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眠琴柳岸
姜羽从怀里取出一份奏折,呈给燕侯:“请殿下过目。”
燕侯放下手里的折子,将姜羽的接过去看了看。
姜羽写得挺详细,且条分缕析,主要是根据荀书留下的东西,以及赵狄那儿学来的经验,他再结合燕国的情况,写出来的。
由于内容多,所以燕侯很看了一会儿,看完之后,他略有些讶异地抬起头,说道:“寡人还以为你不会如你舅舅一般激进,没想到你这写的,比你舅舅更激进。”
“从爵位到土地,从中央到地方,从贵族到平民,如此完善细致,花了不少功夫吧。”
姜羽道:“臣不过是拾人牙慧,这些大都是从舅舅以及晋国,和其他各国变革的经验中学来的,臣只是稍加修改而已。”
“这么改,若是能改成功,倒是好,叫怕就怕在……不成功,反倒闹得整个燕国一团糟,还激起了那些老顽固们的反抗。”燕侯道,“寡人虽支持你,但你要知道那些老顽固,一无理取闹,撒起泼来,寡人也拿他们没辙。”
“臣知道。”姜羽道。
“况且,”燕侯深深看着姜羽,“从你父亲,到你舅舅,这结果,你还如此激进,就不怕死吗?”
姜羽道:“臣当然怕。”
燕侯看着他。
“但臣以为,总是要有人来做的,不是臣,也会有下一个人。父亲与舅舅都为此弹尽竭虑,姜羽自然也该为此出一份力。否则他日九泉之下,臣有何颜面面见先人?”
“说得好!”燕侯拍了一下腿,“若是燕国在寡人手里日益衰落,寡人又有何颜面去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呢?”
“殿下认为臣激进,臣却觉得是殿下仍旧不够强硬。”姜羽道。
“哦?”燕侯侧目。
“那些老臣之所以敢在殿上如此放肆,不就是仗着殿下的宠信,不愿意轻易拿他们怎么样么?如此恃宠而骄,罔顾皇恩,心中只有眼前的利益,却不放远未来,与殿下以起筹谋兴国之大计。如此,可是为臣之道?”
姜羽一语点醒了燕侯。
“臣以为,殿下需拿出铁血手腕,让天下都看到殿下变革之决心,绝不是空口说说而已!”
“你以为,该如何是好?”燕侯问。
“倘若他们要以头抢地,撞柱而死,便让他们撞。臣倒是要看看,这些惜命的老臣,是否真有那个胆识,各个都如此有血性。”姜羽的眼中流露出些许冷意。
“可他们都是国之栋梁……”
“殿下,”姜羽言语铿锵,半点不客气,“恕臣直言,这些大人们食官家俸禄,食邑千户万户,世代袭爵,可他们如今的所作所为,是否真能配得上这些封赏,犹未可知。殿下若担心无人可用,大可向天下招揽贤士,不问出身背景,只凭才学。如此,自然有人愿意追随殿下,思变革之大计。”
第126章
姜羽耍嘴皮子一直都挺厉害, 燕侯被他的一席话也激发了血性。
姜羽继续道:“若是畏首畏尾, 掣肘于这些老臣, 殿下的兴国之大业, 便也难以进行下去了。”
“何况,臣也并非一味激进。过于激进, 急功好利,其实于改革无益, 因此臣的意思是,不求快,但求稳。但凡改革进行到哪一项,到哪一个地方,务必要确保发下去的政令是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的。”
“有理。”燕侯道,“一味求快,只会适得其反。”
“而这些老臣……毕竟也是为国出过力的, 不能太过,但也不能太纵容。”
“殿下英明。”姜羽道。
和燕侯又聊了一下改革的细节之后, 姜羽又被留下用膳, 至晚方归。
回到家时, 戚然明不知道从何处翻出了去岁秋那支破竹笛, 正拿着把玩, 还吹了两下。
见姜羽进屋, 戚然明便抬头对他笑道:“这东西你还留着呢。”
“这可是我们共患难的证明,自然要留着。”姜羽道。
戚然明笑道:“当初我伤重,笛子也是随手找的竹子随意做出来的, 太过简陋,音也不准,你若喜欢,我再给你做一支更好的。”
“我有件更重要的事交给你。”姜羽道,“这种小事便先放着好了。”
“有事交给我?”戚然明一下来了兴趣,问道,“何事?”
