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佑幸川
还是做惯了皇帝,强势惯了,不允许被忤逆,也听不得臣子的建议了?
这件事她倒是知道,自从宝安王当上皇帝,逐渐掌握权力之后,对臣子是越来越不耐了。
以前辅佐过他的人,只是出主意稍微大声了点儿,他掌权后,就找借口把人给杀了。
准确地说,宝安王本来就是卸磨杀驴的阴暗性格,只是以前他为了达到目的会装,在召往京都前,他就是一个小王上,当地知府他都得让三分,来到京都又被中山王跟颖王压得死死地,隐忍习惯了。
一朝拥有了权力,他就忍不住了,开始报复别人。
重生后的他当皇帝好几年了,性格暴露得很彻底,甚至变本加厉,就是说,重生对一些人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这些是虞九舟的分析,迟晚同样收到一份,不过她更喜欢虞九舟写情书,而不是把情书当工作报告写。
之前还写什么——迟晚,孤有些想X了。
因为字被墨水盖住了,她猜测应该是“想要”两个字。
长公主殿下说话真的是,一时无比放得开,一时含蓄得很,令人捉摸不透啊!
第119章
皇帝驾崩, 称之为先帝,为此新帝继位是应该的。
皇太孙该继承皇位,成为大周新的皇帝, 但是皇太孙实在是太小了,
一个多月的皇帝, 历史上是有,但是结局不好。
孩子太小, 压不住皇位,但国不可一日无君。
虽有长公主殿下,但是那跟皇帝不一样的。
有人上书, 请长公主殿下早让皇太孙继位。
否则宝安王那边先一步继位的话, 对京都正统多少有点儿影响,尽管算不上太大。
宝安王顶多是乱臣贼子,当了皇帝也不会被承认。
王朝更替,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需要宣称自己继承了前朝。
这件事迟晚知道一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承认了唐朝的免死金牌, 也可能是丹书铁券,反正就是免死的, 这何尝不是在向天下宣布, 明是承接唐宋正统。
正统在历朝历代都很重要,哪怕是开国皇帝都要以此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延续性。
宝安王此举, 把自己推向了乱臣贼子的道路上。
大周虽有了灭国气象,但虞九舟的出现,给大周带来了中兴的希望。
每个朝代统治了二三百年, 肯定是有一批忠诚的护卫的。
唐末再奏秦王破阵乐,为唐续命三十年,宋末陆秀夫带小皇帝跳海,他们的身后,有无数忠臣义士跟着跳海,给受尽屈辱的南宋一个体面的退场方式,明朝就更不用说了,灭亡之后,复明从未终止。
大周同样,有一批绝对忠诚大周的人。
他们无所谓谁做皇帝,只要是大周正统就行,前提是正统,合法的继承者,宝安王此举直接把自己的合法性给玩没了。
在皇帝要去江宁前,迟晚跟虞九舟就想过了所有可能。
无非是宝安王想趁机控制住圣元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是重生的,肯定知道圣元帝快死了,所以他想让圣元帝在快死的时候,能立诏把皇位传给他,到时候不管虞九舟这边同不同意,他都是皇帝,至少是正统。
哪怕虞九舟说他的继位诏书是假的,那也是口说无凭,况且他的诏书本来就是真的,他有无数的办法让圣元帝写下诏书,虞九舟承认他,那就皆大欢喜,不承认他,双方呈南北对立之势,后面谁能做大周的主,统一大周,就各看本事了。
谁能想到,圣元帝竟然没有带玉玺,把玉玺留给了虞九舟,大周传国玉玺,没有玉玺,他就算不上正统,诏书上还没有盖印,他的继位就成了不明不白的。
要不然虞九舟把玉玺扣下来做什么,宝安王打着最少占据南方的主意,她怎么不多做准备。
而圣元帝在汪海的蛊惑下,还用血写了即位诏书,听说血是汪海的,不重要,只要别人认为血是圣元帝的就行了。
诏书的内容要等汪海回来才能知道,目前宝安王的人追杀得紧,暂时还无法回京都。
现下宝安王狗急跳墙,迫不及待地宣称自己是继位皇帝,因为只有当上了皇帝,他才有资格对南方的一切指指点点。
当地可以不听,可他手里有信国公的军队,还有一些他自己筹备的军队。
宝安王上位第一件事,就是继续扩招军队。
看来他也不是太信任信国公,宝安王知道,做皇帝必须有自己的军队,不然就是傀儡。
他上辈子做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当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信国公还没有胆子取代宝安王,姓虞的造反跟外姓的造反是不一样的。
朱老四造反,一路上都有人放海,不排除他很强,但当时他手里多少人,建文帝多少人,这便是国姓。
大周也是一样,只要是你们姓虞的当皇帝,他们这些臣子就没有太大的意见。
要是信国公上位,那可是被整个大周围剿的。
信国公不敢,暂时呢,他也只是想做好一个臣子,一个权臣,他可能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做皇帝。
