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一只统 第66章

作者:晴空之下 标签: 种田文 系统 爽文 轻松 无C P向

男人和他媳妇面面相觑,咋舌,心说这长安人果然不一样啊,一出手就大手笔,就是花钱的时候看着十分不高兴。

接下来,又接连出现了几次同样的情况。虽然来的人长相不同衣着不同口音不同,但无一例外在听说这是鸡蛋鸭蛋的时候,脸色齐刷刷地变成了青绿。胎元的话题也不时有人提起,他们都按之前的话术给解释,对方听完脸色会变得更加不好看。

但他们把摊子买空了。

“这……这么快?!”

夫妻两个面面相觑,如坠梦中。

原想着明天开始去长安城里找酒肆食肆,结果在城外就把存货都卖光了。

现在两个人四手空空,腰间的褡裢揣满了银钱,觉得今天过得特别没有真实感。

“长安……长安确是不一样啊……”

憋了好半天,男人才憋出这样一句话。

“生气也要花钱,花了钱好像更气,这……这就是有钱……有钱随便耍吧……”

他媳妇点了点头,觉得自家男人说的非常有道理,长安人真是花钱买不高兴,下手还特别狠。

虽然她也不明白他们为啥不高兴,那看向鸡蛋鸭蛋的眼神都跟挂了刀子似的,也不知道鸡鸭怎么得罪他们了。

算了,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赶紧回去再运一批货过来摆摊。

她看这长安城的生意也不难做嘛,这一趟转手就是三成的利润,虽然辛苦但是真赚钱!

于是长安人喜欢松纹蛋的消息在丰岳县不胫而走,有不少在码头做生意的人家半信半夜,都去桥东村买了些松纹蛋去京城试水。

这一试,别说,还真有戏。

最先运到长安城的松纹蛋,无一例外被大户人家的仆役买走,销售速度快的惊人。

后来这种趋势有所衰减,但长安作为大唐的首都富庶繁华,城中的消费能力也不时别的城池能够比拟的,就算没有秋元寺的苦主买蛋回去做比对,几文钱一只的腌蛋还是不愁销路的。

最重要的是,某富商跟秋元寺打得那场官司闹得全长安人尽皆知,也变相打响了桥东松纹蛋的招牌。当全长安城激烈讨论“先天胎元”是不是鸡蛋的时候,有些脑子灵活的酒家直接批量买入桥东松纹蛋,很是蹭了一波官司的热度。

至此,卖蛋的那对夫妇终于搞明白为啥那日买蛋的人都臭着脸了。原来这长安城附近一座很有名的庙,庙里的和尚把带花纹的蛋当成先天胎元给妇人求子,据说吃了松纹能生儿子,吃了雪纹便生闺女。

卖蛋夫妻:……

“我说他们怎么总问胎元胎元的,原来如此啊……”

男人喃喃道。

他媳妇一脸懊恼。

“我还告诉人家是鸡蛋鸭蛋……早知道有这个说法,那咱们也当胎元卖不就得了?!能多赚不少钱哩!”

“不妥不妥。”

男人连连摇头。

“这胎元庙里的大师父卖得,你我肯定是卖不得的,卖也没人相信。”

秋元寺那是什么地方?以求子去病消灾灵验闻名。

他们两口子要是沿街兜售同样的东西,肯定会被当成骗子告官。

“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卖鸡鸭蛋吧,秋元寺的官司可跟咱没关系。”

说是没关系,其实夫妻俩心里也是慌的。

听说在秋元寺求了那胎元的可不止富商一家,长安城许多高门女眷之前经常去秋元寺进香。

那位大师父,平素结交了不少显贵人物,想必这“先天胎元”也没少送。

打官司这些人不好出面,但私底下整治秋元寺的动作一点都没停,听说还有公主王爷之类的贵人呢,最近秋元寺的和尚们可是没少遭罪。

这夫妻俩对看了一眼,麻利地收起地上的摊布,包袱款款跑回老家避风头去了。

第67章 什么?你酒还没送吗?

就因为松纹蛋一事, 长安城中气得火冒三丈的可不止清阳公主一个,许多贵妇就差没把银牙给咬碎了。

偏一肚子委屈还不能跟别人说,毕竟求子本就是件私密至极的事儿。妇人想方设法求得一个生儿子的秘方,千恩万谢的吃下肚, 虽然味道实在算不得美味, 可一想到即将诞育的子嗣,那种腥臭苦涩的口感好像也不算什么。

结果现在有人告诉她们, 那其实是误打误撞烧制出来, 但又因为没有正确存放而腐败的鸡蛋……

“那也要怨她们人云亦云, 自行失察。”

宋王妃元氏端着茶碗抿了一口。

“还是娘娘头脑清楚,没跟着她那兄嫂起哄,不然这脸面可是丢大了。”

王守一和明悟和尚交好的事不是秘密, 清阳公主也曾几次前往秋元寺进香。

朝中上下都知道王皇后没生孩子,清阳公主进宫的目的就很耐人寻味了,

元氏作为李隆基夫妇的长嫂,对这事比外人知道的更多, 便给女儿吉安县主分析利弊。

“清阳进宫是带着那两颗松纹蛋来的, 娘娘一直膝下空虚,清阳入宫送药, 这是王家对娘娘的好意。”

“娘娘收了那两枚蛋,但却没有服食,而是将其放在宫中, 等陛下来的时候才主动提起。”

“你父王之前从桥东村带回来的那些松纹蛋,其中一部分便送去了宫中,所以陛下和娘娘都是知道这松纹蛋的来历的。娘娘主动提起, 既打消了陛下对于王家的芥蒂,又坦诚了自身的困境, 更是当场跟陛下请罪。陛下刚登基,封后不过年余,怎么可能怪罪她?不但不怪罪,还要多加安抚,给王家封赏。”

“所以元月立太子,赵妃虽然母凭子贵,但晋的位份是‘丽’,只说她长得好看。刘妃借着郯王送刀一事成了华妃,皇后的娘家兄弟王守一得了封赏,这两个是不是都不算亏?”

