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地府日常 第1408章

作者:无字惊鸿 标签: 历史衍生 快穿 脑洞 团宠 开挂 无C P向

看样子大概是误会了什么,以为亲爹太忙,连弟妹住哪儿都不记得了。显得好像他是个渣爹一样,根本不在乎儿女。

嬴政:可恶。

实际上是两千年没用了,谁还记得住这个?好多人连自己二十年前住哪儿都记不住,更何况两千年前自己儿女住哪儿。

陛下风评被害。

陛下委屈,但陛下不说,自己替自己解释像开脱一样。

不过也不用他解释什么了,少年扶苏忽然想起来什么€€€€之前父亲来找他,直接就去了他常住的宫殿,不像去看弟妹那样找不到地方。

少年人微微翘了翘嘴角:

“父亲,我们进去吧?”

嬴政一甩袖子:

“哼。”

少年公子跟在他身后,也不在意父亲的别扭性子。还凑到父亲身边,悄悄拉住他的袖子,小声问后头跟着的那对父子是谁,怎么有人长得和父亲那么像。

嬴政正气闷呢,根本不回答。

少年扶苏又凑近了一些:

“父亲€€€€”

嬴政这才纡尊降贵地开口:

“那是其他位面的朕,你称他为陛下即可。”

反正不能喊爹。

小崽子不肯喊他父亲,也休想他儿子喊其他人父亲,这样才能扯平。

少年扶苏眨了眨眼,似乎明白了什么。回头又看一眼张扬肆意的扶苏崽,有些羡慕起来。

这位父亲好像性子没那么别扭……

扶苏崽和他大眼瞪小眼。

过了片刻,机灵崽大声汇报:

“常棣也想要抱抱!”

少年扶苏:???!!!

小太子超级警惕地:

“不可以!阿父只能抱我一个!你找你自己的阿父去!”

少年扶苏:虽然但是,我羡慕的不是这个啊。

这是什么当面造谣?

嬴政却脚步一顿,回头看来。对上儿子有些懵逼的眼神,有些怀疑是不是阿苏那过分的警惕心又发作了。

偏偏这个时候,秦政慢悠悠地说:

“常棣若是想亲近父亲,直说便是,无需用羡慕的眼神看阿苏。你父亲忙于国事疏忽儿女,你也性格内敛什么都不说,他如何知道你的孺慕?”

少年扶苏错愕地看过去:

“我没……”

嬴政却不听他“狡辩”,秦政那家伙虽然抽象了一点,谎话是不会说的。就像他自己,陛下自己从不说谎,自然认定平行位面的自己也不会说谎。

所以秦政肯定没有骗人,常棣就是羡慕别家扶苏了。那不行,他儿子不能被别人比下去。

嬴政伸出大手揉了揉儿子的脑袋:

“不用羡慕别人,以后朕去哪里都带着你,不让你单独出门了,未来有的是亲近的机会。”

当年他把扶苏送去边郡刷军功,笼络民心,没想到后来竟会造成那等后果。陛下已经吃到了教训,发誓绝不再犯。

其实这还不是最让他生气的。

他最生气的点在于,因为扶苏是在劝了他不要重刑惩罚方士之后,被他驳回了劝谏,才送去的上郡,后世便都说他是因此厌了长子。

一派胡言!

当时他想把人都发配去修长城,他家常棣劝他徒刑太重,发配路上会伤亡惨重,天下未定,这个行为容易被人拿去当攻讦他的借口。

嬴政当时不太高兴,事后想想觉得确实有道理。所以原本是发配边疆的,后来改成了发配上郡,就在咸阳所在的内史郡隔壁。

那群人到底知不知道,上郡就在咸阳旁边!而且上郡在蒙恬收服河南地之后,就不是边郡了,而是内境!

他把儿子送那边去,一是那边要修直道,二是那边长城也没修完,三是会有小股匈奴跑进河南地与上郡交界犯边。

长子过去之后,不仅可以督建十分重要的长城和直道,还能打点匈奴小部队立立战功。

既锻炼了他的多项能力,又没什么危险。还能蹭点功劳,增加名望,可谓是一举多得。

还有一点则是,那群囚徒被送去了上郡修长城,这堆家伙之前就嘴碎爱造谣,得派人盯着。派别人去还不一定管得住,让替他们求过情的长公子过去,效果就不一样了。

长子都提出了边郡不稳的现实问题,说那些人并未真心归附。恰巧他家爱子名声好,很多人都信服他,让他去边郡收复人心不是正好?

嬴政自认为考虑到了方方面面。

他一向不是个任性的人,治国从不凭一时喜怒,做出的每个决定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万万没想到,这么好的安排,后来会因为自己猝然驾崩成为大患。

嬴政从来没遭遇过这么大的滑铁卢。

都怪乱臣贼子!

