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蘑菇的老猫
熊锦州道:“我出来前都给挂上了。”
听他们俩考虑得这么全乎,一家子又好气又好笑,但随即又凑在一起讨论:“咱们家的牛也还小呢,要不也套一个?求个平安嘛。”
反正等明儿一早就拿回来了。
说做就做,王春华去拿了铜钱和布条出来,一家子浩浩荡荡去后院找半大牛崽。
瞌睡中的牛:?
牛脖子粗,王春华挑出来的布条不够长,他们嘀咕了会儿,把铜钱挂鼻环上了。
“好了,过个好年。”
熊石山拍拍大牛崽子,笑呵呵的。
夜里起了寒风,他们放下卷起的挂席,回了厨房。
今日火盆里烧着的是炭,没有浓重的烟雾,门窗便都关上了,只留一条缝透风。
厨房里暖洋洋的。
闲聊琐碎,拨弄火块,时间在孩子们的笑声中一点点流逝。
宁归竹搓搓他们的小脸蛋,“醒醒,做好吃的了。”
“什么好吃的呀。”
熊茵茵揉着眼睛,靠在宁归竹身上,眼睛闭着继续发困。
宁归竹笑道:“饺子,吃过吗?”
“嗯?”
小孩儿有些茫然。
宁归竹看几个成年人也没反应过来,想了想饺子的其他名称,又道:“也叫娇耳,茵茵应该是吃过的。”
毕竟包饺子这事不是宁归竹提的,是家里人对过年的安排之一。
啊!
熊茵茵清醒了些,“吃过的!”
她醒了,旁边竖着耳朵听的兄弟俩也坐直了身体,努力打起精神等着吃饺子。
饺子是白菜肉末馅的。
白菜切碎焯水放盐腌制过后,挤掉其中的水分和调好的肉末混在一起,打入鸡蛋搅拌均匀,然后再包成饺子。
熊家人包出来的饺子外表一般,不过速度很快,欻欻的,没两下就能包好一盘。
包好的饺子放到锅里煮上,再顺手调个简单的蘸料放在旁边。
夜色深深,锅盖掀开,香味随着热气一起迸发。
碗里分了蘸料,饺子夹入碗里,一家人围着火盆吃饺子。
县城的方向传来爆竹与烟花的声音,他们循着声站在院子里往外瞧,旁边的林子遮挡了大半的烟花,他们这儿也只能瞧见一角。
不过一角也是热闹。
看了会儿,被风一吹,一家子又哆哆嗦嗦回了厨房。
熊锦州拨弄着炭火,说起初三就得回县城,“庙会人多,宵禁也后延了,我们得守到亥时才行。”
“这么久?”宁归竹下意识蹙眉。
熊锦州见状,揉开他的眉心,笑着说道:“已经很好了,就两天的庙会,往年是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十五元宵才停,而且是通宵达旦的。”
陈县令之前的两任县令都追求‘盛世景象’,很喜欢举办庙会,烛火一点就是整个晚上,瞧着是热热闹闹的。
就是百姓们不怎么捧场。
毕竟一办就是半个来月,去一两次已经是家底好了,谁会天天往那儿凑?
而且……
那个时候县衙对拐子抓得不严,他们都不是在人群里偷小孩,而是直接一窝蜂冲上来抢的,但凡家里男人少点或者没空,都不敢往庙会那边去。
不过这些就没必要和宁归竹说了。
熊锦州想着,就听面前的人道:“那我跟你一起……”
话还没说完,宁归竹下意识看向长辈们。
过年,好像是要走亲戚来着。
柳秋红道:“还是初三呢,来得及。明儿给自家亲戚拜个新年,后天跟我回趟娘家认认那边的亲戚,之后就去忙吧。”
宁归竹下意识笑起来,“好。”
·
睡意随着夜色变暗而越来越深,小孩们熬了许久,终于是扛不住睡了过去。
这会儿估摸着也已经过了午夜,家里人便没将他们叫醒,把三人送回了房间中。
宁归竹靠着熊锦州打瞌睡,间或低声闲聊两句勉强提提神。
其余几人也是差不多的情态。
等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一家子都困迷糊了。
宁归竹昨天白天还睡了会儿,这会儿率先意识到天色变化,起身打开窗往外瞧了瞧,打着哈欠转身,准备烧个洗脸水。
熊锦州起身过来帮忙。
“新春纳福,岁岁平安。”见了他,宁归竹笑弯了眼,先说祝福语。
熊锦州回了句,见人这么高兴,忍不住凑上前快速啄吻了下,问道:“心情很好?”
