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病弱王爷被迫娶了锦衣卫 第16章

作者:一树的花 标签: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先婚后爱 救赎 古代架空

所以,柳元洵一动不动,睡得香甜。

“王爷!醒醒!”顾莲沼提高了声量。

柳元洵还是一动不动。

其模样之安适,甚至叫顾莲沼怀疑他是不是故意的。

推他一把?还是掐他一下?

顾莲沼陷入抉择,犹豫了整整一夜。

直到日出熹微,他才有了决定。将人一把推进内侧,翻身下床,出门练武去了。

……

柳元洵这一觉睡得分外舒服,早起的时候,甚至罕见地有了胃口,喝了半碗清粥,还吃了点清淡的小菜,顺带还夸了夸厨子的手艺。

他气色好,淩亭的心情也跟着变好了。

只是想起清早看到的那一幕,他还是忍不住问了句:“主子,您和顾大人……”

柳元洵并不想向淩亭他们解释,并非不信任,而是为了保全他们。淩亭若是知情,皇上问起来,便要担个知情不报的罪名,还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好。

“呃,他不是我侍君吗?”柳元洵眨了眨眼睛,努力让自己显得诚恳,“和自己的侍君睡在一处也不奇怪,对吧?”

淩亭没料到会听见这个答案,愣了片刻后,浅笑道:“是的,您说得对。”

“对了,”吃罢早膳,柳元洵想到了正事,“你叫淩晴找张整理完的古琴谱,将它和书房里的琴谱调换一下,再做点记号,送到太常寺库去。”

淩亭问:“主子是想引人上鈎?”

柳元洵点了点头:“如今握在我们手里的线索太少,静等着不是办法,需得引蛇出洞。”

“我明白了,”淩亭道:“我这就交代淩晴去做。”

眼看着淩亭即将出门,柳元洵又嘱咐了一句:“这事尽量不要叫旁人沾手。”

他不想再将无辜之人牵扯进来,害了他们的性命。

淩亭郑重点头,将他的话记在了心里。

淩亭走后,柳元洵仔细回忆着与刘三最后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他记得刘三说过,这琴谱是从臯县宋老板的手里收来的,如今刘三已死,他若想查,只能从臯县着手。

臯县……

听名字,倒像是江南一带的水乡。

他若没记错,孟阁老的儿子似乎就被外放到了江南,在那里做总督。他若想去臯县寻人,倒是可以向孟阁老要封手书。

想起孟阁老,他难免忆起那封写着“孟延年”三个字的摺子,只是这一回忆,却叫他惊觉出了点异样。

他虽然只看清了这三个字,可若是细细思量,便知这名字出现的位置不合常理。

朝臣上书,若是提及别的大臣,自然要在名字前冠以职称,就算是弹劾或是揭罪,也需得用“阁老孟延年”五字打头,他之所以能一眼扫见“孟延年”的名字,是因为这三个竖写的字正好起了一句话的头。

这说明上摺子的人,压根没用尊称,而是将孟阁老当作寻常百姓一般对待了。天雍制度森严,大臣们绝不可能在上书的摺子中出现陈述失误,若是非要寻个理由……

柳元洵心下一寒。

若是没了职称,且没传出阁老被罢官的消息,那直呼其名背后的信号,就只有一个:

皇帝要向孟阁老挥刀了。

第19章

柳元洵在家里歇了两日,待到第三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得入宫了。

因为天雍一年一度的冬日祭礼到了。

丑时刚过,淩亭就进了门,恰与出门练武的顾莲沼撞到一处,二人相视一眼,拱手行了一礼,便错身而行了。

“主子,该起了……”淩亭附耳过去,轻声唤他,唤了两声也不见人睁眼,只能隐约听见熟睡之人轻轻“嗯”出了个气音。

淩亭早已习惯,喊他不是为了将人叫醒,而是知会他一声罢了。至于后来的穿衣、洗漱等等,都是他半扶着柳元洵一点点完成的。

气血两虚之人晨醒不易,就算意识到自己该起了,可身体虚软,眼皮沉重,脑袋也浑浑噩噩的。若是强逼着自己睁眼,醒来也是眼冒金星,下一刻就要昏倒。

日子久了,柳元洵也不强求了,索性将自己彻底交给淩亭,由他侍弄。

只是今天穿衣花费的功夫格外久,他哪怕半梦半醒,也依然能感觉到身上的服饰一件比一件复杂,待到象征王爷身份的发冠戴在头上时,柳元洵终于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说道:“脖子要断了……”

淩晴一边给他整理头发,一边笑眯眯地说道:“放心吧主子,断不了。”

柳元洵恹恹道:“又不是你的脖子,你怎么知道断不了?”

“因为主子您上次也是这么说的呀。”淩晴歪头瞧了瞧他的脸,突发奇想道:“主子,要不然给您上点口脂吧?您的脸色也太苍白了……”

柳元洵坚定拒绝:“别,白着吧,你若是将我打扮得朝气蓬勃的,我要晕了,皇上还以为我在刻意找茬呢。”

淩晴扑哧一笑,手下的动作却快了不少。折腾了小半个时辰,总算收拾完了。

……

宫中祭礼一般在四个地方举行:天坛、地坛、太庙与社稷坛。冬日祭礼便在天坛。

柳元洵身负太常寺卿之职,祭礼的许多流程都要由他和皇上一起完成,所以他得先去皇上的寝宫,和他一起去天坛。

洪公公在殿内伺候,冯公公则侯在殿外,刚一见到柳元洵的身影,便快步向前迎去。

柳元洵将手搭在冯公公手里,客气道:“劳冯公公久侯。”

“都是老奴分内的事儿。”冯公公笑了笑,一边搀着柳元洵往寝宫走,一边问道:“听说七爷前些日子受了寒,如今身体可好些了?”

