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科技兴国 第232章

作者:寻香踪 标签: 打脸 年代文 爽文 穿越重生

  老爷子没有食欲,但也还是喝了几口鸡汤。

  直到下午,老爷子才有精力跟他们又说了些话。那之后,就再也没开口,也很少睁眼。

  木拉提和索娜尔兄妹都来了,一家人都围坐在病房里,大部分时间都静默着,不说话。偶尔想起什么来说几句,都是尽量压低了声音。

  氛围有些压抑,郁知文年纪比他们大一些,而且常陪在父母身边,也更看得开一些,安慰弟弟说:“虽然很舍不得,但想到爸爸没受太多的病痛折磨,又觉得有些庆幸。”

  这倒是事实,老爷子七十多岁患肠癌住过院后,后来也没有特别大的病痛,也就是今年上半年支气管炎咳嗽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缠绵病榻,确实算是很幸运了。

  远夏和郁行一都希望父亲能多撑会儿,支撑到文博过来,让这对投缘的祖孙俩能够好好道个别。

  晚上文博上飞机前打了电话过来,问起爷爷的情况,远夏说:“爷爷还好,就是很想念你。”

  文博想跟爷爷说说话,远夏只好骗他说爷爷已经睡了,没法跟他说话,事实上,老爷子根本就说不出话来了,他不想让孩子太过担心。

  当晚十一点,远秋和文博下了飞机,重阳在机场接到他们,送他们到医院附近的酒店住下,因为夜里不许探视。

  远夏和郁行一这一夜几乎没怎么睡着,郁知文和特力克也在医院陪伴,他们都怕老爷子一口气没接上,人就去了。

  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床上的老爷子身上,时不时去看一眼床头的心电监测仪,就怕心电图突然变成了一条直线,到清晨的时候,老爷子的心跳频率明显开始下降。

  郁行一赶紧叫来医生,远夏也赶忙打电话叫远秋带文博过来,后者已经出门快到医院了,他们这一晚没睡踏实。

  文博赶到的时候,医生正在为老爷子做检查,远夏拉过文博的手,走到床边,说:“爸,爸,小博来了。”

  文博看见爷爷这样,就已经预感到有些不妙了,他趴在床头,含泪在爷爷耳边叫他:“爷爷,我是小博,我来看您了。爷爷,您睁开眼看看我。”

  郁振兴听见文博的声音,闭着的眼帘颤动了起来,眼珠也开始活动,但是到底还是没能睁开来。此时睁眼这个动作对他来说已经非常费力了。

  郁行一将儿子的手放到父亲的手里,老爷子做了个握住的动作,然后听见一声“滴€€€€”长响,老人心跳停止,生命定格在了2016年10月1日早晨6点10分,日出那一刻,享年94岁。

  他的一生像所有参与见证过共和国建设的功勋前辈们一样,波澜壮阔,却又默默无闻,不为绝大多熟世人熟知。但他们像蜡炬一样,持续发光发热,燃烧到最后一刻。

  他们照亮的,不仅是中国的前行道路,还有子孙后辈们前行的方向。

  郁振兴的追悼会非常隆重,前来吊唁的人很多,像当初陶思敏的追悼会一样。他们一起被安葬在北京公墓里,墓地比邻,与他们并肩奋斗过的六十多年人生一样,此刻又能够一起并肩了。

  葬礼结束后,郁行一和远夏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整理父母的遗物,主要是处理他的书稿。

  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二老主要的心血都放在了著书立说与翻译专业书籍上,他们笔耕不辍,合作了一本学术著作,翻译了若干书稿。

  父亲最后一本翻译书稿还剩下有五分之一的内容,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内容,远夏和郁行一都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将书稿送到父亲指定的中科院研究员手里,让他帮忙继续完成后面的文稿。

  至于父亲的收藏,以书为主,这些书整理出来,他们基本都用不上,因为父母研究的领域对他们来说太过陌生,姐弟商量过后,决定捐赠给父亲的母校南京大学。

  收藏中还有一些书画作品,没有多少名家的,主要是一些同学朋友同事们的怡情之作,纪念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郁知文只留了一两张,大部分都给了郁行一和远夏,她认为放他们那儿比自己保存会更好。

  老两口一生拿到了不少荣誉,有许多荣誉证书和好几枚奖章,这些证书和奖章分别给了木拉提、索娜尔和文博,留给三个孩子做纪念,也让他们知道,(外)祖父母曾经是多么伟大的人。

