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弱女帝拯救中 第128章

作者:杨尘微 标签: 宫廷侯爵 朝堂 成长 冰山 GL百合

秦玅观已经当了许多年的孤家寡人了,从肉体凡胎到如今的刀枪不入,个中滋味只有她清楚。

唐笙跟随她,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明白了。”唐笙捉来她的指节,一枚一枚扣下,“所以更心疼陛下了。”

秦玅观微怔,说不出一句话了。

“我哪是孤臣,我身后明明还有陛下。”

*

宣室殿外,秦妙姝在中庭来回踱了好几趟了。

“姑姑,本宫今日还能见着陛下吗?”

方汀一路陪笑,下阶回话:“二殿下,这是第三回回您话啦——”

“实话同您说了吧。陛下病体未愈,这几日又忙着处置政务,大概不会见人。您改日再来罢。”

方汀努力打发她,不想中庭又多出一人。

小萝卜头大跨步迈过门槛,径直朝她走来。

“诶呦!”一尊大佛还没送走呢,又来了尊新的,方汀着急了一小会,转头便换了笑脸迎接,“小殿下,您怎么来了?”

惠明老远便瞧见了服色明亮的秦妙姝,很是欢喜。

“给弘安姐姐请安。”小萝卜头轻快行礼,仰高了脑袋瞧她,双眸明亮。

秦妙姝的心都要被她这声“弘安姐姐”叫化了。

“你来背书么?”秦妙姝牵住她,忍不住摸了摸她的脑袋。

“有个问题要请陛下评一评。”惠明贴紧了身上有香味的秦妙姝,用力蹭了蹭,“张翰林说我讲的不对,可我觉得他讲的才是不对。”

听着脆生生的嗓音,秦妙姝飘了:“什么问题呀,说来给我听听。”

小萝卜头也不嫌弃她是个“不学无术”的,乖巧道:“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呀?”

“呃……嗯……本宫觉得呢……”蹉跎了半天,秦妙姝终于背出《三字经》头句话,“书上写了‘人之初,性本善’呐。”

“可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惠明背诵流利,一连列举了许多个“性恶论”的名句。

秦妙姝汗颜了,摸着发烫的面颊转走了话题。

她在心中慨叹,幸好小萝卜头心智还不如她这个十六岁的成熟,她还能招架住。

“方姑姑,她能进去么?”

“两位殿下,进不去呀,陛下说了,今日不召人。”方汀无奈道。

小萝卜头眼珠转得飞快:“是不是唐大人还在呀?”

方汀垂眸,一语不发,有苦说不出。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大一小全都明白了。

“嘿呀,姑姑,你早说便好了,本宫怎会打搅陛下同唐总督呢。”她牵起小萝卜头,“咱们走,咱们去太后宫中玩儿!”

“可我今日书还没温完……”小萝卜头涩涩道,“陛下也没允我去太后娘娘宫中,我……”

秦玅观虽给了她一日假,但她保留了温书的习惯,一日也不敢懈怠。

“要朕评什么。”

殿檐下,明窗被推开。

唐总督扬手推着窗檐,侧身立着,身影落在陛下肩上。陛下则微躬着身,双臂交叠,微偏首瞧着她们。

她们一个一身冰蓝,清冷出尘,一个一袭绯红,热烈张扬。

未有心理准备的萝卜头和二殿下呆住了,神情极为相似。

“妙姝,休要带走长华。”秦玅观的视线落在二人中间,指尖轻点,话虽严厉,面容却还是温和的,“她正要收拢玩心,你休要将她带野了。”

“有什么,进来说。”

秦玅观直起身,往回走,唐笙配合默契,缓缓阖窗。

小萝卜头勾起了秦妙姝的手臂,却不见身后人跟上,迷茫回头。

殿内忽然又有了动静,这回是唐总督的声音,听着要比陛下的温柔好些:

“陛下叫二殿下也入内。”

秦妙姝扬起笑,跟上了小萝卜头欢快的步伐。

第117章

唐笙只在京中待了两日, 约定的七日里,大多时间都在赶路。

她长途奔波,六月十一日赶至辽东, 刚下马,成堆的政务就压了下来。

“唐大人, 这是上季各州县府库支出调度, 请您验核。”

“大人,这是清查出的边军阵亡将士名录,抚恤银两预估……”

“唐总督,快至十五日了,是否召会各州府的大人?”

