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门庭 第219章

作者:青山见晓 标签: 豪门世家 天之骄子 历史衍生 正剧 无C P向

亦有人低头默默无语。

益州潮湿,粮食不易粗存,若再生霉坏,价格恐怕又要降低。

个人心中,自有权衡。

益州商人如此,汉中张鲁,张公祺面对太尉荀柔派来的使者,心中也正起伏难定。

弱冠青年翩翩一礼,一身玄色官袍,腰间仅悬一枚小印,简素清雅。

“太尉道,张公祺守汉中之地,能抚育群生,春夏禁屠,此为大仁,教民向善,罪则三宥,为大德,作义舍以救急困,此为大义,于乱世之中,守汉中,存仁义之道,有大功德于百姓,于国家,于天下,他素敬张君,希望等回长安之时,路过汉中,能与张君一叙。”

若不从争夺天下的角度来看,张鲁在这个时代,着实是难得的人才,许多政治理念和手段,甚至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

其人治理汉中,比刘焉在益州作得好得多,虽说少不了宗教参与,但颇有点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味道,自为“师君”,以教中祭酒治理百姓,导恶劝善,令民自首罪过,原谅三次罪过,而后再施惩罚,汉中道旁但造义舍,至义米肉,供路人取用,甚至还在春秋两个生长季节,禁止屠杀,有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思维,

“如今刘益州病故,成都不安,太尉以为,太夫人留于成都,恐不相宜,故特遣某护送夫人至张太守处,使君母子团聚。”

“……太尉果这般说?”张鲁心虚不安的望着眼前仪表堂堂的使者。

他方才已经接到了母亲与弟弟,母亲看上去无恙,但荀太尉如此简单将母亲送回,还如此褒奖夸赞,一句申斥之语也无,一点都不拿捏,让他不敢相信,总怀疑其中是否有什么阴谋。

“当然,如今少府下设恤孤寺,便是太尉所倡,太尉盛赞张君义舍之举,以为张君乃是君子,与君子交,当以真诚坦荡。”裴潜仪容清雅,文质彬彬,说话目不斜视,视人神情专凝,很容易让人感到真诚,心生好感。

即使张鲁,也渐渐被打动。

宴请过后,就同意等不久太尉回朝路过汉中时,出城拜见,至于从汉中平价粜谷以济关中,与前一条相比,也就不算什么了。

“阿兄,怎能轻易降了他。”张鲁之弟张卫尚在抱怨。

一旁的阎圃却已改变看法,“荀太尉赦刘氏一子,兵不血刃稳定巴蜀,正是孙子所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之中’以无事取天下‘者。何为’无事‘,上兵伐谋,取其势也。”

“便不称此,”他看向张鲁,一针见血点破,“太尉北有关中,西有陇右,南有蜀地,主公若不投之,难道投东面刘表吗?”

“况太尉荀含光,向来重用降将,如段忠明、贾文和等辈,俱委重任,取材选官,不以名门,多论实干,如常伯槐、徐元直等人,出身微寒,亦得重用,以在下之见,今日那使者未必虚言,主公治理汉中有效,人民殷富,盗贼不作,此天下共见,入朝为官,它日未必不可殿上论道,成为施政天下,万民敬仰的公卿。”

张鲁缓缓吐出一口气,最后一丝不甘也释然。

他向张卫摆摆手,“我意已决,荀太尉有义,送母亲来归,我岂能相负,况如此,汉中百姓免受兵燹之灾,不亦可乎?”

他并无争夺天下之心,如今到这地步,降于朝廷,似乎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

但想起当初阎圃曾给他过主意,要为败而后降,以此为功,再想如今时移世易,不由咀嚼那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孙子这一句与他向来所精研《道德经》竟恰相应和,让他越见深心。

张鲁归顺的消息传来,终于让益州粮商再坐不住。

市中粮价一日三跌,很快跌至五百钱一石。

这价格,在当下也就可以了,而悄悄找上门来的粮商,甚至愿意降至四百五十钱一石,担心荀太尉有了离关中更近的汉中粮仓,便放弃从蜀中运粮。

不过,他们自不知,荀柔正握着长安的“好”消息担忧:九月,桑复生椹,人得以食,河东近年多植桑木,民得饱腹,追思盖因太尉之故,故多称太尉之德。

已是九月寒露时节,桑复生椹,天气回温,又是天象错乱,明年蝗虫是否会卷土重来,实在令人不得不担心。

第231章 浮华之变

宫中天子的庶长子死了。

在潇潇雨下的深秋,荀柔归京途中因病暂留汉中,收到长安传来的消息。

小儿未满三岁,不曾上宗亲牒谱,故也不曾设祭,装小棺,着令人护送回雒阳,葬于邙山,因这是天子的长子,故才得此殊遇。

消息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一前一后,尚书台与御史台两处并都发来,信中未写其他,但显然就中有些应由。

