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傻二疯
当你没有价值时,所有的棱角和锋芒都只是让人厌恶排斥的尖刺;可一旦你有了价值,那棱角锋芒就很值得别人再三考虑,乃至特意破例了。
宦者站在原地思索片刻,终究还是匆匆一揖,跳上马匹,折身向上林苑狂奔而去。
事情的发展丝毫不出穆祺的预料,短短几天内天子的态度骤然改变,展现出了让近卫都惊骇的宽容。面对方士这几乎称得上无礼傲慢的言论,至尊居然并不生气,而是让郎官起草了召见的诏令,派出地位甚高的侍中宣召,又从上林苑里挑了两匹马拉的大车、白毛的旌旗,专程迎接几位方士——这样盛大隆重,几乎已经是正式召见九卿显官的规格;于是旨意一下,内外为之轰动。消息灵通的近臣纷纷传言,都以为昔日新垣平、邓通的显贵,怕不是要骤然现于今日了!
正式入觐的流程走了大半个时辰,到巳时二刻,皇帝才在上林苑见到了几人。既然是以天子的身份召见,穆祺等当然也只有用谒见天子的礼仪拜谢。索性刘先生被先前的“肾虚”刺激过甚,根本不愿意再搅和进穆氏的疯批操作,干脆拉了冠军侯远远避开。于是也就只有卫大将军随行陪伴,时刻指点要害了。
穆祺行礼谢恩已毕,坐在软榻上的天子低声开口;他的声音清朗明晰,再无喘息,看来是病情大有好转:
“你的药很不错。”
“臣昧死不敢承受。这都是陛下体质强壮,并非全是药石之功。”
“你也不必过谦。”皇帝道:“宫里的太医不少,就没有几个有这个本事,朕吃了他们的药,总是时好时坏……”
——那是当然啦!一个感冒拖延这么久都不好,多半是作息不调后免疫系统虚弱,不知哪个器官发生了感染。要是没有抗生素解决感染源,一点草药又有什么用?
“不过,朕现在还有些小病,也要托先生一并了了。”
“我看陛下并没有什么病症。”
天子沉默了片刻,没有开口。当然,他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开口。难道要他亲口向一个臣子承认,这几天虽然病势大为好转,但宴饮游猎时却总觉得兴致缺缺,意兴阑珊,俨然没有了那种世俗的欲望?
于是想来想去,只能含糊承认:
“先生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应该知道是什么缘由。”
行吧,都说到这个份上,再含糊下去怕不是真要激起愤怒了。穆祺语气平淡,尽量显得若无其事,仿佛失去了世俗的欲望,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是病根深种,并非一日;要缓缓去除,也不是一朝一夕。陛下还是要善自珍摄,克制欲望,爱惜自己。只要能爱惜自己,那几副药后就能好转。”
只要能爱惜自己,外加停药,当然立竿见影就能好转。至于到底是为什么好转的,那建议你别管。
这样的话太医也不知说过千百遍,但人与人的段位毕竟不同,说出话的分量也全不一样。毫无疑问,在成功言中了天子的“难言之隐”之后,穆祺等人的分量大大提升,几乎可以与昔日谈论长生不死术的李少君相提并论了——天子对这样的人一向是尊礼有加,即使话再老套、再啰嗦,也总是愿意多听一听。
毕竟,“肾虚”这个东西,总是相当之有威慑力的。
听到满意的暗示(“可以好转”)之后,大概是觉得这种命题到底还是尴尬,天子迅速转移了话题:“先生还有什么别的方术,可以赐教寡人吗?”
这个问题早就在四人组的预料之中——一旦确认了延请来的方士真有能耐,至尊就会迫不及待的话题拉到寻仙问药和玄奇秘术上,期待新的高人能给自己开开眼界;而皇帝亦对症下药,事先搜罗了不少方术秘闻和道家理论,让穆先生反复背诵,希望能在御前大展口才,舌绽莲花,一举令“自己”心神倾倒,从此获取近身的机会,借以谋划大事。
这是自己对“自己”的背刺,两千年后的自我对两千年自我的暗算。如此阴险歹毒、恰中软肋的规划,谁又能够抵挡?
……可惜,皇帝很快发现,就好像他自己总是很难理解那些数字符号一样,在理工科上颇有造诣的穆先生也很难应付那些歪七扭八、诘屈聱牙的符谶和专业术语;他根本记不了皇帝精心撰写的说辞,就算好容易记住了,也要背得磕磕绊绊、前言不搭后语——这不是让“自己”一眼就能看出不对来么?