  组织上分给二老的老公寓,也按照父亲的遗愿,归还给了组织,给年轻的研究员们做宿舍。

  郁行一给父母买的那套房子,由郁知文夫妇居住。

  处理好北京的一切,他们才回到越城。

  文博收到爷爷留给他的证书和奖章,默默垂泪了好久。

  12月份,行远收到通知,去北京参加中国工业大奖颁奖仪式。远夏已经得知了最终结果,获得了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不是真正的工业大奖。

  倪宽代行远出席颁奖仪式,领取了这个表彰奖。

  今年行业回暖,行远的营业额终于止住了下滑的趋势,实现了正增长,涨幅比上一年增加了3.5%,总营业额达到了448亿人民币。

  其中海外营业额为203亿人民币,比上年增加了10.6%。

  国内的营业额也比上年略有上涨,总算不再缩减。

  虽然让大家能够略松一口气,但公司也并不轻松,因为收支几乎持平,利润极薄,完全没有余力再干点别的。员工们的福利也没法改善,年终奖比上一年也没多多少。

  远夏在年终尾牙宴上致辞,给大家鼓劲,再支撑一年,就能见到曙光了。

  员工们都认为远夏是在安慰大家,给大家打气,因为去年他就说过差不多的话。

  不过不管怎么样,今年总算是比去年成绩好点儿,公司也不裁员,日子也还是过得下去。

  今年过年,远夏和郁行一还是去北京过年的,这是父亲去世的头一年,按照越城当地习俗,年三十是要去坟前祭扫的,引他回家过年。

  年后开工,行远销售部的员工发现果然如远夏说的那样,订单比上一年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很多都是老客户换新机,看来行业最低点已经过去,即将迎来新的波峰。

  公司上下都开始忙碌起来,业务部、车间,甚至包括研发部受到了振奋。

  第一季度比上年同比增长了14%,并且这个增幅还在增加中。

  广交会结束之后,第三届越城国际工程机械展如期举行,这次的参展商达到了1500多家,采购商也比上年增加5万人次,成交额超过了300亿人民币,光行远在展会上的成交额就超过了40亿。

  崔平生别提多欣慰了,越城工程机械展越办越成功,他这个创始人当然要高兴。

  行远上半年的营业额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的30%,涨势喜人。

  公司上下都知道,这是行业行情正在快速复苏,再也不用担心缺钱了。

  公司也加大了盾构机的研发力度,大量拨款,增加研发人员,争取明年能够让产品落地。

  此外公司其他款产品都在注重智能开发,争取早日实现全线产品数字化。

  今年夏天对冬至来说有点煎熬,六月上旬,高考就结束了。没等成绩出来,就赶紧跑到越城来了,他怕见到父母充满忧虑的眼神。

  大伯和大姑都特别开明,他们觉得读什么大学都可以,学校不是一切,学力才是。

  冬至在越城待了半个月,独自去周边城市旅游,去参观了不少地方,直到高考成绩出来才回到越城,似乎并不担心他的成绩。

  分数还是他妈帮他查的,考了575分,全省排名前2788,超过一本线55分。

  冬至听完之后,先是高兴了一阵,然后上网查资料,看看北京和天津的大学录取分数线,一查心哇凉哇凉的,想去的那个都上不去。

  文博在一旁帮他查,说:“冬至哥,来越城师大吧。去年在广东的录取分数线是535分,排名8000多就能上。师大也是211,名气还可以,将来考北京的研究生应该比较容易。”

  远秋也说:“小博说得没错,冬至来越城上大学吧。平时还可以住在大伯或者大姑家里,想吃什么大姑都能给你做。”

  冬至看看文博,又看看远秋,远夏和郁行一也在一旁点头:“来越城挺好的。你大姑父还在越城师大当教授呢。”

  冬至点头:“好吧,我会慎重考虑的。”

  第二天他就坐高铁回深圳去填志愿了。

  这边远夏和远冬夫妇也沟通了一下,他俩倾向于让冬至报考华南师大,因为学校排名,华南师大比越城师大要靠前,两个院校的历史专业各有优势,就看冬至对哪阶段的历史更感兴趣了。

  远夏也倾向于让冬至自己选。

  钱崇懋得知冬至的分数去不了北京,便劝他报考陕西师大,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整个城市就建立在历史遗址之上,又有藏品第二多的历史博物馆,是历史研究者的天堂,读历史,难道不该来西安吗?

  而且西安这么多美食,来西安上学绝对是首选!

