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川
在我十岁的时候,曾有幸跟着父亲觐见过一次国王。王国穿着据说来自遥远的中国的美丽丝绸衣服,拿出了一套同样来自中国的瓷茶具,请觐见的大小爵士们喝茶,这种神奇的茶叶,价值高过同等体积的黄金,据说可以治疗所有的疾病。大家用几乎虔诚的态度喝了那小小的一杯茶,而后分食了茶叶。这是父亲一生所经历过的最奢侈、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此后成了他一辈子的谈资。
这确实是值得骄傲的,既便是地位比父亲更高的爵士们,也不见得有这个幸运品尝过来自神秘的中国的茶叶。在我来说,我只记得那个溢满了袅袅茶香的午后、传说中的丝绸在没有见过之前不能想象的迷人高贵光泽,和细腻的超过最美丽的少女毫无瑕疵的皮肤的优雅瓷器。
从那之后,中国就成了我心头念念不能忘怀的一份执念。
我是家中的长子,本来应当继承父亲的爵位,但是自从听说了国王路易十四意欲派一批传教士到中国去传教时,我便再也不能克制前去那个迷人国度的念头,经过了无数抗争,排除数不清的困难成了一名传教士,1691年,终于争取到了一个来到中国传教的机会。
在我之前,耶稣会已经有许多的先驱经历重重困难和漫长艰辛的路途到达了那个国度,他们辗转传回来的消息,中国换了新的皇帝,这位新皇帝和他的王储殿下都很喜欢欧洲的自然科学,如果带有先进科学仪器和著作献给他,得到他们的喜欢,传播主的福音的工作便会取得很多便利,甚至得到皇室的支持。于是我筹资购买了许多昂贵难得的最新仪器,与近几年新出版的各种书籍,打算一起带到中国去。
虽然我不愿留在家里继承爵位的行为让父亲和母亲都非常的伤心和不谅解,但是父亲毕竟也是对中国充满了向往的——整个欧洲都对神秘的东方充满了向往,这是一种时尚——他还是出资帮助我搜集那些仪器与书籍,我父亲母亲的亲戚们,尤其是母亲的父亲,他是一个大贵族,都在这一方面给了我很大的赞助。1691年三月,我终于带着众多行礼出发了。
我还是沿着洪若翰神甫走过的老路,从布雷斯特东渡,经过暹罗(今泰国),走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于1692年春天抵达了中国的浙江宁波。
因为这几年频频有传教士经过的原因,旅途并没有遇到特殊的困难,这条后来被中国的皇太子殿下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道路,此时已经非常的繁荣,并且生机勃勃。我来到宁波,码头上到处都是肤色发色各异的各国商人,他们运来各种货物,比如象牙、香料、宝石等等,又从中国带走布匹、丝绸、茶和瓷器。他们的一趟往来,据说最少有十倍的利润。
我从宁波前往北京,途径的各大城市都有不同肤色的各国商人甚至游学的学者,当然还有我们的神甫的身影,当地的中国人用平常的眼光看待他们,显然都已经习惯了。商人们和他们做各种交易,学者、还有有的神甫则和当地学者进行知识上的辩论、竞争,还有的则互相学习,总之,这里的氛围让我很是惊讶。
我甚至还曾在中国的书局看到过印刷着我们国家文字的书籍。
1692年秋天,我终于来到了北京,因为外公给我铺路的关系,我很顺利见到了如今在中国的皇帝身边任职的白晋、张诚两位神父,两位神父将我引荐给了中国的皇帝。
我将从遥远的欧洲带来的各种先进仪器和书籍献给他,他果然很高兴,在他的宫殿接见了我。
在进入这座庞大宏伟的宫殿之前,我从没有想象过世界上还有这么大规模的建筑群,林立的美丽、充满风情的东方建筑像是森林一样,而白神父还偷偷告诉我,这只不过是中国皇帝众多宫殿中的一座,他还有许许多多更加美丽、更加适宜人居住的别宫。
我们来到皇帝居住的乾清宫,按照事先被教导的礼节向他磕头,问好,他是一个威严、英俊、很有魅力的中年男人,当然,我想我认为他威严更可能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他很高兴地跟我谈起了我带来的仪器,并且让人去请他的皇太子一起来看,他很骄傲地告诉我,在西学这一方面,他的儿子学的比他更加好。
皇太子很快来了,因为外面下着雪,他披着一件由孔雀的翎羽和金线织成的美丽外衣,金翠辉煌,然而他的容貌竟然比那件外衣更加完美,他进门脱下外衣之后,竟然有种让有些昏暗的宫室都亮起来了的感觉。
他带着三个下属的官员,那三个官员也各自穿着漂亮的衣服,相貌英俊,各自有各自的气质,然而没有一个有他那样的尊贵。他和皇帝陛下有些相像,我看着他,目光都移不开来。
