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步澹
她的话中含笑,萧夷光听了粉面苍白,唇瓣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既然是这样。”李大郎嘴角掩不住得意的笑,他看向萧夷光,眼前的人身处山野,气质虽仍脱尘,但也多了几分可亵玩之意:
“家叔乃江州淮阴郡太守,手下精兵良将无数,到底比江北安全些,八娘不如随我一起去投奔他吧。”
其他乾元恍然大悟,纷纷暗骂李大郎狡猾,他们都是世家出身,若论起外放做官的亲眷,哪个人也能扳着指头最少数出五六个。
再看萧八娘身边,没有白袍军,也没有其他萧氏,显然也是落难至此。世家乾元们眼睛都亮了,这可是大好机会,倘若能劝得动八娘随自己走,美人不就能顺理成章的嫁给自己。
张十一郎不甘示弱:“家姑也在建邺做主簿,建邺是大城,繁华不输长安,八娘去建邺定居最好。”
“我家大兄是东阳县尉官,手下也有兵马……”
“交州地处大周最南,羌人八百年也打不过去,阿耶做兵曹……”
他们盛情相邀,像凌空扑下的大网,势要将八娘这只凤凰捉进自个的口袋中,纷纷祭出大大小小的人脉,请美艳不可方物的八娘去避难。
世家子们马疲人瘦,有的玉冠都跑丢了,头发乱成鸟窝,也要将自己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一旦八娘错过,就会抱恨终身。
元祯噙起一抹笑,眸中却冷丝丝泛着轻蔑,看到他们丑态百出,她一想到萧夷光今后极可能嫁给这种人,心底就蹿出无名火。
尽管前几日元祯强压下内心的悸动,故意冷淡同车的萧八娘,但此生十七年,她仍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急切和无能无力。
元祯多希望自己能如常人般,可以站立可以行走,能名正言顺地同世家乾元去追求萧八娘。
可惜这些终究都是奢望,她甚至连信期都没有来过一回,想要与八娘亲近的心刚起,就立马被冷水扑灭。
世家子龌龊的心思像华美毡布,萧夷光不消细究,轻轻一揭,底下的虱子就全跑出来。
她立于元祯身后,唇边的笑意凝住:“家姊也在会稽郡太守任上,不劳诸位费心。”
世家乾元兴致不减,张十一郎又想出一招:“此地距离会稽遥远,路上又多流民与羌人,不甚安全,我们可以护送八娘去。”
“妾已拜托了王太女殿下,就不敢再劳烦诸位了。”
“她?”张十一郎没料到这个病怏怏的少女竟然是宗室,他神色狐疑,萧续在长安时恨不得杀光元氏诸王,怎么会有宗室偏向长安行呢。
李大郎也不信,他只当元祯是为了追求萧八娘,故意吹出来的身份,毕竟他的阿叔只是个县令而非郡守,为诱骗八娘掺了不少水分。
他脱口而出:“她是哪门子的王太女?”
苟柔高声道:“骗你做什么?殿下是广陵王太女!”
众人齐齐大吃一惊,“是镇建邺,掌江、扬两州军事的广陵王的太女吗?”
广陵王杀人后却安然无事,甚至得到了大司马的封赏,这件奇事在京中无人不知,世家子们也都有耳闻。
羌人占据长安,江北已经大乱,唯有一江之隔的江南相安无事,而江南诸州中,江州、扬州乃膏腴之地。广陵王占据两州富庶,又有虎豹骑十万,恐怕不日就要逐鹿中原,再造霸业。
他们肆意嘲弄的,竟然不是寻常的世家女,而是日后极有可能称帝的王太女!
想起这几日的冒犯,世家子们脖颈一凉,纷纷滚下马鞍,恨不得哭出来。
不由自己的膝盖做主,张十一郎先扑通跪下,哆哆嗦嗦道:“小可有眼不识泰山,在这里给殿下赔罪,殿下大人有大量,千万饶恕则个。”
阿姑在建邺做主簿,他也要去建邺谋差事,在广陵王的地盘,王太女捏死他就如捏死蚂蚁那么简单。
张十一郎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真心实意,他甩开羌人,卖力向南奔逃,竟然还是保不住命。
随着张十一郎跪下认错,其余世家子都不敢再站着,纷纷哭诉起来,这片草地像是办了一场丧事。
“都闭嘴!不许再哭!”
