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夫郎是恶毒男配 第157章

作者:端瑜 标签: 情有独钟 天之骄子 种田文 甜文 先婚后爱 穿越重生

青州太守引着郑山辞进府衙,让人准备了热茶,“诸位大人从京城远道而来,我已经安排了住所,请诸位大人先休整片刻,晚上我再为诸位大人接风洗尘。”

两个月的奔波确实让一行人有些疲倦,但他们的行程,还有今后要做什么都要听郑山辞的。

“多谢平大人的好意,我们还是先去看过灾民后再休息。”

平太守闻言脚步顿了顿,“既郑大人心系百姓,我这就带郑大人去灾区看看。”

他们一行人出了府衙,寒风吹过来,郑山辞不禁拢了拢披风,北方的风雪更大了,平太守让衙役递给他们几个滚烫的汤婆子。

“青州的暴风雪大,房屋倒塌,其中有一千人死亡,还有三千人受伤,其余的百姓逃出来了,也是狼狈不堪。另外雪灾出现后,冻死了两千人。现在是府衙组织人手在施粥,每日两碗薄粥,这雪灾一来,粮食的价格上涨了,我强压了一些商人,抓了一些放了一些,这些商人有些的人家中有背景不好动。”平太守露出为难的神色。

“灾民冷,还生病,这样拖着又死了一些人。”平太守说话倒是实诚,郑山辞却是不置可否,到了灾区,他看见了灾民住在大棚子里。他穿过了那条小巷口,面前豁然一亮。这是一片空地,里面全是大棚,目前还在施粥,郑山辞去看,这粥很淡,一碗粥下来太稀了,只瞧见水了。百姓们皆还是穿得破破烂烂的,棉衣都没有。房子都被风雪压垮了,哪还有地方住,衣裳这些也没了,钱财自然没有。

郑山辞掀开一个大棚,里面一点温暖的气息也不曾有,单单是比睡在雪里好了,他看向这一片地,看似把灾民安置好了,实则就是一个纸老虎,一戳就破。他们根本无法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下生存下去,郑山辞忍着气,他知晓这地方还是平太守做主,目前看来平太守做得没甚错处,能拾掇出大棚让百姓安心住下俨然算是不错。

郑山辞瞧见有衙役把一个冻僵的人拖走了,呼吸已经没气了。这样的尸体随处可见,衙役们都把尸体放在推车上然后把尸体埋了。他们挖了一个大坑就地把尸体扔进去。为什么没有火烧,因为冬天太冷,柴火的价格上涨。想来还是挖一个大坑把他们扔进去最方便。

郑山辞点了一个户部吏官的名,“你让人去把准备棉衣推过来。”

他们是来赈雪灾的,自然备下了棉衣。户部库房里有哪些物资,他知晓,虽说要避嫌,但郑山辞还是把能带的都带上了。这批棉衣是户部纺织坊做出来的,这样户部可以用原价购买过来用来赈灾。

小吏领命。

郑山辞又招来另一个小吏在他耳边说了几句,他便点头离开。

“平大人,还要借你几个人用用。”郑山辞客气道。

“郑大人尽管用,你是陛下派到青州的钦差大臣,这里一切你说了算。”平太守说话爽快,这般是把所有的事都甩给郑山辞了。郑山辞做得好自然皆大欢喜,做得不好,全数都是他的错。

小吏让衙役把棉衣都带过来了,这些棉衣都是被压得严实,用绳子捆起来的,看着平平的一片。小吏吆喝几声发棉衣了。

就有灾民不确定的跑过来站在小吏面前。

“大人,这真发棉衣?”

户部的吏官,拿了纸笔出来,“先说籍贯,家中有几口人,姓名跟年纪,做什么营生的,便可以领棉衣了。”

这是郑山辞在路上时跟户部的吏官一同想出来的办法,先把他们的户籍登记了,做这事他们户部的官得心应手,这样可以统计一下百姓能做甚,今后他们要重建家园,手艺不能扔,以工代赈。这样也能以防他们脱离管理。

第一个冲到吏官面前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他说他是一个木匠,户籍这些吏官登记好,就把棉衣发给他。年轻的木匠拿着棉衣就穿上去,果然暖和多了。

“多谢大人!”