这话若是旁人来问,未免有冒犯之嫌。可冯公公是司礼监掌印,还是先帝留下来的老人,他问这些,旁人听到只会觉得七王爷与圣上关系亲厚。

因为先帝的这层关系,柳元洵对冯怀安和洪福两位公公的态度也有不同。接他的人若是洪福,他可能连句话也不愿说,但来人若是冯怀安,他多少得卖他点面子,并肩走过这一程。

柳元洵微微一笑,道:“身体无碍,劳公公挂心。”

冯公公话不多,问了两句便住了嘴,将人扶到了寝殿之外。

先皇离去后,皇帝寝宫便空置了。

太子即位后,只说自己住惯了旧殿,而后将太子寝宫内外修整了一番,并没有搬去别的地方。

地方还是熟悉的地方,但伫立其上的太子殿却已经变了模样,再也不是他少时总赖着不走的地方了。

他仰头望着殿前的牌匾,一时忘了身在何处,直到冯公公出声提醒,他才回过神来。

洪公公说:“七爷,皇上快出来了,您去前面候着吧。”

柳元洵点了点头,将手里的汤婆子递给身后的淩亭,而后垂袖站到了寝殿门口。

随着殿门一声轻响,两旁的禁军与内侍齐刷刷跪了下去,柳元洵穿得多,动作慢了一步,跪到一半就被皇上扶住了。

皇上似有嫌恶地看了他一眼,冷声道:“免了,等你叩头问安结束,祭礼都该耽搁了。”

洪公公紧跟着搭茬,“今儿天冷,穿得多,难免行动不便。”

柳元洵没说话,被扶起来之后就跟在了皇上身后,以错他一个身位的距离,向天坛走去。

越到靠近天坛的地方,周围的氛围就越肃穆,身着甲胄的禁军分布两侧,手里长枪紧握,神情严肃,在尚未破晓的天色中显出一种刀锋般的冰冷。

内侍穿着崭新的衣服,挑着灯笼,在朦胧的光线里快步穿行,赶在皇上到达天坛之前,围拢住了四周。

人影幢幢之中,柳元洵跟在皇上身后,踏上了通往天坛的艾叶青石路,随着司礼一声长吟,分立两旁的文武百官深深叩拜了下去。

太阳将出,冗长复杂的仪式也开始了。

盛着净水的玉盆被穿着白衣的内侍端了上来,柳元洵叩过请神礼后,挽袖覆上皇上的手背,握着他的手浸入了冰凉的净水中。

柳元喆垂眸看着玉盆中瘦如枯骨的手,黑而沉的眼神在烛火盈盈中微微一晃,他眨了下眼,掩下了心间的不忍与怜惜。

太常寺卿导引皇上盥洗过后,皇上就该行献香礼了。

三牲、果蔬、地土、晨露等物件被一一奉上,待到吉时,钟磬齐鸣,旗幡招摇,皇上亲手点燃祭香,带领群臣向苍天叩首,而后吟诵祝祷长词。

颂词之后又有初献、亚献与终献。整个过程冗长复杂,天气又冷,柳元洵站天坛之上,神色平静肃穆,可厚重礼服下的小腿都已经开始发抖了。

在王府的时候,他还和淩晴开玩笑,说自己一脸病色正适合昏倒。可他心里清楚,无论身体有多难受,他只要站在天坛上,只要站在皇上身边,哪怕就剩一口气,他也会撑住。

这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礼,他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昏倒,受罚倒是其次,不吉利才是主要的。

他强撑到饮福受胙环节,这才和光禄寺卿交换了位置,挪到了不甚明显处,寻了个能靠身的柱子。

饮了福酒,受了胙,众礼官各自归位,开始送神。

柳元洵起身跟在皇上身后,和他一前一后走向望燎位。

祭祀所用的物品被一一送进燎炉,祭酒一浇,火舌顿时蹿了数米高,读祝、进帛、掌祭三官神色庄严地站在燎炉旁,低声念诵着送神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上却忽然开始下雪,雪花与祭物燃烧后的灰烬混在一处,竟有些分不清哪些是雪,哪些又是灰。

祭礼途中降雪是祥瑞,表明神明有了回应,这一场大礼,终是有了最完美的收场。

所有人都跪在了地上,虔诚高呼着:“陛下万岁。”

柳元洵也跪下了,但他没有低头,他只静静跪着,看着距他半步之遥的天子背影。

民心归顺,百官臣服,年轻的皇上肩负着整个天雍,看上去威严而尊荣。

可只有一直跟在他身后的柳元洵知道,柳元喆好像也病了,他虽极力压抑着,可他们距离如此之近,他又怎能看不见柳元喆偶尔打晃的身体呢……

他好歹还倚着柱子歇了片刻,可皇上整个祭礼都在众大臣的视线中心,别说歇息了,就是塌下肩膀缓缓神的机会都没有。

怎能不累呢?那么多摺子,那么大的天雍朝,都担在他一个人肩上。

柳元洵不想见他,可他更见不得他受罪。

……

随着最后一缕青烟散尽,繁复浩大的祭礼终于结束了。

柳元喆轻咳一声,缓步向望燎台下走去,他前两日有些发热,今早又喝了一肚子冷风,带头饮下三杯凉透的福酒之后,身体便有些撑不住了。

可他刚走了两步,原本一直刻意和他保持着距离的柳元洵却快步跟了上来。

明明柳元洵的身体也很弱,一场祭礼结束,他早已经腿脚虚软,眼前发黑。可他依然在看见柳元喆身体打晃的瞬间,本能地上前扶住了他的手臂。

柳元喆浑身一震,眼眶顿时湿热。

他低头掩去神色间的动容,和柳元洵并肩缓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