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傻二疯
“人总要实事求是。”穆祺道:“公允来讲,北宋的儒生在纠正五代十国遗留的堕落邪恶风气上,还是有巨大成就的。”
北宋当然是一个保守的、偏安的、腐坏的政权;但天下的事情要看和谁比,和唐末五代十国比起来,带宋的儒生当然可以挺直腰板,理直气壮的说一句他们劳苦功高,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无论如何,那种活人相食、伦理扫地、人间猛似活地狱的五浊恶世;那种毫无底线、毫无顾忌、毫无秩序可言的究极修罗场,终究是被儒生们用经术典籍、用圣人之学,用数十年数百年的呕心沥血,给一点一点的扳回来了——这就是人家的功绩,不容抹杀的功绩。
自然,这个纠正的力度是很可疑的,从后来金人一到秩序崩溃,上层骤然放出的那一堆妖魔鬼怪来看,宋儒恐怕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纠正过五代的弊端;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谈论数百年的心性道德和天道伦理,到头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将五代的恶毒惯例暂时囚禁起来而已。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终究只是虚妄。
不过,虚妄归虚妄,人家至少还是做了点事情的。如果因为末世的混乱颠倒而一概否认,似乎也不符合常理。再说了,同样作为统合人心的意识形态,儒家在同时代的表现其实也不算差。
“陛下还是要知足。”穆祺道:“至少在靖康南渡之后,儒生还是在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试图纠正以往的学说。这已经很难得了。”
刘先生冷笑了一声:“这也叫难得?”
“当然了。”穆祺道:“毕竟还有各种宗教垫底呢!”
同样是被国家奉为圭臬的意识形态,北宋灭亡后儒生痛定思痛,引咎自责,还是做了不少深刻的反省;但身为罗马国教的十字教徒,在帝国灭亡的惨痛背景下,推论出的原因却只有一个:
——罗马人种不行。
所以说事情还是要对比来看,如果你觉得儒生整天搞那套“圣人的本意是好的,都是下面执行歪了”的赢学已经够抽象了;那你就该转过头来看看宗教的反思——在宗教教义中,一切都是至善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本意是好的,执行也绝不存在任何问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惨痛的失败、绝望的屈服呢?
喔,那是因为你们下贱、卑鄙、邪恶,人种不行、智力不行、道德不行,哪儿哪儿都不行;你们活该领受失败,你们活该被征服,你们的失败恰恰证明了宗教的完美,明白了吗?
人还是知足的。至少儒生没有疯到因为一场惨痛的失败就宣布汉人人种不行吧?当然啦,如果哪个儒生真蠢到这种地步,那大概大汉的廷尉府就要承受莫大的压力了——他们恐怕真要发明出天下最为残酷暴虐的刑罚,才能稍稍平息皇帝的怒气呀!
吾日三省吾身,好歹儒生装模作样,还真愿意反省反省;但这个世界上赢学无数,能够反省的真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
这个安慰似乎没有什么作用,至少刘先生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为苏莫解决完大半的名单之后,穆祺终于拿到了先前交易的名额,足以将近千吨的生鲜货物运输过“门”的名额——据苏莫说,他穿越以来,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福利,日积月累,才有现在的规模。现在一次□□割出去,似乎已经足以满足大汉方面的需求了。
于是三日以后,长安朝廷颁布公告,先行定下了劣币案中相当从犯的处理办法——涉及主干的要犯还需要皇帝亲自审问,但其余瓜葛的小卡拉米却可以由丞相及御史大夫决断;而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一份提前发布的公告,无疑也宣布了之后处理劣币案的最终方针——是大开杀戒还是宽容处之?生死存亡,就看这一把了!
还好,虽然大家都已经做好了在长安城看血流成河的局面。但朝廷(或者说皇帝)似乎还是有克制的;第一张发布的公告只是杀了少府里直接参与铸造劣币的官吏百余人,将知情不报的黜落为城旦,次一等的则流放——手段非常酷烈、刑罚非常严苛,但总的来讲,在本朝天子历年来所兴的“大狱”之中中,这种处置真的不算过分了;大家之前还以为,这一开始就要腰斩个七八百人助助兴呢!
