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觉醒了 第34章

作者:隅隅 标签: 灵魂转换 快穿 复仇虐渣 正剧 GL百合

赵小小吓一跳,但没有哭,狠狠地瞪着那小孩。

周洋见状,扭头冲那孩子挥了挥拳头:“是不是有病!”

转头又安慰赵小小:“别管小屁孩,烦得很。”

赵小小看了眼凌一,凌一非常主动地递给她一把擦炮。擦炮的威力,取决于人,你扔得多准,时机多恰当,就能控制火炮刚好在别人旁边爆火乍。

于是,周洋安慰赵小小没有用,凌一递给赵小小的擦炮更有用,赵小小拿着擦炮,已经能够精准地把控火炮爆火乍的时机,丢到那孩子面前时,正好爆火乍。

吓得那一堆小孩抱头鼠窜,赵小小开心地扭头跟凌一邀功:“妈!他们玩不过我!”

凌一点头:“厉害,他们都欺软怕硬,肯定玩不过你。”

各家大人站一块唠嗑,虽说小孩玩得开心最重要,但有的人还是忍不住念叨一句。

周海上次因为赵小小把卫生巾、月经挂嘴边,觉得这小孩不知羞,没脸没皮的,这下又看见她这么皮,忍不住多嘴道:“女娃跟个男娃那么皮,不太好吧。”

周海文凭学历还行,至少是高中毕业,虽然没读过大学,但在茶水镇上,他的文凭也算拿得出手了。要知道,茶水镇小学中学的老师除了夏风,基本没有大学毕业,要么是职高师范,要么就是高中毕业。

不过这时候的高中毕业含金量和后世不一样,义务教育都没完全普及,能读完初中的都是一小部分人。

所以这也是周海自认为配得上夏风的原因,他觉得自己在一众文盲和初中小学学历的人里,他算高人一等的那个,夏风大学毕业,一个有样貌有学历有家境的人当他未来孩子的妈正好。

他自认为文凭高,有资格对别人指指点点,一开口,觉得自己是在指点江山,是在教育别人,可听在她人耳朵里,更像是多管闲事。

这话一出,引得三个人不高兴。

赵小小本来还因为反击得逞而高兴,却因周海这一句话,焉了,好像自己做了什么错事,愣在原地。

夏风微微皱眉,总觉得这话听着不舒服,但她说不上来为什么。

凌一瞥了赵小小一眼,看向周海说:“皮不是男娃的专属,并且她不叫皮,叫以牙还牙,跟男娃一样窝囊不叫乖巧。”

皮不是男娃的专属,不管褒义贬义。有的孩子会因为儿童的天性被区分男女,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过界,从而抑制天性,也有的女孩觉得自己具有了男性特质,比其他女孩更高贵,而为此更加推崇和模仿男孩。

“什么叫窝囊?这叫理性!”周海特别不高兴凌一这么说,他就说自己和凌一合不来,这人没读过书,朽木不可雕也,“跟你说你也听不懂,小学都没读完。”

赵小小反击欺负自己的人叫皮,任由别人欺负不叫窝囊,叫理性,可当周海气不过直接攻击别人学历的时候,他好像和理性两个字也不沾边。

凌一不懂周海为什么急了,她一脸疑惑地看着他:“你急什么?”

“我急?”周海嘴角抽动,似笑非笑,手指了指自己,又状若潇洒地挥了一下,“我和你就事论事啊。”

“学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眼见、人品和为人,你如果读了点书就觉得自己比没能读书的人高贵,这说明你的书也白读了,”夏风无语,看不下去了:“算了,我们去街口玩吧。”

说完,夏风给凌一使眼色,又把赵小小叫走。

周海慌了,跟上夏风,笑嘻嘻地说:“我就开个玩笑。”

但是夏风没理他,扭头跟凌一说话:“明年学校可以申请资助名额和住校名额,你有打算给小小申请吗,如果以她的成绩,肯定能申请到。”

凌一摇头:“不用,她现在吃喝不成问题,资助名额就让给韩春那些比她更需要的。至于住校,她住家里自在,晚饭能吃好些,还能自在看会儿电视,家离学校那么近没必要住校。”

夏风虽然早就猜到了凌一的想法,但在准确从凌一嘴里听到这些话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她们在某种频道上异常契合。

不是说赵小小的情况就不需要资助了,要换作从前,凌一没有带孩子离开赵家,任由赵小小继续留在赵家那种贫瘠又偏执的家里,夏风说什么也要为赵小小争取到资助名额。但现在不同了,凌一有能力也有条件照顾赵小小,比起赵小小,韩春那些孩子更需要这几个资助名额。