“本季新政推行情形如下——”

她依照政务紧急程度挨个解决, 夏属官和倒豆子一样噼里啪啦说个不停,听得唐笙脑壳作痛,耳畔嗡嗡作响。

……

“停一停,你先容本官缓缓。”唐笙揉着当阳穴,耳畔终于安静了, 只是脑海里有浮现了临别前秦玅观依依不舍的神情。

陛下无论表达什么都极其内敛,唐笙走时她在批折, 只是像寻常那样牵了牵她的手便松开了。

只是这次, 她的指腹悄悄摩挲了好几回。

秦玅观一直垂着眼眸,唐笙也没敢回头。

空荡的大殿内,只有沉闷的步伐,表达了不舍。

唐笙走远了, 秦玅观才搁折抬眸,掌心掩住了面颊。

立在薄幕后的唐笙什么都知道, 但也不敢再转身——她怕再瞧一眼,自己就要飞奔回去抱着秦玅观了。

这是第五回了, 她们还是没能习惯这样的离别。

唐笙从回忆中抽离,握上辽东总督大印,明晰的骨节暗自发力,冷静了片刻,便藏住了所有的思念。

“你继续。”唐笙说。

夏属官心思细腻,仍是从唐笙微沉的语调中觉察出了疲惫。

“下边便是各个州府呈上来的小事了。”夏属官柔声答。

“一件一件来。”唐笙抬起总督大印,做好了手腕抡出火星子的准备,空着的那只手也不闲着,熟稔地蘸满墨水。

“平乡县令……”

“打住,你上条说什么来着?”

唐笙公文刚批一半,正思忖着,一转头夏属官已经报上下一条了。

夏属官重复了遍:“禁军将士已经回京了,阵亡及失踪将士共计八百六十七人。镇抚冯鸣是这八百人里官职最高的。”

指尖竖着沿列滑动,唐笙很快从名单中找出了这人。

在御林司时,她曾和冯鸣有过几面之缘,知道他是恩荫得官,祖辈立有军功。这种人,一般不会在战时被调到边境,如今这情形,有些不合常理。

唐笙支颐,指腹刮着面颊。

夏属官瞧出了她的困惑,解释道:“下官问过了,他们都说,调此人来是他自个请愿的。若非请命要来辽东,他就丢官了。”

联想起她和惠明遇险那回,秦玅观暗中布的局,唐笙觉得此事倒还解释的通,便不再过问。

“本官走时叫你办的差事,做妥当了么?”

“布告已张贴七日了,今日是最后一日。”夏属官答,“那些士绅若不再回来,田产就要充公了。”

“回来的不多吧。”唐笙起身,叉着腰,活动了下肩颈,“走,咱们收地去。”

这是唐笙来辽东前就想好的对策。

辽东战乱,有权有势的士绅最是惜命,闻着味便跑远了。

唐笙下了两条令,一条是田地由官府折价征收,另一条是士绅囤积的这些米粮也由官府折价购入。

这场仗不知要打多久,寻常百姓一时间也吃不下市价的田产,部分士绅只得忍痛将田地和粮食抛售给官府了,但大多都是雇了佃农和守田人看护,也不愿吐出兼并的土地。

盛夏已过,再过段时日便要秋耕了,田产荒废着于朝廷极为不利,也不同腐儒们讲的那套“农耕为本”理论相悖。

特殊时日特殊办理,手握皇帝亲兵且有评叛之功加持的唐总督回京前发了公文:七日内,若无地契持有者亲自前来认领,荒田一率充公,由官府进行划分。

部分士绅被逼回来了,间歇性安抚了民心,不回来的田产充了公,隔了许久得知这一消息已经赶不回来了,恨唐笙恨得要生啖其血肉。

唐笙不在意这些。

危局里藏着机遇,风险大了,收益自然也大了。

这便是她从前讲给秦玅观听的对策,事情走到这一步,她的计划已完成大半,

唐笙踌躇满志,为这大好情形欣喜。

夏属官被她的笑意感染了。

唐总督不似其他高官,爱拿架子,爱作深沉,她这样年轻,这样意气风发,光是立着就洋溢着少年人锐意进取的气息。

回京几日,唐大人身上的疲累一扫而空,似是有使不完的力气。

夏属官跟着她,精神气都昂扬了几分,一路上大步流星,飞身跨上马背,腰杆子也挺得比往日直了。

唐笙官复原职,最高兴的就是百姓了。

她每回带着差役下乡不是要重新划分田地,就是惩治横行霸道的乡绅同县衙贪官墨吏。百姓称她为唐青天,夹道相迎,队伍行至哪里,百姓便跟到哪里。

下了马,飞扬的尘土落满布面靴,唐笙行走在田垄间,同属官一同测量。

道旁坐了一溜没穿鞋的娃娃,妇人抱着女儿远眺,不多久,官差便将新写的地契交到了她手上,叮嘱道:“这是照你家人丁分的,田地虽为官府所有,但种得的粮食交纳完便都是你家的了!”

“卫老爷若是回来管我要田地呢?”妇人担忧道。

上一篇:太后难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