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茶泡泡机
入伙酒楼肯定够了,但还差一笔装修的银子,还有家里几个人的生活费。
听朱红提到小河村,神色一顿,抬起头来。
果不其然,在朱红脸上看到了迟疑。
“是不是有嘴碎的,说了我和长昀的事。”姜宁把布包收起来,放到一边桌上,“尤其是原本的叔嫂关系。”
朱红看着姜宁,知道瞒不住姜宁,便和盘托出了。
“无非是从前在村里和家里有过节的,还有一些不明情况的人,见我们日子好了,就传一些闲话。”
“其实也没几个人信,但……”
“那边传得多了,迟早要传到京城来的。”姜宁知道朱红要说什么,接过话,“不过这又怎么样?”
难道他们还能为这事离了还咋的,无不无聊。
朱红一笑,却还是担心,“长昀在朝为官,又风头正盛,难免有人暗中推波助澜,你往后还要开酒楼,我是怕有心之人利用这件事,为难你们。”
姜宁眸色微暗,“不管有没有人拿此事做文章,我和长昀决定在一起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从互生情愫、表露心意再到成亲,一直都是光明正大的。
难道燕朝还有律法规定,寡夫郎不能和自家小叔子成亲?既然没有,那就是可以的。
没做违法的事,有什么好担心。
再说了,他们俩这个叔嫂关系,顶多算半桶水。
光是收拾东西,就花了一整个下午。
太阳下山时,厨房里周庚正在忙着做菜,姜宁原本想在一边打打下手,被朱红赶了出来。
正在院子里和赵秋、王子书说话时,卫长昀便推门而入。
三个人还未发觉,一旁玩的兄妹俩就发出一声“二哥”的惊呼,他们才回头看去。
卫长昀手里提着东西,是回来路上买的酱肉、点心。
弯腰抱了抱好久没见的小小和小宝,看向坐着的三人,“难得馆阁无事,能早些回来。”
“一路辛苦,都还顺利吗?”
赵秋和王子书吃了一惊,知道卫长昀入朝为官是一回事,但亲眼看到人穿着官服回来,又是另一回事。
“顺利的,一切都好。”
姜宁在一旁笑起来,“他连着四五天都亥时才回来,难得有一日早归,正好赶上你们来,怎么不是上天注定的呢。”
天意如此,再大再难的坎,只要一家团聚,自是能跨过去。
第197章
奔波、忙碌的一天,在晚饭后闲聊了半个时辰时结束。
其他人的歇下后,姜宁和卫长昀回到房间,反手把门关上,一起往床边走。
姜宁坐在床边,看着卫长昀打水、拿帕子,手心贴着膝盖,轻轻揉了揉。
好奇问:“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
“宫里传召,傅老匆忙领着两位学士入宫,便让我们忙完自行回家,不必留候。”
卫长昀把盆放在他脚边,又把帕子递过去,“说是一时半刻回不来,多半要后半夜了。”
姜宁诧异道:“这么急?”
卫长昀嗯了声,“从馆阁出来时,听到内阁那边的同僚提起,内阁的李首辅也进了宫。”
听到首辅两个字,姜宁对卫长昀如今身在朝堂,又有了实感。
“希望只是千秋节的事,没有旁生枝节。”姜宁祈祷道:“我可还想把酒楼开起来。”
“皇上生辰将至,临时有诏应当正常。”卫长昀等他拖了鞋袜,踩进水里时,搬了椅子坐他对面,一块洗着。
见姜宁表情,露出些笑意,“皇上身体恢复许多,听闻这几次朝会,都未有提前退朝了。”
“我们俩说的话,叫人听去,是不是大逆不道?”
妄议朝堂、皇家之事,恐怕是要牵连家里人的重罪。
卫长昀抬了抬眉,表情变得严肃,“是。”
明知是在附和自己,姜宁配合地露出担忧,“那往后还是少提这些好了,什么大殿下、太子殿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打工人罢了。”
卫长昀把另一块帕子递过去,等姜宁擦干坐到床里侧,才收拾自己。
弯腰端起盆,“还有一位三殿下。”
三殿下?
姜宁盯着卫长昀背影,无意识眨眨眼。
什么时候冒出一个三殿下,总觉得之前都没听人提起来。
皇储之争,从乡野到金陵,不都是太子与大皇子吗?
过了一会儿,卫长昀从外面进来,看姜宁还坐在那儿,走上前,伸手捏了捏他的脸。
他问:“发什么呆?”