如今年月,小儿易夭折,并非奇事,只是东汉以来,宫中孩童难成,也是有些缘故的。

当初灵帝时,也是因为养不活孩子,才将如今的天子刘辩,送到方士家寄养,另一子刘协,也是为董太后亲自抚养,才得平安长大。

荀柔将消息又看了一遍,两信并做一处,放入匣中,拿起堂兄荀彧一同寄来的文章细读。

文章作者石韬:石广元,也是颍川同乡,当年在河东考了胥吏入仕,如今已升任县令之职,在当初考中之人中,可算翘楚。

文中所写,是其治蝗经验,与近来朝廷提倡的栽种薯、芋类作物的实践细节,以及劝农耕作的方式方法。

薯、芋等根茎类植物,与麦、稻、菽、粟种植方法皆不相同,虽能抗蝗虫,但关中百姓不识,并不会种,这二类植物茎叶有毒,百姓不知细情,一开始极其抗拒,更有悄悄种下冬麦或芜菁。

禾本科植物和芜菁这种肉质茎植物,都是蝗虫的食物,若是蝗灾未尽,明年关中收成岂不又废?况且还不知灾异还要几年才能尽了。

粮食是一个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心态,农耕文明,两岁不能收获,对百姓的打击是全方位了,人民都失去了信心,国家又岂能再维持安定?

到如今看,今冬又是一个异常天气,虽然关中除虫效果还好,但关东地区战局焦灼,生灵涂炭,要是那边蝗灾又起,虫子还是会飞到这边来。

荀柔只好传令给堂兄,让各地郡县强行推行。

这当然也挺为难,毕竟违背民意,幸如今基层官吏,不似先前“但坐啸吟”的清流文士,都是一层层基层历练,升迁起来的能吏,各施手段,各显神通,也各有进展,石广元是在其中做得格外出众。

读着文章,就看得出他绝非侥幸,既懂得农业技术,又颇善引导话数,对百姓绝非一味强迫驱役,成果亦是斐然。

这篇文章有弹劾之意,针对许多地方官吏,为政绩,强施号令,有些过激之举,甚或拔人田苗,水灌、火烧民家,以至百姓愤怨于上。

这种事毕竟难免,荀柔读到心中固然不悦,却也难以处置。

东汉以来,儒学在官方扶持下兴盛,坐而论道,务虚空言之风渐盛,实干之才越来越少,这些举动虽有偏斜,但从长远结果却是好的,若处置了这几个人,继任者畏畏缩缩,不敢进取,那明年若是蝗灾再起,吃亏受难的还是百姓。

不过,倒也不能就此听之任之。

荀柔想了想,坐起身,让侍从端来笔墨,就伏在榻上小几上,执起笔:请以左冯翊临晋县令石韬,为今岁治绩第一,并赐爵禄金银,嘉其仁善爱民,劳民不伤之德,布告天下,以申其行。

他刚刚顿住笔,便又门卒来报,称汉中张公祺求见。

荀柔点头应许,起身推枕下榻,刚迎至屋门口,张鲁便已大步进来。

“太守请坐。”荀柔挥袖招呼,侍从搬来两座席枰,相向而列。

张鲁既主动请降,他也很大方,直接为他请下太守之职,又把相处几日,感觉不太安分的张鲁之弟张卫,请封了右中郎将,待他回长安时,就以同带走。

张鲁行了一礼,缓缓坐下,谢过水饮瓜果虽然其实都是他自家供应的东西。

“太尉气色见好,想来不日定能康复。”

他是一个形容清瘦、布衣朴素的中年男子,容貌只能算淳朴,但飘飘三缕长须,两道长眉,目凝精光,龙行虎步,颇有点深藏不露,仙风道骨的气蕴。

荀柔与他寒暄了几句,便看明白张鲁前来是为打探消息,他也不卖关子,直将宫中庶长子夭折之事说了,只看见对方露出意味深长之色。

“……宫中还有董氏贵人,亦有一子。”他不得不补充了一句。

这年头的宗教人士,居然都是真信,前有襄楷,后有张公祺,只是两人在理解上还有点不一样。

襄楷一心认为他要扶起汉室,张鲁却仿佛觉得他要取而代之。

初相见时,原本摆足架子,结果一照面,态度就一百八十度转,态度那叫一个恭敬,还偷偷来跟他说“璇玑入命,万象更新,天下太平”。

他本想解释,结果每每对方态度都一般

“是是。”

