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基建,三年种田 第38章

作者:不问客 标签: 穿越重生

言语未尽,在坐之人已是能听明白,培养读书人的成本高到农家人根本承担不起!

江无眠摇头,“太复杂了。我们并非要培养读书人,不过是识字算数而已。”

笔墨纸砚是读书人的配置,又不是他们这次教学的配置。

笔墨用以写字,换成木炭难道就不行了?

木炭削成条,辅以两根木条夹起来就能在木板上留下记号。

再简单一些,用木棍在沙子上练习,能写出字型来,同样是写字。

只要简化到识字认字,不必写字,笔墨纸砚都能省去,最大的成本不过是书本和教师。

听完江无眠的叙述,所有人从一开始的荒谬到后面的“这还真行”。

林师爷惊骇地自言自语,“韶远县岂不是能成为大周读书、不,是大周识字人最多的县?”

江无眠心中还有一整个扫盲计划,但不是现在能拿出来的东西,韶远县已经走得太远,必须让它缓缓,消化当下拥有的一切。

而且,扫盲计划牵扯太多,还是等恩师来了再说。

“另外,不能耽误韶远县现在的发展计划。除去必须强制上课的七到十六岁的孩童外,想来听课的人必须完成任务才能上课。”

第039章 普及

雨过天晴,昨日冷雨浇透土地,今日碧空如洗,明澈湛蓝。

阳光穿过窗棂落在大部分人身躯上,带来暖意。

然而坐在侧厅中的人,此刻注意力全在中间的年轻人身上,他坐于书案背后,半身是阴影,看不清晰,声音却铿然坚定。

落入众人耳中不亚于平地惊雷。

向每个人普及知识?

何等的傲慢与无知。

江无眠与这样的描述相向甚远,他话中充满自信,好似仅在描述一个事实,亲眼看中的事实。

三位师爷虽然心惊,但好在是了解江无眠的作风。所谓的“普及知识”是最终结果,中间过程才是本次小会的目的。

蒋秋更正了成本,再度开口,“以炭做笔,以木板做纸。无需更多的纸笔,即可启蒙。”

木炭、木板,相较于笔墨纸砚,实在是太过便宜简单,成本骤降成一文两文钱。

求学之路的障碍又少了一样。

江无眠鼓励地点头认可,问:“再简洁方便些?”

再简洁方便?

这难道不是最为简单的方案?

刚从震惊中回过神的人再度迷茫,顺着蒋师爷的方案向下想,难道是直接用树枝在地上比比划划?

王西犹豫地张嘴,唤来江无眠的摇头,“不是形式上的简单,而是时间流程上的简单。”

有人已然回过味来,陈平与周全同时开口,“作坊?”

没错!作坊!

将一切化作流水线,将生产木炭木板的事情交付给其他人,韶远县百姓要做的即是快速完成江无眠识字算数的要求,投入韶远县的建设之中。

林师爷在纸上记录本次会议主要内容,他下笔迅速,一看是练出来的。

知识普及计划、笔墨纸砚更替难题、时间统筹问题、强制义务教育……

“强制义务教育?”林师爷皱眉道,“大人,您即使规定有人上半天课,半天工作,仍有孩童不得不因家庭、生计等各种原因缺课。”

自然,提出普及知识的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这种正确太过理想化,总会有人迫不得已止步。

尽管大周近些年安定许多,但百姓挣扎在生存线上是固有事实,长远来看,江无眠的措施惠及千家万户。

短时间来看,他在剥夺部分劳动力。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时代,人手本就不够的前提下,带走部分生产者。

江无眠声音平静地宣布,“那就放弃,生存是首位的。在生存之上,再考虑生活。”

为保证第一生存线,他已然做了太多努力。

能增产丰收的肥料制作方法、平整土地更加迅捷的水田犁、提供出的矿工活计、开设的诸多作坊、方便出行的水泥路、能延长房屋使用寿命的红砖……

在生存线上,以上措施能令让大部分人生存,下一步是改善生活。

然而路断在这里,因为江无眠需要的人不再是大字不识的普通人。

他需要识字算数的人构成基层,在此基础上推动韶远县更进一步。

“时长定下,地点由你们甄选,另外,学堂规矩不能少,负责教学的夫子又该从哪里寻,桩桩件件都要在今天解决。”

周县丞欲言又止,组织好语言又看了看江无眠,最终一咬牙道:“大人,关于此事,教谕或是能给您建议。”

何为教谕?

字面意思,掌管县中教育,教导生员,负责考察学生课业的官员,同时还负责组织生员考试。

韶远县中有县学,由教谕总领,下设几位夫子。县中不少人家请不起西席先生或是没有门路的,通常会选择在县学中开蒙。

乱党之故,县学停了几月。整治好韶远县后,县学方才开放纳学生。江无眠事情太多,见其运转起来,不再关注,今日倒是又记起来。

江无眠若有所思颔首,“周县丞说得不错,确实要上门拜访。”

……

县衙小会持续了一天,出来时三班六房恍恍惚惚不知时间,王西和周全先回县衙后院,他们就住在这里,侧厅只剩下江无眠和他的核心班底。

留在这里,是为了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

江无眠摊开舆图,赵成人虽不在,但他画下的地图还参与了这场会议。

“木板只能当做前期过度。等韶远县的造纸作坊起来,全换上咱们自行生产的纸。”

