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傻二疯
黑历史不重要,“晋祚复安得久”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国的丞相居然敢在皇帝面前爆这种猛料——这又是什么意思?
晋朝的黑历史自然额外多了一点;但哪朝哪代没有过黑历史?别的姑且不说,设若汉武帝兴之所至,偶尔询问重臣们自家祖宗安邦立国的往事,难道还有哪个大聪明敢公然揭发高皇帝骑人脖子骂人祖宗拿儒生帽子撒尿的光辉往事,把汉武帝逼得痛哭什么“汉祚复安得久”么?——要真有哪个丞相疯到此种地步,那武帝绝对能让他家上下八代都后悔生到这个世上来,家里狗要上锅、猫要剥皮;牛羊活埋,鸡蛋散黄,连路过的蚯蚓都得竖着劈——敢非议高祖功德,翻了天了你!
——显然,任何一个有实权的皇帝都不会容忍这种“真诚”;换言之,被逼得只能痛哭“安复得久”,那说明皇权已经极度衰微,衰微到连自己的尊严都无力保护了。
高平陵之变到晋明帝也不过五六十年,从晋朝开国算起更是只有三四十年;区区三四十年的光景里,皇权就堕落成如此毫无威慑的样子,思之可谓触目惊心;更关键的是,晋明帝这个玄孙距离司马懿这个高祖不过五十年,那就意味着开国之后皇帝频繁更替,每一代执政的平均时间恐怕都不超过十年……皇权频繁更替,必然就会有幼主临国的局面;天子年幼,皇权衰微——诶,这个局面,怎么这么眼熟呢?
黑历史不足以叫人破防,子孙后代的蛐蛐也不足以叫人破防,但立国三四十年就搞出权柄下移威福沦丧幼主临国的地狱局面,那就实在让人有些绷不住了——也是,家族几百年的名声就换来个这,换了谁能够绷得住?
当然啦,如果单单只出小皇帝也没有什么;东汉同样出了不少小皇帝,但只要托孤的大臣选得得力,靠着在外戚士族宦官这三颗鸡蛋上跳舞,勉强还能把局面撑下去;但要是在晋朝搞什么托孤嘛……唉,还是看看远处的宣皇帝吧家人们!
晋武帝司马炎说得好啊,“使我得诸葛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平日里可以放飞自我,追思先祖,临了了看看自己那个“圣质如初”的宝贝儿子,那个“贤德恭让”的宝贝儿媳,那真是一股凉气,从头灌下,刺心剜骨,不可克当;以至于都顾不得什么国朝的体面,要开始大捧老对手诸葛亮了——说实话,要是在这个时候大捧自己的祖宗,那才真是自寻死路,一点都不冤枉呢。
“说起来也有些奇怪。”穆祺若有所思道:“司马氏应该是有点长寿基因在身上的,汉末以来,家族里的人轻轻松松都能有个六十几七十几的寿命;但从东晋晋元帝之后,司马家的皇帝似乎就没有活过三十岁的;前后所有皇帝,也就只有开国的晋武帝和往后的晋孝武帝稍微有点权威,其余都与傀儡弱主无异……难道洛水之神,还当真有些法力不成?”
“司马先生?司马先生?来人呐,司马仲达厥过去啦!”
看来司马仲达还是得多练练,一本《晋书》朗读不过数页,居然就两眼一翻,直接撅了过去。穆祺一开始还以为这又是老套的装晕装死,还想提醒他同样的招式真的不能对圣斗士使用三遍。但摸一摸手腕后发现心跳不对,他才霍然起身,大叫出声。
还好,穆祺这一次来带了几瓶关键的药物。他给扒开司马懿的衣服,直接在胸口打了一针肾上腺素,强行扩张血管增加流速,把人硬生生从昏迷中拽出来了——虽然依旧是满脸紫胀、气若游丝,好歹生命总不成问题。
大概是知道先前的刺激有点过了头,这一次穆祺没有继续再念《晋书》。他安安静静等了许久,等到司马懿呼吸渐缓,血色渐退,他才清一清喉咙,徐徐出声:
“那么,司马先生现在有意愿投降了吗?”