凌一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觉得能争取到的学校给的免费名额就是赚到,她送孩子去读书不是去占便宜的,而是真心希望赵小小能好好学习,不是希望她回报父母,而是希望她走得更高更远。

夏风第一次,在一个和自己相识不过一年的人身上,感受到什么叫契合。明明,两人身份、年龄、出身完全不同,除了唯一相同的性别,好像没有任何共通之处,却能彼此理解。

在梦城,一起读书的同学,一起生活的家人,没有一个能让夏风这般好奇和想要靠近。

却在茶水镇这样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有这么一个人,让夏风想要无穷无尽的交流,在无数次的交流中,或争执或契合,一步步互相了解互相理解。

身后的周海几次搭话都没能得到夏风的回应,尴尬地被甩在后面,看着三人越走越远,有种追不上也没人在乎他追不追得上的窘迫。

玩到凌晨一点,赵小小才玩痛快,被周海指责的扫兴,因为妈妈替她说话,瞬间把这个顽固的叔叔抛之脑后,撒丫子玩。一年积攒的零花钱,在今天晚上消费了一半。回去后,赵小小数着自己存钱盒里的纸币,龇牙咧嘴地算账。

凌一没搞懂,赵小小现在不缺吃穿,怎么反倒愈发像财迷了。

过完年,初几的时候寻常人家都四处走亲戚家串门,只有凌一三人,没有亲戚可以串门,这倒是少了很多麻烦。

不过楼上周海还是不死心,让他妈刘大姐来请凌一三人去吃饭。

夏风实在不想去,她早就看出周海的心思了。男人喜欢的眼神直白而不加掩饰,她又不是十几岁的小姑娘,能看不懂对方在想什么。

虽然她很不想这么说,不想以貌取人、以学历、家世背景取人,但是,首先周海不符合她的审美标准,总觉得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看不太顺眼。其次,就算她可能喜欢上周海,那她的父母也不会同意。

夏风是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来到茶水镇,她在梦城的家境比周海好太多了,即便在几十年后,也有很多家庭都达不到她的生活水平,城里的小康家庭,在以后依旧是很多人眼里的“有钱人”标准。

不是说谈恋爱结婚非得门当户对,但夏风的父母是不可能允许夏风“扶贫”的。

最重要的是,夏风实在不喜欢周海,哪怕他想尽办法讨好追求自己,但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急切和庸俗,让夏风每次应付他,不如去应付自己那满是偏见的男同事。

所以一直到元宵十五之前,刘大姐不止一次来叫过凌一三人,凌一和赵小小去了,给个面子,但夏风宁愿自己待在屋里吃冷饭剩菜,也不愿意去楼上。

后面几次,凌一和赵小小也不去了,刘大姐摇头叹气,她也懂人家啥意思了,就是对她儿子没意思呗。

结果周海不死心,觉得自己条件这么好,夏风怎么会看不上他呢?

虽说他常听人说烈女怕缠郎,但过完年没多久,他也要忙于工作,每天能去缠夏风的时间也不多,而且夏风常常为了避开他,要么是留在学校里批改作业,要么是躲在里面的房间不出来。

新学期开学,茶水镇的中小学校舍终于建成并且投入使用,谈不上条件多好,一间屋住十二个学生,即便在十几年后的某些专科学校,也不见得比这条件好。

总的来说,校舍算不错了,韩春和一些离茶水镇远的学生都申请了住校。住校名额分两种,一种是家庭条件差,相当贫困的,可以申请免费的住校名额。一种是离得远,或者父母要外出打工,没时间照看孩子的,条件还算不错,至少吃得上饭,这种就需要交住宿费,一学期也不贵,一百来块钱。一个学期少说三四个月,一个月投算下来也才几十块,有的人还是交得起的。

校舍投入使用后,就需要有宿管老师来照看住校生。茶水镇的中小学老师其实都是混着管的,初中部的老师加起来不超过十人,小学部这边老师更少,还得考虑几个不住校离学校远的老师上下班不便的问题,所以排班下来,夏风这学期至少得有两个月负责管理校舍学生。