可是野心是会滋长的,一开始只想家族荣耀,然后又想着,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最后便想着,有个皇帝太碍事了,皇帝是傀儡就好了,到了最最后,突然觉得,要是自己死了,家族怎么办?那就反。
就算他不反,他的那些属下呢?黄袍加身未必不可。
宝安王着急地招兵买马,肯定是为了防备信国公。
因为宝安王的称帝,本就在抵御外族的大周,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当中。
虞九舟在中枢不断地做出决策,她可不会把南方交给宝安王。
东海有外祖跟舅舅在,宝安王顶多是在江宁附近发展势力,东海方向是别想了。
江宁距离虞九舟的封地明州不远,那边被她经营得如铁桶一般,宝安王就是想用大军打都不容易。
东海的大军距离明州,可比江宁距离明州近。
江宁想要扩展势力范围,选择太少了,暂时还无法跟京都抗争。
要不是京都这边在忙着对抗外敌,早就收拾宝安王了。
因此,宝安王需要趁此机会赶紧发展势力,等京都那边赶走了北宁,再回过头来收拾他可容易多了。
北宁大军深入太久,逐渐疲惫不堪,之前要不是信国公放海,哪里就那么容易突破边境防线。
自从迟晚领兵后,不断地骚扰北宁大军,北宁大军烦都烦死了。
她又不正面打,时不时地派出队伍来骚扰,可是细算下来,北宁大军这段时间被消耗的有上万人。
歼敌上万已经是大胜了,大周可是有很多年没有打过歼敌上万的仗了。
再加上之前在东扬县的大胜利,加起来短短半个月歼敌四五万。
北宁大军本就疲惫,让迟晚这么骚扰,多少天都没有睡过好觉了。
北宁高层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想一鼓作气直接攻打京都,有人要撤退。
撤退的话,大军说不定还能回到北宁,再这么下去,大军可能损失惨重。
若是不撤退,直接攻打京都,前提是他们能到京都脚下,这些日子他们只看到了大周将士的屁股,正面一次都没有看到过。
就好像有小孩一下扔一根炮到土堆里,一个两个三个……慢慢地土堆就被炸开了。
迟晚的游击战就是这个理,边边角角的打一下,消灭几个敌人不嫌少,消灭几百上千个敌人也不嫌多。
绝不恋战,绝不正面决战,主打一个出其不意,消耗敌人。
北宁军队是休息不行,不休息也不行,万一下次大周来的不是几百上千人,而是十万大军呢?
北宁大军心理上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况且,北宁大军可不是只有一个主帅,三个主帅本就意见不合,要是真的能打下燕北也行,那北宁以后就富裕了。
偏偏想着打下京都,现在就是,燕北没有占领,大军连京都都没有到。
再这么下去,大军没得吃了,大周这边军队重新整合起来,他们就是腹背受敌。
北宁大军的将领也不傻,他们能看出来迟晚要做什么。
先是小规模的骚扰,等大军整合起来,再歼灭北宁大军。
北宁大军被迟晚一系列的操作,弄得大骂她是恶鬼。
恶鬼怎么了,恶鬼不会入侵别人的国土。
不过,北宁高层则是怒骂信国公不讲信誉,说好的他们攻打大周,双方联合之下,只要他们消灭安易之部,燕北之地就让给他们。
然而信国公带着自己的人都跑了,说他不守信誉吧,确实是放他们进来了,说他守信誉吧,他们还没有得到燕北呢。
北宁高层很是生气,想要举报信国公,可当时双方的信件加密,信国公特意叮嘱,为了双方交易的保密,信件必须销毁。
导致现在北宁想举报信国公都没有机会。
北宁丞相在想,是否还有机会占领燕北,逐渐吞食整个大周。
机会?自然是没有机会了。
安易之伤号归来,其部下整合完毕,正在朝北宁大军一点点逼来。
徐晨露带领的十万军,在路上碰到了几支北宁军的小股队伍,打了几场胜仗,再加上她治军严明,又杀了一些人之后,这十万混合军终于是听话了。
徐晨露率领大军也在朝北宁大军逼近。
而迟晚早就做好了准备,北宁大军的必经之处,京营正在埋伏着。
按照原计划,云关道的爆炸已经响起,她在想,北宁军是撤退,还是继续前进。
无论是前进,还是撤退,她都做好了准备。
本就有退意的北宁军,在爆炸响起的那一刻,面对着漫天的巨石,开始疯狂地往后退。
十多万人一起的行动,自然会发生踩踏,等着北宁军撤出去,人不知道少了多少。
云关道里肯定有受伤没有死的将士,但这个时候没有人敢进去救。
大军主将高声大喊,“撤,都撤。”
眼看北宁军要撤,这一撤可能就是离开回北宁了。
提前埋伏好的京营趁乱狙击了不少人,大周哪里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这一仗,迟晚定要打得北宁二十年不敢来犯。
能打仗的人,都是精壮,当二十年后,北宁新的精壮才能长大。
等到北宁军重新整合好,带出来的二十多万大军,竟只剩下了十三万人。
上一篇:清冷对家她好像喜欢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