不过,唯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流放”的处置。流放也是很残酷的刑罚,但终究还有一条命在,如果流放地的长官脾气好敢担当,说不定慢慢还能边陲混出头来。可现在的问题在于,没有人知道朝廷到底是怎么安排的——丞相及御史台只是做出了流放的决议,之后却是一直拖延,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将流放的具体安排下发给有关部门,搞得下面完全无所适从;更不必说,被抓来判流放的犯人们在牢中惶惶不可终日的等了许久,等来的却是一个签筒——朝廷明令,居然是让他们抽签决定自己流放的地点!
这合理吗?这正常吗?这是不是太儿戏了一点?
最儿戏的是,抽出来的签文也是莫名其妙;流放到西南夷乃至南越都可以理解,从匈奴处撕下来的河西走廊乃至河套确实也需要人开发。但签筒中居然还有大量的古怪的地名——什么天水,什么辽东,什么冀州——这也不是偏远的地方啊!流放到这里,能算什么惩戒呢?
当然,没有人敢在这种问题上与朝廷刨根究底,所以无论再如何的迷惑不解,此时也都只有瞠目结舌,默然不言而已。
理论上讲,这样的判决真是荒谬透顶,这样的流放地简直闻所未闻,确实滑天下之大稽。但不知为何,远在军中的天子却没有对御史台及廷尉的荒谬举动表示出任何意见——实际上,冗长的判决文书被送入军营后又被原封不动的送了回来,估计只是被随行的侍中检查过一回,皇帝再批一个“如律”了事。
与这样的漠然敷衍相比,天子在另一方的动作却要大张旗鼓、震动人心的多。当月十五日,居于军营中的皇帝时隔数年再下求贤诏书,召集长安及关中儒生及百家之士,至军中共同议论大道,以“启沃圣心,为万世法焉”。
圣天子与贤士坐而论道,这绝对是足以留名千古、永垂不朽的宏伟功业,可以戳中每一个儒生□□的浪漫事迹——只要是读过周礼、春秋的士人,谁没有羡慕过当年商汤伊尹、周文王姜太公的君臣佳话?大家皓首穷尽、呕心沥血的时候,又有谁没有期盼过一个仁慈、高明、善于识人的大爹,能够草莽中拔擢自己、赏识自己、任用自己,放手自己一展所长?如今机会降临,怎么让人不由心中生出激动来!
谈恋爱的有娇妻文学,读圣贤书的就有娇臣文学;一个幻想有无所不能体贴英俊的夫君,一个就幻想有贤明伟大高瞻远瞩的主君。甚而言之,因为读圣贤书的普遍文学素养更高,人家幻想的素材还要更丰富、更高深、更具有审美上的价值——
啊,又幻想了;幻想皇帝一眼就看出自己的才华,幻想满朝大臣惊为天人,幻想前辈老登自惭形秽,让一步地,幻想自己春风得意,驰骋长安——
总之,抱着这种完全可以理解的幻想,儒生们动作迅速,纷纷离开学堂,奔往军中,赶赴他们与天子的爱情蜜月。到军中通报住下之后,先一批到来的儒生各自领到了一张白纸,要他们回答皇帝的疑问。
——喔,策问嘛。大家都熟,没什么的。
儒生们自信满满地展开纸条,看到了御笔亲书的命题:
【何为道?】
第128章
“要和儒生辩经, 就绝不能在他们熟悉的范围打架。”
穆祺盘膝而坐,双手拢在袖中,神色严肃之至。而在他头顶, 一张悬挂的白纸飘飘扬扬,上面写着墨色淋漓的几个大字:
【辩经探讨会】
是的, 在劣币案的事务大致了结之后, 同样也是在见识过后世儒生的种种变形之后, 皇帝——两个都是——终于可以腾出手来, 与大汉的儒生做最后的决断了。
简单来说, 他们打算和儒生搞个大辩经。
显而易见,这种温文尔雅的、文绉绉的斗争方式,其实并不符合皇帝们的口味;以往日的经验来看, 刘家皇帝更擅长动手而非动嘴,更擅长大青蒜而非大煸荆;之所以舍易求难, 一是因为投鼠忌器, 不能真与儒生完全翻脸;二则是他们自己也有相当的信心——他们不是还背靠着大汉儒生永远都不能企及的后援,掌握着儒生们梦寐以求的经论原典么?全本《尚书》打残本《尚书》, 这怎么不算优势在我呢?
