被他哭的心烦,又想起这些年其也算尽忠职守,终究是不忍心,叫他回去反省。

现在竟然万通也来找自己不痛快,这世界是怎么了?成化帝简直怀疑人生。

万通诚惶诚恐低头解释道:“皇爷您是知道臣的,臣对那些满嘴之乎者也的酸书生一直都是不屑一顾。臣主要是担忧您。”

万通挤出两滴眼泪,抽噎道:“现在全京城的人都在说,林俊他俩是忠君爱国的名士,您要是动了他们,岂不是为这两人污了自己的名声。”

成化知他说的有理,但又感觉被指着鼻子骂这口恶气更在胸口,索性闭口不言。

“而且……”万通放出大杀招:“姐姐在后宫也十分担心您,她如今在朝中已是千夫所指,实在不想皇爷也跟着收连累。”

成化帝可以对所有人视而不见,但却没办法忽略万贵妃:“贞儿……怎么没听她说起过,朕竟不知道原来她如此为朕担心。”成化帝一脸感动。

万通跟着抹泪:“姐姐就是这样的,从年少的时候就是,有什么苦都埋在心底,从不会表达出来。”

成化帝又想起了他年幼之时困于冷宫,每日靠着贞儿照料才能活下去那一段时光。沉思片刻,他对万通说道:“此事朕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万通心知这算是办成了,于是便告退。

次日宫里下旨,将林俊二人放出来,贬官发派到地方。与此同时,有人上奏说蒙阳县令和锦衣卫百户发现了两种新鲜作物,特意贡上来给皇上尝尝鲜。

上奏之人将重点放在那些东西的口味上,对产量之类的一带而过,满朝文武对此闭口不言。

吏部尚书郭峻想起继子之前来信跟自己描述的,本想补充,但看了周围一眼,终究是叹了口气,没有出声。

温瑜辛苦求人从海外冒死带来,又精挑细选送给宫里期待能得到推广的良种,连出现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进了成化帝的五脏庙。

另一边,温瑜对此还是一无所知,秋收也进行了大半,县里也是时候办庆典了。

活动依然是吃喝玩乐那老几样,但蒙阳这次却推陈出新。比如食物,加了辣椒完整版的冷吃兔非常对游客胃口,甚至还有不少人走的时候问店家要辣椒种子,打算回去自己种。

温瑜对此哭笑不得,强推的红薯无人问津,种着玩的辣椒却大受欢迎,只能说真不愧是四川人吗,果然吃辣的基因是从祖上流传下来的。

除了吃,这次戏剧方面也有了很大突破,可能是因为小报的原因,蒙阳本地的娱乐生活大大增加了。戏班子的创作者也都文思如泉涌,写下不少好戏。

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温瑜一开始些的那篇《玲珑记》,除了发布早群众基础广大以外,这部书本身传递出的思想价值观也十分符合如今的国情,君贤妻美,佳偶天成,这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不过可惜的是现在没有版权意识,否则单凭这个就够温瑜大赚一笔了。

城中热闹了一天,直到天色暗下来,人们才在差役的催促下依依不舍的离开,但众人都知道庆典还未结束。之前早就传开了,晚上还有烟花表演。

这个时候,爆竹烟花已经很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烟花来祭神祭祖。

蒙阳本地是不产这些的,温瑜也没想过发展,在他看来此物实在太过危险。但这并不妨碍众人欣赏。

秉着要做就做的最好这种原则,温瑜特意早早从别地请来了几位出名的爆竹大师,花了近百两银子,打算给蒙面百姓一场彻彻底底的狂欢。

终于,随着第一朵烟花在空中绽放,整个蒙阳一片祥和,哭闹的幼童,互相拌嘴的夫妻,絮絮叨叨的老人,此刻全不再说话,大家都全神贯注的抬头望向天空。

温瑜此时也不例外,有心上人跟着,不由对感叹道:“不知不觉,我来蒙阳已经一年了啊。”

徐敬但笑不语,二人就这样静静的站在外面,如往常一样,陪伴在彼此身旁。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写的比较沉重,但我觉得还是尊重一下历史吧

因为明朝确实是这样,如果看过《金瓶梅》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在万历年间,玉米红薯这些东西在已经有了,但农民就是不种,原因就大概是正文里说的那些,而且统治者也不重视。

这几样东西是到了清朝,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摊丁入亩”,这两项政策是清朝中叶发生人□□炸。人口增加导致粮食压力增大。再加上大片良田改种商品价值更高的烟草棉花等作物,红薯、玉米,以及后来传入的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规模才扩大。但是在推广种植方面,仍需要朝廷的介入和干预。以红薯为例,它虽然在乾隆八年即已传入河南,但乾隆五十年仍需要皇帝亲自叮嘱河南官员推广种植。

而且我个人一直感觉,明朝虽然确实有天灾的影响,但他灭亡的真不冤,即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因为当时社会弊病实在是太多了,满朝文武商贾巨富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各怀鬼胎,也难怪崇祯最后说文官个个该杀。

尤其是到了后期,真想要救国救命,不从根本上革除腐朽落后,单靠一两样发明创造,或者农作物什么的,估计也只是能让他多苟个几年。

好在就是我们这篇文不讨论这些,温小鱼的任务就是谈情破案,改善民生,种子已经埋下,到底怎么生根发芽就看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