他高兴的走了。灾民们见这里有人拿到了棉衣,他们纷纷过来拿棉衣。有衙役又去搬来了棉衣,这棉衣的数量不多,先到先得。还有粮食也陆续的搬到青州。药材这类,自然是带了京城中的大夫过来主持大局。

先把高烧不退的人隔离起来治病,这只是流行病不会死人,大夫说症状良好,多吃几副药就好了。郑山辞闻言松了一口气,这般没什么大事就好。

“平大人,他们吃完饭就可以修屋子里,让衙役看着他们修,谁修房子的速度快,就让他先住新房。四肢健康的人若无不干活,那么每天只有一顿白粥,屋子不会分给他们。另外像是木匠之类的人,希望平大人问一问府城里的商铺跟大户,看有没有缺人的,可以让他们去干活。”

平太守说好。

“郑大人不愧是从地方上去的,赈灾这事还是你更有门道。”

郑山辞只说不敢当。身为太守也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只是平太守只做了表面上的功夫,抓不出什么错处,但也没有任何高明之处。

“对了施粥里面要加石子。”郑山辞补充一句。

人心总是贪婪的,有的人瞧见有免费的白粥,他们便会贪便宜来喝粥。只有当粥里有瑕疵时,他们才会犹豫一二,觉得不值得。郑山辞带来的棉衣,都是统一的绿色,一点也不好看,只是图厚实。而且只要在街上穿了这件棉衣,旁人都会知道这是给灾民穿的棉衣。大家都是相熟的人,谁家没遭难都知晓,看见没有遭灾的人穿了一件棉衣就会在背地里蛐蛐人,甚至直接说出来让人难堪。

虽说棉衣跟粮食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灾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郑山辞希望朝廷的帮助是能具体的落到每个灾民的手里,而不是被人占便宜。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郑山辞初步把事情安排好后,拒绝了平太守为他接风洗尘,他想吃了晚膳先睡一觉,不想再去应付官场上的人了。其余的官员见郑山辞这般,他们也拒绝了平太守,他们跟郑山辞一起来的,郑山辞急着赶路,他们这一路上基本没怎么休息。今天到了青州,又被郑山辞安排了一堆活,他们见郑山辞拒绝了,他们也忙不迭拒绝想睡觉。

反正他们是京官,跟这些地方要员没甚么干系,要是真走近了,才危险。

晚膳随便吃点都成,他们就想好好睡一觉。

郑山辞让旺福给他叫了一碗肉丝面。这肉丝面的味道好,红萝卜是腌制切丝的,肉很嫩,肉丝盖在面条上面,郑山辞拿着筷子搅拌了一下,趁热把肉丝面吃完了。

他洗漱后就躺进去,不知是不是累了的缘故,他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平太守这还是第一次给人接风洗尘,这些人这么不给面子。平太守在屋子里踱步,想到郑山辞来后的一系列做法,又觉这年轻人有些意思。他在青州大权在握也不敢跟钦差对着干,还是户部的官员。地方的官员只有在地方威风,到了京城见了京城中的贵人就要小心一些,不然早朝参你一本,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要等两个月多才知道自己被人告状了。

说来说去,京官能参与到皇帝的决策之中。想到这里平太守更加淡然了,只要郑山辞把青州的灾情解决了,一切都好说。

其余几个县城都写了文书向府城求助,除了新奉县。

郑山辞在青州赈灾,棉衣这些找人低价回收了,还请平太守让大户人家把不用的旧衣裳捐给灾民。这般由太守发话,有的大户觉得这只是小事一桩,还不会花费太多的银子就能博得太守的好感,他们把自己平时没穿的衣裳,或者是过时的衣裳都捐出来了。

这样一个府城捐出来的衣裳又可以给灾民穿一穿。郑山辞提出的以工代赈很好,让灾民们吃完饭就修房子,至于女子跟哥儿也不能清闲下来,有的帮忙做饭,有的帮忙铲雪。把府城道路上的雪铲了,每天还能得几文钱,他们一听还有钱拿,干活就更卖力了。

修房子这些本来就是太守的事,郑山辞也没客气找平太守出了不少银子买修房的材料。这遭了雪灾的人就有修房子,郑山辞就把一群人扔给他,让他带着灾民一块修房子。

“多谢郑大人看重,您放心,我一定带着他们把房子修好。”

郑山辞点头让他去办。

钦差大臣交代的事,他自然会仔细的办,带着这群灾民住上新房子。

青州大商贾知晓有钦差来了,还给郑山辞递了拜帖来,想带着子侄去拜见郑山辞。郑山辞一个人都没应。萧家的大爷想了一个主意,给灾区捐赠了粮食跟银两,翌日再去给郑山辞下拜帖,他们成了青州城里第一个见到郑山辞的商贾。