姜宁抬起眼看他,“琢磨以后不能乱说话,免得让你在朝廷里为难。”
尤其是开酒楼后,若是遇上难缠的客人,自然不能像从前那样随心骂回去。
谁晓得背后是首辅还是尚书的。
卫长昀笑了声,示意他往里挪,便上了床,“忍得了?”
姜宁知道他在说自己的脾气,瞪他一眼,“我又不是炮仗,一点就着。”
卫长昀两声说“是”,给姜宁把枕头放好,“要睡了吗?”
姜宁摇头,拉住他,“还有好些事要跟你说。”
盘起腿,拉过杯子盖在腿上,“吃饭那会儿大家都在,不好说。”
不是商量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是他俩习惯了私下里讨论好了,再跟大家说。
再说今日其他人都才到加,有些事提了难免扫兴,还容易给人压力。
卫长昀往他腰后放了个枕头,方便靠着,“不觉得现在这样,有些像从前在村里时,每日收摊后,一起商量第二天的事吗?”
“那会儿我可不跟你睡一张床。”姜宁笑着开了句玩笑,“不过好像是很久没这样了。”
尤其是卫长昀进京参加科考后,他们俩各自有各自的事,大多时候都尽量把话放在饭桌上说。
睡前都困得不轻,说几句悄悄话、体己话和黏糊的话,就睡过去了。
姜宁眼珠一转,拿膝盖碰了碰卫长昀,“桌上那个匣子,你打开,把里边的布包拿出来。”
卫长昀打开木匣,拿出姜宁说的布包,“今天娘带来的?”
“嗯。”姜宁接过来,打开后,嘴角止不住上扬,“原本以为还差不少,现在二百四十两,怎么着全家也不至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二百两银票,还是头一回拿在手里。
其他四十两银子,可留着家里用。
卫长昀看他一脸财迷的表情,道:“上个月只在馆阁上了半月,月俸和米都只有一半。”
“你月俸可不低,一半都付得起家里一个月的月租,剩余一两,半月的菜钱是够的。”
姜宁数着银子,“不过开酒楼投入大,谢姐姐把价讲到了七百五十两,哪怕她和苗哥儿出得多,一人二百五十两,那我也要出到二百两的,剩余五十两才是秋哥儿的。”
今天他问赵秋那儿探了底,这五十两还是两家凑出来的。
要再多拿一点,那家里的日子就要撑不下去。
“七百五十两是买酒楼的价钱,还有装修、置办东西、招伙计,至少还要……”
卫长昀帮他数着零碎的铜板,“还需再要一百两。”
姜宁听着铜板声,想念自己的钱罐了,一罐子的铜板,晃起来特别好听。
“恐怕还不止,买菜就得不少。”
开酒楼一事听上去简单,但这笔银子砸进去后,是听个响儿还是钱生钱不好说。
姜宁数完银子,擦了擦手,“压力有些大。”
忽地一句话,毫无缘由又没有半点铺垫,就这么说出来了。
卫长昀把最后一枚铜板放进盒子,拿过姜宁手里的帕子,先给自己擦完,又翻了个面,握着他的手,重新替他擦着。
“怕搞砸、怕生意不好,最怕辜负了朋友的信任。”卫长昀声音偏低,不疾不徐道:“一想到近一千两银子花出去,要收回成本还不知多久,便觉肩上沉甸甸的。”
姜宁抿抿唇,点了点头。
“从乡试中举到殿试放榜的时间里,我一直都是这样想。”卫长昀掀起眼看他,又低头仔细帮他擦手。
“平日里要说服自己,不要有太大压力,但到了夜里,生怕好看一行字、一页书,考试时就会想不起来应该如何写。”
“那你怕吗?”
“怕。”
姜宁沉默了一会儿,第一次信心没有那么足。
在村里和镇上时,他一直都仗着信息差对做生意的事有信心,也每回都挣到了不少。
不说大富大贵,但脱贫小康还是没问题。
其实他也没想过能日赚千金,连梦里都没有,顶多百两。
那些什么一个月赚上千两、一年成为天下首富,买庄子、买田地的话本例子,他看过便不放在心上。
因为他做不到。
能一日赚几百文、几两银子,足够全家吃饱穿暖了。
他还挺知足的。
可是金陵太大了,大到他有一些无所适从。
上一篇:反派不洗白
下一篇:霸总生子文里的御用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