林师爷没接话,他在书案另一头整理记录,趁着记忆还在,将速记整理成书面报告。

蒋秋和张榕随江无眠一起挑选造纸作坊地址,一定要选在有甜柘的地方,毕竟纸张原料之一就是甘蔗渣滓。

“韶远县内,有两个村是甜柘产地,西南角的平潮寨和金苗寨。”江无眠指了指这两个寨子,它们位于胡征进山的必经路上。

过了寨子,就是山中各族的地盘。

从它们的形式和命名方式上都能看出,这和山中人有所联系,处理不好就会爆发冲突,故而江无眠才说,等普及知识的进程走到中期,他们才能用上本地产的纸张。

宁可平缓慢一点过度,不能以武力方式强行镇压。

张榕看了看林师爷,眼前一亮,“大人,咱们的肥料教学班即将轮到两个寨子,届时不如再同人商议?”

因为铺设了水泥路,来往之间节省不少时间,肥料教学计划也比预计的进度快多了,眼下还有三个村就能完成,其中包含两个寨子。

江无眠想了想道:“甜柘榨汁,渣滓一般用作肥料。试着问问他们寨子是否利用甜柘渣滓做过复合肥,产量如何。”

在江无眠稳定推进知识普及计划时,来自江南道的漕运船已快到了南康府。

风平浪静行船难,波涛如怒命难保。最好时候莫过于天朗气清微风和煦,正如此时此刻。

江上的漕运船正在稳步前行,立在甲板上的船家正与顺路搭船的谢砚行闲聊。

船家是谢砚行不省心的儿子谢霄找来的熟人,谢砚行正要去岭南道,与船家正好顺路,于是两人凑到一条船上去。

聊的不是别的地方,正是谢砚行南下的终点,南康府。

“南康府的香料和鱼是一绝,不少老爷用的都是这儿的香料。”船家叹了口气,“不过乱了一场,香料也没多少了,贵得要命喽。”

谢砚行认真听着,时不时搭话,“有香料和鱼,没酒吗?”

船家哈哈大笑一声,拿出一个水囊,偷偷摸摸地凑过来,“哪里没酒,行船的都得有酒啊!”

都是擅长喝酒的,一闻味就知道里面装的何物。谢砚行小心翼翼向后瞧了一眼,夫人还在船舱里,他在上头喝两口吹吹风应是没事?

谢砚行喝了一小口,细细品来,江南本地酒与他喝的全然不同。

北地酒甘,边疆酒烈,南地酒韵味悠长,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好,好味道。”

船家摇头,这才到哪儿,“晚上行船,用小炉温上一壶,酒香往外飘,喝上一口,肚里暖和,人都有劲划船!”

他咂咂嘴,颇为可惜地叹气,“听闻南康府的韶远县里出了个好酒,可惜老汉没口服尝了!”

韶远县?自家倒霉小徒弟的地界。

谢砚行眉头一挑,手里的酒也不喝了,问道:“韶远县的酒?”

“酒楼自酿的酒,喝起来味足但不醉人!”说起韶远县来,船家有诸多话要说,“您要是不信,正好去那里瞧瞧。”

“南北方来的商队都在那儿喝过,出了酒楼都是叫好的!”

“有的商队甚至吃了半个月不说,还想买下方子来,最后没买着,一步三回头走了。”

“韶远县的不止饭好吃,东西同样好用。水田犁知道吧?家里买上一张,或者跟人合买一张,几家轮流用,犁地速度快,犁沟还深,土全翻碎了,最适合插秧!”

水田犁的名声,远在边疆也听到了。谢砚行还知道,戍边屯田的将军特意请商队购置整整十车,南下时还在交接,无缘得见。

谢砚行不着急,他来的可是南康府,水田犁的发源地,别的地方能少,这里可少不了。

说完水田犁,船家又提起了肥料作坊,也是此行的目标。

谢砚行疑惑道:“肥料作坊?”又是个新物件。

船家见他不知,当下一拍大腿,“嗨呀!这可是好东西!”

“韶远县的肥料和咱们自家做的不一样,用什么做,做到什么地步,什么时候用全有讲究。韶远县知县特意让人去学习,还时不时去村里看看,就怕人学不会。”

那这和肥料作坊有什么关系?

船家忍不住羡慕道:“肥料作坊里用钱买泔水、鱼皮鱼骨、内脏、果皮这些。家里肥料做的不够,能从作坊里买。”

他家同样有地,但家不在韶远县学不到技术,只好趁此时间南下问问卖不卖肥料,

船家在漕运船上对着韶远县大夸特夸,谢砚行乐呵呵地接话,想着小徒弟到底做到哪一步,又是如何把他从边疆换到岭南的。

若非是戍边之人与大徒弟有过节,留在那边也好,清静又无韩党打扰。

不过岭南道同样可行,古来流放之地。放在不知内情的人眼中,这就是他谢砚行被皇上厌弃,贬谪都不足以形容,必须流放啊!

“好,好事啊。”谢砚行喝了一口酒嘀咕道。

上一篇:炮灰觉醒了

下一篇:我靠种田飞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