我的目光失去了礼仪,白晋用力的拉我,我才低下头去。
他果然像皇帝说的那样,学识渊博,并且反应敏捷,他翻看了白晋和张诚特地帮我挑选出来的献给皇帝的几本书——那都是关于生物方面的,因为据说前段日子皇帝生了场病,很想了解一下关于人体方面的知识——而后从容和我谈起了和这几本书有关的知识,还问起了我从欧洲来的一些经历。当我说起漫长的路程,和所见到的景色时,他脸上的笑容和眼中的向往的神色动人到了极点,皇帝陛下看着他,眼中爱怜的眼神也一闪而过,并不教他发觉,他们真是一对相爱的父子。
和皇太子殿下谈话,丝毫感觉不到别的中国人身上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他似乎比我们自己更要了解我们。皇帝陛下和他的几个下属的学识眼光也都让我惊异,不敬地说,他们远远超过了我们法国的国王和贵族,难怪他们的国家如此强大。
谈了许久的话,皇帝陛下才让我们离开,皇太子殿下请我到译书楼帮忙翻译我带来的这几本书,我欣然应诺,已故的南怀仁神父给教廷的书信中说自然科学是神甫们在中国安身的根本,有来此传教意愿的教士们在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方面都非常重视,我的特长就是生物学,的确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做这件事情了。而且白晋神父告诉我,那里汇集着很多有学问的人,能学到许多知识,并且他们正在争取皇帝的同意,翻译中国的经典带回祖国去,如果能成功,这必将是一件可以写入历史的大事。
在我来到北京之前,我听说皇太子殿下用他的近卫队训练了一支新军,军事会演时将皇帝五倍的军队打败了,朝廷的高层官员们正讨论着改组军队,因此我们想翻译经典这种小事,皇帝还一时没有时间受理。
我进入了译书楼,里面果然聚集了许多有名望的学者,我翻译皇帝交给我的任务,加入他们的社交圈,并且拜访北京的贵族们,向他们传播主的福音,履行我的工作。因为我也是贵族出身,他们更容易接受我。
我送给了皇太子殿下三本我最喜欢的书,《神曲》、《歌集》和《十日谈》,还有一张我自己画的暴风雨后的大海的油画,他也接受了我的拜访。
本来这样的礼物,我是绝对不会送给别的贵族的,他们肯定更喜欢香料、宝石等,但是唯一的那一次见面,却不知为何让我认定他会更喜欢这些。我觉得,他有一些接近灵魂的东西。
果然他非常喜欢我的礼物,尤其喜欢那副油画,凝视着蔚蓝的海面与翩飞的雪白海鸥久久出神。
这次拜访之后,他似乎和我有了一些默契,偶尔会叫我去说话。我来到中国还带着心爱的小提琴,一次他知道后,就时常招我去拉琴,并且很有兴趣地学起来。
再次感慨他实在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学会小提琴没多久,就作了一首极为哀婉动人的乐曲,丝毫不逊于当代那些名曲。我问乐曲的名字,他笑着告诉我叫做《梁祝》,并且讲了一个悲情浪漫的中国古典爱情传说,这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男女主人公双双变成了蝴蝶,让我惊叹中国人的想象力。
我告诉他这首乐曲必定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这首曲子一直一直流传下去,他只是笑,并不说别的。
我想我知道他的意思,他的名字不需要这首乐曲也必将广为流传,但我认为他还是没有意识到音乐的魅力。
另外,他很古怪的不止一次说过小提琴的柄应该是曲的(注:19世纪之前,小提琴皆为直柄),我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曲柄的小提琴,那是多么古怪的形状。当年是我还是按照他说的设计了一把琴试验了一下,惊讶的发现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可以获得一种更大更有力的声音,也别有一番味道。他真的真的是一个天才。
我将改良后的小提琴给他看,他大笑,又更加创意地指点我加了一个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我想我们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
