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晴空之下
都怪她没用,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现在她眼前就有一个机会,她就是拼死也得抓住,她要让她的孩子们都过上好日子!
像章三娘子这样家境的人不在少数,但凡在家能有一条活路,谁愿意翻山跨海来到南洋?
于是从这一日开始,清晨城外的队伍中多了许多妇人。她们大都穿着破旧但干净的衣服,把自己从上到下收拾得利利索索,挎着小包袱等着进城上课。
这是湾州工坊第一次大量招收女工,748还特地跟李琮和兆鹏程都打了招呼,要求他们务必约束下属,守规矩懂礼数,千万不能犯原则性错误。
实际情况比748预想的要好很多。女工进城学习的当日,城里上工的军屯们就只是好奇地看了两眼,然后便列队前往各自的岗位干活,城外的流民也都被州府的差役严加管束,不许出去骚扰女工上课。
但湾州火工工坊的第一期培训班竞争格外激烈。每天天不黑,火工工坊学员们没有一个离开,也没人闲聊说话,都在拼命消化课上讲解的要点,课下抓紧时间练习实操。
培训学习期一共三个月,每旬有一次例考,不合格的人会被淘汰。
但没人想被淘汰,尤其是在享受过工坊提供的“员工餐”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开启了卷王模式,一连三旬考核通过率都在90%以上。
这一期的火工工坊要生产的产品是火柴,轻巧便捷安全实用,一点就着,随取随用,乃是商旅出门必备好物。
当然做火柴只是一个开始,主要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承担精细操作的熟练工,为后期生产火药、青霉素等产品储备人才。
这事儿是李琮提的,李琮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武平绩在岛上闹得这一出,给南洋都护府从上到下都提了个醒,如果大唐本土的世家豪强想把手伸到湾州,目前光靠都护府目前的力量是不足以推据的。
不是说李琮不够强硬,而是岛上军屯的力量有限,不但要搞城内建设还要兼顾海上防御。
南洋群岛都是岛屿,四面环海,有心搞事的人从任何一个方向都能登陆上岛,光靠传统冷兵器的防御是不远远不够的。
薛先生说他们需要火药、火炮和岸防。
反正陛下不是说要把湾州打造成一座海上堡垒?那统就按照海上碉堡的标准建呗。
李琮一开始以为748说的是气话,毕竟武家在岛上惹事惹得他也是一肚子的气,748跟他进言的时候他也没绷着,顺嘴就跟着放了一通狠话。
但他哪知道薛三是说真的啊!?
结果第二天,天还没亮薛三就敲开了他的大都护府。
这倒也没啥,薛三家就在大都护府的斜对面,过个马路就是,方便得很。
但等李琮看了他递上来的那份计划书,李琮就觉得不方便了!
什么?薛三修改了之前南洋的发展计划,把湾州这个“海上中转站”的定义改成“海上生产厂”,还为“生产厂”设计了与之相配的武力!?
它甚至还手搓了一门迷你小炮拉到他家,天知道李琮看见这么小炮发射的时候多震惊。他浑浑噩噩走回到卧室,辗转反侧一整天都没睡着,最后挂着浓浓的黑眼圈跑去对面的薛三家商量,说造炮这事儿先不要声张,等真研究稳妥了再跟朝廷上报,薛三要是实在想搞,那就先在南洋群岛中那几个没人的岛上试验,城里放炮要不得。
弱小、可怜,又无助。
其实李琮并不是被火炮吓到了,他一个在碛西坐镇多年的人,对火器和火药并不陌生,也早已失去了对“天雷火法”的玄学滤镜。
而且748的这门小炮也并没有十分超前,真说起来其实也就是大一点的火药集合体,除了动静大、冒烟多、石头乱飞,真没表现出碾压冷兵器的绝对实力。
至少从射程和准头上,手搓小炮根本没办法跟神臂弩比。
那李琮是怕什么呢?
李琮怕的是他亲爹。
这炮威力一般,但架不住是个新鲜玩意儿,而且打出去的时候非常有气势,那巨大的声响和腾起的火光都很能唬人。
他爹近些年就喜欢这类的东西,甭管好不好用,场面必须要华丽。李琮都能想象得到,这要是放个百八十门一起发射,那绝对是能打到他爹的心坎里的,不管花费多少。
可问题在于,现在的大唐军器监造不出这个多合格的小炮,大唐的钢料也不能保证不炸膛、不哑火。别到时候敌人打不着,自家的兵丁因为炸膛哑火倒下一片,那不就等于给朝廷添乱了么。
于是李琮按压着抽痛的额头,好声好气地跟748商量先别上难度,咱们湾州还是要以贸易为主,实在不行你做那个银镜也行啊,火药这事儿得稳扎稳打着来。
统是什么统,打蛇随棍上啊!
