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亭渡
宋声点头,“好,那咱们日后京城再相见。”
天色也不早了,知道宋声他们还要赶路,秦元白道:“时辰也不早了,你们快启程吧,别耽搁太久赶不到下一个落脚点了。”
宋声嗯了一声,与他们二人郑重行了一个书生礼,这才带着陆清他们出发。
陆清他们这次出门一共有两辆马车,前面这一辆马车是新买的,空间要更大一些,是他和宋声以及阿爹还有两个孩子在里头坐着。
后面那一辆马车上放了几个大箱子,里面都是陆清收拾的衣物还有其他的一些零散东西。
只是这么一来,春生一个人驾车就不够用了。不过还好有郑昀在,春生在前面赶着他们这辆马车,郑昀在后面赶着另外一辆马车。
走之前宋声已经提前规划好了路线,算了算时间,赶在天黑之前能走到下一个城镇投宿。
毕竟天气这么冷,赶车本来就很冷,晚上更不可能在外面露宿了。
考虑到郑昀和春生两个人都要赶车,实在是太冷。陆清特地给他们用棉花做了身厚厚的棉衣,还重新给他们做了一身斗笠和蓑衣,能更保暖一些。
在京城的这两年,春生和郑昀也攒了一些钱。平时他们花钱的地方不多,吃住都在家里,也没什么要紧的东西买的。
陆清对他们两个很好,一年四季,都会给他们拾掇几身新衣服穿。这次还给他们做了新的棉衣,里面的棉絮塞的厚厚的,十分暖和。
陆清还按照宋声给他画的图样,给春生和郑昀他们两个一人做了一顶遮耳帽,专门用来过冬的,帽子很厚,里面加了棉,耳朵部分特地加长了,下面有个绳子从下巴处系起来,暖和极了。
出了城门,马车一路向西行去。宋声回头看了看他们身后越来越远的城墙,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陆清在旁边柔声说道:“相公可是舍不得离开了?没关系,我相信相公,以你的才能,有一天只要你想回来,肯定能回来的。”
宋声没有辩解自己此时的心绪,他拉着陆清的手说道:“嗯,如今京城里的一切都安排清楚了,咱们也该离开了。倒是你和孩子,以后要跟着我去肃昌那贫瘠之地,辛苦你们了。”
“相公这是说的哪里的话,能嫁与相公做夫郎,是我这辈子的福分。贫瘠之地怎么了,反正不管去哪,我和孩子都会陪着你的。”
宋声心里一片温柔,捏了捏他的手,“好,咱们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两个人这话说的肉麻,陆寻坐在旁边简直没眼看,还是照顾自己的两个乖孙孙要紧。
团团和圆圆两个孩子十分懂事,他们还没出过远门,并没有因为外面冷而哭闹,反而对外面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
一开始上马车的时候还有些不情愿,进去之后小手小脚开始挥舞着,一个都没停歇,嘴里还不断的会问这是哪里,他们要去哪等等。
好在小孩子精力有限,玩了没一会儿就累了。再加上马车一路摇摇晃晃,两个娃娃没过多久就睡了。
他们坐的这辆马车里面空间很大,并排躺两个成年人睡觉都绰绰有余。考虑到有孩子跟着,再加上奶茶铺子今年也挣了不少钱,陆清才做主重新买了一辆新的马车。
还别说,空间大了就是好,坐着也舒服。
宋声的马车一路朝着宋家村行驶,他们出发的早,因为车上有孩子,不敢走得太快,算了算了,估计要到三月中旬才能到宛平府城。
此时的宋家村,张杏花他们还不知道宋声官职上的变动,也不知道他即将赴任,绕路回家看他们。
现在这种情况他们就很知足了,他们老宋家,算上李满,加上宋成,差不多算是有三个当官的了。
宋成的官职要更小一些,不过再小的官儿那也是当官的。每次说起这个,张杏花都十分高兴,谁家能像他们老宋家这般家宅兴旺的,农家泥腿子出身,却一门出了三个官,就算是拿到府城里去说,不说是头一份儿了,那也得是数一数二的。
很快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
宛平府城,陆记麻辣烫。
宋峰和李氏还在铺子里忙着,他们这个麻辣烫的铺子自从扩大了之后,来吃的客人越来越多了。
南来北往的商人有时候如果这里也会来吃上一碗,他们铺子里头的客人非常多,经常是没有空位置的,需要在外头等一会儿。
“孩子他爹,你去张屠户那再提几斤猪肉回来,肉不够了。”李氏说道。
宋峰赶紧说好,然后进屋拿了钱,就朝着隔了两条街的张屠户那里走去。
卖猪肉的张屠户还是之前陆清总爱去的那一家,当时的张小娘子还看上了宋声,好在张屠户是个明事理的,早早就把闺女给拽了回去。
