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门庭 第157章

作者:青山见晓 标签: 豪门世家 天之骄子 历史衍生 正剧 无C P向

赵谦满头热汗,双手捧出官印,高颂天子圣明,以表示诚心退避。

王允与杨彪缓缓起身,相互一视,彼此明心。

让官是真心,逼迫赵谦自然也是真心,看似三公位极人臣,却还有一个位置,更加危险总算没让天子封了荀含光为大将军。

三公彼此尚相制衡,大将军才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若赵谦真不愿让,他们也宁可一时舍去职位,只要不让荀柔为大将军,毕竟三公易罢,不过流云,大将军却是军职,天下正乱,正是用兵之时。

荀攸沉默的跪坐席间,神色并未像荀忱那般欢喜,只淡淡将殿中众人眉眼官司尽收眼底。

片时散朝,赵谦与王允、杨彪好生在殿门作别,彼此友善含笑,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心知日后自己族中子弟仕途能平坦一些。回家写下辞呈,递交官印,知道今生仕途就此为止,面对垂泪的老妻多少还是有些失落惆怅,但也无可奈何。

另一边,与前太尉赵谦作别后的王允,和杨彪碰了个头,然后去往御史台。

御史大夫荀公达,对其到访并不惊讶,礼仪周全的请王子师上座,命人送来水饮。

王允先客气的问候荀爽病情,又表达了一番对荀柔幸存的欢喜,见荀攸仍然一副沉闷的形容,知道对方一向如此,便也不再藏着掖着,直言道,“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荀中丞以为如何?”

“孔子圣明。”

“昔年,我为豫州牧,与君家常有往来,自知荀氏谦谦君子之第,恪守人臣之道,然先帝不明君臣之理,”王允摇摇头,推心置腹,“使含光年少便登人臣之极,又才智聪慧,必多有功劳,将来封无可封,进无可进,如此于含光,与君家,绝非好事。”

“小叔父必有主张,攸不敢妄言。”荀攸垂眸。

对方不乐教,王允自然不愉,“高祖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荀含光不守臣节,不怕为后世非议吗?”

“王司徒高见,不若等见到太傅,当面对峙如何?”荀攸起身一揖。

这是送客之意,王允憋了一口气,但此处是宫中,他顾念着风度,怒不能发出,摔袖而去。

谒者仆射钟繇在殿角远远见王司徒含怒而出,在原地立了一立,等对方走远,这才进殿。

荀攸正要提笔书写,当即抬头,见是他,道了一声“请坐,稍待”,继续手下不停。

钟繇与他本是好友,不必拘礼,自己坐下,提壶倒了一盏甘酿,准备慢慢饮了等待。

却见荀攸飞快的几笔写完,接着便亲手封匣,叫来亲信立即送出,这才与他交谈,“何事?”

“天子命卿准备仪仗,他要亲至郊迎含光。”钟繇放下盏,

荀攸抬眸,看了一眼好友。

“是我向陛下进言。”钟繇道,“我知此事本该由光禄勋负责,只是黄琬向来与杨氏同气连枝,含光携功归来,他们说不得要生波澜。”

荀攸拱手,“多谢。”

他虽不以郊迎仪式重要,但也不想有人从中作梗。

“不必,”钟繇摇头,“对了,天子似有封王之意,公达要早与含光沟通。”

荀攸点头,以对王允完全不同的语气向钟繇道,“我已致书小叔父,不过以攸之见,小叔父定能辞谢不受。”

王允想逼荀氏来压含光拒绝封王,未免太小看含光,也太小看荀氏了。

“如此我也放心了,”钟繇露出松了口气的表情,“非是我不信含光,封王……实在不寻常。”

荀攸默然。

大汉至今四百年,只有王莽篡权的伪朝,再没有异姓封王,连钟元常这般与他家亲近,听闻此事都心生波澜,更遑论其人。

钟繇感叹一番,又问起,“方才王子师所来何事?”