说罢,他又挥了挥手中的《晋书》,威胁之意,不言而喻:要是司马懿再这么顽固下去,那接下来的《文帝纪》、《景帝纪》,乃至《资治通鉴》、裴松之注,可就要继续安排了!
司马懿:…………
显然,司马懿已经没有勇气再厉声反驳,彰显自己宁死不屈的忠贞了(在《晋书》面前谈忠贞,似乎确实是可笑了一点);但他仍旧双目望天,闭口不言,绝不做出任何反应,显然是改变策略,要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穆祺不敢跳上病床给他两耳光,他都打算装死到底,绝不回复。
“好吧。”穆祺等了片刻,点一点头:“既然仲达先生一步不退,我也只有找旁人聊聊了。”
说罢,他伸手抓住了病榻边的帷幔——这是用麻布围成的屏障,重重叠叠,密不透光,隔出了一块小小的幽静空间;穆祺猛地用力,将这层帷幔直接扯了下来:
“——亮个相吧,小宝贝!”
外界的阳光洒入,司马懿本能的眯了眯眼睛。等到适应强光之后,他往旁边随意一望,一双老眼却霍然睁大了——帷幔以外居然摆着七八张软榻,软榻上躺着的都是先前出征菜地的魏军将领,此时正目瞪口呆,惊恐欲绝地盯着他呢。
司马懿的脸僵住了。
没错,司马懿的运气的确令人惊异。能从漫天遍野的毒气中逃得性命,这是穆祺都意料不到的事情。但天下有运气的本也不止一个,魏军突袭部队中人才济济,总有那么几个格外聪明的;这些人见到主帅奔逃后立刻回过神来,快马加鞭急速跟上,同样侥幸躲过了高浓度硫化氢的围剿,并接连晕倒在了山谷各处,被蜀军捡到后送回营帐,一直安置到了现在。
考虑到这些人不会说也不会动,所以蜀军也没有给他们腾太大的位置,随便找了间营帐就直接把人塞了进去,整整齐齐摆成一排,也方便军医共同照料;只有司马仲达身份特殊,有幸分到了一个由帷幔隔开的小单间,能够避开内外窥伺的目光。这样的帷幔当然是不能隔音的,所以,当穆祺抑扬顿挫,节奏铿锵地朗读《晋书》时,整整一个营帐的魏军将领就躺在外面,不错耳朵的听个仔仔细细呢。
很难想象这些曹魏将领躺在外面一动不动,侧耳倾听这些劲爆猛料时是什么心情。一开始这些人大概还在竭力活动僵死的喉部肌肉,试图挤出声音,打断营帐里大逆不道的谬论;但等到——等到朗读真正进入到最关键也是最大逆不道的部分,将领们反而如堕深渊,全身冰凉,手脚发抖,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
就像先前说的,在有了足够的细节做比对之后,那只要对司马氏家史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立刻意识到这份朗读内容的真实性——那种恐惧震撼,当然也就不可言喻了。
可惜,现在的司马懿只能躺在床上,不能举目四望,欣赏到诸位将领那种扭曲不到不像人样的表情。而穆祺嘛……穆祺倒是居高临下,看得倒是清清楚楚,但他也只是微微一笑。
“好了。”他轻声道:“现在诸位将军听了个大概,也可以做自己的决断了。”
没有人说话,帐篷内只有呼吸之声。
“当然啦,现在摆在各位将军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穆祺平静道:“第一条嘛,是继续跟随司马先生,相信司马先生的解释——放心,不管我刚刚读的内容多么惊世骇俗,司马宣帝肯定都能给诸位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说这些内容纯属臆造,比如说我本人疯癫狂乱,满口胡言;而他司马仲达肯定是尽忠魏室,丝毫没有异心的——如果诸位不信,司马仲达还可以指渭水为誓,让各位将军都能安心。”
还是没有人说话,但这一下连呼吸声都听不到了。
“第二条路嘛,就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穆祺自顾自道:“我向诸位作保,诸葛武侯也可以指着昭烈皇帝的陵墓立誓,只要你们全力配合,一定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绝无顾虑。”
“——所以,现在就看诸位到底是选择信任司马宣帝,还是诸葛武侯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我在此恭候诸位的选择。”
说罢,他拍一拍手,从怀中摸出两个写着“司马”、“诸葛”的纸牌,一左一右,举以示人;而其用意,则显豁之至:如今当面锣对面鼓,大家可以当众做抉择——选司马宣帝的可以举右手,选诸葛武侯的可以举左手,所有人都不会有任何误会。
纸牌高举之后,营帐中还是在沉默不语。说实话,以今日所受的种种震撼而言,如果穆祺能在私下一对一与诸位将军谈上一谈,可能倒戈卸甲的人绝不在少数。但现在嘛,他当着大家的面非要所有人站队,那似乎也就实在有点——有点尴尬了。
和司马宣王不同,大家总是得要一点脸的,是吧?
