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掌厨人 第305章

作者:闽北吃香蕉 标签: 近代现代

要切成均匀片状,连而不断的蓑衣黄瓜,必须手、眼、刀三者合一,简答说起来就是需要眼明手快,下刀果断而细腻。

一刀不甚,切断黄瓜,那整个菜品就前功尽弃了。

当然现在一些家庭为了省功夫降低难度,通常会在黄瓜底下夹着一双筷子。

这么做无论刀如何往下切,都会切在筷子上,避免黄瓜被切断。

然而这种偷工减料的做法也有一个弊端,一是切得慢,二是切得深度往往不一样,下刀粗糙不连贯,所以做出蓑衣黄瓜展开后,往往差强人意,并不完美。

白小白切蓑衣黄瓜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在黄瓜地下夹垫筷子,他完全靠的是硬刀工。

因为花卉雕的魔鬼训练,白小白本来就不错的刀工不知不觉已经更上一层楼了。

他现在完全切好一根蓑衣黄瓜,仅仅只需要10秒,简直快的吓死人。

当然了,这一次特制凉拌黄瓜之所以不是直接切片,而是做成复杂的蓑衣黄瓜,不单单是为了美观,还在于特殊的调味过程。

要说调味过程,就必须先说凉拌汁的制作。

这一次的凉拌汁非常特殊。

白小白刚才吃到的凉拌黄瓜,味道是酸甜中带着稍辣,让人口腔都忍不住大量分泌唾液。

特别是凉拌汁中的辣味格外温和,触舌不辛,回味又带着淡淡甘甜,这和至尊辣椒酱带着幽幽果香的辣是又完全不一样的。

这也难怪!

其实这一次凉拌汁中的辣度并非来自辣椒,而是来自一种独特的调味果实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常绿带香气的植株。

华夏国早从西周时期便有茱萸的记载。

唐朝的诗佛王维更是有名诗传载千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在古代既有野生,也有种植。因为茱萸果成熟后,天然带有辛酸辣味,所以早在华夏西周时期,并开始作为调味料。

这种调味料在明朝之前,辣椒还没有传进华夏国的时候,一直是华夏美食珍馐中辣味的主要来源。

但是随着明末辣椒的引进和推广,辣椒占据了华夏国调味料的辣味的舞台,相应的,茱萸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纵观华夏国,用茱萸作为调味料的餐馆屈指可数。

而这一次的特制凉拌黄瓜的凉拌汁中,就用到了茱萸。

第一百九十八章 史无前例的黄瓜

而这一次的特制凉拌黄瓜的凉拌汁中,就用到了茱萸。

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

白小白老家的山上就长有成片的野生食茱萸。这种果实可以温中止痛,晒干后用盐腌渍后泡水喝,对于治疗各种呕吐腹泻有独特奇效,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更因为特别的温和和安全性,即便是未满周岁的小孩子也是可以少量服用的。

所以即便添加在菜肴里对于小孩也是无害的。

当然系统提供的食茱萸,更是粒粒精选,剔除次品后,最为上等成熟新鲜食茱萸果。

这些果实每一粒大小完美一致,形如略大的绿豆,就像是墨绿色的小珍珠一般圆润光滑。

食茱萸属于食药两用,因为本身味辛辣而淡苦,如果未经加工,直接加入菜肴后,会让食物带有少量苦味。

所以白小白必须亲自动手经过一系列料理步骤,在保留茱萸微辛淡辣味的同时,还需要去除其中的淡苦味,只有这样加工得到特制的凉拌汁才是最完美的,没有任何苦味的。

白小白回想起加工的过程,还真是不容易。

首先要用设备将新鲜茱萸果捣碎后,滤过留汁。

随即,上好的猪五花肉炸出金黄色的新鲜猪油,留存少许热锅,放入蒜末、细姜丝爆香,加入盐、绵砂糖、白醋,煮开后,慢慢熬成膏状,缓缓兑入茱萸果汁。

这个过程必须慢,茱萸果汁一点一点加,不能一次性倾倒,否则容易粘锅糊锅。

期间不断搅拌,茱萸果汁完全加入后,倒入少量山泉水化膏,直到将膏状液体冲稀释后,又完全煮沸后才关火。

等到液体完全放凉后,用特殊设备滤过姜丝蒜末等等杂质,再点入少量芝麻香油拌匀,这样一锅子上好的特制凉拌汁的完成了。

蓑衣黄瓜、特制的凉拌汁都准备好后,就可以腌制黄瓜了。

不过不同于普通的凉拌黄瓜,直接浇汁就可以。

特制凉拌黄瓜不是浇汁,它的腌制过程可以说是青龙浅中游。

简单说来就是,切好的蓑衣黄瓜,为了保持爽脆感,先要用上好的海盐腌制。

腌制完毕后,滤除腌汁,抓住黄瓜头,将它放入到调好的凉拌汁中,来回翻滚,因为蓑衣黄瓜极具弹性,就如猛龙过江一般在凉拌汁中翻江倒海,故名青龙浅中游。

这样经过几个来回后,让蓑衣黄瓜均匀裹上凉拌汁。

完全均匀腌制后,以盘旋状态,将蓑衣黄瓜小心翼翼装在青花瓷盘上,略浇上一点凉拌汁增加色泽,然后切去多余的黄瓜头柄。

最后用花卉雕,将一小块胡萝卜雕刻成一朵盛开的薄如蝉翼玫瑰花,也用特制凉拌汁腌制一会,然后点缀在青花瓷盘中央位置。

就这样,一份色香味俱全,造型美观的特制凉拌黄瓜就大功告成了。

做好的特制凉拌黄瓜拥有无比清脆的口感,味道酸中带甜,微辛而不呛,淡辣而不燥,无比可口。

另外,因为凉拌汁中含有一味温胃止泻的中药食茱萸,可以中和黄瓜的寒凉性,所以即便是胃寒的老人和小孩也可以食用这道美食。

上一篇:鹿陷虎口

下一篇:鱼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