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第234章

作者:长亭渡 标签: 生子 种田文 爽文 科举 成长 穿越重生

他赶紧放下碗筷进屋照镜子,镜子是黄铜镜,但并不影响看东西,脖子上的痕迹的确很明显。他脸皮儿薄,羞的脸更红了。

第199章

陆清平时又不涂抹胭脂,没办法涂东西遮一遮,只好把衣领往上拉了拉。他翻了一下柜子,从里面翻了一件围巾出来,围巾是用棉线织的。京城中冬天的时候有一些贵人会带毛裘围脖的,但他还没见过有人戴围巾。

这个围巾是宋声跟他描述了一下,他自己拿棉线织的。织出来之后很少拿出来戴,因为京城中也没有人戴这种东西,所以他从来没有戴出门过。

今天他要出门去曹掌柜的茶叶铺子,他那里又新到了一批茶叶,他打算去看看。但脖子上的痕迹太过明显,只能把围巾拿出来在脖子上围了一圈。

他本来皮肤就长得白皙,戴上一条白色的围巾并不突兀,反而衬得他皮肤白里透红,瞧着更加有颜色了。

这边宋声早早就到了工部,造纸术的改进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后续的很多流程要做的工序都需要盯着。

工部有一个很大的造纸坊,造纸坊里头有几个专门研究改进造纸术的大匠,其中一个就是上次一开始在工部议事房里嘲笑宋声的那个,名叫刘辉。

现在他对宋声的态度简直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自从宋声提出来改进造纸术的新法子之后,他对宋声越来越亲切了,现在一口一个宋大人,叫的无比亲热。

他发现这位宋大人虽然年纪不大,但懂的东西特别多。而且他的想法十分新奇,遇到问题的时候过来跟他讨论一番,总能给他新的启发。所以他现在很喜欢跟宋声在一起共事,恨不得宋声一起加入到他们的造纸坊。

别看他是个在造纸坊里供职的,但官位可不低,正经说来,比宋声的官职还要高上两个大的等级,刘辉可是正四品。

宋声现在不用去翰林院点卯,每天就只需要到工部造纸坊盯着改进造纸术的事儿就行了,按理来说不用来这么早的。

刘辉一进门就看到宋声已经坐在这里了,造纸坊上上下下的官员对宋声都很尊敬,还特地给他在屋里头专门设了一个办公的位置,现在宋声就在这个位置上坐着。

“宋大人早啊!”

宋声刚泡了一壶茶,也跟他打了个招呼。

刘辉这个人当年也是通过科举考上来的,但他跟别的举子不大一样,人家都文文气气的,偏偏他糙的很。他当年科考的名次并不高,但后来靠着一手造纸的技艺,硬是混上了朝廷的四品官。

“宋大人你可太聪明了,你是怎么想到用竹子来代替树皮做造纸的原料的?这可真是个好办法呀,节省了不少成本。”

竹子漫山遍野长得都是,那些大山上每年砍都砍不完的竹子,都能拿来造纸。而且竹子的生长期短,砍过一轮之后,第二年就能长出新的,比用树皮好太多了。

宋声说是从书里看来的,毕竟这也是他前世在课本上学习的时候因为好奇所以对于造纸术的改进这块多看了一点,没想到正巧就派上了用场。

因为改进造纸术这个事,算是在景朝引起了不小的风头。

本来宋声没想出这个风头的,但事情赶到了这儿,没想到从一开始无意间的雕版印刷术到图书馆,像是蝴蝶扇动翅膀一样,影响到了造纸行业,他干脆顺势而为了。

科举考上之后,他也不是没打算的。本来想着一直窝在翰林院也不是不行,等到时候翰林院考核,拼出一个名次来,就能外放出去做官。

但到时候能不能通过翰林院的考试,宋声也不能百分之百的把握。再者,就算是真的通过了,那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到时候再在地方上做个几年官,假如能够升到知府的位置,那便是最好的。可这样的话又要好几年的时间,到时候两个孩子都差不多得十二三岁了。

宋声顾虑的多,他现在是拖家带口的人,为了他们着想,自己也要拼命往上爬的。自己的官位越高,以后能够给两个孩子的前途也就更广。

甚至于姻缘,他出身低微,门第不高,想给儿子娶个大家闺秀,想让欢哥儿嫁个好点的门户,那他就不得不争。

更别说景朝都是早早给家里孩子相看人家的,就算是为了孩子考虑,他也要在近几年的时间内想办法升一升。

是以宋声即便是到了工部的造纸坊,每天依旧十分勤奋的按时过来,最起码工部的一些大臣对他挑不出错来,对他也能有个好印象。

京城为官的路并不好走,尤其是涉及党羽之争。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行差踏错就会容易受牵连。

在这个动不动就会轻易被夷三族、株连九族的时代,宋声不敢冒险。

日子一天天过去,帮忙送信的商队一路跋山涉水终于抵达了宛平府城。

商队的一行人到了府城之后按照以往的习惯都会先找一个客栈落脚,等到休整之后,商队的人开始打听城里头一家叫做陆记麻辣烫的铺子。

这下去打听消息的事儿自然是手底下的人干的活,这一路他们商队的人走得急,算是日夜兼程,到了客栈之后大家都不想动了,短暂的休息之后就把商队里面最晚来的张小宝给推了出来让他去打听消息。

张小宝只好出门了,没办法,商队里只有他资历最低,小活都是他来干。

他出门先问了一下客栈的店小二,“劳驾,请问城里面的陆记麻辣烫怎么走?”

