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 第179章

作者:蜀七 标签: 励志人生 种田 穿越重生

  周容还在看字,他近来看字看得眼睛疼, 每一个字都要细细思索怎么改, 怎么简化,能让不识字的人都觉得简单, 他深吸一口气:“不去。”

  赵霖:“真不去啊?多好的机会?新朝头一回科举, 考上了多露脸?”

  “状元探花我是不想了,有个榜眼或者进士也好啊。”

  “听说陛下还新添了一个,从进士里选庶吉士, 庶吉士能如翰林。”赵霖早打听地一清二楚了。

  周容挥手:“我忙着呢,我已经是官了,还怎么去科举?你是白身,你自己去, 非拉着人,又不是小姑娘拉手上茅房。”

  赵霖噎住了:“说什么呢?有你这么比的。”

  “算了,我不跟你说。”赵霖翻了个白眼,把整理好的书册搬到另一边去,“到时候我考上了,官比你大,你可别眼气。”

  周容看也不看他:“那下官就提前恭喜赵大人了。”

  赵霖说不过他,只能回书案前继续对字。

  外头因为科举的事忙得不可开交,林渊都不在意,他正在看工匠们做出来的铅笔。

  钢笔工匠们还在研究,但铅笔已经做得不错了,不要小看这个时代工匠们的智慧,他们有时候也有进取精神和开拓心,只要上面的政策鼓励他们进取开拓,他们就能卯足了劲钻研。

  还有纸张的改良,现在的纸百姓买不起。

  尤其是宣纸。

  林渊也着急了一批技术人员改进。

  主要是没有机器,全靠人工,人工也算在本钱里,价格当然就下不去。

  林渊看着铅笔。

  比现代的粗壮,有成年男子一根手指头那么粗。

  林渊问:“还能更细吗?”

  匠人很惶恐,头也不敢抬:“只、只要多花点时间……必然能做得更细。”

  林渊笑了:“做得很好。”

  匠人松了口气。

  赏人是不会当面赏的,都是下去之后再赏。

  把铅笔弄出来的是一对父子,都是心细如尘的人,试验过无数次后才弄出了铅笔。

  等他们回了匠坊,皇上的赏赐就下来了。

  四匹布,十两金子,还有两个玉环和一匹丝绸,别的还有给女眷的金银首饰。

  这些赏赐是公公领着小太监送来的,匠人们的眼睛都瞪大了。

  虽然陛下说做得好有重赏,但谁也没想到是这么重的赏。

  十两金子啊……只要不乱花,都够用一辈子的了。

  更别说别的东西。

  其他人看的眼红,更用心去干自己的活,只要他们做得好,说不定能得到更厚的赏。

  不就做一根小小的笔吗?他们还能做出更多了不得的东西!

  一时之间匠人之间竞争之心大起。

  但这种竞争是良性的,林渊也就没有专门去管。

  除了铅笔以外和纸张以外,珍妮机和也被林渊苏出来了,他记得大概图纸和粗略的操作,剩下的只能靠工匠去完善。

  珍妮机只能算是一个开端,毕竟珍妮机靠的还是人力。

  林渊记得珍妮机之后就有了水力纺纱机,虽然是水力,但需要依水建厂,还需要数百名工人一起行动,直到蒸汽机的出现提供了新的动力,才摆脱了依水建厂的局限。

  蒸汽的原理现代人都很清楚,无非是蒸汽能量转换为机械性的往复式动力。

  林渊是个急性子,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苏出蒸汽机,但有这个念头去就要尝试,没成,也就损失一些钱,还不会很多,成了,那对于整个社会工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并且他最大的优势是,他知道这些原理,也知道蒸汽机的大概构造。