也就是说,她起码有两个月的时间,晚上都得十一点多自己走夜路回家。

第51章 学校

确定好排班表的夏风,有些苦恼,但因为这两个月排到了期末,还有点时间给她做准备。

首先是走夜路必备的手电筒,夏风专门买了个大的充电的手电筒,有一般手电筒两到三倍粗,亮度非常高,开了之后能照亮整个屋子,走路前方一片都是亮的,不至于那么害怕。

其实在来茶水镇之前,夏风很多事情都习惯寻求别人的帮助,比如父母、哥哥,还有身边的同学朋友,父母总说她是家里的小公主,不用努力去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可是,在来到茶水镇之后,夏风才知道,以前很多事其实都在她能力范围之内,她的能力,并不如父母朋友告诉她的那样小。

怕黑确实不容易改变,毕竟人的性格就那样了,但不是没办法缓解,夏风打算走外面的大街道,直到排排楼的小街再拐进来,一路上虽然没有路灯,但有夏风自己的大手电筒,外加大路偶尔有车经过,宽敞,一览无余,给人安全感。

校舍建好投入使用的同时,茶水镇开建的几间工厂也陆陆续续投入生产。

最先建成的是磷肥厂和蚕丝厂,这两间在四月的时候就开工了,招募了一大批工人,有茶水镇当地的,也有各个乡镇的。

张红一家确实有点人脉,过完年就给赵家伟介绍到磷肥厂里工作去了,在某个车间干活。张红的爸叮嘱赵家伟好好干,只要干上个三五年,保管给他调到管理岗去。

赵家伟深信不疑,为此,在年中的时候,就和张红领了证。

本来茶水镇这边的习俗是二婚不兴办婚宴,但赵家为了讨好张红,愣是东拼西凑,找各家亲戚借钱,又拿出赵家伟前几年打工攒的钱给办了场婚宴。

这个张红也是真喜欢赵家伟,拿出爸妈给自己的嫁妆,把赵家那个黄泥巴土房子给推倒重建,重建的期间,把赵家人一家接到了镇上张家来住。

茶水镇一条街过去,排排楼在茶水镇中心,张家在茶水镇的东南边,那边就是磷肥厂修建的方向,顺便也修好了大马路,穿过一条铁路,再往里走就是磷肥厂,磷肥厂往南拐,沿路有些房屋,还有茶水镇唯一一家家具厂。

而这家家具厂,其实就是张家的,叫什么明阳家具城。

别看又是“厂”又是“城”的,其实就是一家家具店,只不过家具是自己人工打造的,木材除了去县里进货,就是从茶水镇附近的村里低价收购,收购来后再打造家具。

张家一楼是卖家具和造家具的工作场所,二楼就是自己家住的地方,因为地势比较宽敞,二楼房间多着呢。在赵家人住进来之前,二楼好多房间都是当仓库用,全是木屑和灰尘,等赵家人住进来,才打扫出来。

赵家老两口第一次住进家具厂二楼,还咳嗽了好一段时间,因为二楼的灰尘木屑是真的多。

不过一想到张家出钱给她们把老房子重建,还有免费的房子住,这点灰尘算得了什么。

张家人自己则跟着儿子张强住到了县里,这几年县里的房子都不贵,毕竟既不是什么一线城市,也不是房市热门的年代。而且,女儿出嫁了,娘家和婆家分开点好。

所以张红还是跟赵家住在家具厂二楼,毕竟两人现在领了证,也在年中的时候办了婚宴,从今往后就是赵家媳妇了。

而上一任赵家媳妇,婚宴时没人请她,赵小小的爸爸再婚,她爸也没想起来还有个女儿跟了前妻。

当然,就算赵家请了凌一和赵小小,两人大概率也不会去。婚宴又不像上次的年饭,你能提着一件牛奶去蹭两顿饭,要去吃席,还得随份子钱呢。

虽然按照大山村很多人的习惯,村里随份子五十块钱一家人都能去吃。但凌一还是舍不得这个钱,五十块钱,她和赵小小夏风能吃多少顿了。

赵轩耀跟着后妈,摇身一变成镇上人了,只不过户口还在农村,赵家伟总觉得城镇户口好,想方设法让赵轩耀的户口改到跟张红了。

凌一没空管这一家人到底在搞什么,她忙着赚钱呢。赵小小这个暑假结束,她的小学也就结束了,毕业成绩相当不错,因为茶水镇的小学比较简陋,科目也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压根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学习。

虽说小学语文数学难度都不高,但赵小小就是能做到她能力范围内的最好,考了双百分回家。

双百分不是赵小小的最高限度,而是试卷分数的最高限度。

还没等上初一,小学毕业的暑假,赵小小就已经开始自学初中课程。初中的教材是她拿自己零花钱去初中门口收购的初一升初二的哥哥姐姐们的书,凌一还在想这孩子啥时候缺钱了,过完年在那儿精打细算自己的零花钱,结果省吃俭用的零花钱,用在了买教材上。

