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藕香食肆
正在院子里修行练武的一帮子大大小小的河阳党人,倏地钻进了西屋,关上门窗,默不着声。
二郎操起扫帚就往跑:“他娘亲的居然还有不长眼的敢来闹事——”
哪晓得那道士半点不经打,被二郎一把扫帚敲得嗷嗷叫:“我与你说法论道,你派强人来欺辱于我,你这算什么得道高僧……”
伏传被骂得莫名其妙:“我怎么就得道高僧了?”
三娘抿嘴一笑。
伏传是个孤拐性子,仍旧坚持“不呼救绝不救”的道理。
有好事者据此认定,他就是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下凡转世。
你若不呼救,观世音怎么听得见呢?
所以,非得让人求救才肯施救的小菩萨,肯定就是观世音菩萨!
加之伏传一会儿男装,一会儿女装,自从入道斩赤龙之后,彻底淡去了男女之别,也非常切合菩萨非男非女的形象,所以,他这观世音转世的名号就传得越发言之凿凿。
正在喧闹的时候,伏传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喊道:“莫打莫打,我与道长不是来找事的,我们来找人!我姓卫!”
韩琳?
伏传对韩琳印象不错,回头看了静室紧闭的窗户一眼,示意三娘:“把人请进来。”
陪着道人进来的果然是韩琳。
他穿着道袍,微微佝偻着身形,仍旧掩不住高挑的身材。见了伏传之后,韩琳面露迟疑之色。
这才不过一年的时间,伏传就长高了许多,容貌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如今的伏传不止不像营养不良的草娘,也不大像长大后的草娘。入道之后,身与神合,他的模样有些朝着伏传自己的样子长了。
以至于韩琳看着他,总觉得似是而非,不大敢确认他的身份。
“请坐。家里只有清茶。”伏传开口招呼。
韩琳才终于认出他来,往西屋看了一眼,在石桌边坐下:“我以为你们离开京城了。瓦郎呢?我要敬他一杯茶,谢他当日又救我一回。”
伏传往静室看了一眼,摇摇头。
韩琳就知道谢青鹤不大想见自己,还是硬着头皮说:“还请借一步说话。”
“这里正好。家里地方小,坐不开。”伏传拒绝与他进门密谈。
韩琳往后看了一眼,那帮着他进门、替他做遮掩的道人就转身出门去了。
二郎跟着那道人出门,两人一左一右坐在门槛上,那道人被二郎拿扫帚揍过,这会儿居然也不焦不躁半点不生气,心平气和地坐着。
二郎看着他绣工细致的道袍,嵌着玉片的莲花冠,又看那道人的鞋子。
——脚不沾尘,这是小师父才有的功夫!
陈老太都做不到这一点!
这只怕真是位得道高人吧?
二郎想了想,小声说:“道爷,小子得罪了。”
那道人看着他,也只是笑一笑,说:“你倒狡猾。”
门内。
韩琳是习武之人,功夫也还不俗,自然能听见西屋里驳杂的呼吸声。
“此前刺杀河阳党人的事务,皆由我来安排。底下人并未抛尸,死者家人又口口声声说人被绑架,这会儿改口说被分尸深埋……草郎,十个月,十六人。若非我帮忙善后遮掩,这事早就被齐大监知道了。你养在那边屋子里的劫后余生之人,也不能安安稳稳地活到今天。”韩琳说。
伏传也一直认为这事顺利得很奇葩,怎么可能次次把人救走,粱安侯府都不加调查呢?
如此才知道是韩琳在尽力周旋。
“你以为我们离开京城了?”伏传重新问了一遍。
韩琳点点头:“半年前,调查萧宗纬的去向,才发现这里。”
“也就是说,你帮着遮掩救命之事,并不是看在我的情面上。”伏传说。
韩琳本身也不赞成粱安侯府帮着阉党搞暗杀的勾当,只是,他与亲爹之间的矛盾,没必要拿到明面上来说,更不可能当着西屋那批死里逃生的河阳党人说。
“我已接到调令,半个月之后就会南下剿贼。以后的事情,就不归我安排了。”韩琳说。
这才是他来小院的目的。
他负责暗杀河阳党人的事情时,可以帮着伏传善后,一旦离开了,就顾不上了。
吱呀一声。
静室的窗户掀起一条缝,露出谢青鹤半个下巴:“进来。”
第125章
相比起变化极大的伏传,屋内静修的谢青鹤几乎没有改变,还是从前的矮豆角样。
韩琳站在榻前,隐隐能感觉到一种奇异的割裂。
一年未见,谢青鹤身上这种“命不与神合”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旁人或许看不出来,他的相术小有所成,仅仅站在谢青鹤的面前就特别难受,觉得处处都不对劲。
谢青鹤也没有请他坐,或是请他喝茶。
静室里除了一张坐榻,一张香席,别无他物,原本也不是待客的地方。
“调你南下剿贼是谁的主意?”谢青鹤问得毫不客气。
韩琳张了张嘴。
他真真切切地只有一个感觉,瓦郎是不是管得有点宽?
谢青鹤是救过他的命。可他不曾聘谢青鹤为谋主,他更不是谢青鹤的下属。这事涉及到粱安侯府与阉党之间的利益纠葛,谢青鹤张嘴就问,他怎么回答?——这问题太莽撞失礼了。
偏偏谢青鹤问得理直气壮,好像他天生就该老实回答谢青鹤提出的所有问题。
犹豫片刻之后,韩琳还是松了口风,说道:“是齐大监的主意。”
“如今南面贼患不成声势,朝廷上下都没怎么放在心上。多数人认为只要当地太守召集守备兵马就能轻易平乱。若是派遣兵马南下,领头的将官就是白捡的功劳。这差事还挺抢手。”
“我此前不曾单独领兵,一向在父亲帐下听用,这事本不该落在我手里。”
“齐大监在南边有些私务,旁人处置不了,便与我父商量此事,向天子举荐我南下。”
谢青鹤听得顿了顿,说:“这样说来,你是知道粟河与万象的情况了?”