不过,这种沉默终究不能持续下去。穆祺等了足足一刻钟,随后轻轻咳嗽一声,作势要把两张纸牌都收下去。于是,躺在营帐边缘,地位较为低下的几个裨将终于急了——他们身份不高,本来也没什么颜面上的顾虑,现在看到对方可能翻脸,赶紧啊啊连声,拼力抬起了左手:
【我选诸葛亮,我选诸葛亮!】
有人冲锋在前,开了先例,接下来的人也就没什么好遮掩了。于是瞬息之间,又摇摇晃晃抬起了好几只手。穆祺停了一停,数一数人数,发现到现在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举手——剩下的多半都有点身份地位,实在做不出来当众跳船的尴尬事,还需要再加一点助力。因此,穆祺徐徐开口:
“……那么,余下的所有人,都是选择相信司马宣帝了?这也不是不可以——”
话音未落,那几个咬牙硬挺的高层再不犹豫,吓得迅速抬起了左手:
【我也选诸葛亮,我也选诸葛亮!】
第107章
虽然大家都在病中, 实在没有什么力气,但还是拼尽全力,颤颤巍巍将手臂尽量举高, 免得穆祺生出某种误会,那才叫冤枉之至。而穆祺点了一遍, 也觉得非常满意:
“看来诸位将军已经做出了选择。”他柔声道:“我会将这个诚意原原本本地转告给诸葛丞相, 绝不会有耽搁。”
说到此处, 穆祺停了一停, 在充分欣赏了在场众人的表情——迷茫、怅然、隐约中又带着一点轻松——之后, 才施施然转身,看向躺在中间的司马仲达。
说来也真是奇怪,虽然面对的是此生最大、最激烈、最不可接受的刺激;虽然眼睁睁看着司马氏辛苦积攒百余年的声名;但司马仲达居然硬生生挺过来了。他既没有像之前那样直接晕厥, 不省人事;也没有像一开始见识《晋书》时那样拼命抽搐,惊恐吼叫, 而是圆瞪双眼, 一眨也不眨地盯着穆祺,可以说是目光炯炯, 直迫眼前, 盯得穆祺——盯得穆祺还怪不习惯的。
他道:“司马先生现在有什么想法吗?”
毫无疑问, 司马仲达已经无路可走了。老底揭穿后他的威信全盘崩塌,过往的权力已成梦幻泡影, 地位亦不过一团烂泥。就算蜀军宽宏大量, 把所有人都原模原样给放回去, 他也绝不可能指挥动身边任何一个小卒子了;甚而言之,这些魏军的高层将领被迫听了太多不该听到的东西, 惊恐之下狗急跳墙,搞不好在半路上一咬牙一跺脚, 干脆集体将司马仲达给私下解决了事。
——两军冲突,仲达暴死,听起来多么顺耳、多么和谐!