这不就是个文盲吗?文盲怎么能当方士!
事已至此,只有另想办法。所以穆祺根本不搞那套玄学言辞,直接了当的开口:
“臣在占卜上颇有造诣。”
“占卜什么?”
“天象。”穆祺一指天空:“三日之后,将有天狗食月,还会有红光骤起,其长经天。”
简洁、明了、丝毫没有花样,以至于天子都露出了震惊之色。这几年以来他不是没有见过号称“精擅卜算”的方士,但预言时总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究其实质,还是怕话说错了挨回旋镖,所以预言中总要留有挽回的余地。相反,这样斩钉截铁、毫无余地的保证,要么是失心疯了的妄人,要么就是有绝对信心的高人。所以天子沉默了片刻,都不得不稍作警告:
“御前妄语欺君,是大不敬的重罪。”
“臣当然不敢欺君。”
“那好。”天子再不犹豫:“记录在案,既然是三天之后的天象,那三天后让太常入上林苑核对。”
说到此处,他停了一停:
“……此外,既然召见了太常,那几位高士入禁中也要有个身份;总不能以庶人的身份与九卿对质——就先安排个郎官做一做吧,后面的待遇再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孝武皇帝时代的政治跃升,就是这么的突如其来且猝不及防;而皇帝能在严刑酷法中保持对天下人才源源不断的吸引力,靠的多半也就是这一手不吝重赏的慷慨与豪爽。
当然,对于此次觐见的两位高人而言,这种豪爽就远没有想象中的吸引力了。随行的长平侯早就体会过朝廷功名富贵的顶点,还不在乎这个小小的郎官;至于穆祺嘛……郎官的俸禄能有几个大子啊?不就三五百石粮食嘛,差不多也就得啦。
不过,在天子及诸位宫人看来,这两位方士的淡定自若就很不一般了。三天后就要面对牵涉生死的判决,眼下又是寻常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擢升;两项事关荣辱存亡的大事扑面而来,居然还能从容处之,仅仅这一番气度做派,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那么,就送几位先生回去吧。”天子说了半日,已经又感到了某种熟悉的虚……倦怠,于是重新靠在了软垫上:“三日之后再行召见,看看结果如何。”
第19章
事实上,三日之后根本不需要劳动太常出马搞权威认证。月食和红光这种天象可不是突如其来的小打小闹,早在当天下午天色昏沉之时,暮色中隐约显现出的月相已经相当之不对头了;到戊时三刻,天子更是打破了数十年的成例,命御前缇骑持手诏突破宵禁,连夜奔赴东市,将刚刚才打烊准备歇息的方士四人组紧急薅了起来,扶上马匹一路狂奔,径直入上林苑而去了。
这些方士在上林苑中奏对了什么,大概天下也没有第六个人能知道了。但第二天一大早,消息灵敏的长安顶层权贵们仍然受到了莫大的震撼。因为就在当日卯时二刻,皇帝再次颁布谕旨,将前几日才任命为郎官的方士们擢升为侍中,禄一千石,算是正式跨入内朝高官的行列。
三日速通一千石还不算稀奇,稀奇的是旨意颁布的时间。众所周知,大汉朝廷是卯时一刻开始点卯签到,正式办公;而这份旨意卯时三刻就能明发,说明皇帝是早就派人堵在了丞相府的门口,搞不好还是连夜起草的诏令走完的流程——这样仓促、这样急切、这样迫不及待,简直操切到有损朝廷颜面了!
不过,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中午午时二刻,上林苑的侍中再次送出天子亲笔书写的诏令,将穆姓方士任命为侍中、太中大夫,赐金五百斤、帛千端,其余珍物无可计算;下午申时三刻,侍中第三次传达诏令,赐穆氏银印紫绶,可以凭此出入未央宫面圣;并赐爵大庶长、赐家宅田地。
——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皇帝之所赐爵大庶长而非关内侯乃至列侯,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迄今为止,封侯的大事还需要丞相及九卿集议通过,不好强行空降;换言之,这已经是皇权便宜行事的权限范围以内,力度最大、效果最猛的赏赐了!
旱地拔葱,一日飞升;速度之快,手段之狠;委实超越了长安一切大臣最狂野的想象——他们也不是没有见过因皇帝宠幸而急速蹿升的佞臣,但即使昔日之新垣平、李少君,也从来没有这样不讲道理的升迁法!