  只要做出一个基本版的出来,就能不停的去修正和改良。

  而最初的蒸汽机制造并不困难。

  几乎整个北京城里的工匠都被林渊集合在了一起。

  这些基础工业设备林渊倒是不担心。

  担心的是电力。

  没有基础的工业是不可能发展电力的。

  电的来源有火力发电、水利发电、风力发电、核电站、太阳能发电、氢能发电。

  这些都需要工业基础支撑。

  林渊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缓一缓。

  至少要有基础的工业设备才能来考虑这些。

  而且他有生之年能给工业设备打下基础就已经很不错了。

  珍妮机面世的很快,工匠们原先都是做纺车的,都是纺布,有了图纸之后触类旁通,一通十,十通百,除了珍妮机以外,还有配套的飞梭。

  飞梭能加快纺线,珍妮机能加快纺布,效率对比传统纺织业来说提高了不止三倍。

  但飞梭还是叫飞梭,珍妮机却要换个名字,林渊取的简单易懂的,就叫纺布机。

  这些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工业,只能算是手工业。

  动力还是来源于人力。

  东西做好了,但怎么让老百姓用就成了一个问题。

  林渊最后还是叫来了杨少伟,让他把图纸宣发下去,各地都要有,也都要做,还要推广下去。

  杨少伟闲了这些时日,早闲得全身不自在了,有了活干,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他虽没有娶妻,但红颜知己还是有的。

  他不懂纺线织布,拿了图纸去请教知己。

  知己得知这纺布机和飞梭能让织布的效率提高三倍不止,整个人都傻了。

  织布是个辛苦活,纺线也一样,多少人把眼睛用坏了,到了中年天一黑就看不清东西。

  但小户人家的女眷们大多都靠纺布贴补家用。

  能有这样的东西,她们也不必受以前那样的苦了。

  知己落下泪来:“早先知道陛下怜爱子民,如今奴家才算明白了。”

  杨少伟派人奔赴各地,马不停蹄的派发下去,各地的木匠就有活干了,朝廷包吃包住,还给月钱。

  打出来的机器纺布机每个村都能分到一台,飞梭也一样。

  图纸也挂在了公告栏上,人们可以随意去拓。

  高邮的李子村就是十里八乡里最先分到的村子。

  李子村里的村民不姓李,他们村的李子年年长得都好,所以才叫这个名字。

  织布机送到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出动了,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看怪物一样看着这台织布机。

  “好大啊……”

  “就是不晓得咋使。”

  “跟咱家的一样使吧?”

  好在朝廷还派了人下来,教她们怎么用。

  村里会织布的女人不算少,高邮毕竟比其它地方富裕,女眷们早早就在家买好了纺车,多织点布,虽然不知道现在的税能不能用布抵,但只要织的出来,不管多少肯定有得挣。

  “嘿呀!这么多!这么快!”

  “那纺线的也厉害呢!咋那么多!”

  李子村的村民看了一天热闹,女人们个个都上手试一试,手一开始动就完全不想停下来。

  但村里就这一台,想要就自己去城里拓了图纸找木匠定做。

  可木匠现在都在府衙里呢。

  这时候就显出商人的本事了。

  他们发现有利可图,就连忙拓了图纸去做,连夜赶工,朝廷的织布机刚发下去,商人就开始叫卖了,他们也问了商会,现在商会跟朝廷是连在一起的,朝廷的意思商会也清楚,便没有禁止他们去卖。

  一台织布机就要二两银子。

  对普通百姓来说根本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但架不住高邮百姓有钱。

  高邮产盐,不仅产盐,商业也很发达,泰州富裕,高邮就是泰州所有地区里头最富裕的地方。

  商人们的第一批货很快就销售一空。

  商人们自家找来的木匠不够用了,就开始打外地木匠的主意,但外地木匠也被当地的官府征召了,于是商人们就去找木匠的徒弟和儿子。

  木匠忽然成了一个被追捧的职业。

  不少家庭都准备着以后送儿子去学木匠的手艺,说不定能带着全家发财。

  现在一个能做织布机的木匠,一个月能拿两钱银子,这还不是最高的。

  要是能当大师傅,一个月五两都有。

  还有商人,自己找人做织布机,然后盖了屋子,再请女工人来做工。

  为什么不请男的?因为织布机对男女要求区别不大,女工人还比男的便宜,那当然是选女的。

  当还在卖织布机的商人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个单姓商人已经占得先机,他自家就有卖布的铺子,自己又织布,中间少了许多需要打通的环节,自然挣得盆满钵满。

  百姓们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天下虽然才稳定了没几年,但他们已经充满了勃勃生机。

  穷的还是穷,但饿死的情况已经非常少了,开荒种地,土豆和红薯填饱了穷苦人的肚皮。

  人们的目标从不被饿死变成了能过更好的日子。

  织布厂一个个的建起来,林渊也没有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