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茶泡泡机
“大哥病故,小小和小宝年纪还小,我不能把他们丢给——”卫长昀犹豫了一下,才接着说:“姜宁与我大哥成亲,本是父母强逼,他过来我家,什么都不知道,也未享受过什么,便要担负起一家的生计,于情于理都不该。”
“可是明年就是院试和乡试的日子,你退学后,如何科考?”杨二爷想起姜宁,叹了口气,“读书之事,勤为先,你一日不读,就落下旁人一日,再好的天赋,也要辜负了。”
“老师放心,我并未放下读书之事。”卫长昀拿起茶壶,重新给他倒了一杯水,“学堂的事,老师也不必担心,学生代老师前去就是,一月不过六堂课。”
杨二爷一怔,“这如何使得,你忙得过来?”
卫长昀道:“忙得过来,家中的农活不止我能做,嫂嫂是个勤快人,又心思活络,帮了许多。”
说完后,又想起什么,“他母亲前些日子病了,姜家待她刻薄,已经接到家里养好病,小小和小宝也有人照顾。”
他说话并不快,每个字都说得清楚。
只是相较以往,他这一番话已是说得多的,难得会说这么多话。
“你如今倒是长大了许多。”杨二爷没再推辞,因为卫长昀和他教过的其他学生不一样,更亲近些,自然不会客气。
“老师专心养病,其他的事不必担忧。”卫长昀宽慰道:“明年科考院试和乡试,我会好好备试。”
院试和乡试挨得近,中间只间隔两个月的时间。
好在院试在七月,他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备试。
卫长昀在杨二爷家里待了一炷香才离开,去砍竹子时,还碰到了王三叔和王三婶,两口子才从地里回来。
“三叔、三婶。”卫长昀被两人叫住,停下来,客气地叫人。
宋乔拎着菜篮,旁边王越背了一捆柴。
“上次你跟宁哥儿买回去的鸡苗,都养活了吧?”
“都活了,还好没下大雨,不然还真怕活不了。”卫长昀道:“按照您说的,拿回去的头几天,都是放在房檐下养的,也给围了一圈稻草。”
宋乔听都养活了,点点头,“买走的时候太小,不好养活,容易死,都养活就好。现在有一个多月大,就好养了。”
卫长昀看眼日头,收回视线道:“改天要是再想买鸭子,再上您家里去。”
“行。”王越紧了紧背上的柴,“你快归家去吧,别一会儿让宁哥儿他们等你吃饭,我们也回了。”
卫长昀:“好,叔婶慢走。”
回家的一路上,村里那些长辈看见卫长昀经过,招呼他到家里吃饭,虽都是客气话,却让街头巷尾多出几分烟火人情。
快到竹林时,恰好从王栓家经过,王栓爹王邦坐在院子里,嚷嚷着让王栓娘赶紧做饭,语气满是不耐烦。
“哎,这不是卫二郎吗?从哪来啊?我表舅家里啊,也是,老头子教过你,是你老师,他病了你不去看,那不是大逆不道吗?”
王邦趴在院墙上,伸着脖子搭话,“嫁给你大哥那个姜家哥儿,好凶的脾气,给我栓子骂了几回,你可得管管,也太不像话了。”
卫长昀停了一下,转头看王邦,“家中长嫂性子温和、深明大义,岂会骂人?王叔这话,怕是太护短了。”
王邦“嘿”了一声,语气一下凶了,“那还能是我家栓子的错?一个小哥儿不好好守寡,成日在村里晃悠,谁知道存的什么心思。”
卫长昀眉头紧皱,不悦都写在脸上,“家中大小事都要他操持,难道失了丈夫就不能外出了?”
“荒谬。”
丢下这句话,卫长昀径直离开,没再搭理王邦在身后的嚷嚷。
等砍完竹子回到家,姜宁正端着盘子从厨房出来。
“回来了?”姜宁弯腰放下盘子,擦了擦手,“一会儿再砍吧,我跟你一起,先去洗手来吃饭。”
卫长昀把新鲜的竹子抱到角落堆着,一边拍衣摆一边去水缸旁舀水洗手。
“二爷的病好些了吗?”
姜宁帮着摆好椅子,“老人家生病是要好得慢些,你别太担心。”
卫长昀擦着手走过来,“还是咳嗽,不过在好转了。”
想到他要去学堂代课的事,又道,“老师担心学堂的课,我打算代他去一个月。”
闻言姜宁一愣,“教村里的孩子?”
“嗯,都是不足十岁的孩子,教的也不复杂,千字文、三字经这些。”卫长昀接过朱氏拿来的碗筷,一一摆好,“不会耽误家里的活。”
姜宁挑了下眉,直直看他,“你怕我不让你去?”
“不是。”卫长昀答得很快,“嫂嫂不会,反而会很高兴我去代课。”
“那你解释什么?”姜宁问他,“是怕家里的活累着我?”