还要不要脸了?!
皇权逾越底线至此,即使驯服已久的丞相九卿们也大感不快,甚至犹豫着是否要打破惯例,罕见的封驳封赏的诏书。但到酉时二刻,上林苑又命人送来了一份书信——显然,皇帝激情上头之后自己也晓得有些不对,所以迅速下诏找补,向整个官僚机构解释如此非分恩赏的缘由,好歹往后拉上一拉。
用信上的话说,这一次“恩出非常”,是因为方士们两个巨大的贡献:其一是治好了皇帝绵延一月有余的风寒;其二则是进言有功,劝谏天子克制欲望、节省开支,并为君上所鉴纳。《齐策》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天子千金买马骨,为天下正人君子树立榜样,不正是符合古人的经义吗?
丞相及九卿依次传阅书信,只觉得一脑门子冷汗,从头顶涔涔而下;说实话,要不是认得皇帝的笔迹,他们几乎要以为这是板上钉钉的矫诏了。喔,这倒不是因为什么“进谏”——皇帝固然意志刚硬,但接受谏言也是常事;最令人疑惑的,却是书信中引用“面刺寡人之过”云云,等于是公然承认了自己也犯得有错!
——皇帝居然肯认错,莫非是天上下红雨了?!
更抽象的是,从书信的行文逻辑上看,皇帝之所以公然承认错误,似乎是要以自己的错误衬托出几位方士忠贞谏言之至关重要,以此为非分的恩赏做辩护——这成什么了?这不成了拿皇权的名声给佞幸做垫脚石了吗?!
陛下!陛下你在做些什么呀陛下!
刹那之间,千万句吐槽从心中奔腾而过,饶是丞相平棘侯薛泽位高权重,亦不觉头晕眼花,神经错乱——当然,这还是丞相见识太少、阅历太浅了;如果他有幸能读到两千年后的网络文学,那么就可以清晰认识到,而今发生之种种,正是言情小说中风靡一时的半壁江山,所谓霸道总裁狠狠宠,懵懂娇妻无处逃之类——一天之内官升钱石、爵拜庶长,还有皇权的声明作为庇护,这样的宠爱,放到霸总文学中,也是独树一帜了吧?
毕竟是功臣之后,即使再恭顺平和,心中始终有点锋芒。平棘侯忍耐再三,到底还是出声叹息:
“唉,陛下真是神魂颠倒了!”
“你是怎么把他迷得神魂颠倒的?”
被安置在上林苑临时住所的几人团团坐定,将四面门窗封好,防人偷听。中间的皇帝陛下高踞首位,两腿盘起,神色则颇为不愉。
显然,对于上林苑破天荒式的一天三道旨意搞赏赐大批发,最为困惑不满的,还不是利益相关的衮衮诸公,而是颜面大为受损的皇帝陛下——虽然先前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将另一个“自己”骗得团团乱转,方寸大乱,才方便实施计划;但眼见穆祺欺骗得如此轻松、如此写意,收获如此之大,仍然让他大感破防,乃至于屈辱:
——怎么这么不争气!
面对这样阴森中带着怒气的疑问,穆祺只轻描淡写的回了一句:
“可能因为我有经验吧。”
“什么经验?”
“伺候君主的经验。”穆祺道:“陛下也知道,我之前为系统执行过几次任务,同样遇到过几个谄事鬼神、迷信方术、权力欲极重的老登——我是说皇帝。磨练久了,当然也就有了经验。”
皇帝:…………
——听你这话的意思,难道朕就是一个谄事鬼神、迷信方术、权力欲极重的老登了?
他本来想勃然大怒、厉声呵斥,收拾收拾这不知好歹的小鬼;但话到中途,终究还是只能自己咽了下去——毕竟人总是得对自己有点数,要是把事情闹大丑话说开,那下不得场面的肯定不会是“富有经验”的穆某人。
思来想去,圣上只好继续发问:
“他昨天将你召入殿中独对,都说了些什么?”
没错,昨日几人连夜被传召入上林苑,虽然是事起仓促急如星火,但天子接见时还是保持了基本的镇定,丝毫没有六个时辰后狂发圣旨拼命赏赐,为爱痴为爱狂为爱框框撞大墙的疯癫;直到寥寥几语问答结束,天子将作出预言的穆方士单独留下谈话,形势才急转直下,居然莫名出了这样的大事!
——哪怕只是用一用排除法,猜都能猜到整场变故中作用最大的是谁!
