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 第28章

作者:蜀七 标签: 励志人生 种田 穿越重生

  只是朱元璋的运道,比陈友谅更好。

  和当皇帝相比,他在战争领域的优势更加强大,许多人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但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多,可朱元璋就是能真人演绎这句话的意思。

  在他经历的许多重要战役中,朱元璋的决策几乎和所有人背道而驰,但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林渊顾忌的是,如果刀哥为正,那么在关键时刻,他因为大多数的人意见而否定朱元璋的建议,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他不知道朱元璋以后会不会像历史上一样成为郭子兴的手下,但是现在,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如果朱元璋真的要走,他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做。

  林渊冲杨子安说:“走一步是一步。”

  杨子安虽然不知道林渊想的是什么,但他从林渊的眼神中看出了林渊的坚定。

  “四弟。”杨子安坐到一旁,无奈地叹了口气,“为何如此心急?”

  林渊愕然。

  他该怎么说?如今已经是至正九年,距离刘福通起义还剩两年,而此时的方国珍已经降于元朝,正等待时机复反,徐寿辉也是两年后起义。

  时间不等人,兵荒马乱的日子近在咫尺。

  如果没有武装力量,怎么在乱世中立足?

  “方国珍的事,二哥恐怕不知道。”林渊说道,“去岁,一名叫菜乱头的人反元,有人告发方国珍与此人勾结,方国珍便杀了此人,逃入海中,聚千人起义,夺了海运漕粮。”

  杨子安自然不知道这件事,他专注的看着林渊:“然后呢?”

  林渊又说:“他俘行省参政朵儿只班,请降了。”

  “如今民间民谣,二哥可曾听过?”林渊忽然转了话头。

  杨子安:“什么?”

  林渊:“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杨子安反复的念着这民谣,最后悠悠地叹了口气:“元朝,气势已尽,大势已去了。”

  “举起反旗的人,只会越来越多。”林渊认真的看着杨子安,“我们必然也会举旗。”

  杨子安:“四弟,你若有事吩咐,为兄但凡眨一下眼睛,便不叫杨子安。”

  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培养一支武装部队,就必须要下本钱。

  林渊也不指望一百人的军队能干出什么事儿来。

  招贤纳士,肯定是要做的,但不是现在,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身的军事实力提高。

  人数是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如今庄子里壮年男性共有一百四十名,但庄子还得种粮食,这也是需要人手的。

  林渊越发觉得人少。

  他对杨子安说:“二哥,我得让人出去一趟。”

  他得去找人。

  杨子安:“哪里去?”

  林渊负手而立,看向窗外的远方。

  “泰州兴化。”

  他要找到找张士诚,找到史书记载中的“十八条扁担”。

  此时的张士诚应该还在盐场。

  林渊想要积累实力,在必要的时候,攻下兴化。

  而张士诚他们就是领路人。

  此时的张士诚应该还在压迫之下,在缝隙中生存,带他们离开的可能性很大。

  “叫谁去?”杨子安忽然说,“你不能去。”

  林渊也知道自己现在不能去。

  他去了,庄子就会乱。

  毕竟现在庄子里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只听他的话。

  “我去。”杨子安站起身来,“我虽不知你为何如此看重朱重八,好叫你知道,我杨子安也不是吃白饭的人。”

  林渊本来也正头疼人选,现在杨子安主动站出来,他思考一会儿以后,确实觉得杨子安是最适合的人选。

  别的不说,杨子安有文化啊!

  而且也不是书呆子,更重要的是,杨子安知道变通。

  林渊:“二哥,这件事就托付给你了。”

  “到时候记得去白驹场,寻一个叫张士诚的人,若能带回来最好。”

  杨子安:“此人有何特殊之处?”