他一直想给姜羽做什么,却始终没有机会。
姜羽道:“今日殿下向我请教招贤纳士的良策。”
“你说了什么?”戚然明问。
“我给殿下讲了千金买骨的故事。”
“千金买骨?”
“对,”姜羽知道这世界没有千金买骨这个典故,便解释道,“说是有一个君主,想花千金买千里马,却几年也没买到。”
“君主的一名侍卫奉命去买马,却买回来一匹死马。”
“那他不被斩头么?”戚然明问,姜羽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新鲜事物。
“是啊,君主很生气。”姜羽说,“不过这时候侍卫说,倘若世人见君主您连死马都愿意花重金,自然也有人会把真正的千里马献上。”
戚然明:“这与招贤纳士有什么干系?”
姜羽道:“贤士便如千里马,这买马的君主便如咱们殿下。”
“你的意思是……”
姜羽道:“所以,我想向殿下举荐你。”
“我是那匹死马?”戚然明挑眉。
姜羽:“你只是出身低些,论才能,不比任何人差。”
戚然明笑道:“现在再说好听的话可晚了。”
“这么说你同意了?”姜羽问。
戚然明想了想,说道:“我想必并不适合官场。”
“不用担心,”姜羽道,“你无需去逢迎任何人,不需要圆滑世故,我给殿下挑的人,是要干实事的人。”
戚然明:“可我也不懂你们改革的这些东西。”
姜羽:“上次在高阳之战之中,我看你对兵法似乎很熟稔?”
“谈不上熟稔,略知一二。”戚然明道。
“韦伯勇你还记得么?”姜羽问。
戚然明点头。
“我看他不错,而且你们俩也认得,”姜羽道,“你便与他一同领兵,你武功好,不会有问题。”
“如今燕国的军队大部分被贵族控制在手里,可贵族大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上了战场,空有智谋,没有血性。我打算学秦国,以军功为封爵的标准,以你在高阳之战中的军功,足以得到不低的封赏了。”
戚然明笑了笑:“既然你说可以,那便可以。”
翌日,姜羽便向燕侯举荐了戚然明。燕侯见戚然明虽脸色不好,但目光坚定,举手投足颇有章法,像是武艺高强之人,而他问及兵法与从军作战诸事宜,戚然明也对答如流。
姜羽又向燕侯讲了戚然明在高阳之战中的军功,燕侯更是大喜,立刻给戚然明封了二等爵位——在姜羽呈给燕侯的奏折之中,提到了论军功行赏的制度,爵位共分十等,有功者不论出身地位,皆可封赏。
而戚然明便是一个例子——戚然明本身是奴/隶,得姜羽举荐,又在高阳之战中立功,便立刻封赏。
如此一来,燕侯论军功行赏这一举措,便得到了国人的信任。
论军功行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任用军官的制度,亦能激发士兵战斗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燕国军队的战斗力——这在秦国的变革之中,已有体现。
此外,燕侯还赐了戚然明一套金碧辉煌的宅邸。又应姜羽的提议,在沂水之畔筑了一座高台,在高台之上放了黄金千两,以招纳贤士。
当然,这个过程中不乏反对的声音,可燕侯十分坚定,无论那些老臣说什么,都没有动摇。
正当燕侯看着天下贤士尽入他麾下之时,晋国传来消息。
消息称,赵狄和石襄入洛邑面见了天子,请求周天子封他们二人为诸侯,将晋国国土一分为二,变为赵国和石国,由赵狄和石襄二人任诸侯王。
赵石二人实力雄厚,周天子不敢得罪他们,又愿意做这个顺水人情,便同意了,将赵狄与石襄二人进行了分封。原来的晋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赵、石两个异姓诸侯国。
得到消息,姜羽总算暂时放下心来。分裂后的晋国与当初的晋国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两人斗了这么许久,初立国,国内必然是百废待兴。想要壮大到能与其余四大诸侯国相比,还需要时日。