店小二顿了顿,说道:“你问的是哪家的陆记麻辣烫?”

张小宝呆了呆,怎么城里面的陆记麻辣烫还有好几家吗?

“你是不是外地来的?不知道咱们当地的麻辣烫哪家好吃啊?”

张小宝匆忙的点点头,只听店小二热情的介绍道:“你要是想吃麻辣烫,就去乔家巷那一家陆记,城里道观附近的那一家也可以。这两家都是一家的主人开的,味道都是一样的,比较正宗。其他的陆记麻辣烫,那都是模仿他们开的铺子。”

自从宋峰和李氏接手了麻辣烫的生意后,学了两个月才上手,后来麻辣烫逐渐在宛平府城打出了名声。

这个生意做得好,自然就有人开始跟风做这个。多吃几次之后,就知道麻辣烫的做法并不难,只不过这个汤底比较难弄罢了。

就是现在,各大酒楼客栈里头,想吃的话也可以点一碗麻辣烫,只是这里头买的麻辣烫没有陆记麻辣烫好吃罢了。

张小宝一听到乔家巷这几个字,他有些印象。还记得当时宋声这个让他们帮忙送信的当官的好像就是说这个麻辣烫铺子在乔什么巷那块,是个不大的门脸铺子。

可等他摸到了地方之后,发现这地方挺大的,哪里是什么不大的门脸铺子?

他站在巷子里头闻了闻,好香的味道,看这铺子里头坐满了人,味道就是从里头传出来的。

他也有些馋了,从来没吃过这东西,他摸了摸兜里的铜板。这一趟从京城回来带的货物都还没有卖出去,他手里头的钱并不多。

张小宝上前去问了一个在旁边正等着买麻辣烫的人,说道:“这位大哥,他们家这个麻辣烫味道怎么样?好不好吃?”

那人瞥了他一眼,一看就知道他是外地来的,说道:“你看这么多人来吃,那肯定好吃啊!我跟你说,咱们这城里现在开了那么多家麻辣烫的铺子,就他们这家陆记最正宗。保管你吃过他们家的以后,就觉得别家的麻辣烫味道实在是差得远。”

这个人是个麻辣烫的顶级爱好者,很喜欢吃。自从城里面跟风开了好几家麻辣烫铺子之后,因为想要分一杯羹,所以其他铺子一碗麻辣烫的价格要比陆记的低上不少。

冲着这个他就去尝了一次,结果味道实在是差远了。他现在说的这个都是经验之谈。

“真的,你信我的。这家的麻辣烫味道堪称一绝,比其他铺子的都好吃。你光是看看门口排的队,要是来晚了,那就没有了。”

“这家铺子一开始并不是现在的这小夫妻俩经营的,还有这麻辣烫的吃法,其实是咱们宛平府城的宋解元想的法子!这个宋解元你知道的吧,他前两年考上了状元,可是为咱们宛平府城争了不少光,现在已经到京城做官去了。”

“这状元能想出来的吃食就是不一样哈,味道真的是好极了。我听说旁的地儿都没有这种吃食,这现在也算是咱们宛平府城的一大特色了。”

有一个词叫名人效应,宋声这个差不多也是如此。就像什么东坡肉之类的,因为他率先提出了这个吃法,再加上他从一个偏远的宛平府城一跃考上了全国状元,这事儿不可谓不出名。

甚至还有人戏称这陆记麻辣烫又叫做状元麻辣烫。

不过这些宋声和陆清都不清楚,他们已经离开将近两年了,并不知道现在的麻辣烫铺子发展成了什么样子。

张小宝一听是在京城里当官,就知道没找错地方。没想到对方竟然还是个状元郎,怪不得看着风度翩翩,还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就是不一样!

“老板,给我来一碗麻辣烫!”