如今张小娘子已经嫁人了,孩子都有了两个。不过嫁的人跟她当初想象的有些距离,不是秀才,就连童生也不是,而是一个寻常百姓。
当时张屠户急于把她嫁出去,也就顾不得挑三拣四了。就从媒婆说的人里面挑了一个老实能干的,张小娘子还闹了好一阵。
但毕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也只好嫁了。张屠户还是很疼惜这个闺女的,他看人的眼光也好,对方一开始只是个木匠,靠给别人打一些家具为生。
后来成婚之后,他一连接了好几个大单子,赚了不少钱。最主要的是即便是赚钱了,他对张小娘子也很好,把赚的钱都交给她保管。
小夫妻两个现在过得很好,再加上有了两个孩子,生活更是顺心了。
宋峰来到张屠户这里买肉,张屠户跟他往来这两年也熟悉了,说道:“要几斤啊?这个时候猪后腿的好肉都没了,我给你切点别的吧。”
“成,张哥,切个五斤吧,我媳妇儿说五斤差不多够了。”
张屠户说了声好嘞,转过身熟练的切肉,几刀下去肉就切好了,拿起杆秤稍微撑了一下,不说是特别精准了,大概也差不离。
“五斤二两,给你算五斤吧,我给你包起来。”张屠户为人爽快,转头去拿油纸。
一边拿一边说道:“你们两口子去年又不少挣吧?可真是能干呐!”
宋峰腼腆的笑了笑,“还行吧,张哥生意也好,比我们能干多了。”
“给,你的猪肉,拿好了啊。”
宋峰刚接过来,就有个熟人过来拍了拍他说道:“宋峰,你快回去看看,你家来人了。好像还是从京城那块儿来的,我听你家婆娘喊三郎,是不是你经常挂在嘴边那个在京城里当官的啊?”
宋峰一听十分惊讶,“你确定你没听错?我媳妇儿喊的是三郎?”
三郎不是在京做官吗?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难不成是得罪了什么人,丢了官吗?
那人点点头,“我确定我没听错,就是喊的三郎。”
这人是这两年才搬到京城里来的,跟宋峰关系不错,经常到铺子里来吃麻辣烫。他没见过宋声,所以不清楚是不是他。来铺子里吃麻辣烫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有很多人都不认识宋声。
倒是张屠户,他还记得宋声,听见这话,想好好的说道:“宋老弟,你快回去吧,说不准就是宋官人回来了。”
他很羡慕宋峰,怎么他们家就没出一个像宋声这样有出息的人物呢。
宋峰提起手上的猪肉就往铺子走,他一脸懵,难不成真的是三郎回来了?他得赶紧回去看看,可别是出了什么事才好。
第230章
宋峰急急忙忙的朝着铺子赶去,本来他就只走了两条街的路,回去也快,加上他着急赶路,不过一刻钟的时间就到了。
回家一看,屋里头正坐着的可不就是宋声吗!
“三郎,真的是你!刚才在外面听人说你回来了我还不相信呢,没想到这是真的。”虽然去年过年他们一家都去了京城,但算起来,如今已经又过一年了,他们兄弟两个也一年未曾相见了。
“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事?三郎,你要是有什么难处,就跟二哥讲,二哥一定会帮你的。”
宋声说道:“二哥,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官职变动,如今不在京城翰林院做官了,皇上封我为六品的通判,要去肃昌府赴任了。这次做官路途遥远,地方偏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便想着顺道回家一趟看看爹和奶奶他们。”
肃昌府距离宛平府虽然不算特别远,但中间隔着几座大山,走直线的确是近一些,但这个时候又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开凿隧道,山中小路更不好走,只能绕山走官道。这么一来,也算得上是千里迢迢了。
这个时候一别,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相见了。
这个时候宋声才算是真正切身体会到了古人所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觉。
经常说古时候车马慢,交通不便,去地方上做官就是离家遥远,如果调职频繁,那就是天南海北的游走,常年在外,与亲朋好友离别是常态。
也是考虑到以后回家不方便,所以特地绕路回来先看看亲人。