在这消息刚传出来不久,便打南边又传来一个消息——楚国向郑国发兵了。
失去了晋国的威胁,楚国北扩的野心愈来愈不加掩饰,如此肆无忌惮地进攻郑国,既是对他北扩决心的昭示,亦是对秦国的挑衅。毕竟,去岁秦郑自联姻以后,关系便日渐亲厚。
甚至姜羽还得知了一个不确切的消息,嬴喜之所以能从曲沃逃出,排除赵石内斗顾不上他以外,也有郑国干预的缘故。
听到楚国攻打郑国的消息,姜羽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只是一个开端。在郑国以后,楚国与秦国必有一战。
两大诸侯国的斗争,不知会发展到什么的地步。
而不管楚国此战是输是赢,楚侯都不会善罢甘休。
年初楚国要求召开的盟会,眼看着日子便要到了,这盟会期间不知又会发生何事。
在天下局势风云变幻之际,由姜羽领头进行的变革,也愈演愈烈。
荀书生前,十分激进地想要废除掉贵族的爵位采邑世袭制,削弱贵族特权,以及变革土地国有制。对此,姜羽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而是突然转向了赋税徭役、农耕这些方面。
原本被荀书搞得胆战心惊、愤愤不平的众官,见姜羽的改革力度似乎比荀氏要小点儿,斟酌一番便同意了这改革。
比起丢掉爵位,拿些银两去奖赏耕织及垦荒,已经不算什么了。众人纷纷感叹睢阳君会做人。
不过,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紧跟着赋税徭役,姜羽就把矛头直指向诸卿大夫的封地与采邑。姜羽想要变革地方官职,全部统一为两级地方,即郡县。而这则直接触动了世袭爵位者的采邑,要他们把采邑分出来,有郡守和县令掌管。
姜羽这政令才打下去,翌日朝堂上便有官员开始哭天抢地,说自己为国如何如何,如今竟要被夺去采邑,说姜羽狼子野心,竟把主意打到了采邑的头上。说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自古之礼,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废。
被姜羽带着的那一批新晋官员以及先前的改革派,一起一顿喷。喷得他们几欲撞死在殿上。说什么国君被奸人蒙蔽,他们不能眼看着燕国毁掉,哭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惊天动地。
燕侯见此便轻飘飘道:“将人送回府,让他儿子看管。倘若再寻死,便给他儿子以谋逆罪论处。”
让他们死也不敢死。
如此,郡县制便慢慢地开始在民间推广。
而郡守和县令则从中央,由国君亲自调派,选择有声名、有才干的官员任县令,再选择一些新招揽、尚无实际政绩的做县丞,低级军功者为县尉。
如此一整套的地方制度,在整个燕国看起来,实行颇有难度,每一日都有老臣在金殿上泪洒台阶,想撞死在柱子上。
姜羽的改革主要涉及世袭制、军功、农耕等七个方面,如今才只主要推行了论军功行赏,以及郡县两级的地方制度,便已经让如此多人跳脚。
以至于戚然明每一天都担心,姜羽会有一天像他的舅舅以及父母亲一样,重蹈覆辙。
——自姜羽向燕侯举荐以后,戚然明亦有资格上朝了。但他不爱发言,更遑论主动上前上奏了。
不过,据姜羽了解到,戚然明去军营的第一天,有人不服他,当众质疑他不够格。这些人当然以旧贵族为首,认为戚然明是个奴隶,没资格带兵,连原本是平民的韦伯勇都不如,却被戚然明靠着一手无人可与之匹敌的剑术,当场被征服了。再也没有人敢说一句戚然明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