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向晚
其实,他是有帽子的,纪墨那位便宜娘的手笔,孙爷爷有多不喜这个儿媳妇不用细表,见到帽子的当日就直接要扔到炉火里,是纪墨阳奉阴违地留了下来,后来悄悄在上面缝了一层布,遮住了原来的样子,重新送过去,说是自己做的,这才被孙爷爷收下了。
但,收下,从未戴过。
纪墨深切怀疑,孙爷爷可能知道自己悄悄缝补的原物是什么,给了自己面子,却到底厌恶便宜娘做的东西,这才并不戴。
他后来又做过一顶类似的帽子,从头到尾的亲手,也从未被孙爷爷戴过,再后来问过一次,还故作委屈,只说自己孝心产物,怎么就这么被爷爷瞧不上吗?
孙爷爷给出的答案格外扎心:“太丑,不衬我。”
纪墨当时很想给他看一看自己的白眼,难道您老是什么风流倜傥大帅哥吗?
哦,不,你还是有一颗追求风流的心的,就好像头发不束起来,非要散着一样,这份特立独行的狂生之态,是在下输了。
既是爷孙又是师徒的两个磨合到最后,孙爷爷总算是接受了这一条不如帽子那样丑的抹额,每日带在头上,若是额心处再来一颗红宝石,孙爷爷再年轻点儿,那么,也许真的有几分倜傥风流的书生样子。
只可惜,布是细布,却没纹绣,更少花样,看起来像是一根宽了点儿的发带,标新立异横在额上向后拢住了散发。
“可在邻里之间相隔,以免火情突起,左右遭殃。”
纪墨从容回答,关于这一块儿,男人讲过的,他自己也多少有些了解,如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不光要看排水排污的能力怎么样,还要看防火的能力如何。
记得更夫曾有“小心火烛”之提醒,谁也不想大晚上睡着觉,莫名其妙邻家着火,连累自己跟着化为灰烬。
更有那种杀人放火的,万一那把火烧到了自家,难道要可怜焦土吗?
防火!必须要防火!
这里面的手段,那种特制的水缸就很平常了,不是建筑上的手段,不必多说,家家户户,有能力的总会有那么一个水缸,大小不一,必然是积满水的,一旦着火,即可采用。
建筑上的就是防火墙壁了,左邻右舍,或者前后,有能力的话,都可隔开,一般来说,通常是一面是防火墙壁,一面则放置水缸,总要顾虑到若是有一处起火,附近有可救之物。
这也是宜居的角度来思考。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叫做望火楼。
望火楼其实就是望楼,并不是每座城中都有,但大一些的城中就要考虑这种建筑存在的必要性了。
跟灯塔似的,需要有人值守,一般值守在这里的都是隶属于防火官员管辖下的各个消防队,他们有着专门的灭火工具,这些工具也会被安置在望火楼中,楼上有人时时观望,一旦远处起火,当下即可示警,派遣最近的消防队赶去营救。
这算是古代对火灾隐患上的积极应对了,预防,消防,哪个都不耽误。
有一条,纪墨联想到的,也可说一说,为何古代的很多人都不太喜欢银票,这种更加方便的纸质票据不那么容易流通,也可从火灾上想一想,金子,银子,烧了也不会化了,可能减重,但多多少少还是在的,但银票,纸的,一烧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古代可没有人为火灾买保险的,一旦自家的财产烧没了,要么直接沦为乞丐,要么就去投靠亲友,想要凭着一场火灾的可怜让人给钱赔付不知道多少的财产,那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引申一下,还可以想到更多,比如说为什么古代人更愿意买田地,这玩意儿烧了撑死损失一季的粮食,还能肥田,又比如说为什么古代定下的各种契约,无论是地契房契还是身契,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官府备案过的,一种是没有。
备案过的会多一层手续费,却还有人乐此不疲,为什么呢?
等发生火灾之后,就会知道这些备案过的该有多聪明了,不是未卜先知,而是防患于未然。
未然,未燃,瞧瞧,连这个字用得都灵性。
“还有何用?”
孙爷爷继续问,似有些不满。
板子虚晃了一下,纪墨额头见汗,瞬间想起这疼痛的滋味儿,可仔细琢磨琢磨,没了啊,防火墙壁,顾名思义,还能干嘛?