张小宝是出来打听消息的,信在他们商队的老大手里,老大他们还在客栈里休息,他干脆先尝尝这里的麻辣烫味道如何。

商队每年走南闯北,去的地方不少,吃过的东西也多,张小宝看价格也不是很贵,刚好自己也饿了,就想着先吃一碗再回去。

李氏在后厨忙着,他们也没想到这个麻辣烫铺子能够为他们经营的这么红火,当初过来接手的时候夫妻俩心里都战战兢兢的,生怕把这生意给弄黄了。

牛婶儿一听说他们是陆清两人的哥哥嫂嫂,就手把手地给他们传授经验,他们俩这才逐渐上手。

前段时间刚好隔壁人家家里的房子到期要租出去,两人都觉得现在的门脸铺子太小了,外面摆摊的凳子都能摆到过道里,实在是太挤。

他们合计了一下,想着不如花点钱,把隔壁房子也租下来,就这样陆记麻辣烫的铺子扩大了一倍。

牛婶儿还是负责在这里煮麻辣烫,李氏则是负责熬锅底,宋峰基本上什么活都干,需要买什么材料,进货,点饭收钱之类的全都是他来弄的。

李氏他们俩过得节省,也想多赚一些钱,舍不得多请几个人来帮忙。铺子里总共就请了一个人,这人还是牛婶儿的外孙女,在铺子里头帮忙上饭的。

日头瞧着已经偏西了,今日的麻辣烫也做的差不多了。宋峰走过来跟李氏说道:“孩子他娘,明天咱们关门一天,回家一趟吧。天气也冷了,上次娘说给咱们缝了两套新棉被,这次刚好带来过冬用。咱们屋里的碳也烧差不多了,再回家拿点。”

李氏点点头,一边熬着锅底一边说道:“成啊,刚好也给牛婶儿放个假。到时候我多拿些银钱回去,不能老从家里拿东西不给钱,大嫂虽然嘴上不说,但咱们俩现在接手了这个生意,我怕她心里难受。棉被还有炭就当是咱们从家里买的。”

一碗水是很难端平的,当时因为孙氏怀着身孕,没办法来接手陆清这个麻辣烫铺子,这机会落到了他们二房头上。

现在他们把生意经营得越来越好,比大哥大嫂他们在家烧炭挣的还多。她就怕大嫂心里多想。

宋峰自然是没意见的,他是个老实憨厚的,对家里这些弯弯道道的还没李氏看得明白。不过像这些事情上他都听媳妇儿的,不出什么岔子就对了。

“今天生意做完之后,你就拿些钱去买点糕点,还有零嘴儿回来吧。家里头孩子多,给他们带点儿回去,也叫他们甜甜嘴儿。”

“成,等会儿我就出去买。”

两个人盘算着明天回宋家村的事,铺子里头坐着的张小宝终于吃上了点的麻辣烫。

果然是又麻又辣又烫,但味道是真不错,这玩意儿越吃越上瘾,吃了一口就还想吃第二口。没一会儿,他吃的满头大汗,尤其是在冬天,脸上这么一碗麻辣烫,吃完浑身热气腾腾的十分舒坦。

张小宝吃完后就回去跟他们商队的老大石东说找到地方了,石东没有耽搁,刚才休息了一会,这会儿精神好了一些,就跟着张小宝去了乔家巷。

等他们到的时候,铺子里头的人已经少很多了,再晚一些。他们铺子就该打烊了。

石东站在门口望了望,瞅见宋峰走出来,赶紧上前问道:“请问你们这里有一位叫宋峰的吗?”

宋峰一听,道:“我就是,你是……”

“我是从京城来的商队,受京城一位宋大人的委托,来帮忙送信的。”

宋峰一听京城的宋大人帮忙送的信,脸上一喜,肯定是他们家三郎写的信。

第200章

说是送信,但除了信之外,还有一个沉甸甸的包袱。包袱里装了许多京城里头才能买到的特产,这些都是陆清专门出去买的。想着反正也要送信,干脆一趟捎回来了,他们多付点儿银子当跑腿儿费就成了。

“这东西你看一下,没什么问题就交给你了,我们的任务也算完成了。”石东说道。

宋峰接过这个包袱还有单独放着的这封信,包袱还有点儿沉,他大概打开瞅了一眼,里面放着不少东西。

听见外头人说话,李氏听着有些不大对劲,放下手里的活也出来了。

结果是别人来送信的,还是从京城那边送过来的,京城那边他们家可没什么贵重亲戚,只有他们家三郎在那边,这东西不用说,肯定是三郎他们夫夫两个寄回来的。

拿到信和包裹之后,李氏脸上浮着笑客气的说道:“怎么称呼您?要不来我们铺子里吃点东西吧?我们这里的麻辣烫味道还不错,要不给您下一碗尝尝?”

刚才出来的着急,李氏身上也没带什么钱,要不然还可以给对方塞一些过去表示感谢。

石东想说不用那么客气,但他鼻尖动了动,这家铺子里做的东西实在是太香了,闻着都让人想进去尝尝。

拒绝的话嘴边转了个向,“那行,给我也下一碗麻辣烫,走南闯北这些年,我还没吃过这种东西。”

石东很早的时候就跑商队了,那个时候才刚二十出头,现在他都三十好几了,即将奔四的年纪,的确没吃过叫做麻辣烫的食物。

李峰把包袱和信放到屋里,李氏去招呼石东,问了一下他的口味,吩咐后厨的牛婶儿做一碗新的麻辣烫出来。

张小宝是跟着石东一块来的,但他过来打听消息的时候,就已经在这吃了一碗了,不过这一碗压根不过瘾,李氏说要请他们再吃一碗的时候,他也没拒绝。

麻辣烫刚端上桌,张小宝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吃了。石东闻着面前这种食物浓郁的味道,勾的他馋虫都犯了。

李氏专门进去后厨跟牛婶儿交代了这两晚要做大份的,里面得多放点肉,算是感谢他们这么远给他们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