于是它一手造银镜,一手做火药。但领导的话统也听进去了,所以统决定从最不起眼的火柴开始做起,等以后领导接受度刷满后再过渡到烟花、炸药,你看够不够稳?
李琮:……
李琮的脑袋疼得越发厉害了,但他也的确喜欢火柴。
748的火柴使用了安全配方,核心技术在于火柴头的配方,由氧化剂、燃料粘合剂和稳定剂组成。氧化剂高温摩擦分解出氧气助燃,再用稳定剂控制反应强度。
当然,完全参照现代安全火柴的配方不现实,至少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玻璃粉在开元年间就不好找。不过748是真大佬,没有氯酸钾可以用硝酸钾代替,粘合剂用鱼鳔胶、虫胶凑合,二氧化锰比较麻烦,费了好大周张找到了在能入药的“无名异”,至于硫磺,随便挖挖就可以了,毕竟南洋群岛上的矿产不少,硫磺一点都不缺。
做出来的成品,只一下就俘获了李琮的心。
该说不说,这东西是真心好用,方便、轻便、一点就着,堪称行军打仗、长途旅行的利器。
所以怎么办呢?火柴这东西的确很方便生活啊!尤其是在潮湿的南洋群岛,要真是能有个稳定的火源,干活真的很方便。
于是想了又想,李琮到底没舍得再劝阻,半推半就地建起了大唐第一座火柴作坊。
原本只是以为坐点小生意,结果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座看似不起眼的火工坊,竟然在之后不远的一年之内,突然地爆火了!
第283章 安禄山升官了
火柴真是个好东西, 一点就着,而且火焰燃烧稳定,一经推出便俘获了众人的欢心。
时下引火用的主要是火镰、燧石和火折子,虽然比钻木取火高效了许多, 但对于火种的保存和引燃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远远谈不上方便。
所以火柴一经推出,别说湾州的居民喜欢, 来湾州做生意的海商们更喜欢。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大食商人, 现在在大食商队中广为流传着南海神奇岛的传说, 据说那里是大唐设立的自由港,有好多新鲜东西在售卖,既便宜又方便。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商船开始在湾州港停靠, 争抢棕榈油、椰子油、蜡烛、糖砖、廉价的棕榈纸、甘蔗纸等湾州“南洋特产”。
说来也是奇怪,别的地方也不乏甘蔗林、棕榈林, 但都没有湾州出产的品质高。就拿糖砖来说吧,不是没有精明的商人开始收购甘蔗自行熬糖, 但做出来的糖不但成不了糖砖, 卖相还都是难看的灰褐色,让人一看就失了胃口。
于是有人偷偷挂出悬赏, 寻湾州糖厂制糖的秘方,赏金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00贯。
结果还没等到卖家,湾州火柴便横空出世, 一经推出就引爆整个海贸市场。火柴这东西轻巧方便,单价不高但贩运去海外能赚的暴利,这不比糖砖要好赚多了!?
于是大食商队闻风而至, 成箱批量抢购火柴,场面一度濒临失控。
大壮也没想到这火柴的销售会这么火爆。他虽然知道火柴对于生活的便利性, 但哪有人随时随地都要点把火的,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盒火柴能用很久,根本不至于成船囤积。
这得用到什么时候去!?
“大人您有所不知,我们罗马帝国的贵族都喜欢这个一划就着的东西。”
前来湾州的海商马鲁斯操着流利的希腊语对大壮说道。
这小子算是大壮的老相识了,当初还在马扎不坦城的时候,正值壮年的马鲁斯还光顾过的大壮的修蹄小店,虽然那时候他还只是个跟着商队谋生的小伙计。
一晃十年过去,小伙计秃了,但家底跟他腰围一样日渐丰厚。升级成为“老爷”的马鲁斯,现在拥有一只庞大的西域商队,在东西商路间纵横捭阖,疯狂揽金。
“不是,”大壮看着找上门的老熟人一脸纳闷。
“你不是走陆地商道的吗?怎么找来海上了?”
“嘿嘿。”
马鲁斯一脸讪笑。
“陆地商道现在不好走了,大唐和南诏三方在吵架。”
“再说现在安西都护府收的税银太多,比您在的时候多了三成,算上我这一路上的损耗,我走陆路不划算啊!”