最要命的是,单单解决了一个司马仲达也就罢了,但这样天大的事情,又哪里有那么容易了结?这些人但凡能逃出一条性命,想来也绝不敢忘记晋书司马家族历代传承的丰功伟业——既然司马氏三代可以父死子继,薪尽火传,孜孜不倦地延续他们阴谋篡国、诛戮名士的事业,那斩草必当除根,又岂能容司马师司马昭这种獠牙毕露的小鬼深自潜伏,在日后发现真相,图谋报复?哪怕为了自己家族的安全起见,那也必得给司马氏狠狠上一波强度,车轮都得放平了杀。
——不要怪大家狠心。以《晋书》记载来看,司马氏是怎么料理敌人的?不但“同产无老少”悉数斩首,连出嫁的女儿都要被拖回家里砍头。这样残毒刻薄的角色,怎么还能容他翻身!
显而易见,只要穆氏高抬贵手,将在场的将领放回去一个。那等待司马氏一家的就是一败涂地、抄家灭族的下场。算来算去,以如今天地之大,能够容忍司马仲达苟延残喘的,居然只有诸葛丞相一个——好歹诸葛武侯没有杀人全家的爱好;将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不至于找一个前朝老臣的麻烦。司马家的富贵权位当然是浮云一朵,先前的罪业搞不好还会被清算一波;但无论如何,性命总是能够保住的。
穆祺对此预料万全,因而十分笃定,认为司马懿必将屈服;所以他老神在在,完全保持了镇定与从容,就等着司马仲达开口认怂。而司马仲达喘息连连,仿佛花了很久的时间才平息心神。他闭目片刻,忽然道:
“你到底是什么人?来这里是要做什么?”
穆祺愣了一愣,本来还想沿用那个“第三方平民”的拙劣借口,但想了一项,发现在诵读完《晋书》之后,这个借口似乎的确不怎么好用了。于是他稍微吐露了一点事情:
“……当然是承天之命,修正一些历史的错误。”
司马仲达抬眼:“天命?”
“不错。”
管理局的本事这么大,怎么不能算做另一种“天”呢?他接的是管理局的委托,自然也就承接的是天命,这在逻辑上并没有问题。再说了,单单就历史的实际表现来判断,以司马氏为代表的士族政权,也确实也不像是有什么天命在身的样子——什么符运命数之类的玄学姑且不论,就算皇帝年年做,明年到我家;这天字第一号的封建大爹的位置,也总该有自己的职守。两汉的军功豪强当然都有自己的短处,但驱逐蛮夷开疆拓土,厘定制度安稳朝局,各自也算尽到了各自的历史义务,到最后体面退场,对煌煌史册、千古人心,也都还有一个交代。而两晋以来的士族高门,那就真是内政外战,无一可取;“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天下为公,本来就是难之又难的事情;封建高层为自家门户打算,也是绝难避免的历史局限之一。可是令人难绷的是,就算是名利作祟,一心要为门户私计,那士族高门的谋划水平,也堪称是菜得抠脚,可以,和狗混一桌的水平——这些人平生最擅长的是挖墙脚而非搞建设,等到他们上台了还是要不忘初心,卖力大挖墙脚而非搞建设,于是顺利搞出了社稷崩摧、五胡乱华,搞到宇宙大将军侯景匹马南渡,杀得南朝士族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为止。
某种意义上,魏晋以来数百年的历史,都可以算是一个巨大的、偶然的错误;老迈的统治阶级无力维持局面,新生的力量还太过弱小;于是历史交棒的空白期居然被盘踞于腐朽躯体上的寄生虫所趁,给所有人都搞出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大活。
与这种大活相比,就算是复辟汉朝、光复旧制,按照东西两汉的体系再勉强混上几百年,那都能算是侥幸之至,有绝对先进性的伟大创举了。更不用说诸葛氏在制度上的创新还极有可法,混得好了整出个新体系也未有可知。所以穆祺全力支持北伐,也并不只是为了一点历史情怀,而是为了更深沉的考虑——汉室当然可以灭亡,但总该拖到新制度和新力量成熟之后再灭亡;否则平白让一群废物寄生虫摘了果子,那该有多么的可惜!
