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反派去说书 第209章

作者:张师兄在上 标签: 布衣生活 种田文 甜文 穿越重生

江先生老家在北阳州平宁城,家中还有老宅在,其在信中言因北地不平,加上路远,他已多年未曾归家,听闻宁景在北地,若是有暇,劳他代为回老家探望亲人,其还道,他家中叔伯都非常好客,要是宁景不嫌弃,可以留在他家中过年。

与信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本书。

但宁景知道这没有那么简单,果然翻找了一下,在书的夹层里发现了几张银票,有二百两银子,再一翻,盒子还有夹层,里面还有千两银子,以及一对青玉同心扣。

同心扣是送与宁景夫夫的,银子则是拜托宁景回他老家看望时,备礼的花销。

可以说江先生是尽最大可能的准备妥帖,毕竟北地之前很乱,信他都不知道能不能送到宁景手里,也不敢寄更多贵重东西过来。

柳静秋道:“回不去便回不去,静秋只庆幸,幸好跟了夫君过来,不然岂不是要一二年见不到夫君了。”

他难得说的直白,宁景微微一笑,捏捏他的脸,然后他的手就被抓住,被人轻轻咬了一下。

宁景眼神暗了一下,还未动作,就听到侍从过来,道:“大人,沈大人过来了。”

握住他的手松开,宁景放下手,一脸若无其事,道:“请他来书房见我。”

不多时,宁景和沈大人在书房宾主落座,热茶氤氲,香炉袅袅。

“此次事情,陛下震怒,急招北地二位州守入京面圣,这二位怕是难逃罪责。”沈大人喷着茶,淡声道。

这回的事情闹得都越过皇帝,出了军队,皇帝还不上心,怕是说不过去。

而只要仔细一查,就知道北地的情况,也难怪皇帝要把两位州守招回去问罪,毕竟这些山匪再闹下去,北地里谋反都不远了,偏偏两位州守对于此事,那是一点也不往上报。

宁景只是点点头,这些事与他无关,虽然是他动用了起龙军,才让上面重视北地之乱,让两位州守被责罪,但是谁也挑不出他的错处,皇帝还得嘉奖于他。

毕竟,不是两位州守不作为,北地怎么会陷入山匪之乱里,总不能还来怪他这个把事情揭露出来了的人。

沈大人叹息一声,似是松懈了一口气,道:“我已接到消息,京城又要来一批人,听闻此次陛下对北地之事极为上心,除了亲点了新任石观县令,增添了赈济之物,三司皆有人过来,欲要一齐勘讨重振北地之事。”

宁景眼眸一抬,道:“司农寺可有人来?”

沈大人道:“司农寺姬少卿亲至。”

宁景一笑,这倒是好了,专业的人来了。

司农寺在姜朝除了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外,各种农事都由其制订或执行。

宁景前些时候就一直在研究北地民众的种田方法,以及当地作物,但实话说来,他是个半吊子,就算想帮助当地百姓改善种植方式,引进新作物,他来做都不太合适,而且他没把握能做好。

不过,这事要是给了司农寺,却是刚刚好。

他只要把自己知道的那些华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育植方法告诉司农寺,再推荐他知道的那些耐寒耐旱的作物,其他之事交给司农寺的人就好,专业的事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也名正言顺。

京城这一批人到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宁景打算正好去江先生老家转转。

江先生既然有此请求,他离得近,当然要去帮人家看一看家中,寄信回去让江先生心安。

再则,宁景本就是打算好好把北地逛一逛,他上次经过北阳州时只是匆匆而过,没有停留下来细看。

他整理出来的那本北地地质勘录,也多是对北漠州的记载,北阳州的大多是参考的他人笔录。

此中,宁景参考最多的却是那位前石观城县令周大人的。

在周大人的书房里,他发现了很多关于北地的地质书籍,其中大部分都是周大人多年来的亲笔手书。

其人在石观城为官十五载,本是有机会调离此地,然而,他亲眼看着一个桃源之地变成荒漠,百姓连年遭旱灾困扰,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痛心之下,周大人拒绝了升调,亲自踏遍山路,记载下北地气候变化种种,百姓们的种植方法,以及各种作物的特性,试图做出改变。

然而,直到周大人因病辞世,他依旧没有寻出拯救之法。

周大人离世之时,特意叮嘱其夫人,要把这些书籍留在石观城中,若是后人想继承他未完成之事,也好有这些作为参考。

对于这样的一位人物,宁景心中由衷敬佩。

他能做的,就是在这边地质编写好后,将周大人名讳记录其中,以此铭记这位大人所做的一切。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所以,不到六月三十号是不是都算六月中QAQ!)

