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蘑菇的老猫
熊锦平和王春華正在将东西装到板车上,看见宁归竹和馒头已经到了,说道:“稍微等一下,马上就来。”
“好。”
宁归竹应着,跟着帮忙搬东西。
本来就不剩什么了,他这一动作,剩下的东西也全装了上去。
王春華坐到板车上赶驴,熊锦平对宁归竹道:“竹哥儿你骑骡子上吧,我给你牽着骡子。”
宁归竹愣了下,反应过来连忙道谢,“麻烦大哥。”
“顺手的事,不麻烦。”熊锦平道。
宁归竹在馒头背上做好之后,看熊锦平牽着缰绳,刚开始还有一点点担心,怕熊锦平也控制不住骡子,但馒头却是出乎意料的乖巧。
“……”
这小家伙还看人下菜碟?
像是看出宁归竹心里的想法,王春华笑着道:“竹哥儿你平日里对它太温和了,骑在上面的时候还是要凶一些,别怕弄疼它,疼了他就知道顺着你的力道来了。”
自家的骡子,平日里也算得上听话,这种时候只要稍微强硬一些就能控制住它。
宁归竹摸摸馒头的脖子,“我知道了,晚上就试试。”
昨天他确实是怕伤着馒头,好歹是花了八两银子买回来的呢,而且馒头平日里黏人又活泼,还会自己趴下来等他上背,让人舍不得伤它。
过去在现代,宁归竹从来没有养过小生命,穿越过来后家里的小动物是越来越多,但平日里有熊锦州管着,他最多就是逗逗它们喂点吃食,也就不知道养它们还要恩威并施。
馒头在熊锦平手里跟在熊锦州手里似的,全程乖得很,一家子顺顺利利地到了城门口,守城的人看见他们东西多,招呼了一声:“来这边排队。”
进城賣东西和个人进城是不同的检查流程。
宁归竹跟着熊锦平和王春华一起过去。
他来来往往的次数多了,守城的官兵和捕快早就熟了脸,“宁先生早啊,这两位是?”
“我大哥大嫂,进城卖点豆花。”
他们也知道宁归竹是远嫁的,这会儿听他说大哥大嫂,再一看熊锦平的长相,自然就猜出来了这两人的身份。
检查他们的官兵朝两人点了头之后,打开盖在木桶上的布看了眼,“这个就是豆花?怎么闻着一股豆腐味儿。”
熊锦平笑道:“也是用豆子做的,气味当然差不多。”
官兵点点头,看完剩下的东西后道:“可以了。在城门巷道里卖的话直接进,去城里面卖的话去那边交四文錢,他会给你个条子,遇到捕快问就把条子给人看。”
“哎好,谢谢。”
熊锦平到过谢,先将人送到城门间的巷道里后,才出来交錢买条子。
宁归竹陪在王春华身边,见熊锦平过来,不由好奇地往他手里看了看。他来往县城这么久,还是头一次知道去城里面卖东西还要买条子。
熊锦平见他好奇,就将手里的纸条递了过去,“竹哥儿你看看这上面写的什么?”
宁归竹接过来看了一眼,笑了,“就写了四个字,当日摊位。”
不过书写笔画有些特殊,可能是一种防伪手段。
王春华凑近瞧了瞧,只觉得那黑漆漆的一团像是在画花儿,好看是好看,就是认不出来哪个是当哪个是日。
当然,摊位二字,是更不认识的。
看过上面的字,宁归竹将纸条还给熊锦平,说道:“正好我要去吃早餐,还能跟你们同走一段路。”
“竹哥儿你没吃早餐啊?”王春华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一会儿停下来后,我给你舀两碗豆花,你去买点包子配着吃。”
宁归竹想了下没有拒绝,不过:“那大嫂你得收錢。”
闻言,夫妻俩下意识就要拒绝,话还没有出口就听宁归竹道:“第一笔生意不能不收钱,这样兆头不好。”
“这……”
王春华和熊锦平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迟疑。竹哥儿这话好像是有点道理,但收竹哥儿的钱,他们又感觉不太合适。
宁归竹笑着道:“就当是开个好彩头。”
“那、那好吧。”王春华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肯定是个好彩头。”
三人说着话,很快就到了市集上,宁归竹看着,陪着两人一起找了个大差不差的位置停下来。
他们这边正卸着东西呢,路过的捕快瞅到宁归竹,隔着远远地招呼了声,走过来时才注意到熊锦平的长相,问道:“宁先生,这是家里亲戚?”
“对,是大哥大嫂。”
“哦哦。”那捕快跟着喊了声大哥大嫂,扫了眼他们车上的东西,“卖吃食的?卖吃食跟我走,我给你们找个位置。”
闻言,一家子又跟了上去。
那捕快是县城里的人,早熟悉了周围的摊贩,在问过他们家是要卖什么之后,很快就找了个合适的位置,指着旁边的桌椅道:“这些是县令大人安排的,谁用都行,你们以后就在这里卖,方便。”
“麻烦小哥了,要是不介意,喝碗豆花再走?”熊锦平道。
“行啊,你们卖多少钱一碗?”