萧大郎是要承萧老爷的位置便跟着一起来了,他的弟弟萧二好不容易到京城庶常馆去了,如今跟郑山辞打好一点关系,以后也好帮弟弟。

双方在正堂喝茶,萧老爷先是问候了郑山辞,随即说道,“新奉县的烈酒生意跟香水生意,我也有所耳闻,郑大人去京城后,这香水在青州现在发展到人人皆知了。”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萧老爷显然很懂得要说什么话要勾起旁人的兴趣。

郑山辞在新奉县当过县令,这都是众人皆知的事,他在新奉县待了三年应该对新奉县之后的发展还是好奇的,见郑山辞在听,萧老爷就多说了一些。

这还是在郑山辞到了青州之后,他喊人去收集起来的消息。

萧老爷跟郑山辞说了一些就把话题绕到自己二儿子身上去了。

郑山辞听着这个名字还有些熟悉。

“他是不是去新奉县买过酒?”

萧老爷眼睛一亮,忙不迭点点头,“小儿最喜欢喝酒,曾经去新奉县买过烈酒。”

萧老爷见郑山辞对自家二儿子还有这层印象,心里更加满意。萧老爷什么也没说,只陪着郑山辞聊了一会儿天,回到家里就给捐了十万两银子,还有一千斤的粮食。

“父亲,你这什么都不说,就捐这么多银两跟粮食,这是不是太多了。”萧大郎劝道。

“你知道什么,若是其他的人,为父还要少捐点,这次是郑大人来,我才敢放心的捐出去。这钱是要落在灾民头上的,郑大人得了助力,政绩好看,自然念着我们萧家的好,以后你二弟在京城若是遇见什么危急的事,望郑大人看在今天这份上,出手一帮。”

青州中的商贾得知萧家捐了那么多钱跟粮食,被惊住了。

“这萧家疯了吧。”

萧家疯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就像他们当初把自家的酒鬼二儿子送去科举,结果萧二真的争气,竟然还进了翰林院,让众人都惊讶不已。商人们转念一想就知道这是萧老爷在向郑山辞卖好,送这么多,也不怕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

郑山辞确实念着萧家的好,他在青州府城停留片刻,就要去下一个县城,时间不等人,他跟平太守说了一声,带着人就坐马车走了。

到了地方县城,这里情况比府城更糟糕,在郑山辞面前就冻死了不少人。江县的县令待郑山辞也客气,先是置办了住所,他们还是先去看了灾民的情况。

这就更过分了,有的灾民连棚子都没住上,他从京城赶过来就耽误了两个月的功夫,在青州府城停留了几天,两个月了,一个县城连棚子都搭建不好么,那这两个月有多少百姓被活活冻死。

“白县令,雪灾发生这么久了,你连棚子都没有搭建好,你让百姓们住在哪里?!还有你就更吝啬了,这一碗粥下去只有零星的几粒米,你让人怎么活!”郑山辞差点要被这江县的县令气笑了。

他先训斥了一顿江县县令,让人先把粮食用来煮粥给百姓,再发棉衣,还有一些棚子先扎起来,棚子也能挡一些风雪,不用让百姓就在雪堆里睡觉。

跟在郑山辞身后的吏官对县衙的衙役是毫不犹豫的指挥他们,衙役们对京城来的官有畏惧,自然不敢不听。自家县令在钦差大人面前都是低眉顺眼的,他们这些衙役还能在这些京官面前硬气么。

白县令脸上唰的一下就变白了,他本还想跟郑山辞攀交情,再这么说当时同为青州县令,也算是勉强有点交集,结果郑山辞见了他就给他一通批,让他面子挂不住。

白县令晓得这是一顶大帽子,他为自己辩白起来,“郑大人县衙里没有太多的银子,若是有多的银子我也愿意让百姓好好的过。再者雪灾之后,县衙里的粮食涨价,这般县衙去买粮食救济灾民也是要多费许多银两。只能委屈委屈百姓了。”

"你委屈百姓,怎么不委屈你自己。我是来青州赈灾的,不是来给你擦屁股的。你的所作所为,我会上报给朝廷。"郑山辞毫不客气的说。

“郑大人何必这么较真,他们都是一些贱民,怎么能跟我等相提并论。再者说,如果他们有银子还会住棚子么,这说来说去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跟县衙无关。县衙能救助他们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白县令说到这里振振有词。

“郑大人水至清则无鱼,做人还是要圆滑一点。”白县令意味深长的说,他话锋一转,“若是郑大人想要银两的话,我自当奉上。”

“你不是说县衙里没有银两了么?”

