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门庭 第214章

作者:青山见晓 标签: 豪门世家 天之骄子 历史衍生 正剧 无C P向

不让刘协入少府,还将人支向太学,他知道是有些不客气,所以就不解释了。

荀彧抿住唇,心中自省是否被长安流言影响。

“文若,放心吧,我并未忘记初心。”荀柔覆住堂兄的手。

他的理想,从没变过。

荀彧凝眸回望,缓缓点头。

第226章 除彼蝗蜮

回京之后第七日,荀柔车驾离京。

离京之前,就这几日上书降薪留职的浪潮,提交了意见。

万石上公有掌政大权,对蝗灾有失察之责,降三等是应该,

往下二千石,是国朝重臣,不能救百姓以免灾祸,降二等,当反思,

再下千石,主掌一方一部,不够百姓疾苦,降薪一等,引以为戒。

再下各级吏员,则明确责任,但当积极配合蝗灾救治,完成相关任务,不得推诿怠慢,若有延误,以失职入罪。

此论,固然体现他权重则责重的观点,但也是他早就准备好,叫停风潮的。

东汉官吏薪俸,差距越往上走越大。

作为万石的上公,他本人一个月有三百五十斛,而一个月二石粮就能养活一个健壮的士兵,也就是说,他一人的工资收入,可以养活一百七十五人。

往下一级的二千石有三等(中二千,二千,比二千),收入大概是他的三分之一,再往下的千石有二等(千石,比千石)是他的四分之一……到吏员基数较大的四百石吏,就只有四十斛,差不多是九分之一了。

而百石小吏,月奉十六斛,实在只够养家糊口。

而他一个人,月奉降三等到百斛,就节约出六个四百石,或十六个百石的俸禄。

千石以下,没有主官,吏从责任低,他也不是要大家一起挨饿,也不准备自毁人心,到此打住,是合适的选择。

“嘶”

荀柔掰起一块干结的土块,忍不住抽了口气。

土面上啃得残破的庄稼与飘飞的虫群已是触目惊心,掩在土块下面,让人密集恐惧发作的白色虫卵,更是让人头皮发麻。

田埂边跪地祈求的百姓神色惶惶,提着草篮的妇孺神色凄苦的勾着腰翻捡,赤日下拖着犁翻地的农夫还在咬牙坚持。

这些年,关中土地以种麦、粟与豆菽为主,其中宿麦冬种夏收,豆种春夏两季,粟则为春种秋收。

而这一回,由于麦成熟正在五六月间,蝗虫纵肆虐,抢先受割还能收上三五斗,豆与粟,却都被糟蹋了。

豆菽虽能作二轮,但单次产量很低,这时候蝗灾,春种收不得,夏种又种不得,实在让人绝望。

“许君,以君之见,虫卵如此,果然可以水淹杀之?”荀柔扶着膝盖起身,摆手拒绝了荀缉托在双手的巾帕,直接拿着土块,向同行的太学博士,农家传人许复问道。

河东蝗灾不如关中严重,他请陈躬前往指导,由河东太守段煨和荀宜父子协助杀虫,他则带着许复,到达了如今灾情最严重的扶风郡。

没亲眼看见,他绝无法想象蝗虫灾像到这般地步,天地间成群的蝗虫就像雪片或者棉絮,放眼到处都是,干结的土块缝隙间,全是成团的白色虫卵,不时有形小的黑虫破卵而出,再自土缝爬出地面。

若能淹死最好,若是不能,虫卵随水漂到哪可就是哪了。

“如禾稻灌溉之法当可行。”离了老师,许复看上去正经多了,也不同荀柔争辩砒霜杀虫之法。

荀柔点点头,将手上的土块丢弃,拍了拍沾染的尘土,他向四野零星的百姓望了望,“我记得史书原有记载,关中旧时亦重稻、黍,比之麦、菽,所得更丰,不知是否有此事?”

他今日穿得朴素,靛青直裾,窄袖素巾,一行官吏也都被要求不着官服,故而百姓远远看见,也没太在意。

若不是近来专门翻看史书,他还没注意,西汉时竟大量种稻,不止关中,甚至纬度到青州幽州一带,都曾有大片稻田。

他原以为水稻是南宋迁都之后,才兴盛的。

许复点头,“前汉孝武帝时,关中多种禾稻,亩收五石七石,甚至十石都有过。”

这都是如今二倍了,荀柔微讶,“以许公之见,为何如今关中、北方少种稻黍?”

他先前想过推广种黍的,但这些年百姓还是习惯种麦、菽。

“太尉所言正是关窍,此事就是陈师也不如我研究清楚。”许复赞赏的点点头,骄傲的将头一扬。

“以我之见,前汉时天文气候,必与如今大为不同,若非有异,出于交州的龙眼、荔枝,扬州的杨梅、枇杷,荆南的檀木、黄栌,夷州的胥邪(椰子)并闾(棕榈),如何能生于上林之中?”