“正为此事。”

钟繇恍然,继而皱眉,“听说近来三公府中颇有传言,要追封袁隗,招袁绍回朝,也不知真假,若果真如此,他们未免……”

他摇摇头,说不出个具体。

荀攸不留情,淡淡一词,“愚蠢。”

钟繇总结不出,若荀柔在此,却能一语道破:矛盾。

这不只是冉冉升起的荀柔代表的新兴势力,与王允、杨彪代表的旧势力的矛盾;

更是数十年来被压制排挤的地方士族,与长久盘踞中央的世家之间的的矛盾。

当初灵帝所希望激发的矛盾,在其死后一年,以他完全未曾想到的方式产生,也将以他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向发展。

很巧,荀柔在写的一篇新文章正是《论矛盾》。

四民论需要更多的深入调研与考察,而矛盾论主要是理论。

原文是不用想了,他不可能有那么神能背下来,还几十年不忘,但几个关键考点他还记得

永恒的对立与统一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绝对的斗争性与相对的一致性。

用这个时代习惯的语言和方式阐释它们,花费了一些时间,但与之前一篇相比就简单许多。

沉稳的脚步声响起,荀柔抬头,看见沉默的堂兄走进屋来。

皎如玉树的青年放下手中叠好的文章,在榻前再拜行礼。

荀柔没有阻拦,知道这是表明态度与立场。

果然,荀彧起身后,将手中的文章递给他。

荀柔展开。

堂兄并未在原文上修改,而是另外起笔誊写了一篇。

世家兼并土地,学门争斗之类刺激的内容全被删减了,只剩下最简单的框架和对相应阶级的阐释。

荀柔从头看过一遍,发现这篇文章竟更接近他曾经读过的那篇原文,不是说具体内容,而是整体结构,文辞是这个时代的风格,却更加简洁、清晰、冷静。

斗争性也减弱了,刺激性减弱了,斗争更隐蔽了,但能读懂的人,仍能从中看出其中不死不休的冲突。

如此就够了。

荀柔郑重感谢堂兄,给他这篇文后续写作提供了更好的参考。

次日,荀攸从长安传信到达了雒阳。

信中没什么问候寒暄,内容简单粗暴,不过一排:王允传凉州韩遂、马腾入京,速归。

荀柔看完,伸手将字条递给荀彧,“看来,不能等曹操了。”

琥珀色的眼瞳轻轻一扫,已将短短一行字看进心头,同时微微一愣。

含光的文章,竟这样快就被印证。

“粮草钱帛已装运妥当,明日收拾修整,后日出发。”荀彧心中虽担忧堂弟病情,却未再开口。

第168章 尊卑之礼

堂兄说隔日启程,荀柔却仍嫌不够快。

马腾、韩遂在过去数年表现出的野心与能力并不如董卓,但半年之间,董卓为天下野心家做出一个良好的示范,让所有人意识到,那威严的宫阙,似乎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入城、未入城,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关键是时间,他需要比他们更快到达长安,将之拒于宫城之外。

荀柔点了段煨、张绣与贾诩,让前两位点一千精锐骑兵,再带上五日之粮,弃辎重,轻装赶路,让堂兄领其余兵卒与百姓压阵缓行。

这个命令当然不是随便下的。

荀柔十分清楚,自己如今在军中毫无威信,必须依靠其他力量指挥,选段煨是因为此人固然心思复杂但怂得彻底,点张绣一方面因为他性情单纯,另一方面是将其与之叔父张济分开,张绣性情单纯,但张济却有些滑头,不得不防。

至于贾诩,又是另一回事,不知要面对的情况如何,他需要一个能商量策略的人。现在能作谋士的只有俩,他哥荀彧和贾文和,堂兄是他如今最信任的人不能只作谋士,押送辎重带领百姓也是重任,所以,也只有贾文和了。

派人唤来嘱咐,三人自然全无异议,领命各去准备不提。

“文若不必急行,如今春夏之际,黄河上涨,函谷一线地势狭窄,你带着辎重,走河内,虽绕些远路,但更为稳妥。”

