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第125章

作者:长亭渡 标签: 生子 种田文 爽文 科举 成长 穿越重生

梁又明道:“没有,我爹倒是还好,就是我一忙起来读书,才发现以前啥都没学到。夫子教的东西全都得从头再来,我还想着下次下场考试能考中呢!就按我现在读书的进度,恐怕下次也考不上。”

宋声有些惊讶,什么时候梁又明这么没自信了?

他道:“读书学习一事,没有捷径,只能靠积累与努力。只要你好好学,一定会考上的。在此之前千万不要气馁,在我心里,你很聪明的,只要努力,下次一定能考上。”

宋声难得说这么多鼓励人的话,梁又明双眼亮晶晶的问道:“宋兄,你说的是真的吗?你真的觉得我很聪明?”

“真的,就我所观察到的,你理解夫子讲课的内容比别人快多了,你自己没有发现吗?”

梁又明摇摇头,“没有。不过照你这么一说,仔细想想,我确实理解得很快。但那也只是经义这一门呀。进士科还有其他的呢,像策论我就差得远。”

“但是你文章写得好呀,只要仔细打磨,肯定能更好。再把其他的算学还有律学多学一学,考上秀才还是不成问题的。”

又不用考第一名,就像宋声前世上学的时候考试一样,只要保证能达到优秀那一栏的分数线就行了。

“你这么说也对,我再努力努力,就是总觉得这个算学有点难,律学还能靠背一背,总归都是考律例的。但这个算学,我怎么着都把握不准要领。”

宋声看梁又明因为学业一脸苦恼的样子,就知道他现在在县学里面肯定是努力不少了。今天去找夫子的时候,几个夫子还都夸他了,说他这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算学啊,你要是不嫌弃的话,我回去有空给你列一张算学的重点知识,还有学习方法,你到时候照着学一学。”

梁又明一听,高兴道:“真的!宋兄你也太好了吧,不嫌弃,不嫌弃,我一点都不嫌弃。你写多少我看多少,我现在最需要这个了。”

他可是记得,当初宋声在县学里的时候,县学教他们算学的夫子把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最主要的是,几乎他每一次算学考试都近乎满分。这是真的厉害。

有他帮忙学习算学,一定能事半功倍。

心头的烦心事一下子解决不少,梁又明又重新开心了起来。

“宋兄,书院的生活怎么样?跟县学相比,还适应不?”

“挺好的,书院比县学大很多,教授的课程也更深奥一些。而且不光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君子六艺。”

“君子六艺啊,这个我知道。他们那些大家族的子弟,从小就要学这些的。像我表姑姑,别看她是个女人,那也是家族里培养出来的非常优秀的嫡女,君子六艺,琴棋书画,她样样都会。”

“嗯,我很多东西都是头一次学,不过书院里的夫子教得也尽心,学得勉勉强强吧。”

宋声这话说得谦虚,光是单单论射箭这一课,他不是比别人强了多少倍。到现在他们班上的学子还有人连弓都拉不开呢。

“真羡慕你,已经到书院去上学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去书院上学啊!可千万别等到你都考上举人从书院离开了,我才刚刚考上去。我还想接着跟你做同窗呢。”

宋声宽慰道:“很快的,而且短时间内我也不打算下场考试,很多东西想再巩固巩固。”

宋声对于自己的经义课还有文章之类的课觉得还是有些欠缺,想再打磨打磨,沉淀一下,最好等到考试的时候一击必中。

听说乡试比院试还要严格得多,每三年考一次,如果遇上陛下开恩科,能多考一次,否则要等三年。

乡试考试时间在八月下旬,又称为秋闱。

而且乡试考试时长为九天六夜,听说每个人一个号子,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要挨过九天才能出来。

宋声想了想这个考试环境,还是决定学得稳固一点,再去考试。

最近的一次就是明年八月,等到明年8月过后,他就要再等三年才能考。

宋声对自己还没有那么盲目的自信,这才到书院学习半年,就想着明年下场考试。

“那就行,让我多努力努力,明年争取考中,到时候就能在书院会合了!”

“那我提前等着你来。”宋声笑了笑道。

“没问题!”梁又明道,“说起来咱俩一块儿开的那个铺子,你那个舅舅陆鸣干得挺好的。我还带着同窗去那里吃过几次饭,生意还算不错。不能不说,这个火锅还真的挺好吃。宋兄,听说这个配方是你琢磨出来的?”

