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养成计划 第98章

作者:醉酒花间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基建 轻松 无C P向

并州一把手荀家老爷子觉得他们家侄孙从军中提拔能说会道之辈稳定军心的法子很不错,于是直接拿来用在官署里。

兵丁从军为活命为钱粮, 士人从政为功名为利禄,只要有所求就能被说动,时不时召集官员聚一聚说说话也挺好。

不喝酒,不开宴,单纯聚在一起说说话。

需要敲打的都是颍川士人,自荀晔离开晋阳去颍川接人却一去不复返,荀悦这个当爹的心情就没好过。

傻小子自作主张非要留在颍川,如今的局势也没有紧迫到非要他和族人在一起才能自保的地步,他再不放心也不能强迫臭小子干什么。

犯过事儿的颍川世族集体到晋阳报道,荀悦便接下了陪那些家伙聊天谈话的活儿。

他们都出自颍川,好些都是从前有过交情的老熟人,由他来让那些人安心留在并州再合适不过。

叔父总揽一州军政无暇顾及这些小事,其他兄弟要么坐镇郡县要么带兵驻守要冲,留在晋阳的几位也整日忙于政事,只有他和蔡中郎一同主管学政不甚忙碌。

他有空闲也有能耐舌战群儒,这活儿不交给他还能交给谁?

对此,同在晋阳的荀谌表示,他们家兄长就是在公报私仇。

如果没有周昂带兵攻打颍川之事,明光接到家乡士人后就会回到晋阳。

或者说,但凡周昂晚三天再过去,也不会有后面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事情已经发生,假设出多少种情况都没用。

袁绍联络颍川世家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事情,狡兔三窟,他们荀氏在声望上确实比不过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家乡士人私下里多准备几条后路也正常。

就算周昂本来没打算那时候带兵进入颍川,颍川的世家大族也得催着他过去。

很明显,导致他们家明光留在颍川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些颍川世家。

兄长心中有气又舍不得朝儿子发火,颍川世家又这时候被打发到并州,兄长不拿他们撒气才怪。

他们家兄长如今温文尔雅沉静少言,但也只是如今,能生出明光那种理不直气也壮叭叭个没完的儿子,当父亲的肯定也差不哪儿去。

为了让兄长消气,只能委屈那些决定两边讨好却计划失败的老乡多忍忍。

荀谌裹紧外袍,抱着从他们家兄长处顺过来的兽皮暖水袋离开官署。

最近忙的晕头转向,今儿去兄长家中蹭饭。

雁门、西河几个新收回来的郡在重置官署的时候就开始丁口普查和丈量田亩,核查人口还是田亩都是得罪人的事情,局势越稳定阻力越大,最适合政权交接的时候做。

要钱还是要命,地方豪强知道怎么选。

杀鸡儆猴在什么时候都很好用,精锐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羌胡部落不敢作乱城中地头蛇更不敢闹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丁口田亩就核查完毕。

除了雁门郡的户数超过三万,其他几郡多的像西河有五千户,少的像朔方只有不到两千户人家。

雁门的户数多是因为那儿是军事要塞,必须有大量驻军以及足够的百姓来保障补给供应,不是那儿的生活条件比太原还好。

不算还没收回来的五原、云中两郡,其余并州七郡加起来户数刚破十万。

按照一户六人来算,十万户也不过六十万人,加起来连颍川人口的一半都不到。

何况并州大多是一户四人,六七人的只是少数,总人口远不到六十万人。

人口少的可怜。

荀氏初来乍到,不可能让所有官吏都老实听话,本地豪强世代于此经营人脉也不可小觑,真正的丁口肯定不止这些,但是短时间内能被他们调用的只有这些。

怎么说呢,他们到并州后安置在太原上党两郡的流民贼匪都快赶上了正经的在籍人数。

重置官署要从头开始,刚收回来的几个郡县的百姓已经习惯依附地主豪强,上来就收税容易被地头蛇钻空子挑拨百姓情绪,而且并州也不是什么富庶的地方,想靠税收来支撑开销几乎不可能,所以最好的法子就是免去税收让百姓休养生息。