“府上给我送了一份贼首的情报,张里、嫣玟夫妇如何起家、成事,我都已知悉。贼兵几大头目的来历性情,贼兵成色,我也都……”韩琳说的都是战阵中知己知彼那一套。
谢青鹤摇摇头,说:“我说的不是这个。”
韩琳微微侧目:“那你的意思……是?”
“粟河的良田多半记在田家名下,万象的良田则是萧家与阆家分持七八。本朝立极之前,那三大世家已经在南面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先帝偏宠南王封于粟河,偏宠宝公主封于万象,又将两地金印玉坑授予南王与宝公主自采。这才是南面动乱的根源。”谢青鹤说。
事情的起源,就是世家与皇室在抢夺金银矿坑的实际控制权。
田、萧、阆三家在南边经营日久,后赵不曾立国之前,三家就已经在粟河与万象开垦经营了。
后赵立国之后,对各类金银矿业采取官营民采的制度,粟河与万象的金银场与玉坑名义上收归朝廷所有,其实还是田家、萧家与阆家在实际开采,按照产量向朝廷交税。
皇室之所以这么慷慨,自然是因为这三家都有从龙之功。田家出了一任皇后,三位王妃,萧家有公主下降,阆家虽不是皇室姻亲,却也时常出入东宫,为皇太子讲经授课。
何况,能开国的皇帝那是好欺负的么?
两代之前,三世家都老老实实挖矿,老老实实课税,半点都不敢耍滑头。
只是随着一代代过去,厉害的老皇帝都驾崩了,嗣位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日益势大骄狂的世家也就不那么老实了,轮到向朝廷交税的时候,南面的矿坑也就“枯竭”了。
继位的皇帝们也不傻。瞒报产量是不是?故意骗朕是不是?朕还治不了你?
正常做法是使人去监税。
先帝最奇葩的地方在于,他直接把官营民采的矿坑收了回来,然后封给了自己的儿女。
南王和宝公主都是宠妃李氏所生,被先帝宠得又凶又刁战斗力极强。
——我皇父封给我的金矿银矿玉石坑,你个贱民凭什么不给我?啊?世家就不是贱民了?
最终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三大世家的采矿权还是还给了王府与公主府。
但是,那三家也不是好惹的。彻底闹翻之后,南王与宝公主在粟河、万象两郡,压根儿就找不到能熟练采矿的匠人,只得让自家的奴仆强行开采,产量极低不说,还常常出事故。
不得已,南王与宝公主上书向先帝求助。
奈何全国各地都是官营民采的模式,皇家也没有蓄养这方面的工匠。
为了给南王和宝公主撑场子,先帝下旨强行征役,从别处强调了匠人给南王与宝公主开采矿坑。
征役没有工钱,还得自带口粮。匠人们被迫与家人离别,跋山涉水倒贴干活,家里妻儿老母无人供养艰难求存,不少匠人都窘迫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惹来极大的民怨。
南王是个胖子不爱出门,宝公主就不一样了,这位公主生于深宫被憋坏了,喜欢游山玩水。
某日,宝公主驻殿香河,意外被怨气极深的匠人冲撞,竟然落水身亡。
这事简直骇人听闻,顿时震惊天下。
先帝已在病重弥留之时,得到消息之后,当即下旨将当时万象郡内所有矿坑匠人全部坑杀,公主府的侍卫奴婢也以护主不力的罪名赐死,受牵连者多达七千余人。
曾有传闻说,宝公主刁横跋扈,与阆家冲突不断,是阆家刻意煽动匠人生乱,将她淹死。
只是随着先帝的崩逝,宠极一时的南王与宝公主都销声匿迹,渐渐被淡忘。
——宝公主的死亡,究竟有没有阆家做背后推手,谁在乎呢?
韩琳知道这段往事,是因为他身在粱安侯府,受着最好的教养,随时都有府上的谋士给他答疑解惑,给他说某件事的来龙去脉。他很不理解的是,谢青鹤为何也知道这些往事?
“宝公主死后,万象的矿坑归属一直没人去管,又回到了萧、阆两家手里。”
“齐莺的干儿子蔺百事在万象谋了个监金银矿事的差事,兴冲冲走马上任,在万象被萧家收拾得服服帖帖。齐莺收不着这份孝敬,要蔺百事去跟萧家打擂台,这才有了清扩隐田的事端。”谢青鹤说。
隐田是大世家唯一的弱点,也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后赵对于农家是按照丁亩课税,就是既要交人头税,也要按照田地大小交税,对于自耕农来说,有丁亩税,还要时不时地服徭役,负担非常重。因朝廷对士族有优待,有爵位官身的家族,基本上不征田税,免去徭役,许多活不下去的自耕农就干脆选择对大世家献田投靠。
除却自耕农投靠之外,蓄养流民开垦良田也是各大世家的日常,这导致世家的土地越来越多。
然而,朝廷给世家的免课也是有限度的,一个家族在册的土地太多了,自然会引起朝廷的注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大世家就会选择隐去大部分田产,绝不上报。
隐田此事世家得利,百姓也看似得利,只有朝廷傻眼。
——朝廷收不着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