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枝
文中批判的是叶氏秘卤的经营模式缺陷,而不是叶氏秘卤本身的味道与品质。更重要的是,在稿件最后赵安以“赵季安”的身份承诺会继续关注此事。
就算短时间内,读者、食客们对于叶氏秘卤充满失望,但是“赵季安”也有办法大幅度的挽回叶氏秘卤的名声。
当然前提是尊重于事实,并且自己的父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爸妈,我们就赵季安的说做吧。”
“可是要怎么给客人们道歉呢?”
赵父还是有些良心难安。
“那就刊登在报纸上。”
报纸的广告位甚至版面是可以购买的,毕竟报纸就靠这些收入盈利。
赵父想了想《蓉城日报》的影响力,以及很多食客都会关注《蓉城日报》,毕竟他们当初就通过日报上知道了叶氏秘卤。
于是第二天,赵父便来到了蓉城日报大厦,然后咬着牙花了一整个月的收入,购买一个位置足够显眼并且也足够大的地方刊登道歉信。
主编认为这件事有很高的关注度,读者们会愿意了解这件事情的后续,所以便把道歉信刊登在了生活版的正版面之中,而非夹缝或者角落的广告栏。
“道歉信
本人叶氏秘卤店主,向所有的食客致以最真挚的歉意。因为自身管理漏洞,导致在部分连锁店中出现了出售非叶氏秘卤菜品的情况,让诸位顾客遭受欺骗与损失。
本店不会再向原叶氏秘卤连锁三店与四店提供货源,并且解除合作协议。
本店承诺会尽快建立相关的管理、监督体系,切实保证各位顾客的权益。还请各位监督。
叶氏秘卤总店”
道歉信当然不是赵父写的,既然收了赵父的钱,编辑们自然会帮赵父拟写道歉信。
而生活版的主编也品尝过总店、一店、二店的卤菜,知道叶氏秘卤的味道、品质并没有任何下滑,只是管理上出现了纰漏。
所以在安排这件事的时候,有让下属写得稍微偏向叶氏秘卤一些。毕竟他也不想这么好吃的一家卤菜店,就直接倒闭了。
不过再怎么委婉、偏向,叶氏秘卤的生意也明显出现了下滑。
好在叶氏秘卤的回头客一直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清楚叶氏秘卤这三家店的味道和食材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所以继续在叶氏秘卤进行购买。
否则换其他饭店食铺,肯定会出现断崖式的亏损。
赵达和王怀德对于生意下滑这件事也没有什么抱怨,因为他们也知道既然用了叶氏秘卤这个招牌,那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
更何况本来就是自家亲戚,还帮助自己良多,他们都很支持赵父赵母的决定。
与此同时,赵大伯和赵三伯家农作物也逐渐成熟了。
土豆的成长也就三个月到四个月,现在已经可以开始给叶氏秘卤提供土豆了。而莲藕和辣椒再等一个月也差不多。就连腐竹也有大伯母和三伯母帮忙制作。
趁着生意稍微淡下来的这段时间,赵父回下东村敲定了运输的事情,一条全新的国道已经修好,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运输到蓉城。
在解决了素菜来源之后,赵父和赵母都轻松不少。这种轻松指的是卤菜摊事情稍微少了一点,但二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那就是“学习”!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赵父赵母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们知道了想把连锁店做好,仅仅会制作卤菜、会挑选食材是完全不够的。
回过头来看之前叶氏秘卤的成功,有太多的幸运之处了。但也仅仅到此为止,如果再犯一次错误,那叶氏秘卤可能会直接倒闭。
现在叶氏秘卤就是他们家收入的保障,如果不好好经营,那家里未来的生计怎么办?
赵父赵母其实一开始是想按照赵季安那片报道中的建议进行整改,但是他们发现自己连别人在说什么都无法理解。
什么叫做成立公司?什么又是签订合同、约束双方的义务与责任?制作的统一、标准化又是什么?还有哪些属于专业人员……
夫妻二人一头雾水,哪怕已经很多年没有学习过了,但是二人还是毅然决然地强迫自己开始学习。
不过夫妻二人都只有初中文文凭,都没有资格去夜校学习。同时主要教授高中知识的夜校也不适合二人。
二人只能选择通过买书进行自学。
自学本来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就算一个人有足够的毅力坚持,但是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也很难在茫茫书海之中准确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
还好有赵安的存在,他在看到赵父赵母下定决心学习的时候,便提出按照“赵季安的建议”进行学习——
赵季安说了什么建议,就先把这些知识弄懂,然后再围绕这些知识进行扩展。
这个时候赵安已经结束了初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再一次获得年级第一的赵安在学习方面的意见特别有说服力。
赵安主动承担起了帮二人挑选书籍的任务,后来赵安又提出自己对于这些知识也很感兴趣,便开始和赵父赵母“一起学习”。
他在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着自己的父母。
1993年12月,华夏刚刚通过了《公司法》,再加上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让夫妻二人对于公司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他们已经定下目标,要让叶氏秘卤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司。
只不过94年关于企业的经营之道,尤其是连锁店、餐饮行业发展的书还是太少了。
赵安不知道该如何向父母传递这方面的知识。
他现在找的都是一些有关于现代化工业的书籍,尽可能让自己的父母接受“食品工业化”、“生产自动化”这些概念。
为了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赵安往蓉城日报、 SC日报投递了好几篇相关的文章。
因为之前的事情,赵父赵母已经养成了报刊的习惯,特别关注赵季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