“这几年关中冬长春短,且多风,夏日烈且旱,入秋又淫雨不休,如此等之气候,若种禾稻,春夏缺水,子粒不繁,又不能灌浆丰满,秋收则受湿气,纵使收得,也不得晾晒,生霉长虫,农夫自然不敢种。”

“前汉时气节当如如今不同,天候变换,朝廷久不校正节历,致使百姓无历可依,耕作收藏节候皆不准确。”

“原来如此。”荀柔吐出一口气,长揖一礼,“小子不通农学,必有许多疏漏之处,今次杀灭蝗虫,还请许公多多指点斧正。”

“在下必然尽心用力。”许复昂首坦然受了荀柔一礼,使跟从的群官吏眼睛都瞪大了。

大军尚需七八日方能赶回,蝗灾却不能再等。

是夜,明河在天,照亮四野,一簇簇的篝火和火把,在田边点燃,火光明亮,与星辉交映。

然而一切的进展并不顺遂。

飞虫扑火,轰轰烈烈,无惧生死,惊心动魄。

“咳咳咳咳…”荀柔呛得咳嗽着被从吏以袖遮掩,护到相近的农家舍内。

空气中都是焦灼的味道,但单独的士兵根本无法对抗庞大的虫族大军袭扰,丧尸围城、虫族入侵、异形时代的现实版,也不过如此。

“劳烦君子给口水饮。”

火把照着农夫一家团缩在屋角,满眼惊慌的神情。

荀柔将声调调低八度,不敢高声再将之惊扰。

“水…水在院中缸内。”农夫神色稍缓了些,却仍旧紧张,“贵人自便、自便就是。”

荀缉当即出门取水,片刻舀回一瓢,对光一看,水面浮了一层虫尸。

这水自然不能喝。

“将人都先唤回吧。”荀柔望向外间,再次感受到自然的力量,“难怪旧书中夜里只以篝火杀虫,若不亲至,何知道情况如此。”

但光靠篝火烧杀,速度太慢,根本不足以阻止蝗虫蔓延。

“去县衙府库,取盾出来,再以五人一组,二人执盾护卫,三人举火行进。”

“唯。”亲兵一人出列。

“等等,取一小盾出去,路上小心。”荀柔又连忙嘱咐。

“是。”亲兵应了一声,又飞快补充一句,“多谢太尉关心。”

只夜间烧灭,就不顺利,之后每一步进展,也都伴随着无数波折。

一整夜兵卒的奔劳辛苦,自清晨微熹,荀柔至野田查看,纵使先有预期,也心凉了半截。

田埂、篝火堆边,自然堆积了许多烧焦的虫尸,但空中如雪絮的飞蝗,却似乎并没有减少。

有百姓提着草竹篮子,到田间拾取已死的蝗虫。

他这才想起,关于蝗虫是否能食的问题。

似乎有科学报道,成灾的蝗虫有毒,但同时似乎也有文章写过,唐太宗仰吞飞蝗,以示天下。

“叔祖?”荀缉低唤一声。

荀柔一惊醒神,掌中烧得半焦的虫尸,实在死的惨,以他剩下的菲薄的化学知识,先过火,再过水,似乎能消除大多数的毒素?

没有小白鼠,县令赵俨牵来了一条土狗。

狗主人是本地富户,穿着还算整齐,紧张的将蝗虫一条一条喂狗,喂一条停一会儿,直喂到第十只,狗呜咽几声一声倒毙了。

是有毒吗?

这下他也不能确定了。

狗尸用五斛粮换来。

荀柔将其肚肠切开,见出血,不见变色,搞不懂到底是什么问题。

吃,暂时不敢吃了,为避免再被农民拾取,只好命官府将之都收起,储在仓中。

今岁田租没有了,仓库空着也是空着,将来研究研究,究竟是否可食用。

收拾了狗,处理田中虫卵,又出现问题。

去岁冬暖,荀柔曾传信朝中预备旱情。

各郡县也都收到消息做了准备。

只是落实下去,程度却有不同。

河床水位下降,沟渠虽然疏通过,但不够深,许多就干涸,井也是如此。

再加上先前两次地震,又造成许多井口、井道坍塌,完全不足用。

荀柔一面让各县组织百姓深挖沟渠,重修水利,一面为应急,让木工紧急打造水车、翻车,只能先灌溉淹杀临近河道的田地。

至于已经长起来,飞在空中的蝗虫,除了夜间的篝火杀灭,又增加了白日的围捕。

所有乡里百姓妇孺老幼都动员起来,所有努力,却还是杯水车薪,直到堂兄荀衍带着大军赶回,才终于得见一些变化。

而就这样,他们还是不得不追着蝗虫大部队,又前进了好几个县,将近要到陈仓,才渐渐感到蝗虫行进稍显缓慢。

“以如今蝗虫之势,当翻不过陇山。”许复判断。

“如此就好。明岁改种芋、薯,也能度荒。”

荀柔点点头,望向远处苍苍郁郁的陇山,心中升起些许欣慰,经历月余时间,治蝗总算见了成效。

他如今,已不敢寄望在冬季之前消灭蝗虫。

若能控制范围,待天冷过后,蝗虫渐少,将土地中的虫卵仔细清除一遍,明岁能复耕作,也就算成功。

除此之外,农业知识在短期内飞涨,他终于发现,蝗虫也不是什么都吃。

如桑、胡麻、绿豆等,蝗虫并不爱吃,多少能剩下点,而芋、薯等植物生时带毒,也不在蝗虫食谱上。

找到这几样糊口粮食,实在令他大松了口气。

“叔祖!”

荀柔转过头,惊讶的看到一向沉稳肖父的荀缉,竟一手拎着衣裾,飞奔而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