第272章 太子问农

“景先生, 这便是我家种植的冬麦,十月初种下的,明年五月左右就可以收成了。”江先生的大哥江尚为宁景等人引着路。

此时, 他们正走在田埂之上,初冬的田野一片苍凉荒芜,光秃秃的枝条在风中摇晃,枯黄的杂草伏倒在地,任由人踩在其上, 吱吱作响。

宁景举目一望,苍茫荒凉的大地上, 唯有那一亩亩地里的冬麦, 是一抹抹青色,而青色代表着希望,还有来年的丰收。

一日前, 他寻到了江先生的老家, 见到了其家中人,就如江先生所说, 江家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听闻他是江先生好友,几乎把全族的人都喊过来招待他。

江家是个宗族大家庭, 一百多号人, 是当地数得上的多人口大族, 但是他们一家子可能都把技能点在了种田上,家有良田千亩, 是个地地道道的土地主, 但没几个人有读书的天分。

江家老太爷做梦都希望家里能出个状元郎, 这两代最有希望者本是江先生, 可偏偏其就爱当个说书先生,无心仕途,把老太爷气的直接把人赶出去,江先生也是潇洒,拍拍屁股带着妻儿南下,这一走就是十余年。

现在,江老太爷早没了当初的气,只是碍于面子,不好去和小辈致歉,却日日夜夜提着身边的人去给江先生去信,各种催着人归家一趟,可后来土匪四起,江老太爷又不让人唤江先生回来,就怕路上出了什么意外。

而江先生何尝不想归家,只是路途遥远,实在无奈。

现在,宁景代替江先生归家,难怪江家人如此激动好客,全族上下百来号人一一都来和他见礼,然后办了好大一桌宴席,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家是出了什么大喜事,在宴请宾客呢。

而在宴会上,老态龙钟的江老太爷一直拉着宁景,询问江先生近况,明明江先生已经是而立之年的人,在江老太爷口中仿佛还是个小孩,又是问他长没长个,又是问他在外过的好不好。

宁景也只能陪着笑,给江老太爷一一描述江先生现在的模样,他干说书的,自然描述的惟妙惟肖,仿佛人就在眼前,江老太爷听着,浑浊的眼睛都泛起光。

一天酒宴后,第二日宁景便提出想去江家的田地里逛一逛,这自无不可,江先生大哥就自告奋勇,带他来看一看。

慕扶光由柳静秋牵着,走在后面,他看着那青绿的冬麦,眼中是一片新奇,他道:“原来冬日也能种下粮食么?我一直只知道春种秋收,冬日便是农闲之时,而且,这些种下去,若是下了大雪,它们还能存活下来么?”

江家大哥听了孩童稚嫩之言,笑道:“就是要下大雪才好,雪越大,来年收成越好,这麦子它不怕冻,就是会长得慢,但多下几场雪,那土里雨水就足,还能把地里的虫给冻死,就不怕闹虫灾了。”

宁景微微一笑,道:“所为瑞雪兆丰年,便是这个理了吧。”

“诶,对!”

慕扶光看着麦子,又道:“那这些麦子收成后便是五六月,之后还能种什么呢?会不会耽误别的作物种植?”

江大哥见他一个小孩,还穿着一身富贵,比他们城里的小少爷还贵气,却对这些农事感兴趣,也是起了兴致,一一给慕扶光解说起来。

慕扶光听的十分认真,一张稚气的小脸上却是一派持重沉稳,不时还点点头,和江大哥探讨几句。

宁景见此,摇头笑了笑,看向柳静秋,走过去,悄悄拉住他的手,在他耳边低声道:“你教他的?”

他还记得当初自己和慕扶光讲起《悯农》这首诗时,慕扶光可是对农事一窍不通,虽没有说出大米是长在树上,只要摘的这种话,但也是表现的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

现在却能对这些农作物说的头头是道,显然是出来这段时间有心留意过,学习过,而这些日子陪在慕扶光身边最久的人就是柳静秋,故宁景有此一问。

柳静秋轻轻一笑,道:“我能教什么,夫君莫不是忘了静秋以往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哪懂这些农耕之事,是扶光聪慧,加之有心好学,才会了这些。”

他这却是谦逊,再不懂他也是从村里走出来的人,耳濡目染下总是比城中人对农耕懂得多些,而且当初宁何氏也教了他许多,不说像那些一辈子劳作于田野中的老农那般,对农耕之事如数家珍,也是能知五谷分四季。