卫长昀点头,没遮掩或者不好意思,“嗯。”
姜宁开玩笑的话还没说出口,又听他先说。
“为了让我安心代课,嫂嫂必定会把一些活自己拿去做了。”卫长昀不加掩饰道:“你只怕自己少做了,让我兼顾不了两头。”
几句话说得姜宁语塞,尴尬地咳了一声。
姜宁不是那种奉献人格的人,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自己揽了,是该给谁做谁就做。
可要卫长昀去代课,他自然是要多分担一些,不然兼顾两头的结果就是哪边都做不到好。
“从前不知道你这般会说话。”
姜宁轻笑一声,没生气也没反驳,“能说会道,的确是个当先生的料。”
卫长昀不解看他,等着他下一句话。
“卫小先生只管放心,该你做的事,一件不会少。”
姜宁眨了下眼,没管卫长昀脸上的表情变化,转身进了厨房,去帮朱氏端最后一道菜。
第28章
卫小先生。
因着姜宁这一句称呼,直到去学堂里给孩子们上课那日,卫长昀都还有些恍惚。
从他五岁念书识字起,漫长的岁月中,他也曾想过有朝一日,能像杨二爷那样教书育人。
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个称呼他“先生”的人,会是姜宁。
永安镇的集市是一旬一集,因为姜宁的扭伤还没好全,卫长昀趁着还有时间,不仅把竹筒砍好晾着,还包揽了大部分捣辣椒面和切土豆的活。
“长昀哥?”
卫长昀回过神,看向叫自己的杨修远,“何事?”
杨修远拿着一卷翻薄的书,道:“这里我有些不太明白。”
卫长昀垂眼看去,发现是千字文中的一句,“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这一句的意思是,不谈论他人短处,亦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远明白了字面意思,却还是没明白为何这么做。
卫长昀看眼外面的天色,如今已经四月,早过了暮春时节,再过不久,就会迎来初夏。
夏日昼长夜短,天暗得也比以往要晚些。
“祸从口出、怨由言生,不知他人经历就妄自议论人家短处,既是狭隘,亦是不尊。”
卫长昀起身,一边和杨修远往外走一边道:“靡恃己长,则是人要懂得分寸,事事夸耀自己长处,一则太过自负,二则太过无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岂知没有人比你更为精通。”
杨修远不过十岁的年纪,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好像懂了。”
闻言卫长昀失笑,摸了摸他的头,“不急,能知六七分,已是不错了。”
杨修远却道:“可阿爷说,你在我这般年纪,已经很厉害了,让我向你学习。”
卫长昀一愣,没想到杨二爷在背后是这样说自己,想起从前苦读的日子,有些怅然。
明年的院试他得比旁人更努力,才能从中脱颖而出,否则便又要再等三年。
若是院试中了,紧接着就是秋闱、春闱。
从前觉得长远的事,竟是也没有多久了。
“回家去吧,今日的课就到这里。”卫长昀收起思绪,看向不远处的杨家,“代我向你阿爷问好。”
杨修远应声道:“知道了。”
卫长昀目送杨修远走了一段路,这才从另一条路往家里走。
另一边,姜宁正坐在小板凳上,拿着勺把辣椒往竹筒里装,打算明天卖十五文一罐。
按照他心里的物价,十五文已经算是很划算了。
毕竟还送一个竹筒呢,竹筒可以当筷子篓用,也可以反复利用,怎么不算是一种消费。
“宁哥儿,明天赶集……”朱氏走到桌旁坐下,一边帮着装一边道:“你还是跟二郎一起去啊?”
姜宁“啊”了声,脑子没转过来,等给竹筒塞好口,才道:“是跟他一起去,之前都我们俩一块,不然这些东西一个人也拿不了。”
朱氏点了下头,眉眼垂着,看上去有些心不在焉,又像是欲言又止,“我是说,你这脚没好,要不我跟二郎一起去,你也好好养伤。”
姜宁疑惑地看着他娘,“好了啊,走起来也不怎么疼。而且不是说了,王三叔他们也要去镇上,他家有驴车,可以捎我们一程,还比之前轻松。”
朱氏抬起头,看了姜宁一眼,微张着嘴,犹豫了会儿,到底还是没说,“那就行,我是怕你脚没好全,又伤了。”
这会儿姜宁总算反应过来了,视线扫了一圈,见小小和小宝在院子里那棵石榴树下玩,才放轻了声音问:“阿娘,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
话音刚落,朱氏的表情倏然一变,眼神变得飘忽。
姜宁一看就知道被自己说中了,肯定是在村里听到了什么。
“阿娘,你是信他们还是信我?”姜宁并没有着急解释,反而问了一个问题。
朱氏一怔,没有反应过来,有些愣神地盯着姜宁。
她这个小儿子,从出生就体弱,一开始姜大志还想家里有个哥儿,日后可以要彩礼,请大夫来看了几回。
哪里知道一直看不好,后来姜大志就不愿意花钱了,不死就成。
朱氏的眼里,姜宁不开朗、寡言少语,却很乖巧,也有一些小机灵,知道在家里怎样不会挨骂。
哪怕偶尔会在她面前撒娇,也很少。
总之,就是和现在不一样。
“我……”
上一篇:反派不洗白
下一篇:霸总生子文里的御用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