“以前在书里看到过的,就琢磨着改进了一下。”

梁又明啧啧了两声,道:“你这脑袋是怎么长的?又是做出来机关巧术,又是想出来火锅这种吃食,还一下子就考了个秀才案首。你现在要是跟我说明年去下场乡试考中了我都不惊讶。”

“没你说得那么厉害。”宋声道,“赶紧吃饭吧。”

本来今天想着一个直接到火锅铺子吃的,但考虑到吃完饭梁又明吃完饭之后还得回县学上课,两个人就去了县学旁边最近的酒楼。

梁又明本来想喝点小酒的,但因为还要去上课,被夫子闻见又要被罚了,想想还是算了。

“今年铺子应该能挣回本,还能盈利一些。”宋声说的这个回本,是指当初梁又明让家里找到这个地段的铺子,这个铺子若要买下来,得花不少钱。毕竟地段好,还带着后院。

“小舅舅说年前七八天的时候再关铺子,等关了以后算算总账,把你的那部分分红给你送过去。”

梁又明没有跟他客气,想到这是他正儿八经挣的第一笔钱,他很高兴,“到时候来之前可以给我娘他们买礼物了!”

到时候他拿着自己挣的钱去买,他娘一定很高兴。

两个人又商量了一些关于铺子的发展大计,这顿饭也吃得差不多了。

吃完饭之后宋声把梁又明送到县学门口,这才回去。

不过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回了火锅铺子一趟,然后又在街上买了点礼物,去了县令大人府上。

他这次上门不是为了找卢钰这个县令大人的,而是来答谢县令夫人的。

上次拜托她买回来的辣椒送到了铺子里,当时他不在县里,这次回来了,怎么着也该上门来道谢一下,这才符合礼数。

门房通报了一声之后,直接让他进去了。

卢钰中午刚好回来吃饭还没走,听说宋声过来拜访,就没这么早去衙门。

“这么早书院就放假了?”卢钰问道。

“卢大人。”宋声道,“对,一放假我就回来了。这次来主要是特地来感谢夫人的,之前拜托夫人帮忙从蜀中买了一些辣椒回来,学生一直记着。”

“难为你有心了。”崔夫人在一旁道。

丫鬟接过宋声拿的礼物,你看里面还有一个油纸包着的硬块块,也不知道是什么,不过闻起来一股子火锅味儿。

宋声看她注意到了,解释道:“这是火锅底料,天气冷,把锅底熬成浓稠状,放在盆里盖上盖子在外面冻上一晚,就能让其凝固。学生这次带来了几种不同味道的,大人和夫人想要吃火锅的话可以在家里自己煮,更方便一些。”

“你倒是巧思,还别说,这真是方便。”

想吃火锅,不用到铺子里去了,只要买个锅子,就能在家自己煮。

崔夫人显然很喜欢这些火锅底料,天一冷她越发地不想出门了。但又想吃火锅,眼下有了火锅底料,就更方便了。

这是宋声专门回铺子里拿的,大嫂孙氏经常会用这样的方法把火锅底料凝固住,这样等到第二天就可以直接拿这些成块的底料放到锅里煮,又快又方便。

好在现在是天冷的时候,白天零下四五度,入夜之后得有零下十度了,用来冷冻东西正好。

“你在书院的课业怎么样?读书可还习惯?”卢大人关心他的学业问道。

宋声规规矩矩的答了几句,言说还可以,挺习惯的等等。

崔夫人也关心了几句他平日里的生活,宋声道:“我夫郎跟我一起在府城里住,有他照顾着,在府城里读书还算适应。”

“那就好。你弄的这个火锅呀,味道还真是不错。尤其是这个辣锅,虽然辣,但吃起来很好吃。”

宋声没想到崔夫人还是个喜欢吃辣的人,他笑道:“其实辣味儿的底料是最好吃的,这次来多给您带了几块。要是您还想吃,差人跟铺子里的人说一声,再给您送来一些。”