穆祺寥寥数语答完,随后紧盯着司马仲达的眼睛,预备着此人稍有疑问,便强力回击,比如科普科普西晋东晋历代皇帝的妙妙决策,让他见识见识什么叫疯癫错乱不可理喻,什么叫正格的“天命已失”、“天厌之”——说真的,后世司马家的皇帝自己看了现状,都觉得自己家的政权肯定要完犊子,这就叫有口皆碑、丝毫不容狡辩的“天厌之”,保管司马仲达一句话也回不上来。
可是,司马仲达默然片刻,却忽的问了一句:
“所以,历史是可以改变的?”
穆祺愣了一愣:
“某种意义上讲,当然也是可以改变的。”
“既然可以改变,那尊驾的作为,就委实不可理喻了。”司马仲达低声道:“尊驾因为后世的举止,剥夺司马氏的天命,转而给予诸葛氏。但时日长久,诸葛氏就真能无愧于这个天命么?”
“那就用不着——”
说到此处,穆祺忽的停了一停。他后知后觉,猛然意识到了某个关键:
“——卧槽,原来司马先生是想玩共沉沦的话术呀!”
不错,这句阴阳怪气的的问话本身并不要紧,要紧的题眼有且仅有“天命”二字。在古代的语境中,“天命”是“皇权”的同义词;司马氏篡夺了皇权当然也就篡夺了天命;而仲达话里话外,一定要将武侯与“天命”捆绑,实际上就是在传达一个阴狠的、恶毒的、难以解释的揣测:
——怎么,诸葛村夫的儿子就不会篡位了?
忠诚?高洁?端方?在对着洛水放屁之前,司马氏一族规行矩步,廉正端直的声名也未必就比诸葛武侯差到哪里去;如果死的时间早上那么五六年,多半也是可以流芳千古的正面人物。只不过风云际会,时运凑巧,历史恰恰就出了那么一个可以把名声变现的窗口,于是司马仲达毫不犹豫,一把梭哈,才撕下了几十年的老脸不要,让世人看清了那张隐伏大半辈子的真面目。
这样的长袖善舞,极限反转,足可见司马仲达操弄人心的功力;而正因为有此功力,他的疑问才格外诛心:
你要把天命从司马氏手中夺走,交到诸葛武侯手上;那你又怎么保证诸葛氏不是另一个隐藏得深、隐藏得更好,恰恰早死了那么五六年的司马懿呢?
你说以历史为证?可先前穆某人自己不是就承认过,历史本身就是可以变动的么?可以变动的历史,如何能作为人品的铁证?
只能说司马懿就是司马懿,即使在如此被围攻、被算计、被揭穿一切老底,道德资本与名位威望荡然无余的绝境下,他依然能抓住机会挑拨离间,在无声无息中埋下一枚隐秘恶毒、难以拔除的猜忌的种子,不但于声色从容中暗算了老对手一把,更等于为自己做了狡诈的诡辩:“诸葛亮的儿子也可能篡位”——“我只不过是犯了诸葛亮也可能犯的错”——“我与诸葛亮其实相差无几”——“你怎么能惩罚与诸葛亮相差无几的我”?
逻辑凛然,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条条是道;要是对手硬碰硬地和他对喷下去,搞不好还真会被这句话里预设的逻辑陷阱套住,一路滑坡滑到完全不可理解的领域。所以穆祺默然片刻,不能不真心实意地感叹:
“司马先生真是太厉害了。”
寥寥几句就能颠倒黑白到这个地步,确实是厉害极了。不过——
“无论司马先生如何舌绽莲花,我当然还是相信诸葛丞相。”
司马懿不动声色:“为什么?”