  不过最后冬至自己选择了越城师大,因为他对近现代史更感兴趣,而越城师大的近现代史研究是最权威的。

  家里人都很意外,近现代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许多人学历史的时候都下意识地想回避掉这一段,他居然会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冬至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够近,史料够丰富,有大量值得挖掘研究的东西。而且中国古代辉煌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在近现代被打趴下,难道不该研究一下为什么,以令国人警醒吗?

  这理由让大家都无话可说,有如此清醒的年轻人,难道不是家国之幸吗?

第255章 投资

  填完高考志愿不久,就是暑假了,过去三年他们自驾将国内几乎玩了个遍,今年暑假,他们准备走出国门,去国外见世面。

  第一站去的是欧洲,重阳和艾玛两口子带队,远秋夫妇、郁知文夫妇,加上远家的五个孩子,以及木拉提的大儿子和索娜尔的大女儿。他们兄妹前两年又都生了二胎,孩子还小,一般出门不带他们。

  一行十几个人,浩浩荡荡,非常热闹。

  郁振兴离世之后,郁知文终于有了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远夏和郁行一包揽了所有的旅行费用,也算是回报姐姐姐夫这些年作出的牺牲。

  第一站去的是德国,远夏和郁行一也跟着一起去了,因为德国分公司二期建设完工,暑假期间正好可以投入使用了。

  郁知文夫妇和文博是头一次出国,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出过国,一般都是以小家庭为单位出去旅游,以中国周边的日本、新马泰为主。

  上班族没有太多的时间,只有黄金周、小长假这样三五七天的时间,所以去的地方也不能太远。

  全家人一起参观了行远的德国分公司,期间一起参加了波鸿分公司二期的开张仪式。

  之后远夏和郁行一陪大家一起游玩了德国和法国,才又回到德国工作。

  屈文渊见他们回去工作,也想跟着一起走,被远夏劝住了,难得有机会陪远秋出来转转,就别着急工作了。

  德国的马斯特公司是行远接手后的第四年才实现盈利的,研发人员将马斯特和行远的技术结合起来,再加上智能系统,让混凝土机械实现了技术升级。

  2016年,马斯特的混凝土机械又重回了欧美市场的巅峰,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泵王。

  行远的水泥泵车技术同样也实现了升级,不仅是动力系统,行远材料研究所与中科院合作研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使得臂架泵车的高度达到了91米,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最高,从原来是70多米一下子飞升到这个高度,这让业内同行只能仰望。

  波鸿分公司建设算是完成了,产品线也得到了完善,生产的都是欧美市场比较紧俏的产品,以小而精为主。

  由于采用的全新的生产设备,成本相对比较低,市场竞争力比较强,加上智能系统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比较强的竞争力,销量也是以比较可观的增幅在增长。

  远夏和郁行一在德国工作的时候,其余人则继续在欧洲旅游。

  他们从西欧到南欧再到东欧、北欧,最后一站是冰岛,暑假也差不多结束了,大家再从冰岛直飞回北京。

  文博回来的时候,给远夏和郁行一带了不少礼物,都是他一路购买收藏的,有些有实用性,有些则是纯粹的装饰品。他俩都很高兴,儿子长大了,知道给他们买礼物了。

  冬至先回深圳,才来越城报到。本来他还想拒绝父母送他来上学,不过远冬说要顺便回来看看大哥大姐,冬至没法拒绝。

  远冬心里也是百感交集,没想到兜兜转转,最后儿子还是考回了家乡的大学。

  尽管在外人看来略有遗憾,但他们夫妇还是满足的,儿子的成绩虽然不如外人期待的那么好,也已经很不错了,关键是三观正,品行端正,有理想,做父母的并没有什么遗憾。

  远夏和远秋说:“冬至在这里上大学,你们就放心吧。”

  常乐笑着说:“没什么不放心的,他是个男孩子,去哪儿我都不担心。”

  远冬说:“其实我以为他不会报越城的学校,他从小就心大,说要去没有熟人的城市上大学,没想到他最后还是报考了这里。”

  “我是不想来越城上大学的,我这么大的人了,上大学还离家里人这么近,就跟没断奶的娃儿似的,有点没面子。谁叫我没考好,能选的范围有限。”冬至说着还耸了耸肩。

  远秋闻言忍不住笑:“你这么大的人了,我们不会去学校看你,你想回来就回来,不回来也不催你,给你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冬至抱拳:“谢谢大姑理解。”

  文博说:“冬至哥,我要去你们学校找你的。”

  冬至抬手勾着他的肩:“当然没问题,咱们是同龄人,算不上长辈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