苟柔在东宫久了,经历过元祯几次病危,宫人们都跪在床下哭,听到这群人整天动地的哭声,她头皮发麻,当即大喝一声,让他们扎住了嘴。
“殿下,他们见过了萧八娘,万一再被羌人捉住拷问,搞不好会暴露我们的行踪,不如——”
上官校尉低声请示元祯,她的手如刀,摸了摸光滑的脖子。
她想杀人灭口,永绝后患,元祯微一点头,并不阻拦。
“殿下,万不可如此莽撞。”
萧夷光将两人的动作看在眼里,心中一急,忙出声阻止。
第29章
“嗯?乱世中人狗彘不如,八娘自身都难保,就莫要心疼他们了。”
元祯微微侧着脸,面上云淡风轻,话里蒙着隐隐薄怒。
世家子空有锦绣皮囊,腹里全是草包,一味追逐美色,甚至不顾家国倾覆,也值得八娘站出来维护?
“还是说你有随他们去的打算?”元祯故作了然神情,她极为体贴道:“他们待八娘都极好,孤也不是贪图路资的人,你若要走,绝不阻拦。”
刚俯下的身子僵住,萧夷光捏红了掌心,不平的气滚了几遭,终是忍下元祯不分青红皂白的折辱,语气依旧柔和,在元祯耳边轻轻道:
“殿下,他们中有一位穿着白袍的娘子,姓顾行七,出身建邺豪族顾姓,其母是徐州刺史,督徐州诸军事。”
“广陵王刚镇守建邺不久,又与当地大族有前嫌,恐怕短时间内不能服众,想要彻底收服江南士族,殿下不妨从顾娘子身上入手。”
元祯感觉到八娘的手扶上她的一侧胳膊,语气坚定:“妾不是贪图阿谀奉承之辈,殿下对妾有大恩,妾不会忘记,更不会背殿下而去。”
世家子们就在七八步远,为了不使他们窥听到两人的对话,萧夷光不顾稠人广众,半边身子都紧依着元祯的四轮车。
八娘的气息如幽兰,入耳的话字字真心,没有一句不是在为元祯的利益着想,即使面对的是挖苦,还是一如往常的冷静。
反观她,不仅误会了八娘,还把心里醋得冒泡的闲话一股脑都给说了出来!
粉红爬上耳根,元祯的脸又红又白,好在她不是嘴硬的李大郎,尴尬地摸了摸鼻子,她诚恳道歉:
“八娘所言极是,孤想多了,还说了不少浑话——上官校尉,就依着八娘的话,饶过他们一命。”
萧国相果真没有说错,元祯瞧了眼身旁人静美的侧脸,八娘并非只会宴饮享乐的寻常人,不但天下大势、当世经济无有不通,还沉着镇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帐下谋士。
上官校尉得命,古铜色的脸毫无表情,手指负到背后打了个手势,所有死士的刀就都收回刀鞘。
白袍娘子的家世最显赫,也是元祯要拉拢的对象,但只让她自个回到建邺,把其他人都杀掉,元祯暴君的名头就甩不掉了。
她干脆全都放过,又做出圣明的仁君模样,教世家子们不要害怕,和颜悦色道:“不知者无罪,你们也是无心之举,孤不会怪罪你们,都快起来,不要糟蹋了膝下的黄金。”
世家子们跪在地上泪流满面,还不知自己差点脑袋不保,头垂得比鹌鹑低,直到听到元祯的话,才如蒙大赦,互相搀扶着站起身。
哭声一起,对今后命运和长安家人的担忧就关不住闸门,有的人起身掩面,还是止不住哭泣,甚至打起了嗝,完全没了世家的翩翩风度。
元祯仔细端详白袍娘子,周身一打量,发现此人哀而不躁,一起踏上的逃难路,其他世家子衣着邋遢,她却收拾得干净得体,心下不由多了几分好感:
“方才听顾七娘说,你要回建邺,与孤恰好同路,不如一起走,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哪里谈得上互相照应,顾七娘红着眼抬起头,她身无长物,身边的部曲非死即逃,路上的羌人和流民又多,王太女肯在这关头抛出橄榄枝,分明是救了自己一命!