说实话,昨日不得已留下穆祺“独对”时,被同时召来的卫青霍去病等人是相当之担心的。他们在前面领教过穆先生的高招,是真怕这位一时上头,在天子面前又口嗨一个比“肾虚”、“X事不协”更惊人的大雷——不错,以大汉天子的身份气度,等闲不会杀有用之人。但当今天子是孝景皇帝的嫡亲后裔,他血气一上头拎个什么玩意儿把这嘴贱的方士脑壳给开了,别人又能多说什么?
但现在看来,事实恰恰相反。穆方士不但没有惹怒至尊,还成功搔到了天子的痒处,顺利——甚至是过于顺利地完成了既定目的;要知道,按他们的早期规划,要想执行刘先生“不换思路就换人”的方针,仅仅是前期靠近宫禁博取天子信任的准备,耗时就起码在两个月以上;但现在穆方士应对得力,一夜速通霸道天子狠狠宠的成就,简直超过了最狂野的设想。
面对询问,穆祺依旧淡定:
“只是说实话而已。”
“什么实话?”
“天子问我,月食与红光的天象预兆了什么吉凶?我如实回话,说这两样天象都是自然而然,委实谈不上什么吉凶。”
这当然是实话,绝对的实话。但刘先生依然半信半疑:“只有这些?”
穆祺道:“为了证明这几句话,我还为天子推演了后续几个月的月相,并预测了下一次月食的时间。”
刘先生……刘先生皱了皱眉:
“天象能随意预测吗?”
他先前一直以为穆祺预言月食是靠的后世史书剧透。但《史记》在天象上的记载其实是有缺陷的,大量细节都在记载中直接丢失了(毕竟太史公是私家修史,你也不好要求什么)。所以,穆祺能随意拿出之后的详细月相,那绝对是用的另外一套工具。
“太阳-月球-地球之间的相对运动,用经典力学就能解个七七八八。”穆祺轻声细语:“当然,‘红光经天’云云,可能与彗星的活动轨迹有关;这个涉及到引力场内大质量天体的进动问题,需要用广义相对论处理……陛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借一些参考书自行研究。”
陛下没有接茬。混到现在他也明白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里,概念的费解程度确实与其难度成正比;当你听都听不懂某个概念时,那也多半不必费心搞什么“自行研究”了。眼见话题不对,他迅速转移方向:
“就只说了这些事?”
“差不多吧。”穆祺道:“天子让我写下了字据,随后留我在上林苑中歇息,暂时不要随意走动——之后的事情,几位已经知道了。”
屋内寂寂无声,守在门窗边的长平侯与冠军侯都露出了疑惑的神色。他们倒不怀疑穆先生故意隐瞒,但如果所言不差,那天子的反应又委实怪异得难以理喻——往常也不是没有青云直上的佞幸,说实话赏赐再过分他们也不奇怪;但昔日赫赫有名的佞臣酷吏,哪一个不是靠吹靠捧靠主动表现混上位的?李少君要给皇帝画长生大饼,江充要构陷太子当白手套,牛皮都得吹得震天响,舌头都得舔得精光亮,才能有万分之一进步的机会。
而如今——如今穆氏的回答嘛,与以往的成功经验不说一模一样,至少也是背道而驰。什么叫“天象与吉凶无关”?这不是有意削减神秘气氛,否认方术玄学,乃至泼天子的冷水吗?
实话?谁稀罕听什么实话?圣上要的明明是个态度!
一点态度都不给,却还能荣膺无可想象的宠幸;这样的恩遇,这样的宽容,纵使卫、霍,亦梦想不到。所以某种诡秘诧异的惊骇之情,难免就在这小小的一间密室中油然而生了。
不过,在面面相觑、大惑不解的大汉天团中中,却唯独有一位利益切身相关的重要人物并无特殊的反应。被围在中央的刘先生只是皱了皱眉,并没有在这“盛宠”上做更多的表示。他只道:
“既然如此,你把写给‘他’的月相预测再给我写一份。”
穆祺微笑着看向他,并没有回话。
刘先生停了一停:
“……好吧,【请】你写一份月相预测给我,可不可以?”
穆祺的声音非常愉快:
“我当然谨遵圣命。”
皇帝不再搭理他了。他转过头去,看向窗边那两位正在拼命无视大不敬事件的忠臣,平静说出了指示:
“做好预备吧,我们可能要在上林苑多待上一些时日了。也不必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