这个是帮他们买辣椒的主,还是县令夫人,这交道打好了不吃亏。

“成,你说这话我爱听。”崔夫人抿嘴笑道。

又在他们府上坐了会儿,宋声不敢耽搁,说是下午还要赶着回村里,得先回了。

崔夫人让下人送他到门口,又客气了几句。

等宋声一走,崔夫人就吩咐下人晚上煮火锅吃。

她是个贪嘴的,之前一连去铺子里吃了好几顿辣锅,吃得有些上火拉肚子,便停了一段时间。

今天能在自己家里煮着吃,她更忍不住了。

卢钰劝道:“夫人,还是少煮一些吧,当心吃完身体不舒服。”

崔夫人看了他一眼,不大情愿道:“上次是我连着吃得太多了,这次就一顿,没事的。明天我就不吃辣的了。”

卢钰叹了口气,他就知道说了没用,夫人向来不听他劝。

这边宋声从县令家里出来以后,就直接回宋家村了。

早上出来的时候,是凑了村里别人家一辆牛车进城来的。这会儿跟人家约的时间也差不多了,等他到了城门口时,村里赶牛车的李大爷已经在等着他了。

李大爷赶着牛车进城来是来买东西的,家里的大孙子过几天就要成亲了,很多东西都得抓紧时间买,不然等到过年人家铺子都关门了。

宋声加快步子走了过来,道:“李大爷,是不是等久了?都怪我耽搁了时间,真是不好意思。”

李大爷是个爽快人,对宋声印象也好,说道:“也没等多大会儿,你们年轻人进城肯定是有事要办,我再多等一会儿也没事儿。”

“那咱们回去吧。”宋声道。

李大爷看他手里空空,什么也没买,说道:“三郎啊,你这进一趟城里啥都没买呀?你要是想买啥你就去买,反正这会儿也不耽误咱们赶路,我就在那等着你,没事。”

宋声笑道:“我真没什么要买的,李大爷,咱们直接回吧。”

李大爷应了一声,让他坐上牛车,开始在前面赶车回宋家村。

李大爷赶牛车很稳,虽然摇摇晃晃的,但走起来并没那么颠簸。而且用车上还放了大红色的被褥,还有一些红纸等等,都是办喜事儿要用的东西。

“三郎啊,过几天我孙子成亲呢,有空记得来喝杯喜酒啊!”李大爷道。

宋声道:“成啊,我放假了,这几天也没什么事,等你们家大郎成亲我一定去。”

李大爷一听,更高兴了,咧着嘴笑道:“你这个秀才公要是来了,我们家大郎更有福气了!”

庄稼人对于读书人都是带着一种崇拜的眼光看待的,尤其是在他们小村子里,宋声是唯一一个秀才公,在这个光环下,李大爷相当高兴。

牛车一路到了宋家村,李大爷家距离宋家有点远,进村以后先经过的是李大爷家,宋声直接在他家门口下车了,剩下一段路走回去就行。

坐村里顺路的牛车也不是免费坐的,那是要给钱的。平时一个人坐一趟,差不多要三文钱,去的时候宋声给李大爷钱他没要,说是能拉着秀才公一块儿进城,他高兴。

但是这回来的时候,人家在城门口还等了一阵宋声,宋声过意不去,塞给了他六文钱,把早上来的时候的路钱也给了。

李大爷自然是不肯收的,宋声把钱往他板车上一放,就赶紧快步走了。

李大爷无奈的笑了笑,心里头直夸宋声懂事。

村里的日子过得单调,冬日里地里的活也少,不忙的时候就都窝在家里面。

宋家的人忙,大嫂二嫂他们几个人在城里铺子里忙着,大伯二伯他们忙着开窖烧炭,每天在家里待着的也没几个人,只有奶奶张杏花和大毛几个孩子。

宋声在家待着也无事,干脆去烧炭的地方看了一下。

家里边烧炭也不是每天都烧的,每次等一窖炭烧完之后,就得停个几天歇一歇,然后再接着烧。

看到宋声过来,宋老大道:“三郎,你怎么来了?这里用不着你,赶紧回去吧。”

宋声道:“我就是来看看,在家里也待着也无聊。”

“那你去旁边的小屋里待着吧,里面暖和。外面太冷了,当心冻着了。”

旁边的小屋今年又扩大了一点,这小屋子之前是上了瓦的,旁边还是炉膛,里头不烧炉子都很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