可惜, 穆祺一盆冷水泼来, 直截了当地浇灭了一切幻想:
“一本《尚书》,又抵得上什么!”
刘先生大为不解, 抑且有些恼怒:“如何不行?孔门诸经典之中, 本就以《尚书》为尊!”
“那也只是诸经典中的一部而已。”穆祺道:“而且要辨别真伪, 向天下人证明我们手上的《尚书》真是全本,那耗费的精力, 恐怕将无可计量——现在哪里还有一个伏生,可以为我们作证?难道陛下真要锱铢必较, 一个字一个字的和儒生争论么?”
确认古籍的真假,本来就是天下最难最繁琐的事情。原本历史中《古文尚书》辨伪的官司,由上到下打了整整一千年,千百万儒生大家纷纷下场,斗得是山河破碎大道磨灭,到最后也没有撕扯出一个名堂;还是先进技术横空出世,硬生生从出土竹简中复原出了真正的《尚书》,才算勉强了结这一桩公案。那么,如果失去了先进技术的强力辅佐,没有降维打击的超绝效力,皇帝又打算怎么说服儒生呢?
总不能靠皇权钦点吧?那等于自动在辩论中认输好不好?
刘先生不说话了。坐在左侧的正牌天子(活着的那个)淡淡开口:
“那该如何对付?”
是你建议不要对儒生搞大清洗的,是你首先开始和儒生辩经的;现在到了紧要关口,当然就得你全权顶上,一刻不许松脱——这就是武皇帝的用人法则,从来不会给你敷衍甩锅的机会。
“当然是要扬长避短,挖掘儒生最根本的弱点。”穆祺道:“毕竟,只要陛下还在位置上,我们就有绝对的主场优势,可以随意挑选话题、决定规则……”
“根本弱点。”天子抬了抬眉:“什么根本弱点?”
他和儒生打了这么久的交道,怎么不知道这些士人有什么根本弱点呢?以他的见解来看,这些儒生唯一的弱点——或者说满朝文武唯一的弱点,大概就是作为碳基生物,并不怎么耐杀——但现在他们不能玩刀子只能玩嘴皮子,那不是就直接抹消一切缺点了吗?
“这也正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穆祺显然有备而来。他伸手一扯,第一张白纸刷一声落下,露出第二页的四个大字:
【形而上学】
“如果是宋朝之后的儒学,那其实体系已经非常完备,辨经很难有胜算。”他从容道:“不过还好,现在是儒学的草创阶段,而正因为一切草创,积累不多,所以才会有它最严重的疏漏,辩论中决计无法逃避的要害——现在的儒学,在形而上的抽象思考上,实在太薄弱了。”
皇帝皱了皱眉,脸上渐渐露出了茫然之色;他转过头来,同样在卫霍脸上看到了相似的迷惑——这倒是令他颇有安慰,意识到并非是自己不学无术;不过诧异之情,却也油然而生了——以穆氏的文化水平,怎么可能在儒学说出连自己都不懂的见解呢?
“形而上……?”
什么怪词呀?!
“请容许我尽力为陛下仔细解释。”穆祺道:“首先,儒学的本质是一门哲学,这一点没有问题。那么,在经历漫长的争论之后,人们对哲学探讨的问题,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共识……”
哲学是对事物的思考,所以,古往今来的人们一般公认,在抛开种种花里胡哨的文字修饰之后,一个可靠的、优秀的哲学,至少应该思考以下的内容:
第一,世界观;或者简单粗暴来讲,对于世界本质的探索——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你认为这个世界服从什么样的规律?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什么样的?这是一切问题的基石,所有思考的基础,哲学的最初公设。
有了完备的世界观以后,哲学才开始衍生出方法论与认识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如何掌握这个世界的规律?如何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己,使自己能够变得更好、更完善?这是哲学回应这个世界的工具,解决问题的利器。
有了基石,有了工具,才有了具体的道德取向、详尽的价值判断,才可以回答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就是最具象、最详细的“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抽象的,所以被称为“形而上”,价值观是具体的,所以被称为“形而下”。但无论形上形下,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都是紧密瓜葛,断然不可切割——没有具象的价值观,抽象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无法落到实处;没有抽象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摇摇晃晃、难以推敲,根本不能经受思辨的考验。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原始的儒家根本没有回答过形而上的问题;儒家圣人们从来没有定义过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穆祺双手一摊,神色自若:“陛下很熟悉儒家经典吧?那请陛下回答我,经典中反复提到‘天’、‘天道’、‘天命’,那么,圣人们解释过什么是‘天道’、‘天命’么?”
