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第60章

作者:羽春 标签: 古代架空

他们一家,有文弱书生,有稚龄孩童,还有怀孕的夫郎。顶梁柱大哥断了腿,他们被困山间,缺吃少喝,不知还要走多远的路,才能看见希望。

这个故事是最先流传的,趁着“江家赘婿怕夫郎”的热乎度,猛蹭话题,顺着再讲讲其他的“守护神”。

这样子的哥哥有很多,这样子的父亲有很多。

众人惯性忽略的地方,同样有很多女人和夫郎能撑起一片天。

江知与的农庄里,又是另一番景象。

晒小麦是件很耗费心神的事,天气说变就变,从地里抢收完,还得从老天爷的“口水”里抢收。

心存侥幸不去收,大雨说下就下。

刚收完,大雨又停了。

雨停了继续晒,刚把麦子铺均匀,阴云又飘过来了。

场子上时笑时骂,痛并快乐着。

今年晒小麦很有滋味,主家让枫江的百姓来帮忙,乌泱泱一群人,说收就收,说放就放,还有超会看云识天气的老杜在,一点雨都没淋着,大家心里都美得很。

说起来,本地佃户最是警惕旁人掺和自家的收成。

枫江百姓刚进农庄那阵,他们也爆发过数次冲突。

每一次的冲突,主家都没拉偏架,没说帮着佃户,也不向着枫江人,谁有理就听谁的。

两边还都叫来了十个“公证人”旁听,谁错谁对,大家心里有数,矛盾没扩大。

后面江致微又愿意跟他们聊家事、聊农事,给大少爷面子,他们不情不愿的同意枫江百姓帮忙收割,一场抢收下来,两地百姓亲亲热热的。

现在晒场边上,隔一段路,就有人群扎堆,围着个说书先生,听他们说朝廷都会怎么赈灾。

普通的百姓没有疆土意识,跟他们比划农田大小,说抢水源,他们门清。

也没有距离意识,他们没有机会去太远的地方。

这一回,说书先生们不厌其烦的讲。

“枫江县跟丰州县差不多大,你们知道在大启,这样的县有多少个吗?足足一千一百个!”

嚯。

好多。

把枫江县完整走完的人是少数,无法想象距离,却能理解朝廷来得晚的原因。

再说枫江县到京城的距离。

枫江县到丰州,隔着一座山,快一点,日夜兼程,十天左右能翻过来。慢一点,半个月起步。

从枫江去京城,跑马都得走半个月。一来一回是多久?

朝廷又不能提前知晓他们翻山越岭来到了丰州县,再一来一回的去派人调物,跑来丰州县,跑马有个十天的路程。

知道大小,知道远近,让他们心里有了数,就开始讲朝廷往年赈灾做了哪些事。

他们最爱听的是百姓都拿到了钱粮,得以安置。最让他们憋闷的是赈灾银两也有贪官私藏,最让他们爽快的是皇上把贪官都拖去抄家砍头了!

最让他们欣慰的是,遭灾的地方,都会免税几年,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时间。而且朝廷还会对遭灾区域做建设,比方说水患,就会再挖河道,做水利工程。

朝廷会来的,朝廷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子民。

他们从前相信朝廷会来,只是心里存着一丝希望,在日夜听闻的故事里,他们的心变得愈发坚定,笑容更真诚,眼神都有了光彩。

朝廷一定会来的,圣上是明君,圣上也是仁君,朝廷还有很多心系百姓的忠臣良臣。

他们遭遇了天灾,可他们的福气在后头。

晒场之外,还有许多书生在。

有些是慕名而来,有些是江致微下帖子请来的。

他交友广阔,时政相关内容未公开前,大家心照不宣,他不说,别人不问。

都公开了,说是朋友,却不跟人讲,这算什么朋友?