连连点头,也不知听进没听进。

“停留已久,我也该归回京了,”这般宗教迷信人士,说也说不通,好在张鲁不会到处散播谣言,荀柔也就不再同他争论,“多谢公祺款待。”

一则他休息许久,本来也该回长安,二则宫中又出了事,三则,亦有关明岁战局布置,也该商议起来,四则多雨的秋季即将过去,趁着天气还不算冷,方好行军。

“这……”张鲁却顿了一顿,“太尉不如在汉中再盘桓些时候?今岁凶年,我近日夜观星相,有煞气冲撞三垣,恐怕长安城中生乱啊,不过二月功夫,莫不如等过了本年……”

荀柔第一反应是庶皇子之事竟影响如此重大,接着才定住神,发现自己被进带沟里。

“天意向来难断,若真有事,在下身为太尉,岂不更该入京?”他笑着摇摇头,打断了对法的话。

预言这种东西,真是听听就好,至于最后,只要相信,怎么都解释得通,说白了不过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张鲁阻不了荀柔归京,送别之时却满脸纠结、长吁短叹,当看着他去赴死。

荀柔看得既好笑,又有点感动。

不管当初张鲁杀汉中太守苏固,得到汉中是何等野心想法,他在汉中种种施为政策,确实令一地百姓日子祥和安定,处事为人中,尚能见得一点真诚,这就很好了。

而无论益州、凉州,都比长安令他舒服。

深厚的城墙,接连的巷陌,以及最高处沿着山形重檐叠起,巍峨高耸的座座宫殿,高高在上俯视着整个长安。

若论城,雒阳过分安逸繁华,长安则失之铁血傲慢。

宽阔街道已静,侍卫林立左右,伴着清脆整齐的马蹄,轩车辘辘向前,两旁是道道里巷围墙。

荀柔从车中望出去,远远是如重云压城的未央宫大殿,心绪沉沉。

萧何一生为国惜民,国士无双,唯不知为什么,却劳民伤财,督建了这样一座宏丽奢华的宫殿?

嘉奖的旨意仍然在城门口领受,允许他归家沐浴休息一日,再入宫陛见。

于是,车驾便直行至未央宫西的太尉府。

“听闻太尉途中染恙,如今安否?”前来颁旨的尚书令蹙眉望来,神色关切。

“只是蜀地阴湿多雨,有些不惯,已经无碍。”荀柔摆摆手,见他忧色未解,便开个玩笑道,“难怪当初奉孝说他一辈子也不去南方,这次可让我给体会够了,可不要半条命去。”

荀彧不赞同的摇摇头,却还道,“太尉若身体未安,不如先调息两日,再入宫陛见?彧可代为回禀天子。”

荀柔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一圈,“阿兄竟出此言,莫不是今日太阳从西方升天?我听说有一回,太史令都算出次日有日食当息政以避,阿兄却以未必测准拒绝了呀。”

“次日确未有日食。”荀彧避重就轻的回答。

“如今不便入宫?”荀柔脑筋一转,“皇长子之死,是尚未查明,还是确与后宫贵人相关?”

荀彧唇角一抿。

“莫非闹得厉害?”荀柔皱眉。

荀彧垂眸,轻轻一点头。

荀柔明白了,堂兄君子,这是不想谈后宫的事,“那便说正事,如今薯、芋种植情况如何?朝中可安稳?政令可畅达?可有官吏行事不法?”

说到正事,荀彧神色稍解,当即侃侃而谈。

荀彧说关中、朝中诸事,荀柔也将益州诸般情况,与中原不同之处,一一道来,二人直谈到掌灯,荀彧才返回了尚书台。

荀柔又将荀攸请来。

公达不像荀文若那样,顾及天子面子,不吝讳言。

皇长子是董贵人之父董承害死的。

这件事,已然是公开的秘密,之所以还是秘密,盖因为董贵人是如今天子唯一儿子的生母,董贵人带着皇子,向天子哭求,天子就心软了。

这是天子家事,天子不愿追究,旁人自然也无话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