安和县的捕快都是才换上来的年轻人,成家了的没几个,手头上都不缺钱,平日里就不会占这些小便宜,何况面对的还是熊锦州的家人。
“不贵,甜的和辣的都是两文钱。”王春华爽利道。
一碗糖水能配好几碗豆花,辣椒是自家种的,蛋也是自家鸡鸭的,等于没花钱,就是肉酱贵些,他们琢磨着到时候卖四文钱一碗。
“还分口味呢。”捕快惊奇了一句,取出四个铜板,“一样一碗给我尝尝。”
“哎好,稍等一下。”
王春华说着,动作快速地打开盖在木桶上的布,拿了四个碗出来往里舀豆花。
熊锦平就在旁边添料。
看着他们俩的动作,宁归竹顺手就端起豆花放到了捕快面前,“豆花挺嫩的,就是不知道你喜不喜欢了。”
“我试试。”
捕快先尝了口甜水的。
甜滋滋的糖水混合着软嫩的豆花,一入口就化开了,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吃食。
捕快夸了一句,低头吃起东西来。
宁归竹回到熊锦平他们旁边,还没开口呢,手里就被塞了两碗豆花,“这里我们忙得过来,竹哥儿你吃早餐去,一会儿该去学堂了。”
“那好。”
时间确实不早,宁归竹将豆花放下,给了王春华四个铜板之后,又去不远处的摊子上买了两个菜包子坐下来吃饭。
捕快吃完饭一抹嘴起身,顺手把两个碗放到了摊位边,问道:“你们之后每天都来吗?”
熊锦平点头,“天气正常的话都会来。”
“那就行。”捕快放心了,正准备要走,看见和他们家驴拴在一起的馒头,顺口问宁归竹,“宁先生,骡子要不要我顺路带过去?”
“嗯?可以的话,麻烦你。”宁归竹立即道,说着站起身就朝这边过来,伸手去解馒头的缰绳,“今天真的是谢谢你。”
“没事没事。”
捕快摆摆手,牵着馒头走了。
不用送馒头去县衙,宁归竹放松下来,好好儿吃完了早饭,和熊锦平、王春华告别,拎起针线篓子朝学堂而去。
上课的日子平静悠闲,宁归竹偶尔去检查一下学生们的进度,大半时间都在缝带过来的布袋子,缝好之后闲来无事,拿着描线的石头在上面绘制着图案。
而熊锦平和王春华这一上午,就要比宁归竹热闹得多。本来两人想的是,东西整理好之后,王春华在这里卖豆花,熊锦平抽空去酱坊买罐肉酱。
结果先前吃了豆花的捕快去而复返,又带了好几个捕快过来,也不选口味,直接就一样要了一碗。
大概是那么多捕快在这儿吃豆花,周围路过的人生出些好奇来,纷纷上前询问。
两文钱的豆花不算便宜,但是甜水和蛋也不是什么廉价的东西,这两个老板给得也大方,花两文钱买来尝尝还是合适的。
买豆花的人陆陆续续没停过,熊锦平和王春华意外于生意好的同时,也就没去买肉酱,王春华给人盛豆花收钱,熊锦平收了摊位上的碗和勺子,将驴车上其中一个木桶拎下来,倒了一半水到空了的豆花桶中,开始洗碗和木勺。
豆花本来也不脏,简单搓洗两遍,再在幹净的水桶里过上一遭,碗和勺子也就幹幹净净的了。
熊锦平的动作快,再加上他们准备的豆花不多,在忙不过来之前,两个木桶先一步空了。
等了好一会儿却没买到的妇人忍不住道:“妹子,你这做生意弄的东西也太少了些,想赚钱还是得多辛苦下,看看这,没买到的人可不少啊。”
“是啊是啊。”周围人附和。
王春华不好意思笑道:“这不是第一次卖嘛,我们心里也没底,就想着少弄一点,明儿我们再多带两桶过来,应该是够的。”
“这还差不多。”妇人说了句,又看了眼空空荡荡的木桶,有些遗憾地走了。
这么便宜的新鲜吃食没赶上第一趟也是怪可惜的。
东西都卖了夫妻俩收拾干净地方,重新套好驴子,牵着驴子往酱坊那边去买肉酱。
……
一天的时间眨眼过去。
宁归竹拎着针线篓子进了县衙,今天要带回去的东西有点多。一个木桶,一个长柄木勺,再加上针线篓子和竹筒。
宁归竹站在骡棚前,和馒头面面相觑片刻,在骡子不安之前伸手拍了拍小家伙的脖子,“今儿咱们俩都靠谱点啊。”
馒头:?
宁归竹把东西放到方便拿取的位置,牵着馒头走出来,等它在旁边趴好后,宁归竹坐了上去,然后动作迅速地拿起放在旁边的东西。
长柄木勺和木桶都不太好拿,宁归竹花了些精力才拿着东西牵稳了馒头的缰绳,和它一起磕磕绊绊往外走。
也不知道是宁归竹太紧张终于拉稳了缰绳,还是馒头自己聪明放缓了脚步,总归他们安安全全地出了县衙,又出了县城。
回去的路上运气好,正好遇上返程的驴车,宁归竹尽可能地控制着馒头的速度,和驴车维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终于回到了家。
看见他带着这么多东西回来,王春华放下手里的竹篓靠近,先帮宁归竹接过东西,“这是新买的?怎么也不跟我和你大哥说一声,我俩中午就给带回来了。”
宁归竹有些不好意思,“忘记了。”
王春华无奈,看人从馒头背上下来,拎着东西往家里去,说道:“家里的桶不够吗?怎么还买新的。”
“够用的,是想着地里的菜该施肥了,买来施肥用。”
王春华“哦”了一声。
他们家也有专门用来施肥的东西,不过用的是烂木桶,刚也就没往这边想。
说着话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