“是啊!”
宁归竹声音轻快。
这可是他在这过的第一个新年。
两人说话间家里其余人也清醒了,互相道了新春吉祥话,便热热闹闹地凑在一起忙活。
新春第一天不能扫地不能泼水,洗漱过的水被倒在了提前准备好的桶中,将昨晚没吃完的饭菜摆到蒸格上隔水热好,便是一顿香喷喷的早餐。
小孩们擦着眼睛进来,嘴里含糊说着新春吉祥话,一个没注意差点摔倒,被跟在后面的熊锦平抓住。
自家热闹结束,便是出门拜新年。
今日只用去自家亲戚屋里,走了一圈下来,时间倒也还早。
柳秋红见宁归竹困得睁不开眼,便让熊锦州带人回去睡会儿,“也没什么事了,你们睡好了,晚上记得过来吃饭。”
“好。”
夫夫俩应了声,走了。
等他们离开,柳秋红又对王春华和熊锦平道:“你们也去睡,家里我守着就成了。”
“娘你去睡吧,我跟锦平还能熬会儿。”
柳秋红不听他们的,摆手决定道:“行了,让你们去就去,我年纪大了瞌睡也少,而且再过会儿你们爹就起来了,我到时候再睡也一样的。”
她坚持,王春华和熊锦平最后没能拗过她,只好抓紧时间去睡,好早点起来换人。看着他们进入房间,柳秋红坐到厨房门口,守着玩闹的小孩。
冬日难得的太阳挂在天空上,照耀着孩子与屋脊的雪层,微光闪烁夺目。
第134章
大年初二。
馒头牵着马車慢悠悠地行进着, 熊石山和熊逯葑谕饷妫锖旌湍䴕w竹坐在車厢里,他们今日要去柳秋红娘家认亲戚。
骡子牵着車进入陌生的村庄, 村民好奇地瞧了两眼, 见是眼熟的熊家父子俩,便有那脚程快的跑去柳家传消息了。
柳家是很热闹的一大家子。
消息过来时, 柳秋红的姊妹刚到家里没多久, 听也来了,她们下意识便起了身要出去迎一迎。
柳老太太见状起身道:“我也一起去。”
起身的儿女无奈转身, 离得近的伸手扶住她道:“娘,您一把年纪了,等着儿孙来拜就是, 往外去什么?”
路上的雪可都没化呢,这一不留神摔一下可够人受的。
“我樂意!”
柳老太太坚持,做儿女的只好帶着她往外去,柳秋红父亲听见动静从厨房出来,下意识跟上了儿女和老妻。
馒头拉着马車行至屋前。
面前的木屋不算小,粗略一扫约有七八间房,院子很宽敞, 由半人高的竹篱笆围着, 收拾得很整洁,生活气息很重。
熊逯萏侣沓担傲巳�, 等亲爹站稳后才掀开帘子,去扶里面的亲娘和夫郎。
柳老太太拉住自己女儿的手,笑呵呵地说了两句,这才看向刚刚站定的宁歸竹, “竹哥儿。”
宁歸竹连忙应声,“阿婆好。”
“哎,好好好。”
柳老太太很是欢喜,主动拉着宁歸竹认家里的人。
柳家除去柳秋红外,有三个舅舅三个姨母和一位哥儿阿舅,这会儿他们都在,年轻一辈中有六七个陪媳妇回娘家了,又有好几位表姐帶着丈夫回来。
小孩更不用说,湊了堆,成了群。
宁归竹自诩记忆力出挑,跟着柳老太太认了一圈人下来,还是十个中有八个是对不上号的。
最后才是柳秋红的父亲。
老爷子看着老妻帶宁归竹过来,矜持地轻咳了声以作提醒。
柳老太太瞧了他一眼,笑着对宁归竹道:“这是你阿公,性子别扭了些,昨儿晚上还跟我念叨呢,希望你会跟秋红一起来家里坐坐。”
柳老爷子面上有些挂不住,微恼地唤了一声:“连英!”
老夫妻俩同姓,连英是她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