但是这个发明并没有被他放在心上,因为他有更多的大事要事要做,我知道他前些日子提议兴建了一个大型皇家图书馆,规定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前去借阅,和皇帝陛下各自捐献了上万册藏书,引得满京贵族百姓纷纷效仿。皇帝陛下还把我们之前献给他的各种仪器全部都捐献了进去,供想有需要的人士们使用研究,这是一场空前的创举功德。
这个图书馆建成之后,民间买不起书的穷人们都可以看想看的书了,称颂皇帝和太子美誉无处不在。各地纷纷有人效仿兴建这种图书馆。
他近些日子好像还在使人改良棉花的纺织技术,并且指导牧民们剪羊毛纺成线,织成一种全新的厚布,如果成功,我想这又是一场辉煌的成就。有这样的皇帝和皇储,真是这个国家子民的幸运。
琉璃世界
和老康商定好兴建图书馆的细节从乾清宫出来,天色已经擦黑了。回到毓庆宫,小四胤禛已然下学回家,在偏殿儿童室里逗弄小菱菱玩。跟他在一起的还有自小菱菱出生后每日必到毓庆宫一游的小六胤祚。
菱菱现在已七个月大,会自己翻身了,不再整天睡觉,下面中间的两颗小白牙露出了一点点头,抓住什么咬什么,还会认识人,用含混的声音叫胤礽“阿玛”,一逗就笑,可爱极了。
胤礽换了衣服进入儿童室时小六正在专注地教菱菱叫“叔叔”:“菱菱,叫叔叔,叫啊,叫了这个就给你……叫,‘叔——叔——’……”说着摇着手里精致的小波浪鼓。菱菱并不理会他的引诱,“啊啊”叫着,自己伸手去他手里夺。胤禛坐在她背后熟练地用手撑着她,因为小丫头自己还坐不稳,总是东倒西歪的。
奶娘含笑站在一边护着。
胤礽走进去,小丫头一眼瞥见,立刻弃了拨浪鼓,咯咯笑着张手要胤礽抱。胤礽上前一步将宝贝女儿举起,逗弄道:“叫‘阿玛’。”小丫头立刻乖巧地含混道:“阿~玛~~”。胤礽笑眯了眼,亲了亲宝贝女儿肉嘟嘟的脸颊,抱在怀里。
小六嫉妒地也扑到他怀里,叫了声“二哥”,瞪了侄女一眼,也不知是吃醋菱菱被胤礽抱,还是只有胤礽得菱菱叫。
纵然抱着女儿,胤礽还是腾出一只手来掐了掐他的脸,“你都多大了,还撒娇!”这小子今年二月已经过了十二岁了,这年月过十二岁的男孩都算小大人了,幸好这小子发育晚,又长的嫩,看着比同龄人小两岁,撒娇也不算难看。
胤禛也站起来,行了礼,规规矩矩地叫道:“二哥。”他自孝懿皇后薨逝后被胤礽接到毓庆宫住已经三年多,跟胤礽相处时还是一点礼数都不失。
说起来他跟这个傻乎乎的小六、还有那个才四五岁屁事不懂的小十四是同母兄弟,个性却没有一点相像的地方。可能是因为由孝懿皇后抚养长大的关系,他跟生母德妃并不亲近,与在德妃身边长大的小十四胤祯也不是很亲,跟小六还是到了胤礽身边之后,小六最黏胤礽,才慢慢近起来的。
他这个个性可能有点遗传德妃,德妃就是老康妃子中最恭谨的一个了。
德妃是老康妃子中胤礽最钦佩的一个,不是因为没有改变之前的历史上她的儿子是九龙夺嫡的最后赢家,而是因为她本人的心机手腕。
老康是个博爱又念旧的人,后宫中佳丽无数,不说身为已故孝昭皇后妹妹、甫入宫便晋封贵妃的温僖贵妃,美艳火辣得太后宠爱的宜妃,十年之内生了老康的第一个儿子承瑞、第四个儿子赛音察浑、第六个儿子长华、第八个儿子长生、最得老康宠爱的二公主荣宪和小三胤祉的容妃(前四个孩子都夭折了),单只每三年一轮选出来充塞后宫的、如花似玉青葱水嫩的秀女们都个个不容小觑。与这些妃子们相比,德妃圣眷平平、长的不甚出色,后台一般,年纪也大了,却还是稳稳身列四大妃子之一,从来不会被忽视,这不是寻常女子能做到的。
与两个弟弟一块儿逗小菱菱玩了一会,问了两个人今天的功课,又一块儿吃了茶点,看看墙上挂的西洋大壁钟上钟点不早了,派人将还恋恋不舍的小六送走,又吩咐小四去睡,自己转身去了书房。
太子这个职业,想做事的时候,有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做,不想做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不过有老康这样的父皇,不做的下场可能不会太好就是了。胤礽当然不想沦落到那个“不好的下场”,所以虽然万事从容,却也不肯有一丝一毫的疏失,加上毕竟经验有限,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比总理河山的老康都轻松不到哪里去。
这一夜,毓庆宫书房的灯烛照旧是亮到亥时末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