“因为诡辩没有价值。”穆祺平静道:“虽然白乐天确实说过‘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但天下的事情,总是彼此联络的,从来没有哪件大事,会是突然发生、绝无预兆。就譬如篡位这件事情。《晋书》中说,司马先生的长子司马师久养死士三千,一朝而集,众莫能知,这就是——”
“这就是妄言。”司马仲达立刻打断,报以冷笑:“后世如何,老夫不得而知;但此时此地,老夫哪里来的死士三千?”
说出这句话时,司马仲达心中非常之笃定。他相当清楚,晋书的记载多半无误,自己的长子也真干得出来豢养死士的勾当;但现在——至少现在,司马家的胆子还绝没有那么大,绝没有什么养死士的动静。——你说未来可能会养?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考虑到历史已经可以改变,我还说未来诸葛亮的儿子也要养死士呢!
只要锁死了诸葛亮共沉沦,就可以将这个逻辑陷阱源源不断地布设下去,永无休止之日——司马仲达对此有绝对的信心。
但是,穆祺只是微微一笑。
“我不关心死士。”他轻声道:“我只关心一点,司马先生,养三千死士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司马先生忽然闭上了嘴,再也不说话了。
“阴养死士三千”,听起来又神秘,又炫酷,简直充满了古早权谋小说那种架空的美;但稍微接触一点实务的人都该明白,这样能改变局势的绝招是不可能凭空放得出来的;司马师又不是什么极品魅魔,跑到洛阳城郊卖卖钩子就能拉到一堆舔狗;他要养好几千精锐士卒、忠心死士,那一桩哪一件,不得是金山银山,泼天钱粮?
河内司马氏当然是名门,但自司马仲达以前,最显赫的官职也不过一个二千石而已,想来是积累不下如此匪夷所思的财富;司马家真正飞黄腾达,聚敛无数,必定是在司马仲达历任三公、手握重权、可以宰衡朝政之后。而这样惊人的聚敛速度,又必然大大逾越了正当的法度——废话,什么正常的赚钱办法,能够十几年赚个金山银山?
当然,对于三公级别的重臣来说,朝廷法度多半就是你法我笑;但无论如何,司马懿私下里逾越法度,近乎贪婪地扩充财力,那必然就是别有盘算,且谋算阴森诡秘,绝不可示人。
所以说,高平陵之变难道仅仅只是一个偶然么?从前后时机判断,或许如此;但在等候时运以前,司马氏已经暗自筹备,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做了足够的人力与物力准备,而这些浩大的人力物力,来源可都绝不那么正当——三马食槽,三马食槽,司马家到底挖了国家多少墙角,才凑出了这么一副逆天改命的资本?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但天下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就算司马懿早死了五六年,一不小心当真做了大魏的忠臣,他之前那些猛挖墙脚、损公肥私、拼命聚敛的操作,司马家十数年家疯狂增长的巨额财富,也是决计瞒不了人的。就算死者为大真的遮掩了过去,有识者也必定能从财富的轨迹中闻出一点气味——这位端正高洁、天下之望的老臣,私底下绝不是什么善茬。
而相反,真正被历史严酷考验过的顶尖人物,那是每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打量的。诸葛武侯名垂千古,靠的可不是什么死得早两年——这么多年来粉黑大战无穷,该扒的早就扒了个精光,但哪怕是最丧心病狂的黑子,扒来扒去,也从没有污蔑过武侯儿子要篡位——为什么?
“与司马先生不同。”穆祺轻声道:“我亲自去看过,诸葛武侯名下所有的财产,不过桑800棵,薄田十五顷,衣食住行,都是官中供给,没有一点藏私的余地——这样的财产,可是供不起死士三千的。”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司马仲达捞得盆满钵满,江河水干,才有将来搞宫变的本钱;相反,武侯一辈子只给儿子留这么点东西,那就摆明了是真没有过一丁点异谋。这就是最坚实、最可靠、最没有走展的保证。比一切所谓的名声、道德、乃至后世记载都要稳妥——有钱就是有钱,没钱就是没钱;钱在哪里,心思就在哪里,这样的铁证,何可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