“啪”,“还可做密道遮掩,潜藏暗室。”孙爷爷直接报出答案,随着答案就是一个板子,落在了纪墨的后背上。
“嘶€€€€”疼。
“是,记得了。”纪墨连忙应声,这个的确是男人没说过,不知道是他没学过,还是忘了。
“这一条,主人家若是有需要再说,若是没有需要,且末自己提起,免生嫌隙。”孙爷爷叮嘱。
好端端地,提醒别人在自家建密道或者暗室,几个意思,就认定了我有不可告人的隐秘,还是觉得我可能有一天需要从密道逃离,怎么想都不是好意思,就怕人多想。
“是,记得了。”纪墨点头应声。
第623章
孙爷爷并没有太纠结于这个问题,很快给纪墨讲起建筑的制式来,这种,可以看做是一种模板,比如说民居都是怎样怎样的,有几种规格可以选择,什么简约、时尚、奢华,不同的规格是不同的制式模板,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模板上嵌套一些特别的符合主人家需求的更改。
比如说,如果是一座住宅,主人家人口少,且有女儿的话,可以在某个模板的基础上考虑多加一座漂亮的秀楼,同时有一个能够赏景待客的小花园,友人来了,也有个去处坐着喝茶赏花。
如果主人家人口多,且儿女多的话,在房间的布置上就要考虑到位了,可以把原来给下人准备的房间再挤占一些,弄到边角去,多建上几间宽敞明亮的房间,方便居住。
作为营造师,在个性化的考量上只做大的方面,即他们觉得比较重要的方面,小的细节,如主人家是什么样的性格,需不需要多一间书房之类的,就不必他们理会了。
管设计,管营造,不管家装,大体上是这样的。
所有的,能够呈现在外部的东西,都可以在营造的时候被考虑到,但具体到房间里面,是怎样的地砖,怎样的床铺,怎样的帐幔之类的,就完全不是营造师需要复杂的部分了。
主要来说,就是功能性的东西比较重要,如住宅,需要考虑到住在宅子里的人需要怎样的前院后院,尽可能居住方便。
但如果真的居住不方便,为了大环境上的好看,也会牺牲掉这小部分的边角余料。
以一座城为例,很多时候让人惊叹的繁华只是部分,贫富的差距体现在方方面面,难道在建城之初,营造师就考虑到了会有多少富人居住在这里,会有多少穷人居住在这里,而富人和穷人的房屋需要做出怎样的区分吗?
不,这并不是需要营造师考虑的事情。
“首定中心。”
选定一个建城地点,在地图上可能就是一个点,在现实中,会考虑到这座城所在的位置,和附近的交通条件,来圈定这座城大概的规模是怎样的,然后按照风水,以一定的吉数来丈量周边,考虑不改变大范围地形的情况下,怎样将一座城的模板套用在这里。
之后并不是马上建设围墙,而是定中心点,以现在圈定的范围来重新丈量这个中心点在哪里。
这个丈量就容易多了,南北一条线,东西一条线,两条线相交的点,就是中心点了。
以风水说论,这个中心点或者建成官府,或者建成鼓楼钟楼,再不然,直接空出来,宛若空出一个中心广场一样,以此为界,线条纵横之下,在圈定的范围内划分出各个区域来,每个区域间隔的就是大街了。
“次定四门。”
四门,即四象,“以地应天”,在四面城墙居正居中的位置上,每一门进入都可直通中心的那种。
这五个点的具体位置定下来了,下面就可以规划若干的区域了。
真正建城的时候,心中要有图,纸面上也要有图,甚至地面上,还要按照所计划的那样,先行划下沟壑来,把心中所想,纸面所画,落实到地上,让真正施工的匠人能够看明白每一片儿都是做什么的。
这种整体规划的能力就很考验营造师的功底了,有那种不成功的,顾头不顾尾,建造出来的城市在一些人看来可能还算是奇观,但在孙爷爷这等营造师眼中,简直是贻笑大方。
比较著名的就是圆城。
古人信奉天圆地方,也讲究做人需要“外圆内方”,基本上所有的城池都是按照方形来建造的,当然这个方形可能比较不那么规矩,以方形为基础而出的长方形也是有的,更有不太规则的梯形之类的。
总而言之,还是有四个棱角的。
圆城就不是此例。
在普遍使用三合土的城墙构造之中,圆城也是少有的砌石而成的城墙,如它的名字一样,那城墙就是偏圆的。
这一点,在孙爷爷具体讲述之后,纪墨倒是觉得也算是营造师的巧思。
圆城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类似于大西北那种感觉的地方,风沙多,还偶尔风暴的那种,一到大风暴的时候,飞沙走石,当真是碰到就有损伤。
当地的很多土堡都是类圆形的结构,能最大限度减少在风暴时候的冲击,就算原来不是圆的,时日久了,边缘也会被磨得圆了。
那位营造师在建城的时候就考虑到了风沙多,便在城墙上采用了那种很稀罕的圆形,美感有了,还有点儿异域风,最后的结果也不错,就是为孙爷爷这种比较古板的营造师所不喜。
纪墨心中的想法不同,却没出声称赞,而是默默听了,不得不说,孙爷爷不喜的理由还是很正确的。
这个问题可以演化为一个数学题,同样的直径,正方形和圆形,哪个面积更大?