记下这绝处逢生的恩情,顾七娘十分感激,又向元祯行礼,“能得到殿下庇护,是臣好福气。”
她抬头之际,元祯看清了顾七娘的脸,前几日在长安密林中,她就是那个唯一没有跟风嘲笑的人,元祯不禁又多了几分好感。
顾七娘能得到兵强马壮的王太女亲,张十一郎也连忙钻营自己的生路:“殿下,小臣也要去建邺投奔阿姑,不如结伴一起走。”
元祯回绝得干脆利落:“孤队伍里还有马车,走得慢,就不拖累张十一郎了。”
“哪里哪里,小臣马匹的脚力也不快,再者,能为殿下效半点犬马之劳,也是小臣求不来的荣耀啊。”
张十一郎巧舌如簧,一张嘴能把死人说活,正值生死关头,他对之前瞧不上的元祯又是作揖又是甜言蜜语。
见元祯只冷冷的看着他,张十一郎汗流浃背,他忙用胳膊肘戳了戳顾七娘,要她帮自己说几句好话。
顾七娘张了张嘴,又为难的抿住,带上张十一郎,无疑是给王太女增加负担,但若是狠心不开口,这跟把朋友往死里推有什么分别?
迟疑片刻后,顾七娘骨子里良善,还是没有见死不救,她犹犹豫豫道:“殿下,张十一郎与我们同路,可不可以一起回建邺?”
元祯没有回答,后背却被人轻轻按了下,萧夷光提醒她借此机会笼络顾七娘。
额上挤出几条缝,元祯看了眼张十一郎,又看瞅了下顾七娘,让眉间布满愁云。
就在他们心提到嗓子眼的时候,她才悠悠道:“虽然孤与张十一郎没有交情,既然顾七娘开口,孤也不好拒绝。”
张十一郎像溺水的人,若是元祯再晚一刻开口,一口气就喘不上来了,他大喜过望,作揖道:“今后小臣任凭殿下驱使。”
“殿下,我也去建邺……”
“我也去,带上我们一起走吧!”
“……”
张十一郎以厚脸皮胜出,世家子们也不甘人后,有几个明明不去建邺的,也改变了计划,非要攀上元祯这棵大树。
像一群叮不到鸡蛋的苍蝇,他们不再顾着向八娘献殷勤,而都围上了元祯。
一个也是带,一群也是带,这个局面元祯早有预料,但她没有轻易答应世家子们的请求,让上官校尉在一百步外的树上设了个靶子:
“路上有多凶险,想必大家也有所见识,孤看你们手中都有弓箭,一个一个来,射中靶子的人就可以跟孤走。”
王太女肯松口,世家子们求之不得,他们自幼学过骑射,为了射雁也在山林里磋磨了半个月,当即就有人挽弓搭箭,正中靶心。
七八个人射过,只有一人脱了靶,但她放下弓立刻表示:“殿下,小臣是中庸,臂力不比他们乾元。阿耶是宫中太官令,传了一身灶上本事给小臣,小臣愿给殿下烹调路上饮食。”
世家子也证实:“就是路边的野菜,经陈大娘之手也能做得香喷喷。”
他们早就吃光了长安带的粮食,若是没有陈大娘,娇生惯养的世家子弟恐怕能饿死。
恰好死士们还没做饭,元祯就让陈大娘露一手,她尝过再决定她的去留。
陈大娘撸起袖子,拿出随身带的打火石,两下就把火生了起来。
两只锅,她一只熬了豆粥,另一只小的则烧上开水,将揉好的面团切成韭叶的薄片,下入水中烫熟,拌上肉汁做成水饮饼,她盛出一碗奉给元祯品尝。
只吃了一口,元祯的舌头都快鲜掉了,比起死士们弄熟的饭,这碗水饮饼称得上是龙肝凤髓。
她连声赞叹:“好,做得是又快又好,日后就去王宫当差吧。”
陈大娘子眉飞色舞,赶紧应下。
一碗见底,陈大娘子极有眼色地奉上第二碗,元祯见锅里的水引饼不多,转而将第二碗赏给萧夷光。
萧夷光稍一犹豫,在乾元们的注视下,接过水饮饼,启唇抿了口热汤,暖意从舌尖流到胃里。
豆粥的香气也飘了出来,有的人肚子咕噜一声,看着两口锅暗暗流口水,捏了捏粮袋,早就空空如也,只好厚颜向元祯借粮。
苟柔给死士们分盛豆粥的手一滞,敲着锅沿气道:“瞧你们一个个,身上半粒米都没有,也好意思求八娘随你们走,是吃草还是喝风?”
众人垂下脑袋,没了言语,连李大郎的身子都佝偻起来,不再像打鸣的公鸡一样骄傲。
往后南渡的世家只会越来越多,留下他们不仅能充当王室与世家的中人,元祯还能得个急公好义的美名。
元祯命陈大娘再煮一锅豆粥,少放米多放野菜,她决心在路上就将纨绔们的好逸恶劳根除。
上一篇:穿书成长公主的驸马赘A
下一篇:离婚后,豪门O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