法子是好法子,还是那种是个官儿就能想出来的好法子,可惜实施起来得有个前提。

官署必须有足够的存银存粮。

要是没有足够的存银存粮,就是再不愿意搜刮百姓也必须得收税来维持官署的正常运转。

官员要养家,士兵要吃饭,没有人能餐风饮露活下来。

也没人能在冰天雪地里衣不蔽体的活下来。

荀谌刚出官署时还慢条斯理踱着步子,被迎面而来的冷风吹的睁不开眼睛后立刻加快脚步往前冲。

风度不重要,赶紧进屋最重要。

荀悦家中的仆役看到荀谌过来就知道晚饭要多准备,荀谌也不客气直接点菜,点完之后直接钻进书房。

“怎么这时候过来了?”荀悦也是刚从官署回来,书房的炭火还没热乎起来,但是和外面的滴水成冰比还是暖和的很。

“好几天没见着兄长想的慌。”荀谌解开斗篷放在门口,然后拽过蒲席坐到炉子旁边,“明光的屯田之术就是好用,不管是流民还是贼匪,只要有田种有饭吃,想挑拨都挑拨不起来。”

百姓流离失所主要是生活没有保障,他们让治下百姓能安稳耕种,收粮时他们分一半百姓留一半,既能让无处可去的流民贼匪有了安身之所也能养住他们那数量庞大的军队。

叔父到并州的时候正值春耕,明光到晋阳后立刻在太原上党两郡屯田,也是他们运气好,第一年就是大丰收。

只要粮饷能供应上,过冬就不成问题。

有个脑袋瓜聪明的侄子就是好,出主意直接出到了他的心坎儿上。

荀谌简单说了下这些天的情况,然后问道,“兄长在干什么?那些颍川来的家伙老实了吗?”

“为兄每十日便抽出两日和他们研习经籍,从早上讲到晚上,然后再让他们诉说心得。就算那些人依旧有小心思,将他们的精力消耗一空他们也没法不老实。”荀悦面色如常,丝毫不觉得这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来自颍川老家的士人不至于让他天天操心,他只操心现在还在颍川的傻儿子,“昨日明光来信,他那里又出了点儿事情。”

荀谌一边烤火一边问,“袁绍又派人过去找茬了?”

“不是袁绍,也不是找茬。”荀悦叹气,“是袁术,袁术派人到颍川说要把闺女嫁给明光。”

荀谌嘶了一声,连忙收回被火苗燎到的指尖,“结亲?汝南袁氏乃关东世族门阀之首,袁术更是眼高于顶,他能看得上咱家?”

袁氏没有遭难之前眼光极高,不是和他们差不多的显赫世家别想和他们攀亲戚。

今时不同往日,但是袁绍在袁氏出事后最恨旁人说“家族被董卓屠戮元气大伤”之类的话,自欺欺人的坚持现在的袁氏和以前的袁氏没有区别,甚至还能在他的带领下更上一层楼。

袁绍如此,袁术只会比他更看重家族名望。

他们荀氏才哪儿到哪儿,放到去年这个时候,他们递拜帖求见都能被扫地出门,袁术这是发哪门子的疯?

“明光也不愿答应,不过他暂时不准备和袁术闹的太难看,所以特意写信送来要借长辈之口拒绝。”荀悦将手边的信件递过去,“我想着也确实到给他议亲的时候,但是那小子后面来了句‘天下未定何以为家’,他是想效仿冠军侯不成?”

“咱家要是能出个冠军侯那样的人物,回头让家里所有孩子都认他作父也没关系。”荀谌被信上的说辞逗笑了,“明光知道轻重,兄长就是太操心。”

他们家大侄子都当上颍川太守了还有什么不放心?反正有家族给他托底,让他放心出去闯荡就是。

荀悦瞪了他一眼,“闳儿长大你不操心?”

“兄长,我家闳儿才三岁。”荀谌无奈的回道,“不说这些,咱们继续说袁术,那家伙主动提出嫁女却被明光拒绝会不会觉得面上无光要和明光过不去?”

“是被我拒绝,不是被明光拒绝。”荀悦纠正道,“明光不欲和袁术撕破脸,自然不会让袁术的使臣觉得他有和袁术过不去的意思。不同意这门亲事的是我,他还能跑来并州和我对峙不成?”