骑兵先行,离别之时,荀柔担心堂兄着急,特意在军前叮嘱。

荀彧眉心一蹙,知道堂弟好意,更明白此处不是争辩之地,他深深望了荀柔一眼,所有担忧化为俯身长揖一礼,“望君保重。”

比起大队人马,含光伤病未愈,独自领着三个曾跟随董卓的叛将,急行前往阻拦马、韩才是真正凶险。

但堂弟已决心担负江山重任,将来面对的困境,只会比这更加艰难数倍,以这般看来,如今这又不算什么了。

“君亦保重。”荀柔拱手回了一礼,垂眸注视着堂兄佩玉随动作起伏轻摆,“我先行一步,在长安等兄长来。”

“叔父,我”荀襄忍不住开口,想要带人跟从,却被荀彧低声喝阻。

“荀将军,军令如山!”

荀襄一惊,顿时噤口,对着亲叔父她还敢力争几句,但堂叔向来在小辈之中极有威严。

荀柔仿佛没有听到侄女说话,他转身扶着贾诩的手臂,登上马车下令起程。

赤色旗帜在风中猎猎张扬,骑兵上马,驷马之车渐渐消失在军队之中。

荀彧回身,招呼荀襄跟着自己,然后挨个巡视几处营寨收拾整理的情况,虽然不比含光急切,但也不能拖延,明日剩下的大队人马也要启程。

待一切安排妥当,他才带着荀襄回到营帐。

神情忐忑的少女,乖乖低头站直,等待教训,荀彧心底叹了口气。

含光的性子,实在是与六叔父一脉相承的重情,将家中的几个小辈宠得尊卑不分,在家还好,但将私情带入官场军营却是大忌。

“昔者高祖之时,重臣多于高祖有旧,大殿之上饮酒争功,拔剑高呼,高祖患之,乃命孙叔通制礼,群臣方知肃敬臣服上下之分,盖因无礼不成威,无威不足以服众。

“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稍有不慎,便是取死之道,故军营之中,主帅以令行禁止为礼,以礼服众,故兵将在外,君命如山,违令者斩。”

“阿音,君令当前,你若公然争抗,含光又心慈不忍处罚,岂不坏了军中礼制,礼坏则失威严,无上下之分,难以服众,你亦领兵,当知此间凶险。”

荀襄咬住下唇,脸色发白,“叔父,段将军他们若不能听命,还是、还是让波才跟随前去吧。”

“并州兵卒乃波将军旧将,况且还要安抚并州百姓,正因如此,含光才让他留下,你亦是如此,”荀彧温声解释,“军中事繁,含光令你留下随我协调诸部,对你寄望颇重,你勿要辜负他的期待啊。”

“是……是嘛。”若是往日,她大概已欢喜雀跃,今日心中仍然沉甸甸的。

过去她对自己的力量、武功、能力都十分自信,可到如今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厉害。青州的兵马,族中的宾客,听她的话,是因为她的父亲是一地太守,她是荀氏女郎,到了这里,她便教训不动凉州的兵卒,连那些被解救出来的女子,她都管理不住,想要训练她们帮助她们,却始终不能成形。

当初寻到叔父,却束手无策的无助与恐惧,一直如影随形,让她感到迷茫。

与兄长定亲的糜家女郎娇气怯可爱,从西凉军营救出的女子柔弱美丽,这是天下普通的姑娘,她只是比她们幸运,她的际遇能与她们不同,都是因为叔父的教养与支持,可她是否真的能达到叔父的期望?

“你虽尚未违背军规,但我依旧要罚你,罚抄《尉缭子》十遍,如今军务为先,但若至长安,仍未完成,便闭门思过,直到抄完为止,你可有不服?”荀彧眉心微敛。

他心中并不赞同侄女从军,但这是含光的决定,他毕竟更远一层不好置喙,只能尽量帮助荀襄上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