一时之间,县里书生都来团建。

江知与带路,进农庄的第一站,是公告栏。

红榜显眼,上面的数字更加显眼。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经商的会做人,不论何时,上官的风头不能抢了。

江知与把县衙的名字写在第一行,加大置顶。

老实说,常知县一毛不拔。

江家领头,他只需同意,时不时叫个人来巡视,只送过一次银子,就是商户们的集体捐款。

江知与都要散家财了,不在乎这点。

他家也要顶上贪墨的名头了,更不能藏着掖着。

已经花去的八千三百两,记在县衙的名头上。

手头留下的八千两,算江家捐款。

不到最后,不知事情严重性。

江家家主的名字,他写的自己。

万一有事,他来担责。

他后边,才是老李头,再是黄老爷。

往下十几家,都是县内小有名气的商户。

书生们头一次见这阵仗,看着讶异,心里则跟最初来的一批说书先生一样,对他们的行为很瞧不上。

捐款赈灾,做个好事还搞这么大的花花架子,谁来都得看看他们名字。

江知与介绍说:“这是捐赠明细,另一面贴着支出明细,每一文钱的支出,都有明路,保证钱银都是花在百姓身上的。”

书生们愣住,因误会,对江知与这个已婚小夫郎的态度软和了些。

往后再看,他们不由疑惑。

“怎么还有捐两文、三文的?”

恰好此时有小孩来送茶水。

不用江知与说,他们一个个都笑嘻嘻的。

“我们一天能挣三文的!像小石头人小,跑得慢,就只能挣两文!”@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哦。

原来两文钱就能够支付一个小孩一天的工钱。

三文钱可以给大孩子。@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他们再看背面的支出明细,十文钱可以支付一个成年男人一天工钱。

读书很费银子,并非所有读书人都手头阔绰,不然怎么叫“穷秀才”呢?

他们囊中羞涩,初看红榜,就有了不妙的预感。

两边的榜都看完,一把铜钱捐出来,面上也有光。

一把铜钱没多少,可它能让孩子们有活干!

再说,能听朝廷往年怎么赈灾的,这是多少银钱都买不到的!

丰收过后,枫江百姓的面貌也都换新,他们穿上了粗布衣裳,缝制粗糙,却浆洗干净,打扮齐整的,三五几人约着去县里逛逛。

有人是纯逛,他们很久没有出来走动。

有人是探亲,他们家里的孩子,嫁到了丰州。

来到丰州县,他们都畏畏缩缩。

这座县城,曾经是无法逾越的高山。

他们翻过了云台山,却进不了丰州县。

可今天,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的进来了。

有好心的书生自愿带路,领着他们进城,问他们要去哪里,孩子又嫁在了哪一家。

一路走着,街上没有人对他们投来异样眼光,没人避之不及躲着难民。

他们听见,很多百姓都在议论“枫江英雄”。

或许是天性使然,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

英雄故事多了,百姓心里有了排名,有人喜欢甲,有人喜欢乙。碰上较真的人,还得一条条的列出来,比哪个英雄更无私更英勇。

枫江百姓喏喏的,互相对视一眼,心里怦怦跳。

“咋回事?好像说的你家男人?”

“谢家的也有人说……”

他们不敢吭声,但他们预想中,不会顺利的探亲,比想象中更顺利。

亲人相见,抱头痛哭,跟随而来的书生为之动容,作诗一首,流传出去,被人编了曲调,成了新童谣。

县内变化这么大,常知县怎能不过问?

夸朝廷、夸圣上,他不会反对。可他恨江家人是木头,就不能也夸夸他这个一县之主吗?

风波席卷,他不能跟圣上争名声,也不敢争。

他去农庄慰问的次数终于变得频繁,看着红榜上大字写着“丰州县衙出资八千两”时,他表情略僵。

老狐狸顺势笑起来,跟迎过来的江知与赞道:“你不错,你们江家后继有人,你很会做事。”

要是知道夸夸他就好了。

江知与心领神会,带他去晒场,跟大家介绍常知县。

这次能把大家接到农庄,都是因为常知县会变通,信任江家能做好,也关心百姓生活,盼着他们早日安定,过上好日子。

百姓们正是对朝廷信任度最高的时候,见官也是要跪,一声声的“青天大老爷”喊着,常知县笑意藏不住,眼角眉梢都见喜。

上一篇:小观音

下一篇:金玉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