臭小子打的就是这么个主意,自然不会让袁术的使臣在袁术面前说他坏话。

事情结束后袁术会嫉恨谁都不重要,南阳和颍川汝南接壤,臭小子早晚会和那边开战。

荀悦担心儿子孤身在外被人欺负,但是也相信他教出来的孩子有能力在乱世中立足,“叔父那里我已经打过招呼,就算袁术非要将事情闹大我们也能给明光撑腰。”

“袁公路还指望着咱们和公孙瓒联手把袁本初赶出冀州,怎么可能这时候闹事?”荀谌不觉得这事儿还有后续。

主动提出嫁女却被拒绝这种事情传出去丢的是他袁公路的脸,以袁公路那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子大概率不会揪着不放。

“兄长,明光那儿又造出来新的纸了?”荀谌摩挲着信纸,触感比之前送过来的那些都要细腻,离近点还能嗅到些许花香。

花香很淡,在墨香的遮掩下很容易被忽视,但是他们这儿冰天雪地没有花,肯定不会是他的错觉。

荀悦收到信后只顾得想信上的内容,没有心思管信纸的好坏,“也许吧,如果造出新的纸张过些天应该会送过来。”

荀谌笑道,“兄长记得让明光多送些过来,这种漂漂亮亮还带香气的纸文若肯定喜欢。”

“放心,少不了你们的。”荀悦将信拿回来收好,“到时让晋阳的工匠也琢磨琢磨怎么造,明光的方子花钱不多,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他们家傻小子在颍川捣鼓了不少新鲜东西,那边捣鼓的差不多了就把成果和法子一起送到这儿,时不时就能给他们一个大惊喜。

之前是能用来书写的纸,后来变成各种各样的纸,还特意强调说这些纸有大用不让他们随便送人。

可以给人看,但是不能送,真是奇怪的要求。

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暂且不说,那个曲辕犁却是实实在在帮了大忙。

图纸画的非常清楚,并州的工匠也能轻易造出来,今秋开荒耕种用的都是曲辕犁,效率比春耕时高了不知道多少。

真不知道那小子的脑袋瓜是怎么长的,以前隐居的时候是不是太亏待他了?

荀谌遗憾的看着他们家兄长把信件放到小匣子里,别的东西都能顺走,明光送来的信件他要是敢顺怕是立刻就能看到温文尔雅的兄长对他拔剑相向。

算了算了,再等等,那小子有的他们早晚也能拥有。

“兄长,有件事我一直想问。”荀谌凑到书案前,压低声音,“咱家明光得失魂症那些年是不是被天上的神仙接走了?就是那种先让他在天上增长见识,看时间差不多了再把人放回来的奇遇。”

不管回来是匡扶汉室还是平定天下,反正肯定不会是一般人。

荀悦收好匣子,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放轻声音提醒道,“天意难测,慎言。”

荀谌捂住嘴巴,郑重其事的点点头。

他懂,兄长也是这么觉得。

……

颍阴城中,结束隐居生活后在四位阿飘爹的带领下放飞自我的荀明光完全不知道他爹因为他送去的那些东西想到了哪儿,更不知道他叔已经开始觉得他是当代活神仙,他这些天正忙着为卖书做最后的准备。

送上门的工具人不用白不用,争取从袁术手里掏钱养他们颍川的兵。

荀小将军将月老韩胤请到官署,非常遗憾的告诉他这门亲事要吹,“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小子身微言轻卑不足道,不敢高攀袁府君爱女。”

韩胤有些傻眼,“怎、怎会如此?”

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直接拒绝了?

颍川荀氏是比不过汝南袁氏,正是因为比不过才更不应该拒绝这门亲事,那么好的高攀的机会荀氏就这么扔了?

韩月老的意思太明显,就算没开口也生动的表现出了“到底谁拿的主意?怎么这般不识好歹?”的意思。

看在接下来要靠他收割袁氏乃至天下世家财富的份儿上,荀晔忍了。

“袁府君主动提出结亲,按理说不该拒绝,然家父之命不得不从,还望韩先生在袁府君面前美言几句。”荀小将军拍拍手,让早已候在门口端着托盘的侍女进来,“小小心意,还请先生笑纳。”

韩胤不着痕迹的往托盘上瞅了一眼,表情逐渐好转,但是却并没有收下的意思,“将军这是何意?”

“累先生无功而返,些许薄礼聊表歉意。”荀晔起身走过去,接过中间的托盘介绍道,“小子月前于梦中得神人传授技艺,醒来后让工匠尝试不料真有所得。袁氏传习《孟氏易》,此乃新法所印《孟氏易》十本,望袁府君莫要责怪。”

韩胤眼神微动,“前几日那两本《礼经》……”

“也是新法所得。”荀晔笑道,“书本比竹简轻便,听闻先生于三礼颇有研究,便让工匠印了两本赠予先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