宁景微微一笑,捏了捏柳静秋的手,作为一位储君,慕扶光乐意去接触这些是一件极好的事,懂民生知天下,才能明白根本。

江家不愧是土地主,家中的田多,种植物也多,带他们看过冬麦后,又去了其他田地里,其中还有一片甘蔗地,里面还有农人在收甘蔗。

江大哥直接上去就砍了两根下来,招呼宁景几人吃甘蔗。

他们边吃甘蔗,宁景和江大哥就聊起北地干旱这事,北阳州旱情没有北漠州那般严重,只是雨水逐年减少,到底是影响了收成,对此,江大哥也是颇多忧心。

“今年儿的粮比往年又涨三文钱,家家户户吃饭都占大头,要是这天继续下去,怕是过不了几年,要闹起荒来。”江大哥感叹道。

他们家土地多,产的粮也多,自己家在城里就开有粮铺,粮食价格涨对他们却不是什么喜事,若是可以,他们也宁愿如往年那般。

粮一旦涨起价来,各行各业都要随之变动,等到粮食价格抑制不住时,也就要乱了。

江大哥似是想起了什么,目光悠远了一下,叹了一口气,道:“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就闹过一次荒,那饿肚子的感觉,我现在还记得,抓心挠肺,恨不得抓到什么吃什么,什么树皮啊土啊,能吃的都吃,这人一饿疯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我听说,那会儿有的地方,还吃两脚羊。”

宁景和柳静秋目光同时一凝,脸色有些沉重,只有慕扶光不明事情,问道:“两脚羊是何物?”

江大哥看他一眼,故意阴恻恻一笑,道:“那两脚羊啊,味美肉鲜,不是羊肉甚似羊肉,听闻有些肉嫩的像羊羔,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慕扶光眉一皱,甘蔗也不吃了,道:“那到底是何物?”他直觉不是什么好东西,心里有些着慌。

江大哥却是看了宁景一眼,他将慕扶光当作了宁景的晚辈,也不好当着人家长的面吓唬小孩,那种事说出来,要是小孩吓哭了,也是难办。

宁景却是点点头,示意江大哥直言无碍,慕扶光和普通孩童不一样,这位是以后的君主,有些事瞒着他没必要,反而是让他知道了,心里才好有警戒。

江大哥收了笑,语气不由带上了两分沉重,道:“人肉啊,两脚羊,不就是人么。”

慕扶光一怔,久久不言。

待一切看完,回去后,江大哥还打趣宁景和慕扶光,言说像慕扶光这样小还对农事感兴趣的孩子不多,不如跟着他去学种地,日后像他们那般当一个土地主,至少吃喝不愁,不用吃两脚羊。

这让慕扶光嘴一撇,难得露出小孩子的几分神态。

宁景却是摇头一笑,要是江大哥知道慕扶光他家是这个天下的“土地主”,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自己的话给自己一嘴巴子。

从江家离开后,宁景带着柳静秋,慕扶光,还有一众护卫继续在北阳州各处逛了逛,一直到十一月末,才回返了石观城。

京城来的那批人二十号左右已经抵达了地方,此时都在北漠州州城,落凤城落脚。

沈大人过去商议了几回事宜,回来正好遇到宁景等人归来,便把上头的决定说与宁景知晓。

也不知上面的人是如何商议,决定把宁景等人都调离回去,重新安排了人过来接手,而且新任石观城县令也是已经上任,他们一行人还宿住在县令府邸也是不太方便。

沈大人已经和他们交接了事宜,就等着宁景他们回来,再把剩下的事和京城来人交代清楚,他们便就可以一起回程。

对此,宁景也是不置可否,既然是上面的决定,他遵从便是。

不过,在离开之前,他需要把自己要做的事给安排好,所幸他已经把东西准备的差不多。

当天晚上,宁景就在书房挑灯夜战,外面值守的人只看到一道人影伏案书写,不时听到书页翻动的声音,如此,一夜便过去了。

翌日,宁景拿着写好的东西,跟随沈大人一同去了落凤城。

第273章 太子拜师

落凤城。

在传舍里, 宁景见到了司农寺的姬大人,这位大人及冠之年,面相端方, 清俊挺毅,气质颇是清贵。

姬大人见了宁景,眼眸一动,先行了一礼。

宁景回礼过后,也不言废话, 将手中准备的东西交给了姬大人,那是一本书, 以及一本还未装订的小册子。

姬大人接过后, 细细看去,态度没有一点轻视,良久, 他郑重的将一书一册合在手里, 看着宁景,不语。

宁景微微一笑, 道:“望这些东西,有助于大人。”

“太贵重了,此书此册可安北地, 可兴天下。”姬大人沉声道。

宁景给他的书便是北地地质勘录, 里面又新近补充了很多, 可以说是尽最大可能把对北地的了解记载其中,并且和第一版不同, 宁景还记录了北地一些地方的风俗文化, 人文传说, 这些东西里面包含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性, 更方便他们对北地了解,解决这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