  林渊不知道怎么解释,只能说:“多年前曾有一面之缘,想来他如今过得不算太好。”

  这下杨子安明白了。

  他觉得是林渊再次善心发作,不过杨子安也习惯了。

  总之,这个答案是把杨子安糊弄了过去。

  既然说要练兵,自然得着手安排,一百四十多壮年汉子,挑了一百人出来,虽然现在还没有炼铁,但是包括之前杨子安缴匪时带回来的砍刀,以及刀哥和朱元璋抢来的武器,给这些人装备是足够了。

  练兵不是件简单的事,林渊懂的不多,在现代的时候也就知道当兵得做体能训练,还有纪律性和服从性。

  朱元璋虽然是将才,但现在的朱元璋也才刚刚起步而已,他管的最多的,应该是地主老爷家的牛,管人还是头一遭,虽然雄心勃勃,但是管了几天,还是没管出个所以然来。

  毕竟这些人要么是走夫,要么是农户,没当过兵,更不懂什么是纪律性。

  于是林渊就只能自己上阵了,反正照本宣科,能成当然最好,不能成就再想办法。

  最先要练的是服从性,先有服从性,才有之后的一切。

  林渊站在搭起来的台子上,对下头的人说:“我喊冲的时候,你们就冲向我指向的地方,明白了吗?!”

  下面的人大喊:“明白!”

  行……不管他们到底明不明白,反正只要看得懂手势就行了。

  林渊这天基本就是叫他们到处冲了。

  冲到最后,这群人没了力气,瘫坐在地上,却被刀哥和杨子安强行喊起来,继续跑。

  到了第二天依旧如此,连续一周都是这样。

  到了第二周,当林渊举起手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盯着他的手,当他指向某个地方,还没有发出号令,他们就已经冲过去了。

  服从性其实是很难培养的,林渊现在做的,是让他们形成条件反射。

  身体比大脑先一步完成指令。

  然后才是让他们拿起武器,不过他们的攻击对象是不会动的树桩子。

  林渊指向哪边,他们就朝哪边砍,直到树桩被砍倒为止。

  这样一天天机械性的训练,这些人的服从性倒是增加了不少。

  朱元璋跟林渊坐在一起,两人在夜空下谈心,倒是很有那么点闲情雅致,朱元璋问道:“东家,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法子?”

  他怎么就没想到呢?

  林渊想了想,说道:“书上看来的。”

  朱元璋瞪大眼睛:“书上还说这个?”

  林渊笑道:“孙子兵法。”

  朱元璋叹了口气:“常听人提起,却难得一见。”

  在这个时代,书籍是奢侈品,被上层垄断,下面的人连字都不认识,更别提念书了。

  朱元璋虽然识字,但他的字是在皇觉寺里识的,寺里的书,自然不可能有兵书。

  兵书的重要性不用赘述,历朝历代只要是脑子正常的当权者,都不会放任这种书在民间扩散。

  林渊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子,朝廷管着这个,正常的很。”

  朱元璋不明白:“为何?”

  林渊:“历朝历代,重文轻武的多,为何?”

  朱元璋认真思索了一阵:“从武若无战乱,难以建功立业。”

  林渊笑道:“太平年间,武力强盛的是少数,但凡皇帝,大多是沙场起家,怕的就是如同自己推翻前朝一样,再被新人推翻。”

  “然而如同宋朝,空有钱粮,不过是待宰的猪羊。”

  “读书人多,就安定。”

  朱元璋不解:“许多读书人不事生产,靠祖产维生,阖家供养都不一定能当官,这又是为的什么?”

  林渊记得自己以前看过这个问题,下面还有大神的讲解,便依葫芦画瓢:“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叫他们拿锄头都拿不动,又拿什么造反呢?他们不必生产,只要读书的读书,种地的种地,行商的行商,天下就能太平。”

  “你要是皇帝,你能容忍下面能人辈出吗?”林渊又问,“你要是皇帝,你就不害怕哪天这些人聚众推翻了你?”

  “上头的人,把百姓当做牛羊。”

  “官员当做牧羊之犬。”

  “皇帝就是羊犬的主人。”

  林渊冲朱元璋笑笑:“其实这个说法没错。”

  朱元璋看着林渊。

  林渊又说:“上位者的仁慈,有时候才是一种残忍,国就是个巨大的羊圈,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自然太平。”

  朱元璋忽然问:“东家,你也把庄子看成羊圈吗?”

  林渊一愣,他怅然地看着夜空,摇头叹道:“若真有那么一天,我就不是我了。”

  皇帝是老虎,一山从来不容二虎,所以多少皇帝在上位后,把跟随自己的老部下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