赵小小这么好学,实在是令夏风这个当老师的都惊讶。她见过学习好的学生,比如她自己和曾经的同学,但是没见过打心眼里这么爱学习的。

当夏风问赵小小怎么这么积极的时候,赵小小笑笑不说话。她不懂什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但她知道穷则思变的道理,而且,小学课程太简单啦,她暑假除了看电视,都没别的可玩了,还不如多学习一会儿。

赵小小也不是说爱学习,她只是觉得,相比和排排楼的其他小孩玩,学习带给她的成就感更多。学明白一个知识点,她就能活学活用,但要搞好和邻里伙伴的关系,那就不是你努力了就能成功的。

叶小曼不在的日子里,赵小小和其他人玩不到一块儿去,唯一还算关系不错的韩春,也因为放暑假两人也碰不到面,学习竟然变成了赵小小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

不过,看电视也是。赵小小在电视刚买回来的时候,特别爱看电视,每天和夏风一起蹲守着爱看的节目,凌一不来催,她是完全想不起挪屁股的。

只是,当赵小小和夏风在看一部最近热播的小说改编的爱情电视剧时,赵小小总是有很多疑问,“美好”的爱情总是存在诸多疑点,当她问出口的时候,凌一的回答总是让赵小小对爱情的憧憬一瞬间碎掉。

比如电视里的男主同时辗转纠结在两个女人之间,别人称他多情风流,既要这个又要那个。电视里强势霸道的女主角父亲,掌控欲极强。

一开始赵小小看,还觉得男主非常浪漫,非常深情,可是经过凌一吐槽后,她又觉得这个男人很不检点。到最后,一整部剧看完了,赵小小只觉得无趣,到最后,电视里女人的结局要么是结婚相夫教子,要么就是远走他乡,而男人们,通常事业有成,妻女环绕。

电视里热播的影视可多了,一半是告诉世人,女人就要为爱情奋不顾身,一半是教育女人历尽千辛磨难,也要温柔贤惠善良。

看这些被凌一吐槽多了,赵小小看不下去,还不如看动画片呢。

就这样,赵小小逐渐丧失了对电视剧里爱情的滤镜,更加沉迷于学习。

而家里另一位曾经的电视剧爱情忠实影迷——夏风,也渐渐不爱看电视了,因为她发现,电视里的美好世界和现实完全就是两样。她在梦城的家里时,以为自己家只是平凡普通的小康家庭,但在来到茶水镇后,才发现自己的家庭比起这些真正平凡的人们来说,是只敢通过电视窥探的美好。

送走了赵小小这一届毕业生,夏风就要转头去带一二年级的学生。

因为茶水镇新建四间工厂的原因,而且路也修好了,附近乡镇的孩子送了不少来茶水镇小学和中学,四间工厂带动了茶水镇当地的经济,也使得流动人口多起来,连带着茶水镇小学的招生都变得兴旺起来。

以前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放在一个班上,一个老师教就行了。现在一二年级要分开了,因为光是一年级就招了将近一百名学生,就得分两个班,二年级还有各乡镇转来的学生。

茶水镇工作机会多,茶水镇中小学又有校舍,还有资助名额和补贴,很多乡村家庭都想把孩子送来。并且因为义务教育的原因,这次一年级的学生里,男女性别比并不如之前那样可怕。

毕竟,读小学的女生年纪都小,干活其实也干不了太重的,如果能免费读书还有资助人给的捐款,那还是非常不错的。

虽然夏风不知道有的学生拿到了资助的捐款,这钱究竟用在了哪里,但至少,部分家庭也会为了这点钱,坚持送她们来上学。

虽然义务教育和资助一个是国家出钱,一个是资助人给钱,但也少不了普通基层工作人员的普及和宣传。夏风得知学校要开展走访乡村,劝说各乡村家庭都把孩子送去上学,读小学又要不了几个钱,就算路途遥远,但现在校舍修好了,还有补贴,这几个理由加一起,总能打动不少人。

暑假的时候,夏风就在忙这个,她和小王老师还有两位男老师,分别走访几个乡村,挨家挨户去宣传她们小学的校舍和补贴政策,希望这些家庭有孩子的能送孩子来读书,没有的也至少知道这一点,以后有了就不会担心读书花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