“县衙没有,但我有。”白县令低头恭敬说道,“都是下官攒下来的钱,下官愿意孝敬给郑大人。”

郑山辞摇头,“愚不可及。”

郑山辞没去理会白县令,他去看小吏给灾民们发棉衣,灾民们面黄肌瘦,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脚底上的鞋还是草鞋,这样的鞋一点也不保暖。

衙役拿了粮食开始烧火煮粥,有几个灾民过来这边烤火,衙役没赶走他们。

看见衙役煮粥,他们都去拿了自己的碗等着喝粥,这次从大锅里传来浓浓的米香味,闻着就比之前煮的粥更香,更浓稠。

灾民们眼巴巴的盯着大锅里,恨不得现在就伸手去大锅里抓一把塞进嘴里。他们有时候太饿了,还去饭店里蹲过剩菜剩饭,饭店的老板嫌他们不吉利,又脏兮兮的,宁愿把剩菜剩饭倒了也不会给他们吃。

有时候晚上饿急了,他们就抓地上的雪吃。有棚子的住在棚子里还能抵抗一时的风雪,没有棚子住的人只能在街上随便找个地方应付一晚上,像是破庙这类的地方早就被人抢占了,他们无处可去。

以前他们都是良民,也是知道要把自己拾掇干净进城,现今连命都保不住了,还管这些作甚,他们这些人能活一天是一天。

灾民们领了棉衣穿在身上,终于能抵御一部分的风雪,衙役们帮着去拿棚子先搭建起来,从户部拿过来的棚子很厚实,住在里面比县衙里的棚子好多了。郑山辞让一部分的人去街上买炭,他瞧见一个老人倒在地上,忙不迭去把人扶起来,一摸鼻尖还有气,先把人带到煮粥的地方烤火,把自己的披风解下来披到刘老汉的人身上。

郑山辞凑近才听见老人嘴里念着,“饿……饿……”

“先舀一碗米粥来。”郑山辞把披风拢了拢,这披风是虞澜意给他买的,披风保暖的效果很好,刘老汉很快就感受到了温暖,衙役给郑山辞先舀了一碗米粥,米粥还有些硬,根本没熬好,现在也能勉强下咽。

郑山辞端着碗凑到刘老汉嘴边。刘老汉闻到米粥的味道,干燥的嘴唇一碰到碗,他就伸出手握紧碗,咕噜咕噜的喝粥,那么烫的粥,他仿佛觉察不到似的,依然在喝粥。这股热气一直烫到了胃里,身体发出被灼热后的痛感,但他的饥饿感还在,现在喝了一碗粥好多了。有一瞬间,刘老汉觉得自己要被活活的饿死了。

他觉得有人在靠近,他这才发现自己身上披着钦差大人的披风,钦差大人还看着他。他忙不迭跪下给郑山辞磕头,郑山辞扶着他。

“不必如此,这披风你就披着吧,天气寒冷先去棚子里待着抵御一下风雪。”

刘老汉眼眶一热,“多谢钦差大人,多谢钦差大人。”

身上的披风还带着暖意,一看就是值钱的。刘老汉回到棚子里,见有一个女子在睡梦中喊冷,刘老汉把披风盖在她的身上。他已经喝了粥,现在身上暖和多了。

披风盖在女子身上后,她的眉眼顿时就舒展开了,嘴里也不喊冷了。

衙役大喊一声出来喝粥了。

灾民们拿着自己的碗就出去了,刘老汉已经喝过一碗了,他就没有再去喝了。他毕竟认过几个字,还是不想太难看。再者朝廷派的钦差大臣已经到了,他们的日子会好过一些。刘老汉去吏官那边登记,吏官给他发了一件棉衣。

刘老汉穿上棉衣回到棚子里,灾民们已经把一碗米粥吃完了,现在正在舔碗,他们都穿上了棉衣,眉眼终于能窥探到一丝的安心。

“这里的棉被售价几何?”郑山辞招来一个小吏问道。

从户部带了东西过来,更多的是粮食跟药材,这些棉被之类的带的少,要就地买。

“跟老板砍了一下价,一条棉被一百文,拢共要了五百条棉被。”

这般算下来花了五十两银子。

户部出去的官就是会砍价。先是挑一些毛病,再说要买许多,本来还是穿着官袍,这老板就更不敢甩心眼了。

“先把棉被给他们送过去吧,先将就一下,两三个人盖同一条棉被,看着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