其次,在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之中,怎样能够更有效利用面积?即怎样的住宅更具有适用性,同时更容易让人分清楚方位?
然后,正方形和圆形,哪个修建的难度更高?
再然后,正方形和圆形,哪个维护的难度更高?
综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明白为什么孙爷爷看不上圆城了,也许美观,也许好看,也许令人很有新鲜感,还具有某种创新意识,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座城的方便性是远不如那些方城的。
方城之中,区分方位,区分方向,都很容易,但在圆城之中,这个容易就要增加一点儿难度,此外无论是修建还是维护,圆城的技术难度都相对要高一些,显然其适用性要差一点儿,总不能为了一座城,专门养一些修护匠人吧,听起来就很费人力。
再有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建城,为的就是有效利用,可圆形的先天条件摆在那里,无论放在圆形之中的建筑是何等形状,必然都会留下很多无法利用的边角,这些边角就很容易成为藏污纳垢的盲区所在,也不利于维护。
一座城,是聚居地,也是防御所,万一战争来了,人们躲在里面,是要以城池为据点坚守的,这些边角的存在,就很容易造成一些小的问题和麻烦。
讲了一个错误范例,孙爷爷就有些累了,眼皮子都往下耷拉,他的精神头明显不足了。
纪墨还有很多想知道的,却没追着问,体贴地让孙爷爷先去休息了,表示自己会老老实实地看书,再次思考和总结之前学过的东西。
在此之前,他都是这样学的。
他曾听孙三叔说过,孙爷爷以前教学并不是这个风格,而是亲自带着人去看去做,早些年孙爷爷还当官的时候,那叫一个威风凛凛,说一不二,就是后来教儿子的时候,也没少了带他出去看。
到纪墨这里,实在是老了,走不动了,身体也不那么好,便把事情托给了孙六叔去做。
纪墨现在的学习进程就有些显得拖沓了,每日里若是不出门,自己看书总要占了大半时间。
他倒是还想过建造模型的事情,可一来手工同样费时间,想要找好的木料还费钱,二来,他现在心中已经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立体构图,并不在需要模型来强调,若是非要去做,反而像是在炫耀技艺。
这种技艺上的事情,孙爷爷也教了他,口头说为主,还是让另一个族人,也是村中唯一的木匠来教的。
纪墨的木匠技艺是经过考验的,很能说得过去,哪怕假装从头学起,为了不耽误太多时间,他也显出自己的非凡水平来,轻易就越过了这道关卡。
孙爷爷对此不是很在意,他有着营造师的傲气,曾对纪墨说过,“便是你一砖一瓦不会放,只会纸上谈兵,胸有沟壑也就足够了,着眼于大局,看得着全体,剩下的,不过是指挥旁人去做就是了,这世上,那么多匠人,总能找到会做的,你要做的,就是他们完全做不了的了。”
这种话,听上去有些狂傲,像是目空一切,完全不看脚下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发言,其实,却也说明了营造师并不全看手上功夫,其综合性,更具有统筹管理方面的知识。
纪墨最初是信了的,还有点儿小小的窃喜,这不就是当老板吗?当老板的可以不必去懂怎样做账,他只要会看,看得懂,能够找到懂的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好了。
但后来,看孙爷爷对自己的要求上,呵呵,他是不必亲自做,但他需要了解如果要做,该怎样做。
即,手可以废,脑子不能废,必要看了懂,懂了知道怎样精,能够给人指点,起码能够让人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才是正确的。
这跟自己做,真的就差一个动手的距离了。
好吧,也还好。
“学技艺,不能想着偷懒,还是要脚踏实地,真真切切地都做过才能记忆深刻。”纪墨很快接受,并开始想,自己的考试作品,这一回,恐怕可以不用是书了,建造一座传世名城,也很不错!
第624章
“这下手还是这样重!”
孙二叔看着纪墨背上的伤,给他上了些药,药膏也算是孙氏一族的祖传秘方了,哈哈,其实就是孙爷爷从某位老友那里讨来的方子,优点在于材料便宜,制作容易,缺点就是药效上并没有那么显著,同样,也不会更坏了。
“没事儿。”
纪墨除了被擦药膏的时候,身子会抖一下,其他时候已经不以疼痛为念了。
见他这样大咧咧地,孙二叔摸了摸他的脑袋,问:“你爹还不回来吗?”
上一篇:万人嫌替身改拿钓系剧本
下一篇:药罐子受爱虐不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