皇帝:…………
皇帝目瞪口呆,两眼发直,默然不语了片刻;而在这片刻的功夫里,他竭尽所能,快速过了一遍自己记忆中的经典——什么是“天道”?《论语》只谈仁爱,好像没有相关内容;《春秋》微言大义,当然不会讨论这样宏大的东西;就连最接近谈玄论道的《易经》,最接近谈玄论道的《易经》——
皇帝的额头冒出了冷汗;他下意识望向了卫青——长平侯功成名就后延请高士,是踏踏实实学过一遍《礼》、《易》的,换言之,卫将军对易经的了解也不算差,或许可以发现他疏忽的内容。可现在,卫将军也是愕然不语,神色奇特之至……
“不用想了。”穆祺叹息道:“答案就是没有。儒家圣人从来没有回答过这个问题——说得再刻薄一点,他们甚至没有关心过这个问题。”
或许是敬鬼神而远之,或许是过于实用主义,孔子确实不怎么在乎这样玄妙高深、近乎于以空对空的抽象思辨;他更在乎的是具体的道德律条,是现实中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礼制与规矩,仁政道义。“《论语》万言,无一字虚谈”,每一句都是实的,都是具体的,绝不整虚的。
这种完全实用的取向,放在一个政治家或者大学者身上,或许没有什么;但要是作为一门哲学立身的根基,那就会存在巨大的问题——没有世界观,没有方法论,没有一切的基石,你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
随便举个例子吧,《论语》云“仁者爱人”,大家照本宣科,也居之不疑;但如果有杠精非要刨根究底,问一句“为什么‘仁者爱人’”呢?
如果遇到腐儒朽儒,大概会硬顶一句“天经地义”——没有为什么,不许你问;但要是大儒学养深厚,大概会愿意多解释一句:“这是圣人的教诲,我们都要向圣人学习,当然要遵从他的教诲。”
好,那么,“为什么孔子是圣人呢?他有什么不一样的?”
到了这一步,问题也不是没法回答,为什么孔子是圣人?因为他是“天之木铎”,从上天那里领悟到了治理人世的大道,所以我们这些凡人都应该向他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明白了吗?
很好,很好,到这里步步相逼,终于可以揭出最后一张大牌了——你说孔子是“天之木铎”,那天是怎么样的?你说孔子从上天那里领悟到了大道,那他是用什么法子领悟的?这样的法子可不可以公开出来,大家都来领悟领悟?
大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平日里看着没有二两,但只要在辨经中一上称,那就是一千斤都打不住。事实上,数百年后佛教东传,这种在天竺血肉磨坊里辨经辩出来的完整哲学,仅仅只要一个照面,就把儒家打了个丢盔弃甲、屁滚尿流,以至于在思想领域节节败退,几乎已经守不住老家。
佛教东汉传入,南北朝流布,而至晚唐之时,大儒韩愈环顾四周,已经不是佛塔,就是布施,于是油然生悲,慨叹“道统将亡”——当年孔老夫子率七十二弟子周游,所到之处,贵族国君竭诚欢迎,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怎么短短数百年的功夫,此处竟要沦为儒生的葬身之地了么?
当然,道统还是没有沦亡,儒生也还是守住了高地;但其中的艰辛酸楚,则不可与外人言说——韩愈还只是悲哀道统沦亡,但本质也没有搞清楚儒家为什么会斗不赢佛老;还得是宋儒磕磕绊绊摸索几代人,才发现是底层代码出了问题,上古设定缺失严重,自己必须得给老祖宗填这个天大的漏洞。而整个填补的使命,即概括为张载不朽之“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搞清楚天道是怎么回事,整一套可行的世界观;
为生民立命——命自天降,要打通天人之间的关节,搞清楚人如何获取天道、掌握规律,敷衍一个可行的方法论出来。
为往圣继绝学——孔老夫子挖坑不填害死人了,大家咬咬牙把坑填上吧!