刚死那会儿他是很生气的,还写信骂过儿子,质问他为什么说自刎就自刎。

常棣的回信里却没给自己开脱,一直在请罪。等他气消了再去询问原因时,才知道真相。

秦政跟他聊起这段的时候,听他说到这里就不说了,便问他原因是什么,别卖关子。

嬴政有些难以启齿:

“因为朕太凶了,晚年性格还有些阴晴不定。”

秦政:……

秦政想了想嬴政这狗脾气,估计平时和儿子说话都冷言冷语的。

当面冷言冷语,孩子还能通过神态之类的判断父亲到底是真生气了还是假生气。远在上郡,如何知道具体情况?

嬴政越说越气:

“朕不喜欢说软话,日常与他传讯便冷冰冰的。赵高早有小心思,便在这事上动了手脚。”

一边是父亲晚年越发捉摸不透的性格,说喜怒无常毫不夸张。连跟在身边的丞相等人每日都战战兢兢的,长公子根本无法判断父亲是不是当着看他不顺眼。

毕竟随着帝王年老,长子越发成为威胁。扶苏还在边郡人心所向,一看就是标配的要被皇父猜忌的人设。

另一边是赵高夹带私货的传讯,又是说哪个公子深受陛下看重,又是说陛下对长公子您哪里哪里不够满意,可能要培养其他继承人。

等假诏书送来,在扶苏眼里不就是太子已定,自己挡路了。而且身在边郡手握重兵还名望极高,不杀不行。

一瞬间就联想到了几十年前的白起。

当时白起也是如此。

朝中不是没人给白起求情的,但越是帮白起说话,越显得白起对君王有威胁,不知那些臣子是否已经与将军结党。

蒙恬在旁边劝扶苏上书询问,扶苏一看,完了,给父亲知道,蒙家怕是也要受到牵连。

蒙恬的弟弟好巧不巧是个文臣,还是天子近臣。文武联手,又和长公子交好,威胁程度更上一层楼。

嬴政拿出了儿子死后给他的写的回信。

秦政接过去一看:……

常棣在信里深刻反思了自己,觉得他不应该对自己过于自信。

就他那个水平,凭什么威胁到父亲,属实是自不量力。如果能早点认清这个现实,也不至于傻乎乎地自刎。

嬴政看完给气的€€€€你活着的时候怎么没想明白,死后写出来故意气朕是不是?

这还没完。

信里接着又自我剖析起来,觉得可能自己的自信是来源于弟弟不够厉害。他当时想的是自己会威胁到弟弟的太子之位,这才选择了自刎。

嬴政怀疑这小子在暗暗讽刺自己,毕竟自己要真选出个不如常棣的人当太子,显得他这个爹没眼光。

信件最后是公子的深刻反思。

他说他以后再也不多虑了,下回遇到这种事情,别管弟弟怎么样,他也得争一把。

就算父亲真的看重弟弟,他凭什么就直接拱手相让呢。怎么也得挣扎一下,万一杀回咸阳之后成功把弟弟干掉了,不也是跟父亲证明了他比弟弟强吗?

既然心里都觉得弟弟不如自己,搞不定自己这个威胁了,就应该坚持到底。

至于这么干会不会被父亲批评,回头再说。父亲要是觉得他这样的不如弟弟适合继承皇位,大不了他无赖一些,再陪着父亲重新培养一个合适的。

父亲年纪大了寿数不够,他够啊。就算因此把大秦玩没了,也是他一个人的锅,与父亲无关。

反正怎么做都要背锅,把父亲摘出去也挺好。

嬴政:……

嬴政差点被逆子气死。

常棣生前恭谨谦顺,死后怎么这样?后来一打听,哦,跟白起学的。

等等,白起???

据说是白起自刎之后后悔了,发现原来昭襄王也没比他多活几年。他要是熬一熬把死老头子熬死,说不定还有机会亲眼见见公子政呢。

倘若运气好,能活个百岁高龄。虽然这个年纪没法上阵杀敌了,坐镇后方给始皇帝统筹战局也是可以的。

白起将军认为:

“老夫还不如拼一把杀了范雎,没了那家伙进谗言,大王不一定敢杀我。”

白起死后秦国的情况其实没那么乐观,后头几次和赵国的战役都不太顺利,完全是空耗国力。

还是庄襄王上位后,蒙骜成为军中的领头人物,才重新在合纵攻秦中夺回了主动权。

且不提昭襄王和白起死后怎么互掐。

嬴政这次过来找儿子,还挺担心见到一个被先祖和白起他们带得越来越无赖的长子。他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谦谦君子,可不能被同化成老流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