哦对,大唐的西南出事儿了。
大壮忽然想起前阵子的“世界新闻播报”,好像的确提到吐蕃与大唐安南都护府的某军将勾结,偷偷抓捕边民和南诏人送去山麓以南种棉花,被南诏抓住了把柄,借此发难。
南诏长久以来便怀有占领安南的意图,若此战成功,南诏将因此获得一个通向海洋的出口,并有机会像吐蕃一样涉足海上贸易。
海上贸易的利润真是太诱人了,一支船队足以让一个家族富的流油,权力颠覆也不足为奇,这一点那位嫁去吐蕃的大唐公主就是最好的例证。
于是在得知大唐边军与吐蕃人勾结,绑了一个南诏村寨去山南种棉花的时候,南诏国主毫不迟疑地发难了。
他最开始想的十分简单,毕竟大唐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长安,交州偏远多虫瘴,从来都不被大唐的皇帝注目,只要他不触碰到岭南道西部,交州附近的土地多占点皇帝也不会说什么,毕竟还没威胁到大唐海贸重镇广州府嘛。
毕竟这次可是安南都护府理亏!
可问题是,现在李隆基可不是之前的李隆基。
招抚使薛大壮从米洲给他带回了热带作物,这些宝贝已经在南洋都护府育种成功了,现在就缺土地耕种。
根据薛招抚使献上的海上舆图,南洋都护府距离安南都护府的南部相距不远,可以互为犄角,而且两地之间气候颇有些相似,在湾州种植的东西在交州也能长,这样一来,交州就不是不毛之地,而是炙手可热聚宝盆。
所以说,其实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大笔一挥把他分去了安南都护府,希望这员猛将能在交州作出一番成绩,让安南变成第二个南洋。
这要是能站稳脚跟,好处肯定不会少。
偏安禄山他不明白啊。
他光看到交州天热潮湿、毒虫遍布、土人难驯;他没看到交州的地一年三熟,时下最赚钱的甘蔗、可可、咖啡这边都能种。只要好好经营,那就又是一个小湾州,能让军将吃的沟满壕平的。
安禄山光琢磨着跑路了,根本没领会到皇帝的一番苦心。
他在安南都护府呆得心不顺,一天照三遍给寿王李清写信,话里话外就是住不惯,想走,希望寿王给帮忙谋个虔诚。
李清哪有能力帮他谋前程,他们这一批军将的去处都是李隆基定的,他一个做儿子的连政务还没摸到手呢,那有什么话语权。
而且安禄山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李清又交到了新的朋友€€€€前恒国公张易之的外甥杨国忠。
张易之生前是则天大圣皇后的宠臣,中宗复位之后,张易之被张柬之等人所杀,张家就此败落。
作为张易之的外甥,杨国忠也没讨得什么好处。但他这人脑子灵活,尤其擅长钻营,借着堂叔杨玄琰建造公府球庄的机会跟一众贵人打得火热,他尤其擅长在球场上排兵布阵,本人又长的十分符合大唐时下的审美,一来二去,竟然跟寿王李清成了好友。
有些不怎么靠谱的友谊就是这样,安禄山在交州写一百封信,那也抵不过长安城里杨国忠陪寿王欢饮达旦,更别说杨家还有一众美貌的堂妹,个中翘楚便是李清在公府球庄见过的杨玉环,在长安已然小有美名。
连李林甫都听说了。
李清也将安禄山引荐给李林甫,一开始李林甫并没太过上心。
毕津此时的安禄山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将,虽然在御前露过脸,但远远比不过同期的高仙芝,还不足以让李相爷挂心。
是的,李林甫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宰相,但他在对太子的态度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这让他的盟友武惠妃十分不满。
双方现在的关系陷入了僵局,李林甫急需内廷之人在皇帝面前替他探听风声。但在目前的后宫中,除了武惠妃,谁也做不成他想要的效果,只能暂时忍气吞声,虚与委蛇。
于是他看上了杨玉环,他需要一个比武惠妃更鲜嫩、更柔顺、更好控制的后妃来做他耳目。
武惠妃不行,这女人现在的野心越来越大,她甚至要求自己以丞相的身份秘奏太子、光王和鄂王结党营私、毁谤今上,怎么可能?!
从古至今,有哪个首相是亲自打人小报告的?武氏以为自己是她宫里的下人吗?!
于是李林甫便琢磨着要给李隆基献美人,取惠妃而代之。
但这事儿不能明着做,必须做的毫无破绽,毕竟武氏那女人也不是好惹的。
结果还没等李林甫动手,光王李琚在公府球庄于寿王李清发生争执,大打出手,李清重伤。
时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也在现场,谁也说不清楚李清是怎么伤到的,总之等太医署的医政赶到的时候,李清已然满脸是血,人事不知,肋骨断了三根。
武惠妃当场撅了过去,当夜发起了高烧,昏昏沉沉气若游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