为万世开太平——这样就能天下太平了吧?
所以,横渠四句之所以伟大高深,不在于什么成功学的鸡汤、不可理喻的狂想,更不在于什么玄幻奇妙的“文气”,而在于真真切切的现实——它意味着,在被佛学毒打了几百年后,儒生终于搞清楚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力了。
喔当然,搞明白问题不代表就能解决问题。认识到儒学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缺失,花了士人们几百年的时间;而解决这个缺失,则又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范仲淹王安石三苏二程前赴后继,带宋最聪明的脑袋瓜一个接一个的往里面跳,大家绞尽脑汁耗竭心力,完全是拿性命堵上的这个大坑——这里是字面意义上的“性命”。
显然,如果范仲淹王安石三苏二程等超一流的人类群星,都还要数百年时间才能填上原始儒学的大洞,那么以儒家现在这样简陋而原始的状态,当然更不能应付后世的“大哉问”——这就是他们的软肋。
“……所以,辨经的问题不能太细。越抽象越好,越宏大越妙——汉儒不是宋儒,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在温室中长大的……”
皇帝的脸一僵:“什么叫在温室中长大?”
“字面意思。”穆祺道:“陛下以皇权扶持,揠苗助长,搞得万马齐喑,没有学派敢和儒生公开辩论,于是这样重大的逻辑漏洞居然可以延续数百年,一直没有被人戳穿——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爱之足以害之’了吧。”
垄断意识形态之后,儒家就忙着和皇权搞吉列豆蒸脸,谁还关心什么逻辑体系、严密基础?反正辩论不过直接捂嘴,铁拳在手你奈我何。反观佛学,那是天竺那种养蛊圣地硬生生玩嘴玩出来的顶级高手,是靠着辨经不过斩首以谢一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究极卷王,那嘴皮子上的功夫,相差何以道里计?无怪乎南北朝分立之后,一旦失去皇权拉偏架,大家公开一对一斗嘴,儒生就要丢盔弃甲了。
不过,现在是没有外来和尚出面重击儒生了。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只要皇权不再作死偏袒,那么效法以往三教辩经的成功经验,也足以轻易制服此时还残缺不全的儒学——轻易制服。
“所以,策论的辩题一定要注意。”穆祺最终下了结论:“越宏大越好,越玄深越妙,越是‘大哉问’,越能触及到儒学的盲区,逼出内部的缺陷,乃至于分裂——只要他们分裂了,我们也就赢了一半。”
他平静的论述完这残酷的谋算,随后伸手一扯,露出了最后一张白纸:
【何为道?】
相比起先前求贤的策问。这一次在军中举办的论道策问则要宽松很多。先前的策问必须是州郡诸侯推荐的贤良高士,这一次则广开门庭,稍有一技之长,即可入门下论事;先前的策问规制严谨,被召来的贤良全程不许与外人稍有接触,这一次的限制则散漫放松许多,士人们可以自由出入考场,彼此议论心得,策问场地的四面甚至还堆有大量的书籍——这是陛下特赐,以白纸印刷的各门经典,供他们在思考时随时翻阅,以防疏失。
这真是太贴心也太温厚了,以至于被召来的儒生感激涕零,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天子的大恩大德——他们平时对皇帝的严苛不是没有腹诽,最大的抱怨是天子用人太不拘一格,太不看重他们儒生;但现在看来,天子求贤的心还是真诚的,天子善待贤人的恩遇还是深厚的,他们这些郁郁不得志的大贤之士,也不是没有出头之日嘛!
抱着这样感激的心情,他们斗志昂扬的展开了白纸,饱蘸浓墨,逶迤下笔。有这么多经纶原典做参考,彼此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讨论,区区一篇策问,还不是手到擒来?因此大家兴致盎然,下笔之时,还不忘交头接耳,低声谈笑,畅想将来做官的大好时光。
然后,一刻钟过去了,考场里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然后,两刻钟过去了,考场里的一片死寂,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