宋峰听完之后也明白了他的想法,说道:“没事,在地方上做官也挺好的。你看看咱们宛平府的通判,听着多牛气啊。你们赶了这么久的路估计也饿了,我让你嫂子给你们做点吃的。你们先休息会儿,等吃完饭再睡会儿,明天一早我们陪你们一块回去。”
看到宋声,宋峰还是很高兴的。无论他到哪个地方做官,只要他们一家人平安,其他都不是大事。
宋声和陆清这一路上为了多赶一些路,很少吃好睡好。两个孩子跟他们也遭了不少罪,好在有陆寻跟着帮忙照顾,让陆清轻松不少。
李氏特地下厨给他们做了一桌子菜,宋声他们吃完之后就回后院休息了。
这个宅子还是乔家巷的那个宅子,后院的房间很多,住他们几个人还是够的。
第二天一早,李氏特地给牛婶交代了几句,说是这两天要回乡下,铺子就麻烦她先照看着了。
之前他们一块去京城的时候铺子也是托牛婶管着的,牛婶轻车熟路,笑呵呵的应了,让他们放心回。
牛婶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陆清了,当年要不是陆清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了她,她们家的日子哪能像今天过得这么好。
再次看到陆清,牛婶激动的上前跟他说话,恨不得拉着他的手不放,句句都是感谢和关心。
给牛婶交代好之后,宋峰和李氏就跟宋声他们一块回了宋家村。
这是宋声在京城做了三年官之后头一次回来,村口的那棵树还在,长得枝繁叶茂,如今正是早春,光秃秃的枝干开始发出嫩芽,彰显着勃勃的生机。
从村口一路走来,宋声时不时撩开帘子往外看,有不少村里人认出了他。
他们还没走到家,张杏花就得到了消息,说是他们家三郎回来了。
张杏花跟做梦似的,一开始压根就不行,还说对方胡说,三郎在京城做官呢,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说谎都不打草稿的。
然而很快就不止一个人这么跟她说了,接二连三有村里人过来跟他说看到宋声坐在马车里头正在朝着他们家赶,张杏花将信将疑的出了门,站在门口伸着头看。
没一会儿,还真看到了一辆马车在前头走着。她越看越熟悉,在前头驾车的那个人可不就是春生吗?
那马车里坐着的应该就是他们家三郎了。
马车停在了宋家院子门口,宋声先一步从马车上下来。张杏花一看真的是他,激动的上前拉住他的手,“三郎,你怎么回来啦!可想死奶奶了。”
陆清和陆寻也跟着从马车上下来了,怀里还抱着两个孩子。张杏花一看到两个娃娃,慌忙上前接了一个过去抱着,她的乖曾孙也想死她了。
总不好在院子门口围着,宋声先进了院子,春生和郑昀也跟在后面把马车赶进了院子里。
一回来全家自然是对宋声他们嘘寒问暖,得知宋声外放出去做官了,做的还是六品的通判,家里人都高兴极了。
他们不知道通判是多大的官,但他们知道,在他们整个宛平府城,最大的是知府大人,再下面就是通判大人了。那可是二把手啊,在他们这些小老百姓心里,已经是个大官了。
宋声没跟他们说肃昌府是个什么地方,也是怕家里头担心。只是说地方离的有些远,在家待不了几天就得启程上路。
肃昌府地方贫瘠,离宛平府城也远,他们这些山村的老百姓们基本上都大字不识一个,也没出过什么远门,更别提知道什么肃昌府了。
到了家宋声都是挑拣着好的跟家里头说的,毕竟此去路途遥远,不比在京城中安稳,得让家人放心些。
果然,他这么一说,家里头都很高兴。不在京城做官也好,反正他们对京城翰林院的官也没什么概念,但在他们的印象里,通判是个很大的官。
如此,宋声回家不过两天,整个村子乃至旁边两个村子都知道他外放做官了,大家纷纷羡慕宋家的人,人家孩子怎么就这么有出息呢,羡慕两个字都说烂了。
这几天宋老大他们出门神气极了,他们家最大的靠山回来了,可不得好好出来显摆显摆?
不过宋声也说了,在家待不长,最多待个五六天,就得出发了。
一眨眼的功夫,时间就从指缝间流走了,五六天的时间简直就是弹指一挥间。宋家人都还沉浸在喜悦之中,宋声他们就要走了。
临走之前,张杏花很是不舍。本来陆清和陆寻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就准备了好多东西带着,都在后面那辆马车上。
这次从宋家村走的时候,张杏花又给他们可劲儿装了不少东西,家里种的豆子花生恨不得都要给他们带上几袋。
还有去年种的棉花,给他们装了足足两袋子。甚至为了让他们多带一些银骨炭,又连夜开窖烧炭,给他们也装了两袋子。
上一篇:穿成土匪搞基建
下一篇:小美人在无限游戏里靠钓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