“相比之下,赵氏反而不如后二者得利。陛下如今正是年富力强,太子继位不知要等多少年,这其中发生什么变故太正常了。”

“陛下给赵氏‘丽’字而非‘华’或者‘惠’,说明在他心中赵氏最重要的便是颜色。色衰则爱驰,赵氏若不能以颜色抓住君王,李嗣谦的太子之位怕是也要危险。”

说到这里,元氏朝女儿吉安县主微微一笑。

“所以做人妇的,除了要有好个颜色拉住夫君,手段和家世也缺一不可。”

“咱们家是宗室,家世这一块不差,可后宅光靠家世横冲直撞可是不行,还得有手段。你看皇后娘娘,她比不得赵氏色美,又膝下空虚,但她身段灵活,能以退为进保住家族和自身的利益,这就是智慧。”

吉安县主年纪还小,听的似懂非懂,但还是乖乖点头。

“我知道啦母妃。”

不过毕竟是小孩子,听了一会儿后宅权谋就有点分神,于是她问起了自家兄长。

“母妃,阿兄什么时候回来呀?”

“阿兄都走了一个月了……”

吉安县主口中的“阿兄”自然是小王爷李€€,听她问起长子元氏也是一脑门官司。

这小子就跟野狗一样,撒出去就没消息了,一晃一个月一封信都没往家里写,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呢!

前几天陛下宣王爷入宫,以为王爷也得了花奴的孝敬。结果阿耶和阿耶的待遇是不一样的,郯王能亲手打造一柄鄣刀给陛下,花奴连个屁都没放过来,让王爷丢了个大人。

这也就是那小子躲在海州还没回来,要是现在进王府,李成器能挥着棒子打断他的狗腿。

“你阿兄还是别回来的好。”

元氏发自肺腑地跟女儿说道。

“至少现在不能回,回来你阿耶就要请家法了。”

吉安县主吓坏了,不知道阿兄这是犯了什么错,竟然要被阿耶请家法。

但她跟哥哥的关系特别好,于是回院以后便偷偷给李€€写信通风报信,然后央着曹集给送出去。

女儿的信肯定是要过元氏的眼的,元氏看信看得哭笑不得,但到底也舍不得儿子挨骂,于是提笔又添了几句。

等这封信送到桥东村的时候,距离李成器进宫已经过了半个月,748的挑战任务已经进入了尾声。

最终战果是打了20口井,出水15口,小王爷李€€战队以微弱优势险胜郯王。

李€€乐坏了,蹦着高地在李琮面前舞,还差人买了爆竹回来燃放,高兴的好像是在过年。

张说也很高兴,因为本次找水大会圆满成功,海州下辖府县几乎都有找到了新井,而且这些找水的人以后还可以继续挖井,能缓解一部分开春以来的旱情。

当然,他之前便承诺要为本次大会做碑文,如今郯王和小王爷都在榜上,大会成果又极其丰富,这无疑给他的碑文更增分量。

文人也是需要有氛围和质感的嘛。

“恭喜小王爷一举夺魁!”

“好说好说,这个碑我想过了,还是要立得高大些,雄浑些,不然承载不下张大人的墨宝……”

两人正商业互吹呢,冷不防有随扈递了一封信给李€€。

李€€打开一看,马上垮起了一张批脸,左右张望似在找人。

张说:?

“小王爷可是有急事?”

听他这么问,李€€心不在焉地点头。

“是挺急,张大人可看到我兄长?”

郯王吗?

张说想了想。

刚才还在这这儿呢,这阵子……

“许是在河边?”

因为炒钢刀具的成功,郯王准备在桥东村建一座更大的高炉,连带着要有炼制焦炭和锻钢的作坊,这几天都在选址。

748建议他就修在官河边上,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河水之力锻打钢料和鼓风,能省下不少人工。

水力锻造超出郯王的知识范围,于是他这两日一直在努力补课,越学越觉得世界玄妙,万物自有天理,而己身渺小,身如蜉蝣。

他准备在桥东村暂居,好好跟薛三郎研习理学,送去京城的那把鄣刀一方面是代表他孝敬父皇的心意,一方面也是为了跟父皇请求暂时不回长安城。

没想到,竟然还给母妃争了一个正一品。

李琮摇头失笑。

这要放在两个月前,那他肯定会欣喜若狂,想方设法给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还会免不了要患得患失。

可是此刻,他的内心却十分平静。

他很高兴父皇喜欢他的礼物,因为那是他一锤一锤努力敲出来的,并不是为了换取什么,而是真心为了有人看重自己的努力成果而感到兴奋。

可能这就是薛三说的“心静自然凉”,头脑冷静不躁动的感觉真不错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